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教學中培育學生家國情懷的實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陸玉梅
摘 要:高中歷史的教學目標之一是要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比較歷史進程、引入本土資源、創設歷史情境、剖析先進事跡、開展綜合實踐等策略,讓學生在歷史氛圍中形成家國情懷。
關鍵詞:高中歷史;家國情懷;培育策略
家國情懷是一個人精神上的追求,它是愛國的基礎,一個人只有熱愛祖國才會擁有家國情懷。家國情懷教育是陸游《示兒》中的“王師北定中原日”,是文天祥《過零丁洋》中的“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岳飛《滿江紅?怒發沖冠》中的“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也是當今眾多愛國者的辛勤付出和無私奉獻。家國情懷從古至今一直存在,以同樣的形式存在于不同的時代。
家國情懷是歷史核心素養之一,是學習和探究歷史應該具有的社會責任和人文情懷,是諸多素養中價值追求的目標。培育高中生的家國情懷是高中歷史教W的重要目標之一,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能夠對學生圍繞國家的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等進行教育,對培養高素質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一、高中歷史教學中培育學生家國情懷的意義
1. 有利于培育學生良好的品德
歷史課程最重要的教育理念是切實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高中歷史教材中包含很多歷史事件和相關人物,以及歷史發展的規律,需要學生深入了解,感受其中的家國情懷,并且能夠運用唯物史觀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進行分析與探究,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最終成長為有品德的人。
2. 有利于學生形成高度的責任感
家國情懷是指個人對國家、民族、社會利益的維護和強烈的責任感,培育學生家國情懷的同時,會使學生形成高度的責任感。高中歷史教學就是通過時代進程中的各種事例和人物,讓學生在歷史中能夠剖析出人物的責任感,感受其展現的家國情懷,進而形成愛家、愛國、愛人民的強烈責任感。
3. 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高中歷史教材中包含了很多家國情懷素材,這就需要學生深入理解并挖掘其背后隱含的家國情懷。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探索了學習歷史的方法,還能夠提升個人的學習能力,學生在追溯歷史發展規律的同時形成了家國情懷。家國情懷可以讓學生心系祖國,為了建設祖國、報效祖國不斷提高自己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完善自己的人格。
二、高中歷史教學中培育學生家國情懷的策略
1. 比較歷史進程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對不同歷史進程進行比較,采用史實輔佐的方法挖掘顯現家國情懷的素材,加強學生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例如,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歷史1必修》(以下統稱“必修1”)“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這一單元中,中國在鴉片戰爭下被迫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此后中國人民奮起反抗,有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義和團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等,群眾發起反抗,力求維護國家的和平統一,抵抗外來侵略。最終在辛亥革命之下,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統一的資產階級共和國,人民和國家暫時性得到了穩定,激發起了民眾的家國情懷。通過對這些進程中發生的事件的對比,可以看出人民群眾的解放思想和家國情懷對于國家的統一和穩定具有重要作用。
2. 引入本土資源
各個地區都有歷史博物館、古代遺跡、紀念館等本土歷史資源。教師可以將教學內容與本土歷史資源相結合,引發學生產生家國情懷。在設置教學環節時,教師可以將本土的歷史資源通過圖片、音頻、視頻的方式呈現出來作為教學導入,這樣將歷史生動地呈現在學生面前,讓歷史變得不再遙遠,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后復習時,教師也可以讓學生結合本土史實來鞏固所學知識。教師可以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討論和搜集相關的本土文化,這樣不僅可以增強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還可以讓學生在自我尋找的過程中加深家國情懷。例如,在教學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歷史2必修》“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這一單元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訪問長輩來調查本地的歷史,采用今昔對比的方法感受吃穿住行等方面發生的變化,加強對家鄉本土歷史文化的感同身受,引發家國情懷。
3. 創設歷史情境
高中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依據課程改革的要求,以學生為主體,將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因此,教師可以以議題式方式進行教學,創設教學情境,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教師在創設歷史情境時可以利用視頻、戲劇、朗誦等方式,然后提出問題,讓學生進行學習和思考。例如,在教學必修1“辛亥革命”這節課時,教師可以播放電影《辛亥革命》的片段來創設情境,讓學生知道辛亥革命發生的背景、過程及其結局,通過視頻的學習強化學生對辛亥革命的認知。觀看完視頻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搜尋的資料進行回答:辛亥革命發生的原因是什么?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意義是什么?如何評價辛亥革命?為了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深入認識辛亥革命,教師可以呈現《辛丑條約》簽訂時的史實視頻,將處于水深火熱中的底層人民的生活呈現在學生面前,讓他們深刻感受到當時社會不得不進行反抗的歷史現實,學習愛國青年尋求救國道路的家國情懷。
4. 剖析先進事跡
中國歷史上出現了很多優秀的人物,如鄭成功抗擊倭寇、林則徐火燒鴉片、戊戌六君子變法、左宗棠發展民族工業、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陳獨秀領導新文化運動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對這些優秀人物的歷史事跡進行挖掘,讓學生體會他們的偉大,如何以國家之大舍棄自身利益,奔赴于發展國家之中,甚至危及生命也要為發展國家和統一國家做出自己的貢獻,深刻感受歷史人物的家國情懷。例如,19世紀中葉英國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對中國強行進行貿易輸入,面對大量的鴉片侵蝕我國人民的意志和身體,以及黃金白銀的大量流出,林則徐向道光皇帝諫言,指出了鴉片帶來的危害,于1839年在虎門大規模地燃燒處理鴉片?;㈤T銷煙在一定程度上壓制了鴉片在中國的肆意流動,同時在廣大民眾之中燃起了家國情懷,對抵制鴉片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讓人民知道了鴉片的危害,激起了人們的愛國主義情感。又如,新文化運動刺激了人民解放思想的意識,要求民主和科學,此時陳獨秀創立了《新青年》,有力地沖擊了封建思想的地位,使得當時的中國燃起了解放思想的新潮,為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創造了有利的條件。通過陳獨秀的事跡,可以讓學生深刻認識到個人與國家息息相關,兩者不可分割,要有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責任感,胸懷家國情懷。
5. 開展綜合實踐
近現代史中有很多革命志士在抵御外來侵略和國家統一時英勇獻身,他們的英勇事跡被陳列在博物館或紀念館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出校園,走進博物館和紀念館等革命史館中進行參觀,讓學生切身感受革命先烈為祖國的和平、安定英勇奉獻的精神。例如,在教學必修1“抗日戰爭”這節課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在“八路軍蘭州辦事處紀念館”中實地進行學習,感受當時的抗日情境,設身處地聯想抗日戰爭為什么能夠成功,從學生內心深處激發家國情懷。
綜上所述,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可以使學生繼承優秀的中華美德,發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會責任感,健全學生德智體美勞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多思考、多探究,利用多種教學手段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讓學生成為新時代的高素質接班人。
參考文獻:
[1]劉向陽. 高中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素養的培養策略探析[J]. 教學與管理,2019(33).
[2]陳兵. 歷史課堂基于“立德樹人”視域的家國情懷浸潤與培養[J]. 廣西教育,2020(1).
[3]宋學錄. 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之家國情懷的培養及策略研究[J]. 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21(4).
nlc20220902200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54389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