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農村邊遠山區小學生學習傳統文化興趣的探討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薛雷
摘 要:隨著教育的發展與變革,在教學過程中,越來越多的教育者開始關注農村邊遠山區的教學改革,希望以此縮小城鄉差距,讓農村邊遠山區的孩子也能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收獲知識與學習能力的提升,在學習的影響下,改變自身的命運。尤其是一些與農村邊遠山區有關的教學探究已經成為熱點話題,這對教師來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文章結合農村邊遠山區小學生的學習情況,探究如何采用適當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希望通過有效的教學經驗分享,為農村邊遠山區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建議指導。
關鍵詞:農村小學生;傳統文化素養;實踐研究;語文教學
在中國幾千年的發展中,聚集了大量的優秀傳統文化,通過教學活動的開展,通過傳統文化教學能夠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并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其民族自信心和自信感。對農村邊遠山區的學生來說,教學引導的重點更多停留在如何引導學生掌握知識和學習方面,而在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忽視現象。另一方面,由于農村邊遠山區教學的特殊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并不高。因此,結合學生的學習實際展開學習引導和探究,能夠幫助這些地區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傳統文化對自身發展的作用。
一、基于教材學習,挖掘語文傳統文化
農村邊遠山區的教育教學引導與城市教學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在教學資源的選擇上,存在著嚴重的不足,在教學資源十分有限的情況下,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引入和學生學習興趣的提升,教師首要的關注應該從學生的教材入手,在結合教材學習的基礎上,充分挖掘其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學習內容,并以此為基礎,讓學生進行深入學習與探究,在引入傳統文化學習的過程中,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學習的認識,并在融入傳統文化學習與認識的過程中,了解傳統文化對其自身學習與發展的重要意義,愿意投入到傳統文化的學習中,這樣自然而然地提升了學生對傳統文化學習的興趣,拉近了學生與傳統文化學習的距離。語文課本的教材囊括了許多與傳統文化相關的內容,這些知識幫助學生了解到更加豐富的傳統文化,也讓學生感知到教學的意義所在。語文課堂是學與思的結合,從一篇文章出發,從一首詩詞開始,教學的過程會非同凡響。在基于教材的學習中,傳統文化被展現得淋漓盡致,語文賦予了傳統文化不一樣的展現魅力。
比如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存在《北京的春》這一學習內容,在教學引導的過程中,學生會發現課文內容運用了大量的語言描繪了一幅豐富多彩的北京春節民俗畫卷,為學生展示了春節這一傳統節日,也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了其中所表達的溫馨與美好的情感。在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學和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以這一教學內容為引導方向,讓學生針對春節談一談自己的感受和體會。學生討論與交流的方向可以是自己記憶最深刻的春節,也可以是在春節中有著怎樣的風俗習俗,還可以是春節人們一般都會干什么。讓學生在表達自己感受和與他人學習交流的過程中,增加對春節的認識。隨后,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討論和交流進行學習補充,或者是在此基礎上為學生進行知識學習的擴充,讓學生在結合課文教材學習的基礎上,在充分表達自我的學習參與中,加深對春節這一傳統文化的認識。而且這一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進行的學習,對農村偏遠地區的孩子來說,比較容易接受,也減輕了他們的學習壓力,在現有的條件下,加深了他們對傳統文化學習的認識,這一學習擴展也進一步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知識。
二、利用傳統節日提升學生學習興趣
在對農村偏遠地區學生進行傳統文化引導的過程中,在結合學生實際情況考慮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傳統節日的教學引導,讓學生在其中體會豐富的文化價值。我國傳統節日,比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節日都有著一系列的民風民俗,通過利用這些傳統節日進行教學引導,能夠充分讓學生感受來自傳統文化教育的魅力,在增加學生課本學習知識的基礎上,讓學生將傳統文化的學習與自身的生活相結合,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過程中,加深學生的學習認識。傳統節日隸屬于語文教學的范疇,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與生活相關的節假日可以被充分應用于教學的課堂。教師可以展示傳統節假日的許多特色,不斷豐富課堂教學,吸引學生對傳統節日的目光。
比如在端午節期間,教師就可以針對這一傳統節日來進行傳統文化學習興趣的引導,讓學生就自己知道的端午節期間的傳統習俗來進行討論與交流,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的方式來進行包粽子比賽的活動,讓學生活動在參與的過程中,感受到傳統文化習俗的傳承與文化價值。傳統節日需要聚焦于傳統特色,將這些特色引入語文的教學課堂,學生能夠真實地感知節日的存在。五月初五為端午節,課外有許多作家記錄了端午節的故事。課堂上教師可以利用交互式一體機,以微視頻的方式展示這些變幻多彩的故事,對不同的習俗進行板書設計,讓學生在了解傳統文化的同時,對文章的分析也更加清晰明確。知識的學習無窮無盡,而關于傳統文化的傳承卻需要落實在教學的細節中。
