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效教學構建的小學數學教學優化策略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張曉紅
摘 要:教學優化是現階段教師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教學優化的有效進行可以推動教師教學方式的優化與改革,對教學質量的提升與優化也有著現實意義。在現階段,為了實現教學的優化與革新,小學數學教師需要對自己的教學設計進行系統的調整,分析其中存在的可優化之處,探索出有效的教學方法,嘗試開展更加有效的教學。本文對基于高效教學構建的小學數學教學優化策略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高效教學;小學數學;教學優化;方法調整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22)24-0200-04
The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fficient teaching
ZHANG Xiaohong (The Second Primary School of Yumen City, Gansu Province,China)
【Abstract】Teaching optimization is one of the main directions of teacher research at this stage.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teaching optimization can promote the optimization and reform of teachers' teaching methods, and also ha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improvement and optimization of teaching quality. At this stage,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optimization and innovation of teaching,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ers need to systematically adjust their teaching design, analyze the existing areas that can be optimized, explore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 and try to carry out more effective teachi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fficient teaching.
【Keywords】Efficient teaching;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optimization; Method adjustment
高效教W可以理解為高效果、高效益的教學,在這一教學中,學生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接觸更多的知識,其能力也可以得到更好的發展。為了創建高效數學教學,教師需要對自己的教學設計作出調整,改變低效教學方法與教學設置的應用。接下來,筆者就教學導入、教學方法、教學工具、教學習慣、作業設置、評價構建六個方面作出論述,希望可以對廣大同仁的教學優化有所啟發借鑒。
1.調整導入構建,實現有效導入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教學導入環節的合理構建與優化來推動小學數學教學效果的提升。在過去,教師選用的導入方法多為復習導入,這一教學導入的設計并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導入的效果受到一定的影響。為了做出調整,實現教學的優化,教師需要對教學導入的方法進行調整,應用更加高效的方法展開教學。
?。?)做出教材分析,選擇有效方法
教學導入的方法有很多,不同的教學方法在不同的情景下也會產生不同的效果,為了實現教學的最優化,教師需要對所用的教材進行研究,分析現階段教學的主要內容,而后再結合教學解析的進行對教學導入方法進行合理的篩選。在選擇了合適的教學方法后,教師還需要聯系教學實際進行教學環節的構建,生成有效的教學導入環節。
