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設計中的波斯薩珊文化因素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絲綢之路重新開啟后迎來了多邊繁榮,中西民間貿易活動日益頻繁,文化交互也像物質商品交換購買一樣以新的藝術形式產生,通過貿易活動在兩地廣泛傳播。北魏漆棺畫墓中薩珊卑路斯銀幣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見證實物。除此之外,出土為數不多的金銀器都與西方文化有聯系,金銀器上繁雜的紋樣與中亞、西亞文化交流息息相關。本文將對北朝設計中的波斯薩珊文化因素進行闡述。
關鍵詞:北朝時期;設計藝術;金銀器;織物
1 北朝時期歷史背景
北朝,公元4世紀末到6世紀末,是中國南北朝時期處于北方的五個朝代的總稱。三國兩晉南北朝持續了近四百年的戰亂分裂,政權更迭頻繁,帶來了無盡的傷害與災難,同時也促成了民族遷徙、人口流動,使不同的文化可以相互交流互鑒。
西晉末年,王權紛爭不斷引發了混戰“八王之戰”,晉朝元氣大傷,北方草原民族趁機舉兵,形成了“五胡亂華”的局面,公元316年,西晉滅亡。而后晉朝宗室司馬睿南遷,于建康稱帝,東晉建立。公元420年,掌握軍權的劉裕廢掉東晉恭帝,建立南朝宋,史稱“劉宋”。北方繼“五胡十六國”之后,鮮卑族于386年創立北魏,至439年北魏滅掉胡夏、北燕、北涼統一北方,擊敗了柔然,北魏與南朝宋進行對峙,此后中國進入長達一百余年的南北朝對峙時期。北魏后期成為東魏和西魏并存對立,不久之后分別被北齊、北周取代。公元577年,北周滅北齊,周宣帝去世,楊堅平定“三總管叛亂”,581年建立隋朝,北周滅亡,還繼續攻取了,統治區域擴大到長江北岸,南朝滅亡,完成了全國統一,三百年之久的“南北朝”分裂時期結束。
2 北朝設計中的波斯薩珊文化因素
波斯薩珊王朝(公元226—651年)與魏晉南北朝的年代大致相同,據《魏書》記載前后有10個波斯使團來訪,民間貿易往來更是頻繁。至今中國絲綢之路沿途各地已經出土了大約1200多枚波斯銀幣,這些銀幣足以見證南北朝時期與波斯薩珊王朝頻繁的往來及文化交流。
山西大同市博物館藏有1981年在大同郊區北魏墓葬中出土的一件狩獵紋樣的銀盤,即封和突墓鎏金銀盤。銀盤內的裝飾紋樣,是典型的薩珊王朝君王及貴族最喜愛的娛樂活動——狩獵,帝王狩獵是他們引以為傲的壯烈場面。因此,這樣的場景也就成了薩珊銀盤最常見的裝飾主題。而在同一年代的南北朝時期,狩獵也深受上層社會貴族們的喜愛,中國人所描繪狩獵紋樣對薩珊紋樣進行了取舍和轉化。除此之外,寧夏固原縣北周李賢夫婦墓出土的浮雕人物鎏金銀壺,該壺有鴨嘴流狀,有長曲把,頸的下部和足底部都飾有聯珠紋,為典型的波斯樣式的金銀器。這些金銀器的傳入,極大地影響和豐富了北朝傳統器物的形式。
由于波斯織錦的傳入,中原地區也出現了很多具有西域風格的織物。十六國北朝時期織物的裝飾圖案以動物類紋樣為主,變化最為豐富,如龍鳳、麒麟、鹿、駱駝、孔雀、獅、象、馬、牛、鳥、雙角獸等;植物類紋樣如忍冬紋、小團花、樹葉、蓮花等植物花瓣;還出現了幾何類裝飾紋樣,其中最引人矚目的還是波斯樣式的聯珠紋。
聯珠紋最早流行于波斯薩珊王朝,由一個個小圓珠連續組成,排成圓珠、條帶、菱格形等形狀,用以包圍主題樣式,小的珠圈直徑為3~5厘米,主要紋樣多為抽象的花朵;大的珠圈直徑為10厘米左右,中心的主要紋樣為對稱的鳥獸紋等。有的聯珠圈則以純粹的圓珠形成,將它分為二等分或者四等分,成相切的二方連續或四方連續。就北朝織物的裝飾圖案題材而言,含有不少波斯文化因素,如新疆出土的樹葉毛織物,圖案樣式就具有波斯特點,為典型的“波斯錦”,但其中仍帶有濃厚的中原民族特性。
3 北朝設計新風
北朝時期,域外傳入的新技藝為當時的設計提供了足夠的空間,西來的裝飾題材和文化輸入也改變了長久以來的裝飾觀念,給北朝設計藝術的求新求變提供了條件。西來的文化相互碰撞、自由組合,形成了多樣的風格匯集到北朝設計中,從動亂中的被動接受發展到隋唐的主動吸收,完成了由多元互動到多元繁榮的過程。
在波斯風的影響下,中國還制造了“波斯錦”。波斯裝飾圖案中的植物紋、動物紋以及對稱布局的紋樣,改變了漢代以來講究氣勢的云氣紋和獸紋裝飾,又都還結合了漢代原始云氣紋樣,如北朝云氣動物紋錦和北朝至隋方格獅象牛紋錦。除了裝飾紋樣的極大改變外,染織技藝也得到了進步,北朝七彩染纈花草鋪首紋的出土印證了這一點。
北朝設計融合了傳統的漢文化、草原各民族文化,也受到了波斯薩珊、東羅馬、粟特以及印度佛教外來文化的影響,各種文化在北方地區互動,有了一個從輸入到吸收的過程,從題材、風格、造型等各方面影響了當時的設計,西域文化的獨特魅力也讓當時的人們開始模仿進行設計和改造。
參考文獻:
[1] 馬玉基.大同市小站村花屹塔臺北魏墓清理簡報[M].文物出版社,1983:1-4.
[2] 羅豐.北周李賢墓出土的中亞風格鎏金銀瓶——以巴克特里亞金屬制品為中心[J].考古學報,2003(3):311-330.
[3] 寧夏固原博物館.固原北魏墓漆棺畫[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8.
[4] 羅豐.胡漢之間:“絲綢之路”與西北歷史考古[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5] 羅世平,齊東方.波斯和伊斯蘭美術[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140.
作者簡介:徐倩倩(1995—),女,甘肅慶陽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藝術設計。
趙旭(1995—),女,江蘇徐州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藝術設計。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363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