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教學中家庭教育的融合策略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張紅紅
摘 要: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在育人責任、育人機制、育人途徑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差異性,存在相輔相成與相互促進的密切關系,因此,推動二者的融合是重塑教育生態、提升協同教育質量的必然選擇。基于此,本文以小學數學教學為研究焦點,從交流平臺、互動場所、家校實踐、教學優化四大維度探究數學教學中家庭教育的融合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家庭教育;融合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22)23-0015-04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strategy of family education in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ZHANG Honghong (Baozhen Primary School, Wudu District, Longnan City, Gansu Province, China)
【Abstract】Family education and school education have obvious differences in educating responsibility, educating mechanism, educating ways, etc., and 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of complementarity and mutual promotion. Therefore,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wo is to reshape the educational ecology and improve the the inevitable choice for the quality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takes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as the research focus, and explores the integration strategy of family education in mathematics teaching from the four dimensions of communication platform, interactive place, home-school practice, and teaching optimization, for reference.
【Keywords】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Family education; Integration strategy
家庭是學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對學生的成長成才起到言傳身教、以身示教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氛圍、和諧的家庭關系、濃郁的家庭文化可以為學生提供情感支持,使其身心健康、快樂發展。由此可見,家庭教育是學生成長路上必不可少的教育形式,也是小學數學教學中可以運用的寶貴資源與情感動力。為此,小學數學教師要在認清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差異性的基礎上挖掘二者的契合點,通過搭建交流平臺、開拓互動空間、組織家校實踐并改進教學方式以實現數學教學與家庭教育的融合,使二者的優勢互補,以此循序漸進地提高數學教學質量、學生學習品質及協同教育水平。
1.小學數學教學中家庭教育的融合價值
(1)有助于拓寬數學教學空間
傳統小學數學教學模式下,數學教學的實施通常局限在校園、教室之內,數學教學與學生生活及家庭教育缺乏聯系性,數學教學空間狹窄,學生難以在家庭生活中持續接受優質的數學教育,將制約學生學習能力的穩步提升。而小學數學教學中積極融入家庭教育,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優勢,在完善學生數學認知體系、教授學生數學知識及技能的基礎上,將家庭作為學生實踐、知識運用的主陣地,由家長發揮指導、監督、帶動及示范作用,鼓勵學生發現、分析生活中存在的數學問題,積極探索問題的多樣化及個性化解決方法,在親子互動中獲得豐富啟示,在家庭氛圍的熏陶下發展數學智慧,將有效拓展小學數學教學的實施空間。
?。?)有助于提高數學教學質量
