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淺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德育功能發揮的策略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李忠靈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不斷完善,人們對德育模塊所具有的重要價值形成了更加清晰的認識,一系列教育理念和方法的改革也應運而生。初中道德與法治是直接與德育工作對接的專業課程,同時又以正值“叛逆期”和成長期的初中生為教育對象,其在德育方面具有的意義自然不言而喻?;谏鲜稣J識,筆者將就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德育功能發揮的策略一題撰文并提出若干見解,以供諸位參閱。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德育;功能發揮;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22)24-0210-04
  Talking about the strategies for exerting the moral education func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courses
  LI Zhongling (The Second Middle School of Lingtai County, Pingliang City, Gansu Province,China)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concept of quality education, people have formed a clearer understanding of the important value of the moral education module, and a series of reforms in educational concepts and methods have emerged as the times require. Junior high school morality and the rule of law is a professional course directly connected with moral education work,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is aimed at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ho are in the "rebellious period" and growth period. Its significance in moral education is self-evident. Based on the above understanding, the author will write an article on the strategy of the moral education func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morality and the rule of law and put forward some opinions for your reference.
  【Keywords】Junior high school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Moral education; Function play; Strategy
  初中生正處于身心發育的高峰期――青春期,除了生理方面的快速成長外,他們的心理、情緒和意識狀態也悄然發生著變化:自我意識迅速膨脹,對外界監管有著較強的抵觸情緒;做事易沖動,處理問題時容易感情用事;好勝心強烈,非常喜歡在他人面前展示自己……這些變化的出現,在客觀上難免導致一些道德認知方面的問題,非常需要得到正確而有力的引導。面對這一事實和要求,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應當更加深入地剖析各類課程資源和教學策略,使課堂德育工作的開展體現出更強的作用效力。
  1.當前初中道德與法治德育功能發揮的現狀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自設立之初便是對標于本學段學生道德素養培養的“對口課程”,因此無論是教材的編鞋、教學大綱的制定還是一系列外圍資源的設計都體現出了較強的德育服務性。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很多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的教學工作思維還比較陳舊,在課程指導過程中存在著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認知型和實踐型問題,這些都在客觀上導致這一課程德育功能的發揮受到了極大的限制。筆者通過調查和分析,將當前我國初中道德與法治德育功能發揮方面的問題總結為以下幾點。
 ?。?)理論知識成分和實際德育元素結合不足
  初中階段的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已經出現了相當比重的理論性成分,這些成分對于幫助學生準確地了解正確價值理念、道德體系的深刻內涵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筆者發現,相當一部分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在課程教學中過度強調對理論知識的純粹宣講,而忽略了初中生當前尚未真正成熟的認知能力和感性化的思維取向,沒有在更大程度上實現“理論+實際”和“課堂+實踐”的復合型學習,進而讓學生對德育元素的具體內在、表現形式和價值難以形成清晰、具體和富有質感的感觸,這就為這門課程德育功能的發揮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W生個性化道德成長欠缺
