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氟水、高礦化水的形成原因淺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劉子鈺
摘要:內蒙古自治區四子王旗北部地下水資源貧乏,且水質普遍較差,礦化度、氟化物等普遍超標,利用已有水文地質勘查資料,研究當地高氟水、高礦化水的形成機理,可以為尋找水質較好地段和較好層位提供借鑒。本文從介紹影響當地地下水水質的氣象、水文、地形地貌、地質、水文地|等多要素出發,在分析研究區水質變化規律基礎上,論述了高氟水、高礦化水的形成原因。
關鍵詞:高氟水;高礦化水;成因分析;四子王旗
1.研究區地理概況
1.1研究區位置
本文將四子王旗北部作為區域論述背景范圍,因其分布面積廣大,多數地段未開展過較大比例尺的水文地質勘查工作,勘探鉆孔極少,根據已有勘探鉆孔分布情況,劃分出四個研究區片進行分析,各區片分別為善丹呼日勒口岸區、游客接待中心區、胡楊林景區和溫泉區。各研究區片位置見圖1。
1.2氣象與水文
1.2.1氣象
研究區屬中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具有降水量小,蒸發量大,濕度小,溫差大,風沙多的氣候特點。根據四子王旗烏蘭花氣象站1962年~2020年的氣象資料,多年平均降水量311.23mm,最大年降水量566.7mm(2003年),最小年降水量195.2mm(1997年),降水多集中在6、7、8、9四個月,占全年總降水量的75%左右,多年平均蒸發量2183.10mm,最大年蒸發量2423.9mm(2001年),最小年蒸發量1185.1mm(2003年),以4、5、6、7、8五個月的蒸發量最大,占全年總蒸發量的70%左右。多年平均氣溫3.8℃,最高氣溫35.7℃,最低氣溫-39℃,凍結期由10月至翌年的5月初,最大凍結深度 260cm,無霜期78天~142天,多年平均風速3.1m/s。
1.2.2水文
研究區所在的區域屬內陸水系塔布河流域下游地段,因沿途蒸發及下滲補給地下水,至區內河流基本消失,因此研究區地表水系極不發育,僅有數條小型季節性溝谷,比如胡楊林景區的查干爾諾音浩來,口岸區的善丁呼爾林巴潤浩來,旅客中心的敖包高勒等,平時干涸無水,雨季暴雨時形成短暫的洪水。
區內湖泊稀少,分布于胡楊林景區北側的哈沙圖查干諾爾是研究區較大的湖泊,其他湖泊規模極小,僅在雨季多由片流形成而短期存在。
哈沙圖查干諾爾主要由雨季洪水匯入而形成,同時亦接受周邊潛水補給,匯水面積約為110km2,部分年份干涸,多數年份有水,湖水面積維持在2.5km2~3.5km2,平均水深1.0m~1.2m。
1.3地形地貌
研究區所在區域位于內蒙古高原北部,地形總體呈西高東低、南高北低之趨勢,海拔高度950m~1206m之間。最高處位于溫泉區巴彥圖格木一帶,海拔標高1206m,最低處位于胡楊林景區阿爾烏蘇一帶,海拔標高950m,最大相對高差為256m。
其地貌類型比較簡單,根據地貌成因(外力地質作用)可劃分為三大類型,即構造剝蝕地形、剝蝕堆積地形及堆積地形。按二級形態特征可進一步劃分為低山丘陵、波狀高平原、湖積洼地、沖洪積平原四種不同類型。
2.地質概況
2.1地層
四子王旗北部前中生代地層區劃屬華北地層大區、內蒙古草原地層區的錫林浩特―磐石地層分區、赤峰地層分區及晉冀魯豫地層區的陰山地層分區、大青山地層小區。中新生代屬濱太平洋地層區、大興安嶺―燕山地層分區、陰山地層小區和博克圖―二連浩特地層小區。
出露地層主要有古生界石炭系、二疊系地層,中生界侏羅系、白堊系地層,新生界古近系地層及新生界第四系地層。
2.2巖漿巖
主要分布于善丹呼日勒口岸區,為燕山期細粒及中粗?;◢弾r、花崗閃長巖,其主要成份由淺紅色中粒、似斑狀中粒組成,由斜長石、石英及少量黑云母組成,致密。
2.3構造
研究區跨越兩個大地構造單元。一級構造單元屬于內蒙古中部地槽褶皺系,二級構造單元為溫都爾廟―翁牛特旗加里東地槽褶皺帶和蘇尼特右旗晚華力西地槽褶皺帶。
3.水文地質概況
3.1區域水文地質概況
3.1.1地下水形成的自然規律
區域上由于受燕山期構造運動的影響,形成了不同時期的凹陷和隆起。隆起區基巖裸露,受構造運動影響,不斷遭受剝蝕風化,裂隙發育,故賦存有不連續的基巖裂隙水;凹陷中由于接受了新近系、古近系、白堊系碎屑巖沉積,形成儲水盆地(巴音和碩盆地),賦存較豐富的碎屑巖類裂隙孔隙水;第四紀以來,研究區由于受喜山運動的影響,以上升為主,第四紀地層主要分布于溝谷和低洼部位,賦存第四系松散巖類孔隙水。
3.1.1.1第四系松散巖類孔隙水
分布很有限,主要賦存于小型沖溝內,呈條帶狀、枝狀,含水層巖性多為中細砂、細砂,厚度1m~5m,水位埋深一般小于5m,單井涌水量多小于100m3/d,礦化度1g/L~3g/L,氟離子0.5mg/L~3.0mg/L,因氣候干旱,第四系松散巖類孔隙水水量貧乏,可利用價值小。
3.1.1.2基巖裂隙水
主要分布于善丹呼日勒口岸的低山丘陵區,含水層巖性主要為變質巖系和花崗巖,因經歷了多期構造變動和長期外力作用,使地層產生強烈的褶皺和斷裂,地質體支離破碎,巖石節理裂隙發育,給地下水賦存創造了條件。但因受當地常年多風少雨的干旱氣候條件的影響,再加上基巖裂隙多為閉合性或被方解石、粘土充填,使得基巖裂隙水水量小,且含水層位也極不連續。
3.1.1.3碎屑巖類裂隙孔隙水
分布區地表大多呈現波狀高平原地貌,屬于白音和碩盆地的一部分,經過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盆地中沉積了巨厚的新近系、古近系及白堊系地層,為區內的主要供水目的層。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54221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