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室內裝飾的綠色環保設計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本文在闡述綠色環保與建筑室內裝飾關系的基礎上,對當前建筑室內裝飾中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了幾點建筑室內裝飾的綠色環保設計策略,希望本文能對提高我國建筑室內裝飾的綠色環保設計水平提供一些有益的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室內裝飾;綠色環保;設計策略
文章編號:2095 - 4085( 2019) 04 - 0058 - 01
近年來,人們對建筑室內環境的要求不斷提高,這給室內裝飾裝修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人們不但要求美化室內環境,還要求綠色環保無污染,同時還要盡可能地實現空間的有效利用,進而達到一種節能化,藝術化的裝飾效果。
1 綠色環保與建筑室內裝飾
綠色環保與建筑室內裝飾具有對立統一的關系,兩者之間相互制約、相互影響。一方面,綠色環保設計對室內裝飾的布局、選材等都有特定要求,因此會對室內裝飾的藝術效果、豪華程度產生一定制約,這體現了兩者的對立性。另一方面,建筑室內裝飾的目的是為了給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提供舒適的室內環境,而綠色環保設計是為了達到可持續發展目的,創造綠色環保自然環境。
2當前建筑室內裝飾中的問題
2.1材料浪費
目前,建筑室內裝飾存在盲目追求風格和過度奢侈的傾向。在進行室內裝飾設計時,大量使用大理石,不銹鋼銅,鋁等不可再生資源,嚴重影響了室內設計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
2.2健康威脅
在進行室內裝修時,常常是自然環境少于人工環境,通過室內裝修不自覺地把人與自然進行了隔離,如人工空調,人工照明等,在這個過程中不但耗費了大量能源,還在很大程度上危害了人體健康,比如空調病等。因此,為了給人類打造舒適的生活和工作環境,設計人員在進行室內裝修設計時,應最大程度地結合自然通風,自然光,多選用可再生能源和節能環保材料,多打造綠色景觀,采用節能措施。
3建筑室內裝飾的綠色環保設計策略
3.1綠色環境設計
一是色彩要素。在實現功能需要的同時,在色彩上要給人以賞心悅目和美觀的感受。二是空間要素。對室內空間進行合理設計,充分利用一些可活動或固定的陳品,增加空間的美觀性和整潔性。三是光線要素。室內空間設計要考慮到對光線的要求,無論是燈光效果還是自然光線,應能更好地滿足人們的身體健康需求。
3.2綠色材料選擇
在進行室內裝飾裝修時,一定要選擇無刺激性,無毒,低放射性的綠色材料,具體分為兩種類型。一是多自然,少加工的生態材料。在室內裝修設計過程中,為了實現低碳節能的目的,設計師常常以生態環保,裝飾工藝簡單、使用壽命長等作為材料選擇要素,從而使建筑室內設計結構獨具特色。在設計時,為達到一定的生態效應,設計師應盡可能選擇藤材的裝飾材料,在提高生活與裝飾材料的親和力的同時,確保人體不受化學物質的傷害。選擇藤制材料進行室內裝飾,既經濟又實用,有效優化了人們工作和生活的空間環境。二是綠色環保材料。在進行建筑室內裝飾時,要選擇環保型建材作為裝飾用料,以實現對能源的有效節約利用。綠色環保材料具備隔熱,無害無毒,除臭,殺菌,隔音等多種優點,在用作室內裝飾材料時可以有效減少苯、甲醛等物質對人體健康的危害,同時還可以給人們提供舒適的工作和生活環境,起到生態環保的效果。
3.3節能技術運用
在建筑室內裝飾過程中,除了做好粘貼工藝、防水處理以及焊接工藝之外,還要采取綠色環境設計。一是采用中空玻璃,增加窗玻層數。為了獲取更多的自然采光,在進行建筑設計時常常選用大窗戶來實現采光,而單片普通玻璃保溫差、熱阻小,不能將夏季陽光阻擋在室外,冬天無法將室內熱量保持住。最終只能通過采暖,空調等消耗能源的方式實現室內溫度控制。對此,可通過增加玻璃間距(空氣層厚度)和玻璃層數的方法,增加玻璃窗熱阻,以提高保溫效果。二是窗框材料要具有良好隔熱性。窗框材料對窗戶的保溫效果具有直接影響,窗框可以通過熱傳導的方式損失熱量,熱量損失的多少與窗框材料的導熱系數有直接關系。很長時間以來,窗框材料主要采用鋼、木、塑料和鋁等。從節能角度來說,鋁合金斷冷橋窗框,PVC塑料型材,鋼塑共擠型材,玻璃鋼,鋁塑復合材料以及鋁木復合材料等都具有較低的導熱系數,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金屬門窗造成的熱量散失。目前,在經濟發達地區普遍采用塑料窗和斷橋鋁合金窗作為建筑外窗,在部分欠發達地區和小城鎮,則較多地使用塑鋼門窗和非斷橋鋁合金窗??紤]到我國已經充分實現了鋁加工技術的本土化,預計在今后較長一段時期內,鋁合金門窗將適應建筑市場發展的需求,成為建筑用窗框的首選材料。
4結語
總而言之,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改善,對室內裝飾裝修的要求也不斷提高。因此,在室內裝飾設計過程中,必須融入綠色環保理念,通過采用綠色環境設計,選擇綠色材料,運用節能技術等措施,打造更加舒適自然的生活工作環境,實現綠色環保的裝飾目的。
參考文獻:
[1]劉天羽,建筑室內裝飾的綠色環保設計研究[J].建材與裝飾,2018,(37).
[2]何靜.探析建筑室內裝飾裝修設計中的綠色環保設計構建[J].大眾文藝,2014,(1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50030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