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韶關鄉土文化教材培養中學生的家國情懷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程斌
【摘要】《完美和諧的家鄉――韶關》由韶關鄉土文化教材編寫組編著,于2016年出版,是韶關近年來最新、最豐富的鄉土教材,擬配合七年級、八年級學習使用。日常教學中使鄉土教材與教科書進行合理銜接穿插,可以更有效進行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而歷史課堂滲透家國情懷,可以拓寬學生視野,發展學生思維,使學生能夠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理解并認同文化自信和家鄉傳統文化。本文從七年級上冊的歷史教學課堂實踐中闡述鄉土教材內容與課堂內容的結合及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家國情懷等的培養。
【關鍵詞】初中歷史;家國情懷;鄉土教材
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凹覈閼选笔且环N無比高尚的情懷,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情感體驗。歷史課堂不僅是向學生傳授歷史知識的場所,更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情感教育的主陣地。家國情懷核心素養是歷史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有利于學生價值觀的健康成長,有利于文化自信的培養,有利于加深學生對家鄉和國家乃至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情感認知等。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經歷,以部編版初中歷史(中國古代史)的部分課文為例,就如何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核心素養,從課堂實踐中進行闡述。
部編版教材中國古代史七年級上冊(以下簡稱“七上教材”)第一課內容中的第3頁,學生在課堂之上就可以找到屬于韶關的印記“馬壩人遺址”?!榜R壩人”屬于早期智人,教師通過講解可讓學生簡單了解從元謀人、北京人、馬壩人再到山頂洞人的人類進化過程,明白“馬壩人”在這個階段的作用,感受人類進化的歷程。對于韶關的學生而言,它不僅僅是一座熟悉的博物館,更是身邊真實存在的歷史,記載著人類進化文明的歷史,對于家鄉的感情與認同在那一刻得到了很好的培養,作為教師能夠感受到學生看到“馬壩人”時的興奮。
在七年級上冊教材第二課《原始農耕生活》的第9頁“中國原始農耕時代重要遺址分布圖”中,在今韶關的大概位置有一個沒有標注名字的遺址。課堂上,筆者就提問學生。
師說:同學們,看地圖,我覺得這個應該是我們韶關這里的,請問大家知道這個遺址是哪里嗎?(很多學生不知道,也有個別“聰明”的學生回答)
生答:馬壩人遺址!
他們目前的知識層面只能回答出這樣的答案。面對熱情的學生,筆者為他們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石峽文化”。被發現于韶關曲江的石峽文化遺址有四期文化遺存,第一期和第二期的時間段與本課內容基本符合。通過對挖掘文物的介紹,可以更好地讓學生感受新石器時代生產工具的改進與生產力的進步并帶來的社會的變化(墓地、裝飾品等)。知道石峽文化是華南地區較早“邁入文明門檻”的人類文化遺存,與課本知識拓展的良渚遺址有一定的關聯。而在這一課講述石峽文化也很好地傳播和介紹了韶關本地的文化歷史,讓學生從時空上和祖國大地同時期的文化遺址進行了對比和學習。
在沒有鄉土文化的兩節課時之后,我們終于在第五節課《青銅器與甲骨文》這一課中迎來了鄉土知識的“大爆發”。這一課與其說是歷史課,不如說是文化課,現實中我們更是把它上成了藝術課。教師可以在課件的展示中出現精美的四羊方尊、宏偉的司母戊鼎、神奇的三星堆文明等一系列青銅器時,再穿插放一點教師在韶關博物館等地拍攝的青銅器照片,學生看到那些“非主流”青銅器時甚至會有點“嫌棄”。筆者趁機告訴學生,韶關是廣東“青銅文化”的起源地之一,與中原文化相比相對落后。但石器時代、青銅時代的過程是完整的,當時的條件無疑是落后和艱苦的,我們的祖先當時不具備獨立生產先進生產工具的能力,因為存在著交流和學習的困難,所以也在慢慢地發展。最后課堂升華情感:不要因為它的丑和小而嫌棄它,它來自于韶關,是那個時代的作品,且并不容易。