家庭教育與數學教學二者能優勢互補。長期以來,小學數學教學側重于知識灌輸、技能訓練,忽視學生的個性、性格及內在訴求。而家長對學生的了解角度、深度與教師明顯不同,更容易發現孩子情緒波動、學習態度轉變、學習興趣變化的本質原因。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融入家庭教育,主動向家長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向家長了解學生在家時的學習狀態,在此基礎上與家長共同從主觀因素、教學因素、社會因素、家庭因素等角度分析學生的學習問題,以此為依據進行學情分析、制定相應的數學教學及家校共育方案,優化調整數學教學模式、策略及教學活動形式,可以確保精準施教、因材施教,進而顯著提高數學教學質量。
?。?)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成效
學生學習數學,不僅依靠教師的講授,還依賴其自身的學習積極性、自我發展意識、自我反思精神、高漲的情緒及學習熱情。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單純依靠教師為學生提供學習支持是遠遠不夠的,若學生在家庭中難以獲得家長的關注、認可、賞識、信任,將會導致學生自主學習動因薄弱、W習積極性較低,并且會降低學生學習自信心。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融入家庭教育,可以激發家長的教育責任意識,讓家長認識到自己的言行舉止、態度觀念等都會影響孩子的學習,主動配合教師為孩子的學習提供完備的條件、開放自主的學習環境、強有力的保障及充足的情感支持,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成效。
2.小學數學教學中家庭教育的融合困境
?。?)家校交流機制不暢
家校溝通、交流及信息共享是小學數學教學中融合家庭教育的必備條件之一。但現階段小學數學教學中家校交流不暢,教師一般在數學考試后與家長取得聯系,向家長反映學生在數學學習方面的問題,但此種交流方式會引發家長的焦慮情緒,不利于建立平等、和諧的家校溝通關系。不僅如此,當前小學數學教學中家校交流內容局限性較大,通常以教師為主體,家長則處于家校交流的被動地位,導致家長難以向教師全面、真實地反饋學生信息,而信息不全面會影響學情分析的科學性、客觀性及深刻性,不僅會讓數學教學效果大打折扣,而且會制約家長對數學教學工作的參與度、認同感。
(2)家?;宇l率較低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融合家庭教育,需要教師與家長間積極互動。一方面,教師與家長分享數學教學經驗、適合家庭教育的數學教學方法、現代數學教學理念等,提高家長的教育水平,使家長樹立五育并舉理念;另一方面,家長從家庭教育角度為數學教學工作提供合理化建議,與教師共同制定育人方案。但當前小學數學教學中家校互動頻率較低,數學教學并未真正走進學生的家庭生活,數學教學空間狹窄、教學實施渠道單一,且大部分數學教師尚未意識到家?;拥闹匾耘c必要性,開展家校互動的頻率較低,家?;臃绞捷^為固定,且缺乏家?;娱L效機制,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數學教學與家庭教育的融合。
?。?)家校共育實踐缺失
小學數學教學中融合家庭教育,不僅需要家長與教師在育人方面達成共識,通過家校交流及互動共享學生信息及教育資源,還需要以實踐活動為載體,將家庭教育滲透至數學教學的全過程中,實現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優勢整合。但當前小學數學教學中家校共育實踐活動缺失,教師未能結合數學教學目標、家庭教育作用、學生的數學學習基礎及需求等開展親子活動,且在作業設計方面未能發揮家長的監督、指導職能,未能在家校共育實踐內積極總結、反思經驗與教訓,難以為小學數學教學的優化改進提供依據,從而導致小學數學教學與家庭教育的融合流于形式。
?。?)笛Ы萄Х絞街禿
家庭教育融合對小學數學教學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若教師依然沿用傳統講授、灌輸的教學方法,將導致家庭教育的融合不夠緊密。與此同時,滯后、單一、僵化的數學教學方式會導致數學教學的實效性偏低,學生需要花費大量的課余時間鞏固數學知識、習練數學技能,家長也需要在學生輔導方面投入精力、財力,與現階段減負增效的小學數學教學目標相背離,容易誘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負面心理,加大學生的學習負擔及家長的教育壓力,從而制約小學數學教學與家庭教育的融合。
3.小學數學教學中家庭教育的融合策略
?。?)依托“互聯網+”搭建家校溝通平臺
小學數學教學中融合家庭教育的關鍵在于家校雙方平等、持續且有效的溝通。但傳統教學在學生出現錯誤后的溝通時機、面對面溝通形式、固定化溝通內容存在明顯的弊端,會降低學生信息的傳輸效率,不利于家庭教育資源的應用及數學教學的調整。為此,建議教師發揮“互聯網+”便捷性、實時性與開放性的優勢,主動搭建完善的家校溝通平臺,以此及時交換學生信息、解決實際教學問題、助推家校協同。
