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杜甫《秋興八首》的意脈與家國情懷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董??

  關鍵詞:《秋興八首》 意脈 情感變化 家國情懷
  《秋興八首》是詩人杜甫棄官漂泊七年后寄居四川夔州時所寫的一組七言律詩。然而,夔州并沒給杜甫帶來好心情,“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抱負也未能實現,老來多病、知音稀少、心境凄涼、孤獨寂寞成為杜甫的生活主題。這樣一位多病滄桑的老人飽受戰亂之苦,這種精神上的孤獨不僅僅源自他一生顛沛流離的經歷,而且也出于詩人自身對生命所做的終極思考。因此,到達夔州雖未重返長安,但對漂泊之人而言,只要路線朝向家鄉,便有一種揮之不去的溫暖。在此情境下,年邁滄桑的詩人杜甫一氣而成這組融自然、人生、國家于一體的悲秋組詩。它是杜甫用盡一生的血淚和憂思來抒發對于悲苦的正視,其中的一字一詞一句都寄寓著無限的哀傷與感慨。
  一、意脈似斷實連
  “意脈”在《漢語大詞典》中被解釋為“氣質、情態”“文思脈絡”,在閱讀教學中往往取“文思脈絡”這一義項。在《秋興八首》這組詩里,意脈具體包括:意向構成的整體和八首詩中的情感線索。對于此,葉嘉瑩在《杜甫〈秋興八首〉集說》中曾加以闡發:
 ?。ㄊ渍拢┮浴澳赫琛眴酒鹣抡隆4握乱黄鸺闯惺渍聦戀缰菽壕啊鲁写握陆訉戀缰莩捌鹋d,第八句則又以“故國平居”喚起以下數章。五章承“故國平居”,六章亦承上而來。七章所思以“昆明池”為主,遠承四章之“故國平居”,近承六章之“自古帝王”,明著一“昔”字,著一“今”字,以“昔”字總結長安,以“今”字總結夔府,章法完足,哀傷無限。
  葉嘉瑩從作者思念長安的情感變化入手,概括分析了八首詩的內在聯系。她將八首詩分兩部分,前半部分寫夔州蕭瑟之景,后半部分以“魚龍寂寞秋江冷,故國平居有所思”一句砉渡,杜甫的視線從夔州轉入長安,由“故國平居”來喚起以下幾篇。葉先生的解析是從整組詩的結構布局入手,揭示出八首詩在結構上是一個似斷實連的整體。那么,八首詩似斷實連除表現在結構方面外,還有哪些地方也是如此呢?金圣嘆《杜詩解》里說:“道他是連,卻每首斷;道他是斷,卻每首連。倒置一首不得,增減一首不得?!眀為何金圣嘆會有此評論?難道僅僅是因為夔州和長安屬于不同地區?筆者認為八首詩的不可分割除體現在結構外,還體現于作者的情感串聯,體現于愛國情懷的籠罩、以天下為己任的胸懷。因此,這八首詩既是詩人的理性思索,也是詩人潛意識的抒懷。
  這組詩寫于人生終結之時,深受儒家思想浸染的杜甫有著真摯的愛國情懷和深切的憂民情懷,它們鑄就了杜甫“以天下為己任”的一生。不管時間、空間如何轉化,詩人對于長安、百姓、君王的牽掛不曾停止。詩人仕途坎坷,掙扎煎熬一生,在政治上也幾乎沒有建樹;他崇尚“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卻未能解救百姓于水深火熱之中,飽讀詩書的杜甫有著濟事不能的深切痛苦。入夔之時,杜甫已是多病纏身,寄居友人籬下,生活艱難不堪。正是這般困苦煎熬才使杜甫與百姓共命運、同患難,才有了《秋興》的創作動因與“悲天憫人”的深切情懷,才有了以一首“發”而引數首“懷”的一組“似斷實連”的千古奇作。八首詩雖寫于不同時期,但杜甫有意而為之,將夔州時期的眼中所見、親身經歷、心中所想建構成完整的故事。
