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聚碳酸酯生產工藝技術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本文對聚碳酸酯做了簡要介紹,根據國內外文獻資料,對聚合、萃取、濃縮、離析和干燥方法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聚碳酸酯;合成工藝;界面縮聚
  1 引言
  聚碳酸酯是一種性能優良的熱塑性工程塑料,具有突出的抗沖擊能力,耐蠕變,尺寸穩定性好,耐熱、吸水率低、無毒、介電性優良,是五大工程塑料中唯一具有良好透明性的產品,也是近年來增長速度最快的通用工程塑料[1]。
  2 聚碳酸酯工藝流程的選擇及論證
  工藝流程的選擇原則是:有一定的科學先進性和一定的科學水平,能體現社會經濟效益及可操作性強。在兼顧企業的實際情況同時制定出工藝流程簡短、技術成熟、投資少、生產成本低、適應生產的連續化流程,使整個生產裝置達到高水平操作。
  2.1 聚合工藝敘述
  以光氣界面法制備聚碳酸酯。以水/二氯甲烷為介質,光氣和雙酚A在催化劑作用下在水/二氯甲烷的界面進行聚合反應,得到的聚碳酸酯溶于二氯甲烷,而反應的副產物氯化鈉等無機鹽溶于水相。將有機相分離清洗,除去溶劑,再將產物干燥即得到聚碳酸酯樹脂粉末。
  目前世界上大部分聚碳酸酯是采用光氣法路線生產的?!耙徊健惫鈿饨缑婵s聚法與其處于同時代技術水平,技術成熟,工藝先進,可靠性高。目前國內其它聚碳酸酯生產企業所采用的是酯交換法生產技術,受到生產工藝及設備的限制,難以提高產品質量并進行規?;a。
  2.2 萃取工藝的選擇
  聚合反應后得到的溶液為膠體樹脂及鹽水無機相混合物,此處所采取的后處理方法的優劣,將直接決定著樹脂的質量及其應用效果。
  膠體洗滌的工藝有兩種。其一為液-液洗滌。用洗滌劑與膠液進行高效混合,使膠液中的雜質逐步轉移到洗滌劑中,再將兩相分離,以除去雜質。另一種方法為液-固洗滌。此法是先用沉淀劑將樹脂從膠液中離析出來,再用洗滌劑洗滌固體樹脂。從洗滌效果上看前者優于后者。除此之外還有其它許多方法,如電離析法、冷凍法等,這些方法尚未具有工業應用意義。
  高效洗滌設備借助于特殊形式的高效攪拌器,如渦輪攪拌器、轉盤塔、脈沖塔等,但迄今為止洗滌效果最好的,是液-液萃取離心機。選用五臺高速離心機串聯組成精制水洗工藝[2]。
  2.3 離析工藝的選擇
  如何把經過萃取后膠液中的樹脂從液體中以粉粒形式離析出來,是此工序的任務。傳統的離析方法有三種[3]?,F介紹如下:
  第一種為沉淀法。沉淀法是最早在工業應用的方法之一。此法是加入不良溶劑,使樹脂從膠液中沉淀出來。經過濾,將粉狀樹脂與混合溶劑分離。沉淀法需要使用大量的溶劑,從而需要復雜的混合溶劑回收裝置,而且回收樹脂的質量受沉淀工藝的影響極大。由于引入大量的沉淀劑,使混合溶劑的回收分離變得更為艱難。因此,目前此法已逐漸被其它方法取代。
  第二種為凝膠成粉法。此法是將樹脂的稀膠液濃縮至樹脂含量為26%~60%時,使其達到凝膠點(結晶化),膠液相變為粉狀樹脂,然后除盡濕粉中的溶劑??刂七_到凝膠點的樹脂含量,對樹脂中溶劑的最終含量具有重要意義。
  第三種為水-汽噴析法。此法是將樹脂稀溶液噴入熱水或水蒸氣中,借助于溶劑的瞬時汽化排出溶劑,并使樹脂以顆粒析出。此法的關鍵在于獲得表觀密度較大的、適于加工的顆粒。因此,研究噴嘴的結構和功能即成為首要問題。噴嘴的作用除了要把膠液分散成為均勻的微粒以外,還要求液體有一定的速度和壓力。噴出速度可影響析出的樹脂粒度。
  2.4 脫水干燥工藝的選擇
  離析出的樹脂粉料含有一定量的水和溶劑,此工序要求除去大部分的水和溶劑,為下一步深度干燥做好準備。粉體干燥方法有很多種。對粉狀樹脂進行干燥可運用氣流干燥、噴霧干燥、流化床干燥等[4]。
  氣流干燥是化工行業廣泛使用的干燥方式,具有干燥強度大、干燥結構簡單,干燥時間短等優點,但對具有一定粘性的聚碳酸酯粉料不適應該種干燥方式。
  噴霧干燥適用于熱敏性物料的干燥,且有很大的操作彈性,噴霧能力每小時從幾千克至幾百噸。但是熱效率比較低,一般為30%~40%,而且干燥成本高,設備維護費用大,會導致產品成本顯著增加。
  流化床干燥設備結構簡單,造價低,且物料在流態化干燥器內的停留時間可以自由調節,對于需要長時間干燥的物料或干燥產品濕含量要求低的情況可適應。
  2.5 深度干燥工藝的選擇
  由于聚碳酸酯產品對水份及溶劑含量的要求很高,所以在樹脂造粒之前必須對聚碳酸酯產品再進行深度干燥,以達到產品質量要求。
  真空耙式干燥器主要由殼體、旋轉軸和耙齒組成。由水環式真空泵組成真空系統。殼體選用低壓飽和水蒸氣作為加熱介質。旋轉軸和耙齒作為攪拌物料和更新表面的作用,使物料在干燥過程中不斷地向中間和兩端推動。通過這些措施,可以保證傳熱表面的及時更新,從而加速熱質傳遞的速率。這種干燥特別適應于熱敏性物料。和普通真空干燥比較,此干燥器節省干燥時間1/3以上,大大提高了生產能力,降低能耗[5]。
  參考文獻
  [1]  晨光化工廠編. 聚碳酸酯. 北京:燃料化學工業出版社,1973。
  [2]  Subhas K.Sikdar,Clifton Park,Yaw D.Yeboah et al. Catalyzed Interfacial    Polycondensation Polycarbonate Process. US 4515936. 1985-5-7。
  [3]  邱鵬. 聚碳酸酯國內外生產技術及市場分析. 化工技術經濟,2004,17(2)。
  [4]  William Hollar,Jr.Mt.Vernon,Renato Hoogeveen et al. Resin Preheating For Steam Precipition Jet Polycarbonate Resin Isolation. US 6362304. 2002-5-26。
  [5]  吳劍平. 聚碳酸酯產需不斷擴大,國際化工信息,2006,20(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21677.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