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的金秋――沙永匯藝術風格演變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葉萌萌
摘要:本文以沙永匯版畫為研究對象,從其作品藝術風格入手,分別從三個階段探究其作品風格演變的過程,包括沙永匯版畫的表現形式、語言構建、作品傳達的現實導向性以及作品中所滲透出的北大荒版畫的藝術特質,以此來展現黑龍江版畫中區別于其他地區版畫的時代精神。
關鍵詞:沙永匯 藝術風格 北大荒版畫
碧空如洗的藍;田間一叢金黃;豐收之意一覽無遺。就是這樣一幅賦予了北大荒時代變化之意的版畫作品《金秋時代》,將黑土農業的盎然映入我們眼前,《金秋時代》的創作者沙永匯以版畫的形式詮釋出了農業建設的轉變,同時也舒展了自身的“北大荒情懷”。當然,令人為之動容的不僅是這一幅版畫作品,更多的是沙永匯創作版畫的過程和作品中所表現的初心!
一、藝術風格初始
縱觀沙永匯的版畫創作歷程,初始階段并沒有順勢沿襲地域特性的版畫傳統,黑龍江地域的北大荒版畫具有無法撼動的根基,但沙永匯選擇了以絲網版畫為主要的創作方式,這也是她對自身藝術風格的探索過程。絲網版畫的歷史不長,屬于新興版畫形式,絲網版畫在中國發展之初具有一定的限制,表現形式上也仍有些許木制特性,但絲網版畫的畫面語言和表現形式也一直在不斷地摸索和進步中,隨著科學技術和市場的應用需求,它也更趨向于多變、自由的表現方式,并且展現出很強的裝飾特性。不過探本窮源,都是版畫家為更好表達版畫藝術的一種創作手段,也只是形式略有差異罷了。沙永匯在這一階段的創作題材偏重于對景物的表現,多關注周遭的生活細節。早期版畫《花絮》系列作品展現了她對絲網版畫印痕之美的理解以及探索藝術形式的過程。其中《花絮系列之三》(2004)是在大學畢業期間所創作出的作品,這幅作品入選了“全國第十屆美術作品展”。作品色彩鮮艷明動,畫面中印痕形態和技術特點十足,更多地表現了色彩與肌理的層次變換及其展示出的具有多樣性的畫面效果,整個作品散發出活躍、靈動的氣息,不同媒介、技術的參與貫穿于創作之中,賦予了絲網版畫在表現力上的多種可能性。
二、藝術風格的轉變
2010年之前沙永匯的作品可以說是通過絲網版畫的技法和形式闡發了對生活細節的感受。生活的厚度加持了創作的深度,積累沉淀后沙永匯的版畫創作繼而步入了社會現實題材的創作階段,內容多以城市建設為主題,作品如《城市的樂章》(2013)、《筑夢詩篇》(2014)、《雪域溫泉》(2015)等。這一階段的創作著重于對城市生活及人物的刻畫表現,其中套色木刻版畫《城市的樂章》是第一幅以城市建設為主題創作的作品。作品獲得“2013?時代印記‘百家金陵’美術作品展”金獎;入選“第20屆全國版畫作品展”中國美術獎提名。這幅作品描繪了建筑工人穿行在樓體建筑中工作的場景,人物形象被巧妙的刻畫成了叢叢剪影,概括式地處理了所想表現出來的人物動勢,可以看見橘色的安全帽穿梭在層層鋼筋之間,好似在五線譜中跳躍的音符,靈動活現。在表現形式上,恰當的布局安排,盡顯主題特色,作品中點、線的組合擺布讓整幅作品都充滿了律動,細細品味好似聽見了工人們在敲打建筑的聲音,就如同作品的名字一樣,他們用自己的雙手共譜出了城市的樂章。作品《筑夢詩篇》(2014)是《城市的樂章》(2013)同系列作品,刻畫出哈濱松花江鐵路橋上工人修建新鐵路橋的場景。最具特點的是作者將正在建設新鐵橋的場景布置在前,歷經歲月的老鐵橋布置在后,這種強烈的對比也讓人們感受到了時代的交錯更替,感嘆時間的變化轉移。作者將畫面背景以開闊的場景布局,以此形成感官上的視覺沖擊,夕陽、江面、建筑、工人等元素緊密融合,共同頌贊勞動者為城市建設的付出,背光的設置也更加凸顯了城市形象。兩幅作品都以社會現實角度出發,從普通群眾生活軌跡著手,致使畫面傳達出平凡生活情節中所蘊含的精神意韻。創作者通過利落、明晰的刀法彰顯版畫的力量之美,線條的強弱、疏密、虛實等表現連接了整個畫面結構,是最直觀的表現方式,也更利于版畫的塑造。版畫雖不比其他畫種在畫紙上表現得更為流暢、細致逼真,但也正因這種特質讓版畫形成了一種淳厚的原始美感。
