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培育的新路徑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孟文玉
摘要:“00后”青年大學生作為典型的網絡原住民,他們“無網不在”。新媒體時代,高校對大學生開展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培育不僅在傳統的線下心理健康教育課堂這個主渠道里,還在豐富多彩的“特色網絡課堂”中。本文以江蘇財經職業技術學院“夢之聲”工作室為例,探討在新媒體時代,如何借助新媒體平臺和技術生動有效地開展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培育工作。
關鍵詞:新媒體 大學生 積極心理品質
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32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3.0%,人均每周上網時長為28.5個小時。大學生主體為“00后”,他們成長于互聯網飛速發展時期,網絡改變了他們的思維模式、行為習慣、社交途徑,融入他們的學習、生活、成長、就業情感等諸多方面。網絡在線交流給他們提供了一個發展正常有益友誼關系的有益平臺。匿名和異步通訊允許低社會技能的青少年透露更多的個人信息,有效應對其他朋友的意見,并認真準備他們的發言內容。[ 1 ]面對網絡時代的“原住民”,單一的傳統線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堂形式已經不能滿足當代大學生的內在需求與新時代的發展需要。充分利用網絡新媒體陣地,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有針對性地開展“特色網絡課堂”教育勢在必行。
一、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核心內容
20世紀末,美國心理學家Seligman發起了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將心理學從過分關注人性的消極面和弱點的研究取向轉為探索積極的心理品質對個體和社會發展的積極影響。清華大學心理學教授彭凱平認為,在個體層面積極心理學旨在關注、發現和培養人的優勢和美德,促成個體的福祉。[ 2 ]因此就個體而言,積極心理學就是研究如何讓人類發現和發展這些性優勢品格和力量,并運用這些積極的心理品質去預防和治愈心理疾病,讓生活變得更有意義和價值。
2004年,Seligman邀請了全世界50多位優秀學者進行了世界范圍的跨文化研究后,提取了人類共同擁有六大美德:智慧、勇敢、仁愛、公正、克己和超越自我。這六大美德分別對應了創造性、好奇心、樂學、仁慈、寬恕、謙虛、公平、活力、希望、感恩、善良、勇敢、正直等24種人格力量,這被學界看成是積極人格特質的雛形。孟萬金、官群在探究中國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結構和維度時指出,中國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包含認知、人際、情感、公正、節制和超越等六個維度,這六個維度由創造力、好奇心、熱愛學習、真誠、勇敢、友善、公平、寬容等20個分項組成。這一研究結果被國內的很多學者贊同和采用。綜合國內外大量關于積極心理品質研究結果,本文認為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育要與新時代新形勢下的大學生實際情況相契合,針對“網絡原住民”青年大學生開展積極心理品質培育,就是要培B他們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親善友愛”的社會心態,讓他們成長為具有健全人格的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
二、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培育新路徑的探索與嘗試
大學時光是青年學子為夢想花開積蓄蓬勃力量的重要時期。在這美好而短暫的成長旅途中,有失意的聲音、有困惑的聲音、有焦慮的聲音,也有勇敢的聲音、成功的聲音、陽光的聲音……這紛繁的聲音,最終只為花開有聲。在他們的青春成長中,每一種聲音都應該被聽見、被回應。2021年5月,江蘇財經職業技術學院“夢之聲”網絡工作室成立。一年多的時間里工作室依托“夢之聲”微信公眾號,秉承“讓每一種聲音都值得被聽見”的理念,精準對接學生需求,貼合學生心理和思想實際,展開了心理健康教育“特色網絡課堂”的試驗實踐。
1.線上互動,讓心理健康教育實現“心靈零距離”
“夢之聲”微信公眾號先后開設了“回音墻”“青春故事”“心靈夜話”等三個欄目,通過圖片、文字、視頻、音頻等豐富多彩的展現形式,把夢想花開的路上那些特有的青春聲音展現在師生面前,讓他們被聽見,讓他們得到回應,進而形成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學生與學校之間的良性互動和交流,以便教育工作者在強大的聲音磁場里,找到有效開展培育積極心理品質的關鍵點,讓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地接地氣、活起來,有溫度、有深度。
2.“夢之聲”是青春之聲的聚集場,有效暢通了“訴求―交流―回應”機制模式