  初中生正處在身心發育的“快車道”――青春期,每一天都會在身心層面有著巨大的改變,而每個學生也都是一個充滿個性化元素的獨立個體,很難通過絕對意義上的“制式體系”來開展整齊劃一的教學引導。不少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在設計課程教學方案和德育計劃時沒有真正考慮到學生們的個性化元素,同時也未能給予學生足夠廣闊的自主學習、思考、探究、實踐的空間,讓學生們長期跟隨自己的腳步而亦步亦趨。這種模式必然導致課程教育資源、德育成長資源的極大損耗,讓學生的道德成長陷入緩慢的進度,無法真正達成預期的德育工作目標。

 ?。?)課程德育資源引入、開發維度不夠
  正所謂“道德如陽光,溫暖且無處不在。”誠然,和常規的科學、文化知識相比,道德無疑是一個現實“存在感”更為突出且表現形式更加豐富、多元的概念,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提煉出有助于學生道德成長的養分。不少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的課程德育資源開發長期局限在薄薄的課本內,對外界資源的引入和運用力度嚴重不足。這一方面會導致學生道德成長出現偏衡化問題,二來也在客觀上減少了教師自身開展對應工作的素材和抓手,同時還限制了強化學生課程學習趣味的資源驅動,最終讓有關工作的執行質量和效率無法實現更為可觀的提升。
  2.完善初中道德與法治德育功能發揮的具體策略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要突出課程教學的趣味性和生本能動屬性,同時強調對實踐教學活動、家校交流活動和環境滲透法的有機組織、利用,為課程德育功能的長效發揮開辟出多層級、多角度的路徑。在筆者看來,這一系列工作的開展應當以下列幾方面作為主要抓手:
 ?。?)在教學指導中增強課堂教學吸引力
  在很多初中生的眼中,道德與法治是一門十分“枯燥”“乏味”的課程,具有濃厚的“假、大、空”色彩。為扭轉學生的這一錯誤認知,真正讓學生能夠表現出較高的學習熱情,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增強課程的教學吸引力,讓學生能夠更為積極、主動地了解知識內容,為其道德修養的提升打下必要的鋪墊。
  第一,在課程教學中融入生活化元素。初中生正處于體會生活、享受生活的最佳年齡段,生活中的一切人、事、物都對他們有著強大的吸引力。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在講解知識和概念時應當有意識地融入更多符合學生生活環境和經歷的日常元素,讓學生們通過這些自己熟悉的內容更簡單、更生動地理解課程要素,同時引導學生認識到良好的道德修養在生活中的廣泛存在性和巨大價值體現,還可以令課堂教學更“接地氣”。例如,對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 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中《對不良誘惑說“不”》這一部分的教學,教師可以在列舉案例時融入一些學生們所熟悉的生活場景,如:來家中做客的叔叔遞給爸爸一支煙,爸爸因為正在戒煙便禮貌地拒絕了;隔壁的阿姨來找媽媽打麻將,媽媽因為要輔導自己做功課而婉言謝絕;哥哥和同學們一起打牌,有人提議“玩錢”,哥哥勸阻無效后找了借口抽身離開……從這些事例中,學生們不僅了解了生活中不良誘惑的具體類型,而且可以在分析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樹立起良好的自律意識。
  第二,在課程教學中融入趣味游戲元素。盡管已經成了眾人眼中的“大孩子”,但初中生仍然有著活潑、愛玩的天性,對有趣的游戲活動非常感興趣。就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就可以在教學過程中設計并組織一些富有趣味性和參與感的游戲活動,讓學生們能夠在“邊玩邊學”的狀態中自然而然地了解課程內容并形成更為靈活、主動的思維認知,幫助學生在愉悅的精神體驗下認同、接受相應的道德準則。比如,在帶領學生學習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 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中《合作!競爭!》這一部分的內容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玩一場“你說我猜”的游戲: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每組依次派出兩名代表;一名代表背對黑板,一名代表面朝黑板;教師在黑板上寫上一個詞,面朝黑板者要在不做動作、不提及黑板上字眼的情況下,依靠語言描述的方式引導同伴猜出黑板上的內容;成功者可為本組積一分,最后積分最多的一組即為獲勝方。在這個游戲中,學生可真切體會到團結合作的重要性,同時又在競爭中樹立起了正確的團隊榮譽感。
  第三,在課程教學中融入多媒體教學元素。初中生業已具備了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但是和理論性較強的知識相比,他們顯然更愿意通過更加直觀、生動的方式去了解知識、學習技能。所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在講解一些相對抽象的概念內容時,不妨利用多媒體教學技術來實現概念的具象化,讓學生得以通過更為生動、形象的方式去了解、認知課程內容,在降低課堂學習難度的同時也讓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進一步調動。例如,對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 道德與法治》九年級全一冊中《燦爛的中華文化》這一部分課程知識的講解,教師可以通過電子白板以圖片、音頻和視頻等方式展現一些民族文化中的經典藝術作品,如:由宋代名家張擇端所作的“國畫之典”《清明上河圖》和由唐代大方顏真卿所傳的“墨筋”《祭侄季明文稿》,以楚漢相爭為背景的古箏名曲《十面埋伏》,富有盛唐氣象和藝術神韻的大型舞蹈《霓裳羽衣舞》,以及頗具地方特色的京劇《借東風》和黃梅戲《女駙馬》選段等。在欣p這些藝術作品時,學生不但對中華文化之璀璨形成更深認知,而且還會使濃濃的民族自豪感在心中油然而生。