在沙永匯的版畫作品中不乏有以水印木刻版畫形式呈現的作品,水印木刻版畫因媒介差異其表現語言是區別于油印木刻版畫的,作品也因水份影響具有色彩濃淡、干濕、強弱等明顯的變化,表現更具水韻特點。在水印木刻版畫《雪域溫泉》
(2015)這幅作品中沙永匯將人們悠游自得,生活之愜意充分的表現了出來,作品入選“第21屆全國版畫作品展”優秀獎。畫面突破了以往城市建設題材所表現的繪畫語言,采用平面化的表現形式,畫面中的疏密對比使得人物群體形象更為突出,語言更具視覺張力。作品以藍色為中心基調,占據整體的大量布局,四周以灰、白色圍繞形成視覺反差,冷暖色調中和了整體色蘊,同時這幅作品也借鑒了中國畫的表現方式去塑造畫面中的樹木結構。沙永匯在這一階段的作品更加凸顯畫面重組能力,將城市建設主題的核心本質通過作品逐步的展現出來,也為下一階段的創作提供了根柢。
三、重大歷史題材的發掘
在經歷對城市建設題材的研究及思想的蘊蓄后,沙永匯開始了對重大歷史題材的發掘,如套色木刻《冰趟子戰役中的趙尚志》(2016)、《南京大屠殺公祭》、《麥加朝覲》(2017)、《天下飛梁――港珠澳大橋》(2018)、《金秋時代》(2019)、《時代奔流》(2020)、《鳳凰展翅――北京大興國際機場》(2021)等。此階段的創作將現代版畫藝術表現形式與傳統現實主義題材結合,著重于對歷史重大場面的再現,主旨事件背后的時代性意義。套色木刻版畫是相對黑白木刻版畫而言的一種色彩表現形式,其色彩具有概括性、平面性、復制性的語言特征,色塊相對精煉、簡潔,常以樸素的色彩呈現出豐富的藝術效果。套色木刻《冰趟子戰役中的趙尚志》(2016)是沙永匯版畫創作中的重要節點。這幅作品描繪的是以趙尚志指揮東北抗聯三軍,頑強抗戰,以弱勝強的經典戰役場面,作品篇幅場面宏大,人物形象姿態各異,飽滿生動。畫面將崎嶇的山路環境,冬季的冷冽刺骨,真切地刻畫了出來,人物布局之多,由遠及近,動勢表現真切,每個形象都無一重復。套色木刻《麥加朝覲》(2017)這幅作品以穆斯林神圣朝覲儀式的場景展現,其中大量人物以群體形式展現,節奏緊湊,細節嚴謹,色彩統一且莊重。作品由三個視角組成,中間場景俯瞰整個朝覲的場面,朝拜人群比肩繼踵,呈現以一種緊密的形式氛圍。左右兩側則表現出不同人物形態所朝覲的細節,灰暗的色調,虔誠的神態,不論何種人群都神色肅穆,頓時一股神圣莊嚴之意油然而生。套色木刻《天下飛梁――港珠澳大橋》(2018)以港珠澳大橋建設為中心,表現了港珠澳大橋全貌和東人工島完工慶祝的場面,整幅作品長達4米,以晨光熹微時海天相連的畫面為背景,棋盤式的整體布局,遠處分別刻畫了港、澳的地標性建筑,大橋成為了鏈接的“紐帶”。蜿蜒的結構真實的勾勒出了大橋的形態,每處賦有深意的布局都展現了港珠澳大橋的磅礴氣勢,而作品正是秉持著現代化文明建設的思想,傳達出港珠澳大橋在國家建設中的重大意義。
nlc20220726211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54367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