  組詩第一首,詩人立足夔州的蕭瑟秋景,由“叢菊”“孤舟”等眼前景物轉入“他日淚”“故園心”的愁苦哀情?!皡簿铡笔枪蕡@的菊,是游子的歸依,是淪落人的期盼。極具意味的是,詩人最終在貧困交加中凍死于一條不是去往家鄉的殘舟上。他如此急切地想要歸去,或是冥冥之中感受到生命恐如秋之落葉一般。此時家家趕制冬衣,而曾經目睹過石壕村官府抓壯丁的場面、聆聽過“新鬼煩冤舊鬼哭”的聲音,不禁讓杜甫慨嘆在戰亂之下這趕制的冬衣是否可以送達親人手中。我們仿佛可以看到,伴著夜幕降臨無法排解的壓抑,詩人在古城從白天一直站到了夜晚。
  《其二》以“落日”起。既然無法乘坐岸邊的殘舟回歸家鄉,那便登上高樓“望京華”?!皬穆淙兆缴钕?,翹首長安,長夜不寐。提‘望京華’本旨,以申明‘他日淚’之所由,正所謂‘故園心’也?!眂在高樓上不覺已從傍晚到深夜,聽到猿聲不禁流淚。嚴武死了,自己回歸長安的愿望便可能也會化為泡影。最終只得“虛隨”一場,其大濟蒼生的理想也會隨之落空,心中的落寞與空虛油然而生。他無法顧及自己“屋漏偏逢連夜雨”的生活,即使“床頭屋漏無干處”,也放不下他那“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宏偉愿望!這是何等壯闊的“苦身利人”的心胸!
  《其三》詩人的視線落在“千家山郭靜朝暉”,不禁把讀者引入一個時空概念,杜甫傍晚登樓思索,從深夜直至清晨。山村的朝輝、江樓在太陽的映襯下很美,可是天天面對這里的景色也覺得乏味。詩人還有拯救天下蒼生的使命沒有完成,何來閑情去賞景,況歸鄉之日遙遙無期。自幼立下“奉儒守官”的人生信條,難道真要敗給那輕衣肥馬嗎?那又如何對厭惡“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自己有一個交代呢?
  《其四》詩人由“同學少年多不賤”,進而思索已經成為王侯第宅的新主那些蠅營狗茍之徒。關山的戰鼓震天,征討吐蕃的軍書飛馳不停。杜甫不禁擔憂起朝廷上的新主或許根本不知道咸陽橋上“哭聲直上干云霄”的場面。即使邊地流血成海,朝廷也如秋江里玉石雕刻的魚龍一般寂寞地靜臥。遠在他鄉的自己還敢“取笑同學翁,浩歌彌激烈”嗎?不是說他那種悲天憫懷的情感消失了,而是他把自己不滿的情感無奈地隱藏了起來。對于一個維護儒家思想的士大夫來說,杜甫明明飽讀詩書,有著與天下蒼生共命運的決心,卻力不從心,這對他來說無疑是一個沉痛的打擊。
  杜甫在分析國家命運的同時,也喚起了自己對往事的回憶,從而尋找精神上的慰藉?!镀湮濉坊貞涀约涸浺驗楂I賦而“識圣顏”的輝煌經歷,玄宗在位之時,他對自己的仕途充滿了希冀。懷著滿腔熱情的杜甫期盼了一輩子,回到現實處境的他不禁感慨歲月倥傯、仕途一事無成?!镀淞坊厥住盁熂t露綠曉風香,燕舞鶯啼春日長”之地如今已經兵荒馬亂,紙醉金迷的生活終會釀成大錯,詩人在惋惜中為國家的境況擔心不已。