 ?。?)在教學指導中培養學生自主思考意識
  德育是一項涉及學生核心認知的教育工作,因此必須要讓學生以更加主動的姿態參與其中?;谶@一基本認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應當在教學中有意識地激發、強化學生的自主思考意識,使他們對課程中的德育內容形成自主思考和能動認知,從而引導學生更為積極地汲取道德養分、修正價值觀念。
  第一,引入真實案例引發學生自主思考。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每一項知識點都是根據無數個真實案例提煉、總結而成的,這些案例自然也可以成為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思考的絕佳素材。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適時穿插一些有關的真實案例,讓學生根據案例中的人物行為和事件來表達自己的看法,以此來提升課堂教學的真實感,并讓學生獲得更多形成個人思想、抒發個人見解的機會。比如,在為學生講解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 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中《學會控制情緒》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這樣兩則新聞報道:甘肅某市初中生黃某某與同宿舍友李某因瑣事而發生爭吵,盛怒之下用熱水壺猛擊李某頭部,致使李某因重度腦損傷當場死亡;河北某市初中生劉某在放學路上與行人朱某因自行車刮擦發生口角,劉某氣急推了朱某一把,恰好一輛汽車飛馳而過將朱某撞成重傷,朱某送醫后不治身亡。教師可引導學生根據這兩則新聞說一說黃某某與劉某“攤上人命官司”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又該怎么避免這樣的悲劇重演。在思考過程中,學生可深刻感受到情緒失控所能帶來的惡果,進而形成正確的自控、自律意識。

  第二,利用教學活動引發學生自主思考。學生是學習行為的主體,這種主體的地位和作用必然要通過教學活動得到進一步的彰顯和發揮。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可以根據課程內容和教學需要,設計、組織一些互動性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彼此交流的過程中形成獨到的個人見解,并對一系列有關問題展開活躍的自主思考,進而從中形成有效的思維認知和道德情感。例如,對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 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中《誠信是金》這一部分的德育教學引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一場小型辯論賽,根據學生的意愿和能力選出兩支代表隊,分別就“誠信是無條件的”和“善意的謊言也是必要的”這兩個觀點展開唇齒交鋒,各自整理能為己用的道理和論據來闡述自我;其他學生則可選擇自己所支持的一方,以啦啦隊的身份同樣參與其中。在這個活動中,學生首先對“誠信”的概念和價值有了更深的理解,其次也形成了良好的辯證思維認識,同時還對隊友間密切合作的意義形成了更深的體會。
 ?。?)在教學指導中豐富德育實踐活動
  “實踐出真知”,同樣的,實踐也是引導學生感知道德、踐行道德的絕佳途徑。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要在搞好課堂教學之余,積極設計、組織一些有意義的德育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深度理解正確的道德概念和內涵,并引導學生感受良好道德和正確價值觀念對自身社會活動的積極指導意義。
  第一,通過觀察性實踐活動體現德育效力。一切道德都來自生活,因而只有對人們所生活的世界進行細致入微的觀察,道德的塑造才能更加順利、自然。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引導學生參與一些觀察性的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和社會、自然的密切接觸去發現更多美好與溫馨,并讓學生在這期間產生良好的情懷和豐沛的感知,進而實現課程教學效果和德育效果的雙實現。比如,在完成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 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中《世界因生命而精彩》這一部分的課內講解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出教室,來到學校的綠化帶、花圃或者附近的植物園、公園、近郊地帶,和學生一起欣賞各式各樣的植物:有嬌艷欲滴的玫瑰,有清新淡雅的蘭花,有高大挺拔的楊樹,有青蔥玲瓏的灌木;同時在這些植被中,還能看到列隊前進的螞蟻,聽到引吭啼囀的黃鶯,嗅到芬芳的花香和清新的泥土氣息……在這次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中,學生體會到了生命帶給這世界的繽紛和生機,也形成了良好的熱愛自然、欣賞生命的情懷。
