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落實新部署 穩健奮進新征程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丁聲俊
摘要:本文從“國之大者”的深刻內涵切入,概括了我國開創的糧食安全新局面。主要包括:糧食改革發展指導理論的科學化;糧食等主要初級產品增長持續化;人民生活實現全面小康化;糧食產業轉型升級全面市場化;國家糧食儲備制度化和智能化;科技創新促進糧食產業融合化與現代化;糧食行業由封閉轉變為國際化。在上述基礎上,本文重點闡述了黨中央、國務院為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后疫情時代新環境,對確保大國糧安做出新部署:全面加強黨的領導,實行黨政同;穩定面積??诩Z,端穩中國飯碗;因地制宜保多樣,豐富農產品供給;集中力量攻難關,打好種業翻身仗。在上述基礎上,文章進一步深刻闡述了三個重點問題:構建國內糧食大循環體系的客觀必要性;構建以國內糧食大循環為主體的新體系;建立糧食新業態模式。最后,文章指出只要全面落實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的新部署,穩健奮進新征程,一定能把中國糧食安全推進到更高水平、更高質量和更堅實的基礎上。
關鍵詞:大國糧安 新部署 新征程
?。ń由掀冢?
(五)開創“新格局”,著重構建國內糧食大循環體系
構建農業糧食“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我國適應國際環境深刻復雜變化,及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條件和比較優勢變化的內在要求。幾個月前爆發的俄羅斯和烏克蘭之間的嚴重沖突,不僅誘發當前世界糧食價格暴漲,而且將會引起世界糧食產銷、供求和貿易格局的變化。此外,還必須清醒看到,蔓延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給世界糧食供給、貿易和物流帶來的嚴重沖擊。鑒于上述背景,我國糧食產業經濟必須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構建以國內糧食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ㄒ唬┥罨J識,提高構建國內糧食大循環體系的責任感
1. 在國際大變局環境下我國掌握糧食主動權是必須的。近年來,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逆流甚囂塵上,新冠肺炎病毒蔓延全球。致使國際市場糧食等農產品產業鏈、供應鏈、物流鏈、價值鏈發生阻塞。新冠肺炎疫情的陰霾還沒有散去,俄烏兩國的軍事沖突引發了全球糧價的劇烈震蕩,全球小麥、玉米價格跳漲,食用油價格持續上揚。此外還要看到,俄烏兩國不僅是糧食生產大國和出口大國,同時也是世界上重要的化肥生產大國和出口大國。在全球化肥價格持續上漲的態勢下,俄烏的軍事沖突難免影響到全球化肥供應,從而抬高糧食的生產成本,必然對農業糧食生產帶來消極影響。在這樣嚴峻的大背景下,我國保障大國糧食主動權,絕不可寄希望于國際農產品市場,必須開創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糧食等農產品大循環體系。
還必須更進一步深入認識到,構建農業糧食新發展格局,是在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階段的強國方略;也是籌劃以更深層次的改革、更高水平的開放、加快形成內外良性循環的戰略抉擇。
2. 在流通規模擴大條件下,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必須。隨著我國農業糧食產業的持續發展,國內糧食流通承擔的任務越來越巨大,建立完善以國內糧食大循環為主體的新格局具有極大必要性。2021年12月6日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全國糧食生產數據顯示:從2015年以來,我國糧食總產量連續7年都超過1.3萬億斤,其中70%以上的糧食都經過流通渠道進入消費領域,絕對數量超過9100億斤。此外,從國外進口的大批糧食、油料等農產品也都是通過流通渠道實現終端消費的。如此龐大的糧食、油料流通數量表明,它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構建國內糧食大循環的重要性與必要性。然而,目前在我國糧食等農產品市場流通中,還存在種種短板。諸如,總體上市場主體素質較低,市場行為不規范,市場交易秩序較混亂,農村糧食儲存損耗較嚴重,以及在實體經濟部門內部供給與需求之間、實體部門與金融部門之間不暢通等,需要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補足短板。其重要措施就是通過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的優勢,探索創新糧食流通現代業態模式,加強市場監督監管,建立完善的國內糧食大循環體系,并促使國內與國外“雙循環”體系相互促進,以國內糧食市場的穩定性去應對國外市場的不確定性,在“變”與“不變”中尋求新的平衡,確保大國糧食安全的主動權。
上述國際和國內不斷變化的環境表明,構建國內糧食大循環體系,是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后疫情時代大挑戰必不可少的歷史責任,是我國糧食產業的一項戰略任務。我國不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必須把糧食安全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站在新時代的歷史關口,我國糧食產業經濟的最佳抉擇就是:扛起重大政治責任,堅持獨立自主道路,穩步奮進新征程,在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更著力構建國內糧食大循環體系。
(二)強化根基,筑牢國內糧食大循環體系的不敗之地
我國應對“大變局”“大挑戰”的一項根本舉措就是從本國實際需要出發,構建國內糧食大循環體系。為此,必須大力加強糧食生產根基。首先清楚意識到,所謂國內糧食大循環體系,不是簡單的指“循環何物”“從何地”循環到“何地”,而是需要多維度地探索與把握其時代背景,以及需要什么樣的基礎、什么樣的條件、什么樣的機制,以及什么樣的供給和需求等。總之,需要系統地理解國內糧食大循環體系的深意,并采取實際行動,打牢農業糧食產業基礎建設的根基。主要包括“七高基礎建設”:高標準農田基礎建設、高效率水灌溉基礎建設、高質量種子培育和繁殖基礎建設、高效益市場體系健全與完善基礎建設、高水平科學施肥與測土配方基礎建設、高效率糧食物流系統及鮮活產品冷鏈物流基礎建設以及農業糧食高科技自主創新的基礎建設。加大“七高基礎建設”的力度,是增投資、擴內需、拉動經濟外延擴大的新途徑;也是促升級、優結構、充實內涵發展的新增長點,還是助力實體經濟轉型升級、激活發展的新動能。顯而易見,著力實施“七高基礎建設”,就抓住了構建國內糧食等農產品大循環體系的關鍵和基礎,既是擴大農業糧食產業投資的重點和方向,也是加強其高質量發展的支柱和支撐,更是構建國內糧食大循環體系的基石和基業。通過加強基礎建設,建立相對獨立、完整的糧食產業結構,使我國成為一個堅持“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大國,成為一個“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大國,成為一個掌握國家糧食主動權、始終堅持走中國特色糧食安全道路的大國。
nlc20220812173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54375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