例如,在進行“什么是面積”這一課的教學時,教師需要找出與本課內容最為契合的教學導入方法。通過分析可以發現,本課設計的是面積的學習,其知識重點在于幫助學生了解面積的構成,所以教師可以選用情境導入法來進行教學導入的設計,可以使用圖片展示和語言描述的方式為學生展示幾個小動物對一個房子占地大小的爭論,形成情境。如此一來,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
(2)整合有效資源,設計合理環節
在過去,很多教師進行的教學導入是以復習導入的形式開展的,這樣的導入設計雖然也可以引入教學,但其過程并不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故此導入的效果并不好。在當前,為了實現教學優化,構建更加有效的教學環節,教師需要做出教學資源的合理整合與應用,從教學資源中篩選出合理的部分進行構建,生成趣味性與有效性更強的教學導入環節。
例如,在進行“數據的整理和表示”這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就可以對本課的實際內容進行分析,搜尋可用的教學資源并進行整合。通過研究可以發現,教師可以利用的導入資源包括教材中給出的部分數據、一些相關的課件材料,相應的,教師在教學導入環節的構建上就可以圍繞本課的數據展示主題進行設置,從教學的實際需求出發對數據進行統籌整理,以此實現教學的合理構建。
2.優化教學方法,凸顯學生作用
?。?)反思教法設置,明確現實問題
教法的反思是實現陳舊教學方法革新的關鍵。為了推進教學方法的優化,教師在現階段教學中需要對自己所使用的理論講授法作出解析,分析其余現階段學生發展需求的相悖之處,而后再圍繞學生的發展需求去選擇新方法,作出新調整。一般而言,現階段教師使用的理論講授法其問題在于過于強調教師的講授和展現,學生的主動性和主體性受到了壓制,學生難以進行獨立思考和學習,自然其能力就受到了較大的影響。
?。?)調整教學方法,革新方法選擇
為了實現方法的革新,教師可以從現階段理論講授法存在的不足入手做出分析,找出可以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問題導學法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其可以將陳述性質的講授教學轉變為以問題為驅動的新型教學,這對學生的發展是非常有利的。為了實現問題導學法的有效性,教師需要就問題導學法的生效機理進行解析,并圍繞其關鍵構成來選取合理的教學設置,用其替代理論講授法。
通過分析可以發現,利用講授法開展本課的教學,教師會直接對學生陳述相交與垂直的概念,這雖然可以幫助學生快速地理解本課的知識內容,但學生不能經歷思考研究的過程。教師可以圍繞本課的實際內容對教學方法作出調整。例如,在進行“相交與垂直”這一課的教學時,為作出有效調整,教師可以使用問題導學法,將本課的陳述性教學內容改編為幾個相關的問題。如可以設計“兩條直線交叉在一起,它們會表現為什么形態呢?”這樣的問題,引導學生親歷思考過程,獲得更多學習收獲。
3.開發教學工具,構建有效展示
教學工具的有效開發是提升數學教學效果的重要舉措。為了設置高效數學教學,教師需要對現有的教學工具做出分析,研究其現實價值,而后再聯系實際就其作用進行分析,優化教學工具的使用。一般而言,在現階段教師可以運用的主要教學工具為計算機和多媒體,為了構建更加高效的數學教學課堂,教師需要結合實際對計算機與多媒體的功能進行分析,從教學優化調整出發分析其功能并做出相對應的設。
?。?)做好教學檢索,獲取充足資源
教學資源的開發與融入對教學效益的提升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在當前,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教學工具進行檢索,通過其實際功能的開發來搜集教學資源,提升教學的有效性。為了利用多媒體進行有效的教學檢索,教師需要圍繞當課所教學的主題內容進行分析,解析已有的教學資源和尚缺的教學資源。在完成教學資源的分析后,教師再聯系所缺的教學資源內容構建教學設計。
教師需要利用課前時間做出資源檢索,圍繞本課的實際內容去搜集必要的教學資源。例如,在進行“溫度”這一課的教學時,通過研究分析可以發現,本課教材中展現的實際情境較少,學生可能難以達成透徹分析。為了調整教學設計,加深學生的認識,教師可以圍繞本課的主題進行檢索,搜集一些有關于溫度展現的場景內容,并結合實際展示的需要做出展示場景的構建。這樣一來,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就可以實現對溫度相關知識的有效認知。
?。?)借助媒體展示,實現有效展示
教學展示是教師教學的重要方式,在實際中,教師同樣需要對自己的教學設計進行反思,就教學工具的功能進行開發。在過去,黑板是教師開展教學的主要用具,這一工具的功能單一,教師利用其進行教學展示難以生動有效。在當前,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這一新型教學工具進行媒體演示,實現教學展示有效性的提升。