網絡參與作為扁平化的社會參與形式,自上而下的方式,“單邊單側”的教育創新顯然不適合,“夢之聲”微信公眾號緊貼大學生的心理特征和心理需求,通過設置“回音墻”互動模塊,為學生交流和發出青春成長中的各種困惑、苦惱等搭建有益的網絡表達平臺,在這里他們可以充分地發出青春印記里關于情感、生活、學習、工作等等各種聲音,工作室定期針對一些共性的聲音及時撰文回應并發布在“回音墻”里,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引導和教育,形成了暢通的網絡“訴求――交流――回應”機制。通過開放式的討論以及及時反饋,激發大學生以健康、積極向上的心態的主動表達意識,包括自主學習、表達困惑、助人解疑等,提升網絡參與的效率,讓平臺成為大學生情感歸宿以及愿望表達和釋疑解惑的重要渠道,培養他們積極的心理品質。師生原創作品《寫給大一的你:向陽而生,夢想花開》《學長學姐說》《愛,便不會遺忘》《夢想之路》等,便是針對學生學習、成長和生活中的疑問,推出的原創作品?!对率枪枢l明》《人月兩團圓》等學生原創作品,則很好地回應了學生思念家鄉、親人的情緒,同時將家庭教育很好地融進學校教育。學生家長在“夢之聲”平臺上看到兒子寫給自己的信時,感動萬分,并對學校對學生的關心和教育給予了贊揚和肯定。
3.榜樣的力量,心中有愛,夢想花開
“青春故事”是校園精彩故事會。在這里主要通過講述學生身邊的故事,身邊的人物,充分發揮學生朋輩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影響和示范引領作用,讓大學生在這里找到與自己相似的個體,積極地學習他們,向上向善,健康成長?!靶撵`夜話”是文火熬制的大學生專屬雞湯。該版塊主要通過牢牢抓住大學生睡前依賴手機刷消息的媒介使用習慣,以夜間音頻的形式,用原創心靈美文與大學生進行對話,幫助他們調適心理,答疑解惑。“夢之聲”還開設了“青春故事”專欄,用身邊的人、身邊的事激勵學生積極向上、成長成才?!缎凶叩恼n堂》《你好,班助!》《藏族學生寒假返鄉開“普法課堂”》《“愛心發屋”暖人心》《光影青春 筑夢未來》等原創作品講述了身邊同學在學習生活和實踐鍛煉中的善舉,很好地發揮了學生朋輩引領與示范作用,在一個個溫暖的故事里,越來越多的學生被身邊的榜樣激勵和感召著,積極的心理品質也在一次次的觸動中生根發芽。團隊學生負責人竇江南被表彰為“淮安市好青年”、江蘇省優秀學生干部;余孝武等同學自發行動起來開展“普法進鄉村,法治萬里行”,助力鄉村振興;巴桑吉宗等100余名藏族同學假期返鄉深入牧區開設“青藏高原上的普法課堂”,用專業所學反哺家鄉。
nlc202209261435
4.“夢之聲”實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客體主體化
在網絡上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如果僅僅把學生作為教育對象,這會讓他們從心里產生排斥感。因此,“夢之聲”工作室面向在校生和畢業生吸納力量,讓學生全面深入地參與工作室的運行,真正讓學生成為“網絡特色心理健康課”的堅強主體,充分發揮他們的自治與自律作用,這樣不僅大大增加了大學生對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認可度,又可以增進青年大學生的獲得感,還可以壯大工作室的力量,很好地培育他們養成積極的心理品質。從“夢之聲”工作室成立以來,從工作的宣傳語“讓每一種聲音值得被聽見”、治愈的貓形logo以及微信公眾號上推出的每一期原創作品,都是學生作為主體積極主動參與制作完成的,他們不僅僅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者和傳播者,很好地影響、教育和帶動更多身邊同學參與進來,在學習和成長的道路上積極向上、陽光成長?!缎凶叩恼n堂》《光影青春 逐夢未來》《你好,班助!》《憲法護航,青春向陽》《寫給大一的你:向陽而生,夢想花開》《愛,便不會遺忘》……在2021年度江K財經職業技術學院評選出的新媒體創意作品大賽中,“夢之聲”網絡工作室參賽的諸多作品獲獎。2022年,工作室學生團隊創作的《藏族學生寒假返鄉開“普法課堂”》《“愛心發屋”暖人心》等網絡文化作品更是在《中國青年報》、江蘇省電視臺、北京衛視、淮安新聞聯播等主流媒體平臺上廣泛宣傳報道。這些都讓學生們感到無比的驕傲和自豪,他們沉醉其中,發揮個人所長,在夢想花開的路上養成積極的心理品質。
“夢之聲”既是學生表達情感訴求,尋求解決成長路上困惑答案的聲音場,也是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學生與學校之間良好溝通的發聲平臺。在這里,有著綿延不絕的青春話題,師生在交流和思辨中汲取積極向上、努力奮發的不絕動力,讓更多的學生看見光、看見愛、看到更好的自己,真正成長為“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親善友愛”的新時代“網絡原住民”。
?。ū疚南到K省教育廳,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積極心理學視域下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項目編號:2021SJB0991。)
【參 考 文 獻】
[1]彭凱平,劉鈺,曹春梅,等.(2011).虛擬社會心理學:現實.探索及意義.心理科學進展,19(7).933-943.
[2]許燕,伍麟,孫時進,等.(2020).公共突發事件與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筆會).蘇州大學學報 (教育科學版),8(2).1-31.
(責任編輯:姜秀靚)
nlc20220926143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54402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