第一,借鑒優秀經驗,創設溝通平臺。“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為小學數學教學中家庭教育的實施提供了技術支持與智慧條件,教師要依托互聯網、入駐互聯網、運用互聯網以搭建空間開放、資源共享、功能多元、性能完善的家校溝通平臺,結合實際需求及具體情況劃分平臺的功能模塊,協同資源模塊用以發布學校相關教育政策、數學教學計劃、親子活動案例等;風采展示模塊直接連接視頻監控系統,以展示學生的學習狀態;家?;幽K用以教師與家長的溝通協作,相互共享學生的信息等。在家校線上溝通平臺建立的同時,要注重平臺在日常教學中的運用。例如,在數學教學中,教師發現一名學生學習狀態不佳,精神低迷且注意力不集中。教師通過家校線上溝通平臺與家長取得聯系,了解該名學生的身體健康狀況,在上學前是否出現使其情緒波動的事情等,并結合學生在校的人際關系、以往的課堂表現等找準問題的癥結,采取科學有效的處理方式,如學生因身體不健康而無法集中注意力,教師可以讓學生休息;若學生因同學間的小沖突而出現學習問題,則為其提供情緒疏導,幫助其恢復良好的學習狀態;學生如果因缺乏興趣而不愿主動參與課堂學習,則優化改進教學方法,引入游戲化教學、問題引導式教學等??梢姕贤ㄆ脚_可以實現家校信息的實時化交互,及時解決學生的學習問題。
第二,跟緊時代步伐,創新溝通方式。在信息經濟時代下,教師與家長的溝通渠道更加多元,包括但不限于手機通話、微信語音、微信視頻等,且家長在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媒體上發布的信息也可以反映出學生的近況、學習需求及家庭教育方式。教師要緊跟時代步伐,創新溝通方式,以此增強家校雙方的聯系性。教師要借助多元媒介與家長溝通,全面且深入地了解學生基本信息,參考家長發布的信息把握好學生的近況及家長對數學教學的建議。如部分家長所發布的信息反映出其對學生數學成績的焦慮感,教師可以與家長交流,告訴家長學生成績表現不佳的原因、教師所采取的針對性教學指導措施等,讓家長對數學教學充滿信心,避免給學生施加過多的壓力。
?。?)開拓家?;訄鏊l揮互補優勢
開放且優質的家?;訄鏊菙祵W教學與家庭教育融合的必備條件。教師要發揮好課堂主陣地的作用,在課堂上應用學生熟悉且喜愛的家庭生活資源,讓家長通過溝通平臺了解孩子的學習狀態與成效,繼而促使家長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學習問題。同時要主動進行家訪,深入學生家庭生活實際,與家長共同分析影響學生成長的因素,并引導家長建立和諧的親子關系,為孩子提供陪伴及心理支持,以此通過互動場所的開拓讓數學教學與家庭教育結合為有機整體。
第一,把握課堂主陣地,展現學生學習風采。數學課堂是教學與家庭教育的銜接點,但長期以來家長對數學課堂教學方法、孩子的課堂表現、孩子的學習內容等知之甚少,導致部分家長在不了解孩子發展階段及核心需求的前提下“超前”向孩子灌輸數學知識,導致學生的學習壓力較大,制約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為此,小學數學教師要把握好課堂主陣地,讓家長了解數學教學的階段性目標,認識到自己在孩子的教育中主要承擔著價值引領、行為導向及監督、發展興趣及特長的責任,繼而明確劃分家長與教師的教育責任,避免二者發生“沖突”。例如,在“多邊形的面積”教學中,教師開展畫一畫、分一分、算一算系列課堂活動,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自主探究多邊形的面積計算方法,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同時,教師將學生的實踐及計算過程拍攝成短視頻并發送給家長,讓家長意識到當前數學教學堅持以生為本的基本原則,不再以知識傳輸量為單一目標,而是關注學生的體驗及全面發展。以此讓家長切實感受到孩子在課堂上的收獲與提升,轉變家長滯后的教育理念,使其采用與課堂教學相同的家庭教育方式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
第二,主動進行家訪,以了解學生全面信息。家長了解孩子的學習內容、學習狀態、學習成效是其參與數學教育的基礎,而教師了解學生的生活品性、學習及生活習慣則是制定家校協同育人方案,組織家校實踐的先決條件。為此,教師要主動進行家訪,向家長詢問學生在家中感興趣的事物、喜歡參與的活動,分析學生的認知水平、心理發展基礎、所處家庭氛圍、興趣取向、思維特點及外界感知力等,在家訪及分析的基礎上圍繞學生的興趣開展書數學教學活動。例如,在“植樹問題”教學前,教師通過家訪、家校溝通了解到學生對植物種植普遍存在濃厚的興趣,在教學時教師可以賦予學生“小小綠化師”的新身份,借助多媒體展示道路兩旁挺拔蒼翠的行道樹,為學生分配“植樹”任務,請其以小組為單位探索植樹方法、制定植樹“方案”。這種情境式、體驗式教學契合學生興趣特點,使其在探究、合作及討論中擁有高度分熱情,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
?。?)尊重學生個性需求并組織家校實踐
家校實踐可以增進親子、師生情感,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為此,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個性需求及興趣愛好,積極開展親子數學活動,并且以作業為載體連接數學教學與家庭教育,繼而提高家長教育水平,助力數學教學質量的穩步提升。