  第二,通過參與性實踐活動體現德育效力。相較于觀察而言,親身參與其中往往能帶來更為深刻、真實的認知體驗和精神感知。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可以在開展觀察實踐的同時,引領學生以更為主動的姿態去進行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們在活動中更為細致、真切地融入社會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繼而產生鮮明的道德認知和價值觀體驗,同時還能讓學生借助實踐活動的鍛煉完成對自身社會情懷的豐富和優化。例如,對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 道德與法治》九年級全一冊中《不言代價與回報》這一部分的教學,教師可以在取得有關方面同意和支持的情況下,帶領學生來到當地的敬老院、孤兒院等社會福利單位,為那里的老人、孤兒打掃衛生、維修簡單的生活用具,陪他們一起聊聊天、做做游戲,讓學生感受勞動的快樂以及為他人帶來方便、歡樂的那份喜悅,同時從老人和孩子們的感謝與稱贊中收獲一份“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幸福,使學生真正形成奉獻社會、服務他人的美好品德。
 ?。?)在教學指導中完善家校合作
  德育工作的順利推進是一項復雜而長效的工作,必須要借助家長和教師的共同努力與密切配合才能實現。據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要積極和學生家長建立、保持有效的溝通、合作關系,調動、利用學生的家庭資源來完善德育工作的開展模式、方向和效果,使家長成為自己德育教學的可靠友軍。
  第一,向家長宣傳開展家庭德育的重要性。很多家長對子女的成長注意力過度集中在文化學習乃至成績上,而對孩子的道德品行卻關注得較少。對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要和家長進行積極的溝通,幫助家長意識到良好的道德不僅有利于孩子的文化學習和素質成長,更直接決定著孩子以后的社會高度和人生廣度。此外,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還要幫助家長明白家庭和自身對于子女道德成長的重要影響,邀請家長在子女德育方面和學校、教師多做溝通,及早發現孩子身上所存在的道德問題并共同予以糾正、解決。比如,教師可以和家長建立一個德育交流群,將一些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案例和青少年優秀道德模范事跡分享給家長,并將學生們在校期間的道德表現以私信的方式告知家長;對于學生的居家表現,教師也要通過線上方式多向家長做了解,從中發現一些值得關注和引導的問題。
  第二,勸告家長為學生營造良好的道德成長環境。就絕大多數情況來說,家長既是陪伴學生時間最長的人,也是孩子心中最值得信賴和學習的對象。正因如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務必要勸告家長注重對良好家庭德育環境的營造,從自身出發為孩子樹立起良好的道德榜樣,從一言一行、一點一滴中向孩子傳遞道德“正能量”,使學生能夠在家庭中也時刻處于良好的道德引導和價值觀感知當中,從而讓德育工作的開展獲得更多的進行渠道和作用角度。例如,教師可以建議家長在孩子面前不要表現出吸煙、飲酒、打牌等不良嗜好,要注意用語文明和行為文明,要留出一定的時間從事看書、讀報等有益的學習活動,在和子女a生分歧乃至矛盾時要更多地通過平等協商、靜心聆聽、換位思考等方式來協調處理,要時刻注意自己的儀容儀表,并要在誠信、節儉、孝親、守時等方面給孩子做出好的表率。
 ?。?)在教學中融入環境滲透
  環境對于一個人的影響是悄無聲息而又巨大、深遠的,能夠在潛移默化之間完成對人們思想和行為的轉變。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要真切認識到這一點,在發揮課程德育功能的過程中為環境滲透法的作用彰顯留出一席之地,在學生們經?;顒拥囊恍﹫龊檄h境中融入一些同時體現課程知識成分和德育內涵的元素,讓學生無時無刻不處在“正能量”的熏陶之下,進而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達成課程德育效力的有機保持和強化。比如,教師可以在教室黑板上每天更新諸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等勵志性的古詩詞名句,在窗臺、雜物柜上擺放雛菊、矮梅、斑竹等具有古典道德內涵的植物盆栽,或者在教室墻壁上張貼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和具體詮釋的展板,等等。
  3.結語
  良好的道德是人的立身之本,也是其他各項才能得以發揮其價值的根本憑來,真正的教育應當也必須以德育作為基石。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要時刻堅持這一基本認知,在課程教學中處處體現出對學生正確的道德引導和價值塑造,通過增強課程教學吸引力、培養學生自主思考意識、豐富實踐德育活動、完善家校合作以及優化師生關系等手段,真正將課堂變成引導學生了解道德、認同道德、踐行道德的平臺,幫助學生自然而然地形成良好的道德修養,從而為他們日后進一步的學習、成長和人生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郭茂松,楊嘉誠.立德樹人,以德啟智――淺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德育資源的有效開發和利用途徑[D].廣西師范大學,2019.
  [2]李克超.道德與法治課如何滲透德育教育[J].考試周刊,2018(5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5446074.htm

相關文章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