除此之外,針對這一傳統節日的學習引導,教師還可以通過教學分享的方式來增加學生對傳統節日的認識,比如在包粽子過程中,就可以為學生科普南北粽子之間的差異性,還有不同地區存在的不同習俗,比如系五彩繩、插艾蒿、吃雞蛋、掛葫蘆等,在增加學生學習興趣的過程中,提升學生對傳統文化學習的關注。教學課堂上,教師可以設置一個慶祝傳統節日的教學情境,模擬真實節日的情況,將傳統的習俗、傳統的詩詞、傳統的畫作引入教學課堂,學生能夠真實地感知到節日的內涵,使教學更具現實意義。
三、聚焦語文游戲,鼓勵學生深層參與
教學的主要對象是學生,小學生總有著千奇百怪的想法,如果語文的學習充滿了未知性,他們就更喜歡探索。故而多樣化的課堂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變學生的思維,以游戲來貫穿整體教學,能夠極大地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單人游戲、多人游戲具有不同的類型劃分,以娛樂的方式進行展現,能夠帶給學生不同的體驗感。將傳統文化與語文課堂融合,可以以游戲的形式更新傳統,促進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融合,這種獨特的傳承方式能夠激發學生對文化的思考。游戲的教學過程和語文息息相關,通過不一樣的教學模式,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也讓其認識到語文的學習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比如安塞腰鼓,這是黃土高原上人們的娛樂方式,震撼的表演、動人心弦的聲音賦予了安塞腰鼓不一樣的文化魅力。這是當地的特色,課文記錄了整個打擊過程,激動人心的文字表達、豐富多彩的意境都是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雖然學生沒有辦法真正地觀看一場安塞腰鼓的表演,但是互聯網的教學設備為語文課堂提供了便捷,教師可以播放許多安塞腰鼓的視頻,要求學生結合課文思考有關安塞腰鼓的問題。課堂上教師可以讓學生將桌子當作鼓,把筆當作木棒,所有學生按照同一頻率進行打擊,進行簡易版的安塞腰鼓展現。每組學生可以進行大PK,以聲音、音律為判斷標準,在游戲感知的過程中體會安塞腰鼓的震撼。為了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可以針對教學情況開展相應的實踐活動,可以是猜謎語、歷史典故的分享、古代常識知多少的搶答活動,也可以是古詩詞大比拼等,在實踐學習過程中,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參與積極性,更好地達到了對傳統文化進行學習與滲透的教學要求,使得學生能夠在傳統文化學習的過程中提升文化素養。
四、拓寬學習維度,營造文化傳承環境
小學生正處于思想啟蒙的基礎階段,他們對世界的認知來源于課堂,對事件的評判來源于語文教學。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堂能夠拓寬知識的學習維度,教師舉一些和生活相關的例子,講述偉大人物的豐功偉績,都可以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形成自我的獨立思考。語文學科具有一定的邏輯性,知識之間的銜接緊密相連,課堂的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盡可能多的進行延伸。從一年級到六年級的過渡,不僅僅是拼音到句子的學習過程,還是思維方式從無到有的啟迪過程。站在語文的角度去思考各種各樣的問題,學生能夠以詩情畫意般的態度去感悟世界,用心體會世界的美好。農村地區的孩子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他們生活在美輪美J的大自然中,可以真實地感知到花兒、草地、鳥兒的存在,對當地傳統文化更是感觸頗深。教學課堂上,教師應該有目的地拓寬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其通過交流、觀看、思考真正學習語文知識,在文化傳承的大環境下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學習《大青樹下的小學》時,大青樹下的小學里有許許多多的人與動物。語文課堂首先要分析一篇文章的主要內容,再進行思想的過渡。教學課堂上教師可以用對比的方式展現出學生所在小學的優勢,大青樹下的小學是美好的代表,“每一個學生”要認真學習,用心去感受多彩的世界。反觀于目前農村小學的課堂學習現狀,許多學生對知識的學習都存在著理解偏差,語文課堂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認識。教師可以用“我們學校的特色是什么?”進行問題的啟發,讓學生主動思考學校的特色。由于農村教育與城市教育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學生接觸到知識的過程有所不同,關于傳統文化的學習機遇更是少之又少。以學校里的傳統元素來激發傳統文化的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山區里的許多學校都各有特色,學生在這些具有特色的學校里學習,也會受到深深的熏陶。
大青樹下的小學有其獨特的魅力,美好溫暖的校園生活是課文的主旨,其獨特的融合教學、不區別對待是如今教育的主旨。山區小學的文化特色具有一定的魅力,高高聳起的山坡、依山而建的校園、底蘊豐富的村莊、古老悠久的大樹,都是文化傳承的體現。每個山坡都有其意義,每一個村莊都是學生賴以生存的家園,古老的大樹更是見證了一代又一代學生的更迭,在語文課堂的教學中,學生能夠真實地感受到這些文化的代表性。以真實的教學環境來營造文化傳承的意義,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不斷思考細節問題,文化的傳承會更有意義。依山而建的校園里有許多傳承下來的文化,是知識文化與精神文明的融合,結合學校特色的傳統文化教育會更有意義。
五、結語
總的來說,在農村偏遠山區的教學引導過程中,為了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需要結合具體的教學情況來開展教學活動。對一些存在著教學難度或者是無法進行教學分享的教學活動,教師應該主動拋棄。另外,農村偏遠山區的教育教學還需要來自社會各方面的關注,在積極提供幫助與引導和相關政策幫扶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促進農村偏遠山區教育質量的提升,才能使學生在接受更好的教育過程中認識到教育對自身成長與發展的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 鄭軍玉. 小學語文傳統文化教學中有效利用部編教材落實立德樹人的實踐探索[J]. 新課程,2021(13):4.
?。?] 劉紅梅. 小學語文傳統文化教育中人文素養的培養路徑[J]. 讀與寫,2021,18(01):39.
?。?] 侯靜雯. 2010年至2020年小學語文傳統文化教育內容研究綜述[J]. 語文建設,2021(06):24-28.
?。ㄘ熑尉庉嫞和舻┑?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54460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