第一,開展親子活動,強化家校合力。親子活動可以增進學生與家長間的情感,也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認識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教師可以“六一”兒童節為契機開展線上親子活動―親子大闖關,教師隨機呈現寫有小數、分數乘除法及四則混合運算的算式,學生快速計算并力求結果精準,以最快的速度跑向家長將計算結果告訴家長,家長則在答題板上寫出得數。最后由家長與教師共同檢查計算結果,答題數及正確率最高的親子小組獲勝,獲得“運算小能手”稱號及獎勵。此種親子活動讓數學學習“動”起來、“活”起??梢杂柧殞W生的運算能力及反應敏銳性,還可以強化學生的身體素質,激發學生競爭意識,使其產生彌補自身不足的內在動因。由此可見,開展靈活機動、趣味性十足且綜合性的數學親子活動,可以發展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強化數學教學與家庭教育的聯系性,在家庭中營造出濃郁的數學學習氛圍,繼而帶動學生數學情感的萌發與強化。
第二,優化作業設計,發揮教育作用。作業是對數學教學的延伸,學生完成作業的過程本質上是在家庭環境下自主學習的過程。要發揮作業的功能,就要在作業監督中體現出家庭教育責任,不僅可以提高學生作業完成質量,幫助其鞏固所學知識,還能體現出家庭教育的價值及其對數學教學的助力優勢。為此,教師要創新作業設計,為家庭教育在數學教學中的融入提供“媒介”。以“觀察物體(三)”課后作業設計為例,教師圍繞本單元的核心內容、主要知識點等,依托家庭教育環境、家庭教育資源設計“趣味猜猜猜”及“小小建筑師”作業,前一項作業由學生任選一種家庭常見物品,簡單繪制其正視圖、俯視圖及側視圖,請家長猜一猜對應的物品;后一項作業請家長說出一種圖形擺放后的正視圖,請學生自主探索多種擺法。此種數學作業不僅可以調動學生靈動思維,提高學生的數學實踐力,還能發揮家長的言傳身教作用,在親子活動中促成學生對本單元知識的深度理解與內化。
(4)改進數學教學方式以提供融合契機
數學教學與家庭教育融合中,數學教學始終占據主導地位,發揮著引領與帶動的作用。因此,要以數學教學方式優化為著力點,強化家長對數學教學的認同感與滿意度,讓家長自覺主動地參與到協同育人活動中,以此為數學教學與家庭教育的融合提供保障。
第一,豐富形式,增強聯系。在數學教學中融入家庭教育,需要教師挖掘學生身邊熟悉的家庭生活資源,在課堂上巧妙運用這些資源以打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受到家庭生活智慧的啟發,可以在生活中從數學視角出發發現問題,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例如,在“負數”教學中,教師可以開展游戲活動“說相反”,教師說出一種事物,如向前走5米,溫度升高2攝氏度,上升3米等,學生表達與之相反的意思。在家庭生活中學生已經建立了“相反”這一概念,面對生活中常見的事物會消除學生對新知的陌生感、畏難感,以此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幫助學生自主構建數學知識體系。當學生掌握負數概念相關知識后,教師再次深入生活,請學生說一說在家庭中負數有哪些體現、負數的意義等,請學生在課下將自己所學的知識講給家長,進一步增強數學學科與家庭生活的聯系性,讓學生產生從家庭生活內體會數學智慧、發掘數學知識的意識與能力。
第二,實踐探究,提升能力。陶行知先生曾言:“行為知之始,知為行之成”。行之先生所強調的“行”便是實踐。實踐是學生汲取知識、與外界環境進行交互的渠道,也是學生樂于參與的活動。教師將實踐貫穿于數學教學與家庭教育中,可以搭建家校互動的載體,提高學生數學綜合能力及核心素養。以“長方體和正方體”教學為例,教師在課前請學生在家長監護下利用硬紙、剪子、澆水等材料制作立體圖形的模型,在制作中學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點、線、面、體之間的關系,有助于學生積累認知經驗。在正式授課時,教師展示五名學生制作的模型,請學生對比分析,總結長方體/正方體的共性特征,嘗試著概括長方體/正方體的概念。此種從學生家庭生活經驗出發的數學教學方式克服了傳統由教師直接揭示數學概念的弊端,讓學生在實踐中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在深度思考中逐漸抵達數學知識的本質,促進數學教學與家庭教育融合的同時可以助推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4.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教學與家庭教育的融合,需要教師借鑒優秀經驗以創設溝通平臺,跟進時代步伐以創新溝通方式。同時,把握好課堂主陣地、主動進行家訪,以此發揮數學教學與家庭教育的互補優勢,開拓家校互動場所。
參考文獻
[1]王嫣.小學數學微課教學與家校共育的融合[J].新課程,2021(01).
[2]虎班代.小學數學微課教學與家校共育深度融合的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0(61).
[3]景賀淑.小學數學微課教學與家校共育深度融合的探究[J].學周刊,2020(1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54458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