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駁雜”到“純凈”――兩部電影《家》的比較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張蘇涵 汪許瑩
摘要:1941年中國聯合影業公司為紀念新華制片廠成立8周年,推出了第一個電影版本的《家》,這是在當時進步電影文化工作受到極大摧殘的環境下,出現的為數不多的優秀影片之一。1956年版的《家》由上海電影制片廠制作,也受到了頗多關注。兩部電影雖都以巴金的《家》為底本,但制作背景、目的多有不同,一部是電影廠的周年紀念,一部是為新中國獻禮。因此一部明星云集,多有炫技;一部圍繞政治目的,充滿階級對立。
關鍵詞:《家》;版本比較;革命話語;作品改編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444X(2022)01-0077-05
國際DOI編碼:10.15958/j.cnki.gdxbysb.2022.01.011
《家》作為巴金的代表作之一,僅開明書店就印刷33次,被譽為中國新文學的“第一暢銷書”。而隨著大量改編話劇和電影的上演,《家》更是被推廣到了普通市民之中:“《家》,《春》,《秋》,這三部作品,現在真是家弦戶誦,男女老幼,誰人不知,那個不曉,改編成話劇,天天賣滿座,改攝成電影,連映七八十天?!盵1]在電影《家》的多個版本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中國聯合影業公司制作的1941年版和上海電影制片廠制作的1956年版。文學作品的電影改編需要經歷從語言藝術到視聽藝術的過程,對原本內容進行增刪、再創作本就會給觀眾帶來迥異的觀影體驗,而兩部作品因時間跨度較大,帶有較明顯的時代印記,人物塑造、主題表達、鏡頭轉換等處理方式也多有不同。本文試圖對電影《家》的兩個版本進行比較,分析革命話語下電影內容從“駁雜”到“純凈”的轉變。
一、溫情脈脈與無處不在的斗爭
1941版電影開頭是大雪紛飛的除夕夜,傭人們掃雪、貼對聯,高府上上下下籠罩在一片祥和喜慶的氣氛中。影片通過覺新請高家子孫到正廳為老太爺辭歲的情節,將主要人物一一介紹給觀眾。雖然插入了覺民、覺慧回家后要換袍子馬褂才能給爺爺磕頭這一“不和諧”的音符,但整體氛圍還是溫情脈脈的。高老太爺望著“五世其昌”的牌匾,為四代同堂沾沾自喜,他讓大家在除夕夜吃好喝好玩好,專制之下仍不失作為長輩的慈祥。而1956版則直接在片頭映出一句話:“我向一個垂死的制度映觥我控訴’。――巴金 一九三七年二月?!币环N控訴血淚史的感覺油然而生,展現出革命的迫切性。接著點出“故事發生于1916―1920年,長江上游某大城市”,強調時間是對過去進行劃分,揭示舊時代的丑惡。而把地點從成都模糊為“長江上游某大城市”,更是表明接下來展開的故事具有普遍性。影片第一個鏡頭是對“孝友傳家”的牌匾進行特寫,在壓抑的氣氛中,覺新的親事由老太爺抓鬮決定。鏡頭一轉,覺新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然而父親卻勸他不要再讀書,應當肩負起長房長孫的責任,否t“背上一個不孝順的罪名,到哪兒都站不住腳”。短短幾分鐘,覺新悲劇性的前半生就展現于銀幕之上。
一部是除夕辭歲的其樂融融,一部是被封建大家庭壓抑的痛苦。選取片段的不同,營造出的氛圍不同。阿契爾在《劇作法》中提到電影開場的冷敘事與熱敘事,冷敘事的開場大多節奏較慢,帶有抒情性與哲理性;而熱敘事通常開端就是爭論與矛盾,讓觀眾生動地體會到悲劇的根源。兩部電影開場的“冷熱”不同,奠定了兩部電影基調與節奏風格的不同。
1941版電影基本保持了原著的主題思想和風格,覺慧對家的情感是愛恨交織的,既有作為新一代青年與舊勢力進行斗爭反抗的精神,也有對家人的關愛與眷戀,人物并非完全“無情”。而在“十七年”這一特殊時代,電影創作者都顯得謹小慎微、如履薄冰。一部影片的思想原則、政治立場能否與當時的政治現實相呼應、能否與當時主流意識形態相契合,不僅關乎影片能否最終與觀眾見面,也直接關系到影片創作人員的政治前途和藝術生命。所以在改編過程中,如何將原作中也許并不突出的政治主題強化、集中,如何將原作中“不健康”的小資情調和主題過濾、移植,如何以電影的方式進一步表達對歷史和現實的再闡釋,不僅是一個藝術問題,更是一個政治問題。新中國電影從誕生起就深受蘇聯電影模式的影響,《1948年中共中央宣傳部對東北局宣傳部關于電影工作的指示》中明確指出:“階級社會中的電影宣傳,是一種階級斗爭的工具,而不是別的東西?!币虼嗽?956版中,階級對立成為主要矛盾,家人之間溫情脈脈的情節被大量刪去,重點突出鳴鳳、梅芬和瑞玨的悲劇性命運。這一定程度上借鑒了曹禺改編劇本的結構和內容。1943年4月曹禺改編的話劇《家》在重慶首映,他將覺新、瑞玨和梅芬三人的愛情故事作為主線,將覺慧的反抗活動削減。雖然對小說的內容和主題有所偏離,卻與小說內在精神保持一致,改編的版本得到了巴金本人的認可。曲折感人的愛情故事也吸引了大量觀眾,話劇《家》在重慶連演八十六場。但這種情節重心的調整改編也引起左翼批評家的質疑,如何其芳曾認為劇本全力描繪封建婚戀悲劇,將青年一代反抗淡化,“與當前的現實不相適應”[2]。1956版電影一方面為了雅俗共賞,以覺新婚禮作為開篇,將三人的愛情悲劇貫穿整部影片;另一方面加強對覺慧叛逆反抗的刻畫,因此影片中出現大量斗爭沖突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二、多線并行與單一的內核
將一部長篇小說轉換為一部電影,勢必要刪減大量情節,比起183分鐘的1941版電影,1956版刪去大量情節,濃縮為120分鐘。影片時長的縮短雖然有利于推廣,但也使影片的豐富性內涵受到損害。因為篇幅有限,電影把原著內容濃縮于一個縮小的敘事結構中。巴金的《家》本就情感豐富,有對腐朽大家庭的批判、對大哥與梅表姐悲劇故事的惋惜、對太爺爺又愛又恨的情感、對琴敢于掙脫禁錮的贊許、……1941版以3小時的時長,較全面地遵循了原有版本,盡可能多地還原書中情節;而1956版電影則主要圍繞覺新的婚姻展開,將大小姐教鳴鳳讀書識字、琴為剪辮子進行抗爭等情節都刪去了,剔除了革命者兒女之間的愛戀,舊式家庭里除了革命者沒有善良的人物形象。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54240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