第六課、第七課是關于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筆者在授課過程中也配套介紹了韶關“百越雜處”時期的情況和楚文化對韶關地區的影響。七年級上冊教材的第八課是《百家爭鳴》,講述的是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學術思想領域的代表人物,可惜韶關地區在這一時期未有代表,總體還是有待發展。第九課《秦統一中國》中與韶關鄉土有關的知識點,筆者在郡縣制(南??ぃ?、靈渠、馳道與民族融合這幾塊進行了講解。結合七年級上冊教材第45頁“秦朝形勢圖”的南???,介紹秦統一嶺南的過程,中間涉及到支援戰爭修建的靈渠溝通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加強南北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為鞏固秦在嶺南的統治,除南征秦軍大部分留戍之外,先后強制遷徙三批中原人民到嶺南,促進嶺南漢越民族融合,加速嶺南融入中華大家庭。而韶關的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京古道”雖始建于西漢,但也是在之前秦軍修筑新道的基礎上進行修建的,這些道路交通網都加強了中原和嶺南的聯系,加強了秦中央集權對嶺南的控制。在我國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秦朝統一和鞏固統一的過程中,我們多次見到了和家鄉韶關相關的歷史。
七年級上冊教材第十課《秦末農民大起義》中介紹了趙佗與南越王國,讓學生更好地了解了在當時的中國大地特別是嶺南地區發生的史實。而正是因為有了對南越國的介紹,在接下來的第十二課《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中,利用地圖,筆者給學生展示了荊州、桂陽郡和曲江縣這三個行政區域劃分。這不僅僅可以讓學生大概了解當時鞏固大一統的措施也更清楚自己家鄉的一個歷史變動,最起碼清楚自己家鄉“曲江”(大致包括今天韶關大部分地區)這一名字的歷史源于西漢武帝時期。在七年級上冊教材第十四課《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中的“海上絲綢之路”,在課本第70頁“漢代海上航海示意圖”找到南海這一地名。中原的貨物要到達南海很大程度上要經過比鄰的曲江,使得曲江縣境內基本形成了一個水路交通網,最出名的當屬“西京道”,在今天的乳源有保存相對完好的幾段路,是旅游觀光的好去處,也是感受歷史人文變遷的不二之選。
結合七年級上冊教材與鄉土教材在接下來的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我們利用史料記載和文物圖片著重介紹中原地區人民南下和韶關地區的發展,也酌情介紹始興郡與韶關歷史名人侯安都。借用課本第83頁“三國鼎立形勢圖”引導學生,讓學生認識到在這個時期韶關地區為吳所管轄,始興郡與桂陽郡隸屬于嶺北荊州,至西晉滅吳,始興郡移屬廣州。這一段歷史的課堂講述讓學生知道兩點:1.始興郡的設置是韶關有郡縣兩級行政建制的開始,提高了嶺南的行政地位。2.韶關歸屬廣東是從西晉時期開始,但之后是不是一直都歸屬廣東?把這個問題留在了接下來歷史教學中。
第十八課《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我們借用了在韶關博物館展出的這一時期的文物照片,向學生展示這一時期農業、手工業和莊園經濟的發展。而莊園經濟的盛行促進了門閥和士族勢力的發展,侯安都則是這個時期的代表。作為韶關名人,我們也在南朝這個知識點上向學生概括地介紹了他的一生;在時間寬裕的課堂,還組織學生對其一生進行了討論和評價,辯證思考,以史為鑒。
自加入廣東省基礎教育學科教研基地課題組以來,筆者與同事主要承擔的是“善美韶城”鄉土文化在課堂教學的實踐。為此,我們進行了認真的收集與整理,有效地推廣鄉土文化,從身邊的鄉土文化去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通過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核心素養,使學生能夠具有對家、民族、國家的認同感,理解并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課堂教學的育人目的。
參考文獻:
[1]陳梅霞.歷史課堂培養學生家國情懷核心素養的策略探究――以初中歷史(部編版)教學為例[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9(9).
[2]周劉波.家國情懷:歷史教育的價值旨歸及其實現路徑[J].中學歷史地理教學,2018(4).
[3]教育部.義務教育歷史課程俗跡2022年版)[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4]教育部.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1.
[5]韶關鄉土文化教材編寫組.善美和諧的家鄉――韶關(七年級、八年級用書)[M].花城出版社,2018.
nlc20220829103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54385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