nlc202209261740



  《其七》寫如今昆明池還在,但國家的破敗已是無力回天,今昔對比之下,百感交集?!镀浒恕纷髡吒锌约旱娜绱墓P曾經氣象凌云,可惜回望昔日長安的繁華,再想今日貧病潦倒,白首低垂,不勝悲嘆。詩人通過對昆吾山和陂一帶的回憶想象,抒懷今非昔比,今不如昔。
  通過對杜甫創作這組詩的情感脈絡變化的梳理,可以看出這組詩更多的是杜甫潛意識的抒發,是“不求工而自工”的無意之作,串聯當晚登上高樓眺望,根據自己內心情感變化順勢而為的一組詩。清人錢謙益認為:“此詩一事疊為八章,章雖有八,重重鉤攝,有無量樓閣門在。”d錢氏認為詩人對組詩的結構脈絡有精心的設計和安排,八首詩之間有緊密的聯系和一定的邏輯關系。杜甫《秋興八首》創作的動機雖不是精心設計安排,但此時的杜甫看破世間變化,經歷人生磨難,即將化為一y黃土的他已無須再向別人去證明和表露什么。詩人在寫《秋興》的時候心中牽掛的是家國,追憶的是往昔,關心的是時局,因而寫這組詩的時候是突如其來和一氣呵成的,是昨日夜晚、今日清晨沒有間斷的思索,是落寞士大夫愛國情感的寫照。雖然八首詩各自成篇,但是情感線索沒有中斷,憂慮沒有停止。所以,整組詩看起來是一個似斷實連的整體,抒發了一位儒家士大夫的“社會良心”。
  二、意脈似連實斷
  杜甫《秋興八首》,道它是連,卻每首斷。從時間的角度來講,從傍晚到深夜,再從深夜到清晨,不同的時間點,作者眼中關注之景、心中所想之事是不同的。從空間的角度來講,杜甫的視線在夔州、長安間來回轉化,通過看夔州來寫長安,在寫長安中看夔州。抬頭望長安,低頭憂夔州,今日與往昔的生活氣象不同,筆下所寫之景也不同??v觀八首詩,多次提到相同的意象,但每次所提相同意象,卻是各有所指。因此,從意象寄托的角度來說,八首詩又是斷開的,作者通過八首詩來表達其不同的憂慮和思想。
  “江水”“孤舟”“黑夜”“飛鳥”這些意象在整組詩里出現過很多次,這些意象是探索詩人生命軌跡的線索,我們可以通過意象來洞察詩人的情感和際遇。杜甫眼中的長江并不是靜止的水流,而是洶涌奔騰、驚濤拍岸的。杜甫一生漂泊動蕩,最后將家國憂思、人生慨嘆拋灑江河,他的淚水隨著江水翻滾,他的憂愁借著江水遠流。“孤舟”在杜甫筆下寄托的是相思之情和漂泊之感,獨自一人,一葉扁舟,天水茫茫,越發比照出人的渺小。
  自安史之亂以來,戰亂、啼哭不曾停止,孤舟好像隱喻著杜甫的命運注定沒有歸宿。黑夜象征安靜、柔和、寂寞,在黑夜里,詩人的情感噴薄而出。心中之情無人訴說,只好登上高樓遙望長安,憂慮祖國,在黑夜中排解心中的愁苦。在杜詩中,“飛鳥”有發乘風思奮之心、抒疾惡如仇之志的蒼鷹,有感時傷別,花也濺淚、鳥亦驚心的鳥兒,還有孤獨南飛的白鷺,杜詩中鳥的意象可以說是詩人不羈的人格和主體意識的象征。借助對飛鳥意象的描寫,詩人抒發了對自由的追求。此外,杜甫常常會以鳳凰來自喻,鳳凰是詩人人格的寫照,他畢生的志向是像鳳凰一樣熠熠生輝。其在《鳳凰臺》中寫道:“再光中興業,一洗蒼生憂?!碑敃r戰亂頻仍,詩人滿腔愛國熱血和理想抱負無處施展,不覺一陣悲傷。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杜甫的《秋興八首》在意象選擇上寄托了自己的志向和抱負,抒發了自己即使身心俱疲,也絲毫不敢放棄恢復國家昔日輝煌的熱烈期盼。
  三、意脈斷連結合
  杜甫《秋興八首》從情感脈絡上來說一氣呵成,呈現了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杜甫運用“八首相連”這樣的組詩形態,使每首詩獨立成詠,卻又緊密相連,脈絡清晰。從主題上看,《秋興八首》是作者思念家園、憂慮國事的愛國情懷的抒發。圍繞這一主題,組詩前后對應,結構嚴密,把整首詩連成一個整體。旅居夔州,心念故園,因秋而感,觸景生情,昔日懷念,今日憂慮,安史之亂,百姓窮苦,戰亂頻繁……杜甫從多方面去融匯這組詩,給人一種身臨其境之感??傮w來說,這組詩圍繞長安、夔州眼中之景、心中之憂,根據時間空間的變化來抒發老杜“濟蒼生、安天下”的儒家情懷。組詩有斷有連,心系百姓,為民祈福。
  詩人懷念“得遇明主,得遇明時”的光陰,竊喜識得圣顏的榮幸,同時又慨嘆美好總如曇花一現。即使美好的愿望落空,但他對于“故國平所思”是不會停止的,于是用“彩筆昔曾干氣象,白頭吟望苦低垂”二句寄托八首詩之魂,一個壯志難酬卻又憂思故園的詩人形象瞬間展現在讀者眼前。蕭滌非曾說:“在這里,我們清楚地看到詩人杜甫給他自己塑造的形象。每當讀到這一句,我們便有一種宛如對面的親切的感覺,他白發蕭疏,低頭無語。有什么可奇怪的,詩人杜甫的負擔,實在太沉重了,他‘一身不自?!?,卻要‘一洗蒼生憂’!然而,也正因為如此,所以他給予我們的印象,不是軟弱,而是頑強;不是可憐,而是可敬、可感?!眅杜甫的詩句中處處彰顯出憂國憂民的情感、泰民安的理想,滲透著愛國的熱誠。當國家危難時,他對著三春的花鳥心痛流淚,“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當流落他鄉時,他聽到猿聲啼哭而流淚,“聽猿實下三聲淚”。正是這樣艱險而豐富的人生經歷,才讓杜甫詩情澎湃地創作出組詩《秋興八首》,用大半生的顛沛流離來表達忠君濟事、愛國憂懷的政治理想。

nlc20220926174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5440291.htm

相關文章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