為了有效地將多媒體與教學展示環節融合,教師需要利用課前時間預設教學展示的過程,并構建合理解析的流程。例如,在進行“平移與平行”這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工具為學生展示圖形平移的過程,讓學生分析圖形在平移前后其形態與位置所發生的變化。為了推動學生的理解,教師在進行教學展示的同時也需要設計一些互動和問題,引領學生進行研究與思考。其中教師可以先提問:“平行與平移是什么?”在學生進行思考之后,教師再運用工具來展示一個正方形的運動過程,并通過運動軌跡的分析與解析來幫助學生認識平移的現象,推動其對相關知識內容的有效理解與掌握。
?。?)設置有效微課,革新展現形式
微課是微時代背景下的產物,也是計算機和多媒體的巧妙運用的方式之一。微課不同于其他信息化教學工具,其是多媒體應用的產物。其突出價值在于可以作為學生的自學資源,也可以作為實現某一事物和問題集中展示的重要途徑。從價值上來看,利用微課所構建的教學展示,其形式新穎且具有較強的有效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更高。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微課工具來構建展示環節,推動學生對相關數學知識內容的有效理解與掌握。
例如,在進行“三角形分類”這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圍繞本課的實際內容來開發微課,使用微課工具引領學生進行分析與思考。通過研究可以發現,本課需要學生掌握的重要知識是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三種三角形的區分與了解。相應的,教師在實際中就可以結合這三種三角形的區別來構建微課,引領學生通過微課的使用來解析其具體構成。這樣一來,學生就可以實現相關知識的透徹理解,并經歷一個細致的觀察分析過程。
4.注重習慣培養,強化學生要求
?。?)聯系學生學情,糾正不良習慣
良好習慣的培養需要從不良習慣的糾正開展,為了實現學生不良學習習慣的糾正,教師需要研究這些不良學習習慣對學生造成的影響。對于數學學科而言,學生現存的突出不良習慣表現在計算上,很多學生在筆算題目的過程時思路不夠清晰,不明確如何使用相應的計算法。甚至會在算草紙上亂寫亂畫,在抄錄一些計算過程或數據時頻頻出錯,這影響了學生計算能力與計算正確率的提升。教師需要對學生做出要求,糾正這一不良習慣。
例如,在進行“混合運算”相關知識的教學時,借助這一計算知識的教學,教師就可以做出有效驗算與規整解題過程撰寫的要求與教學,引領學生有意識地就解題和演算過程進行整理,使學生在計算時有明確、清晰的思路。為了確保學生可以有效糾正習慣,教師需要強化檢查,對學生的改正情況作出總結和評價。對于一些不良習慣較為突出的學生,教師需要從基本的書寫入手進行規范,讓學生特別注意。
?。?)作出具體要求,推動習慣形成
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需要教師明確良好習慣的具體內容,在此基礎上再從實際出發圍繞學生的發展來設計具體的培養計劃。一般而言,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需要培養的良好數學學習習慣可以總結為課前預習、課上筆記、課后復習、錯題本。其中課前預習是發生在課前的行為,其可以幫助學生快速熟悉所學知識,這對學生課上學習的有效進行非常關鍵;課上筆記是指學生在聽課的同時將一些重點難點知識加以記錄,這對學生數學難點知識的突破非常關鍵;課后復習是發生在課后以學生知識鞏固為目的習慣培養,讓學生能夠自主地進行復習鞏固;錯題本的構建可以幫助學生將錯題轉化為資源,這對學生的發展也非常有利。為了培養這一習慣,教師需要做出強化要求,并就錯題本的形式與記錄方式進行具體設置。對于上述四種習慣的培養,教師除了要進行必要的指導外,還要設計跟進檢查與評估。
例如,為了推動學生課前預習習慣的形成,在課前預習環節,教師可以協調導學案的構建和微課的創建做好設計。在檢查方面,教師可以設置課前小測,再根據小測的結果對學生進行u價。又如,為了實現錯題本總結這一良好習慣的形成,教師可以先對學生做出展示,讓學生明確錯題本的價值,并要求每一個學生都要準備一個錯題本。作為驗收,教師可以周期性地進行檢查,并聯系學生測驗的錯題設計小測,引領學生進行練習。這樣一來,學生的習慣就可以在嚴格具體的要求下得以規范,這對其發展是非常重要的。
5.聯系“雙減”要求,調整作業設計
?。?)作出系統分析,削減同質作業
“減負”是“雙減”的重要要求,為了構建有效的數學教學,教師需要找出自己構建的教學設計中存在的同質化數學作業,并進行合理地刪減。一般而言,同質化作業的特征體現在核心內容相似、表現形式相同兩點,教師需要融合這兩點要求對現行的作業設置進行總體分析,定位需要削減的同質作業內容。在完成相關作業的定位之后,教師還要從實際應用出發進行進一步研究,分析作業刪減后學生所做出的反饋,以此定性作業刪減的有效與否。
