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花家湖浮游甲殼動物群落結構特征與季節變化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王小允 張建梅 楊永銳 郭玉明
摘 要:在淮南花家湖中設置3個采樣點,于2017年9月至2018年8月分春、夏、秋、冬4個季節采集浮游甲殼動物樣品,進行群落結構及季節變化分析。結果表明,檢測到的浮游甲殼動物共7屬10種,其中浮游甲殼動物生物量在秋季時最大,為0.09mg/L,以劍水蚤幼體、簡弧象鼻?、微型裸感、稘龤堥傂蝺瀯莘N;在春季時生物量最小,為0.001mg/L,以簡弧象鼻形優勢種。浮游甲殼動物中,枝角類的生物量普遍大于橈足類的,總體以劍水蚤幼體的生物量最多,為0.04mg/L,占總生物量的36%。
關鍵詞:花家湖;浮游甲殼動物;群落結構;季節差異
中圖分類號 X5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2)07-0028-03
1 引言
在水體生態系統中,浮游甲殼動物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具有數量大、種類多的特點,主要分為橈足類和枝角類,位于水生食物鏈的中間環節,承接水體初級生產者和高級消費者,廣泛存在于淡水水體如河湖、水塘等及海洋中,在生態系統中發揮著承上啟下的作用[1-2]。浮游甲殼動物對水環境的變化極為敏感,其群落結構多樣性與水環境狀況密切相關,作為水體污染的指示類群十分可行[3]。因此,對浮游甲殼動物群落結構的研究成為熱點。但當前浮游甲殼動物的生存環境不容樂觀,湖泊富營養化現已經成為全球性水環境污染問題,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及城市化的快速發展,過量輸入的氮、磷導致藻類大量繁殖,影響水體生態環境,湖泊水體富營養化現象日益嚴重。相關研究表明,我國長江三角洲地區河湖航運連通遭受阻礙,漁業養殖管理不當等是加劇水體富營養化的重要原因。因此,對湖泊中浮游動物群落結構的研究迫在眉睫。
花家湖是淮河區域的一個特殊湖泊,其上游位于張集塌陷區域內,下游與淮河相連。淮河作為我國七大河流之一,流域水生態環境遭受嚴重影響,由于防洪需要以及大規模進行水資源利用,淮河支流增設大量閘控,雖在防洪、水資源供給、漁業養殖等方面發揮著重要功能,但目前對其中河道型湖泊浮游甲殼動物群落結構及其對水文環境條件的響應仍知之甚少。為此,筆者以淮河支流中河道型湖泊花家湖為研究對象,對湖泊中浮游甲殼動物的群落結構特征及季節差異進行分析,以期獲得此類湖泊水環境生態系統的基礎信息,明確群落結構的影響因素,楹笮湖泊生態環境的管理與保護提供科學依據。
2 材料與方法
2.1 研究區域概況 花家湖是位于淮河支流西淝河下游的河道型湖泊(圖1),于西淝河出口設有西淝河閘調控與淮河水體交換,淮河水位高時關閉防倒灌,低時開啟,是一個在安徽省鳳臺縣西北10km處流經張集礦區在下游形成的河灣帶,東西長7km,南北寬1.5~3km,水域面積1533.33hm2 [4]?;液^地勢平坦,資源豐富,屬于北亞熱帶季風氣候,是當地重要的水產養殖基地。
2.2 研究方法
2.2.1 樣品采集與分析 本研究在花家湖上游布置3個采樣點,于2017年10月至2018年8月分4個季節對花家湖進行浮游甲殼動物的采集。對甲殼類定性樣品,本研究采用浮游生物網進行采集,方式為在水體表層中以“∞”字型來回撈取,隨后加福爾馬林固定,部分樣品作活體觀察,用于鑒定種類。而對于定量樣品,則采用5L有機玻璃采水器根據水深在上、中、下層采取水樣進行混合,經25#(64[μm])浮游生物網過濾,加福爾馬林固定。浮游甲殼動物種類鑒定及觀察計數則參照章宗涉等的研究方法進行[5]。
2.2.2 數據處理 運用浮游動物Shannon-Wiener多樣性指數D和優勢度Y對浮游甲殼動物進行生態學分析評價,以上各項指數計算公式如下[6]:
式中,[D]為多樣性指數、[Y]為優勢度指數,當[Y≥]0.02時的物種定義為優勢種;ni為站位中i物種的個數,N為站位中浮游甲殼動物總個數、fi為i物種在各站位中出現的頻率、S為站位中浮游甲殼動物總種數;J為均勻度指數。
3 結果與分析
3.1 浮游甲殼動物種類組成及優勢種 2017―2018年調查期間,共監測到浮游甲殼動物7屬10種。其中,枝角類4屬5種,年個體總生物量為0.064mg/L;橈足類3屬5種,年個體總生物量為0.047mg/L。浮游甲殼動物的主要種類是簡弧象鼻校Bosmina coregoni)、短尾秀體校Diaphanosoma brachyurum)、微型裸腹校Moina micrura)頸溝基合校Bosminopsis deitersi)、秀體惺簦Diaphanosoma sp.)、廣布中劍水蚤(Mesocyclops leuckarti)、臺灣溫劍水蚤(Thermo-cyclops taihokuensis)、劍水蚤幼體(Thermocyclops spp.)、僧帽校Daphnia cucullata)。
浮游甲殼動物優勢種名錄如表1所示,其中春季和冬季只有1種優勢物種,分別是簡弧象鼻校Bosmina coregoni)和僧帽校Daphnia cucullata),夏季有4種優勢物種,橈足類的劍水蚤幼體(Thermocyclops spp.)和枝角類的微型裸腹校Moina micrura),秋季則有最多的優勢物種,共計7種,其中優勢度較大的有劍水蚤幼體(Thermocyclops spp.)、簡弧象鼻校Bosmina coregoni)和微型裸腹校Moina micrura),優勢度分別為0.21、0.184和0.184。
3.2 浮游甲殼動物的豐度 浮游甲殼動物總生物量在花家湖的季節變化規律為:秋季>夏季>冬季>春季,其中秋季浮游甲殼動物生物量明顯高于其他3個季節(圖2A),總計0.09mg/L,占總生物量的81%,最低值出現在春季,總計0.001mg/L,占總生物量的1%。春季與冬季出現優勢物種為簡弧象鼻校Bosmina coregoni)和僧帽校Daphnia cucullata),兩者是該季節出現的唯一物種,夏季以微型裸腹猩物量最大,組成百分比為46%,秋季中生物量最大的物種為微型裸腹校生物量組成百分比為28%,簡弧象鼻形生物量第二高的優勢物種,生物量為0.013mg/L,占該季節總生物量的14%。橈足類和枝角類浮游甲殼動物的生物量如圖2B所示,總體而言,秋季浮游甲殼動物的生物量遠遠大于其他3個季節的,生物量范圍在0.001~0.091mg/L,枝角類和橈足類分別占全年平均豐度的65.7%、34.3%。在春季和冬季,更是只有枝角類浮游甲殼動物存在,夏、秋、2季橈足類分別是枝角類生物量的1.42倍、1.92倍。
nlc20220428150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54299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