例如,在進行“倍數與因數”這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從減負出發作出作業設計的調整。其中,可以對本課原有的作業設計作出分析,研究其中包含的作業類型,在作出分析后,將其中重合度較高的題目挑選出來,從中刪去一部分。完成刪減后,教師還需要圍繞本課的教學要求進行分析,看剩余的作業是否可以滿足學生的基本練習的需求。
?。?)滲透多元化原則,優化作業布置
“提質”是“雙減”對教師作業設計提出的另一關鍵要求,為了達成這一要求,教師需要就多元化作業設計的理念進行分析,研究實現多元化作業設計的有效方法。在過去的教學中,教師設計的作業呈現單一化的特點,這樣的作業設計難以調動學生的興趣,學生完成作業時主動性也較低。而為了實現“提質”要求,教師可以圍繞多元化作業設計的理念,從作業設置的多樣化入手進行調整。
例如,在進行“軸對稱再認識”這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布置多元化的作業來提升作業設計的效果。其中,理論作業可以設計為本課的概念學習;活動作業可以設計為使用軸對稱與平移、旋轉等手段構建精美圖形;發展作業可以設計為學生檢索,讓學生搜集軸對稱與數學美之間的關聯,并在第二天課上進行分享。這樣一來,多元化作業的設計就可以讓學生作業表現出更加多樣化的形式,這對學生的發展是非常有利的。
6.調整評價策略,提升評價效果
?。?)調整評價形式,拓寬評價方式
教學評價方式的拓展可以提升教學評價的有效性。在當前,很多教師采用的教學評價主要圍繞師評來進行,學生在其中只作為客體不斷接受教師的評級。在調整評價形式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調整教學評價的形式,用學生自評和互評來拓寬評價的方式。基于此,教師需要在實際中就自評和互評的構成與構建作出研究,并聯系實際對學生做出合理的引導。
例如,在進行“比較圖形的面積”這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對教學評價的形式作出調整,有效拓寬教學評價的方式。在實際中,教師需要保留師評的設計,并將學生互評和自評融入其中。一般而言,教師可以先開展學生自評,讓其就自己本課的學習狀況進行評估,說出自己本課存在的知識掌握欠缺與學習心得。在學生完成自評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開展同桌互評或小組互評,讓學生檢驗其他同學的學習情況并給出合理的評價。最后,教師再結合學生的總體表現與本課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來進行總體評估,給學生提出發展的建議。
?。?)優化評價語言,提升評價效果
評價語言的有效性也會影響到教學評價設計的有效性。在現階段的教學中,教師使用的教學評價語言存在篇幅短小、存在負面性兩個問題。其中篇幅短小主要體現在作業批改上,部分教師喜歡用“閱”來代替具體的評語,這使得學生感覺不到教師的關注;而負面性則是指教師使用的教學語言不當,教師錯誤地使用了不行、不好、極差、很差等語言進行了評價。
例如,在實際教學中,在批改作業時,教師要對自己所使用的教學語言進行調整。其中,對于作業完成出色的學生,教師可以給出評語“棒極了,希望你以后可以再接再厲,老師非??春媚銌眩 睂ψ鳂I完成存在問題的學生可以給出評語“粗心了吧!這幾個錯誤不應該出現的啊,不過其他內容完成得還是很出色的,希望課下多多反思哦?!痹谶M行課堂評價時,教師則需要使用“同學們本課的表現總體較好,但...”“如果同學們每節課的表現都可以像這節課一樣就再好不過了”這一類的評語來對學生作出總體的教學評價。像這樣,通過評價用語和評論用語的優化調整,教師就可以構建更加有效地教學評價方式。
綜上所述,教學優化對教學的有效開展有著重要的影響,為了給學生提供更加高效合理的學習機會,教師應結合實際做出研究,思考現階段教學中的欠缺之處,進而圍繞具體的設計不足來做出調整,構建更加高效合理的教學流程。在教學實際中,教師就可以從教學導入、教學方法、教學工具、教學習慣、作業設置、評價構建六個方面做出調整,并結合自己的實際教學情況做出教學的構建,若教師可以有效地在幾個方面做出調整,相信教師的教學質量自然也就能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李利剛.淺析構建高效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策略[J].新課程(小學),2019(11).
[2]張海輝.優化小學數學教學過程,構建高效課堂[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9(1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54460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