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友好型社會導向的智慧技術適老化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左美云
【摘要】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文件中明確指出,要“著力構建老年友好型社會”。老齡化社會和數智化社會的疊加是全球趨勢,如何讓老齡化社會和數智化社會融合發展,實現數字包容,是政產學研輿各界都需要積極研究和應對的問題。實踐表明,合適的智慧技術可以支撐老年友好型社會建設的各個方面,老年友好型社會的構建需要智慧技術適老化。智慧技術的適老化包括功能的適老化和操作的適老化兩個方面,后者又包括人機界面的適老化、人機交互的適老化和人機共融的適老化三個層次。要構建老年友好型社會,需要注意上述兩個方面及三個層次。智慧技術的適老化不能是一風,需要持續建設,久久為功。
【關鍵詞】老年友好型社會 智慧養老 智慧技術 適老化
【中圖分類號】C931.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3.02.004
根據國家統計局和相關部門的數據,截至2021年末,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達2.67億人,占總人口的18.9%[1];預計“十四五”時期,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總量將突破3億,占比將超過20%[2]。根據聯合國的劃分標準,當一國60歲及以上人口比例超過10%或者65歲及以上人口比例超過7%,則認為該國進入“老齡化”社會;當這兩個指標翻番(即60歲及以上人口比例超過20%或65歲及以上人口比例超過14%)的時候,則認為該國進入“老齡”社會,也可以說是“中度老齡化”社會。最新數據顯示,2022年北京市60歲及以上常住人口占比首次突破20%,65歲及以上常住人口占比首次突破14%[3],這意味著北京市已經進入了中度老齡化社會。另據《中國城市發展報告(2015)》預測,到2050年,中國老年人口將達到4.83億人,占總人口的34.1%,即每三個人中就有一個老年人。[4]老齡社會正加速到來。
我們在21世紀的第三個10年中見證歷史,我們也在一起創造歷史。各行各業都在進行數智化轉型:智能工廠、智能電網、智慧交通、智慧銀行、直播帶貨、在線會議、線上教學、遠程辦公、社區電商、在線掛號、在線診療……人類社會正在大步邁進數智化社會!
老齡化社會和數智化社會的疊加是全球趨勢。由于我國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老年人口占比的快速增加,這個現象在中國尤其明顯。如何讓老齡化社會和數智化社會融合發展,是政產學研輿各界都需要積極研究和應對的問題。構建老年友好型社會,實現數字包容和代際和諧,是人類社會文明在新時代的應有表現。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本文以構建老年友好型社會為導向,研究老年友好型社會代際共融中智慧技術的適老化問題。
老年友好型社會的由來和特征
養老既是老百姓十分關注的民生話題,也是國家大力發展的朝陽產業。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了“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大力發展老齡服務事業和產業”的要求。2022年10月,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仡欉^去十年,養老服務政策文件密集出臺,持續推動我國養老服務的高質量發展。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同年12月,國務院印發《“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這兩個文件都明確指出要構建老年友好型社會。
“老年友好型社會”概念的提出體現了社會文明的進步和人們對老齡化問題認識的深入。以前,國家應對老齡化的政策主要是面向老年人群提供服務和福利,側重于為老年人個體提供政策福利和社會保障。相比之下,老年友好型社會則將重點從個人轉移到社會,營造“人人都會變老,老年友好最終惠及自己”的理念,讓社會各方參與進來,對全社會的物理和社會環境進行包容性設計和改造,從而增進老年人的健康福祉,并促使他們發揮出最佳潛能,實現代際和諧和更高水平的社會文明。
老年友好型社會的建設源自老年友好型城市和社區(Age-Friendly Cities and Communities, AFCC)的行動。2006年,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啟動了“全球老年友好型城市”項目,并在全球22個國家的33個城市開展了一系列針對老年人、護理人員和服務提供商的訪談活動,目的是確定哪些因素或特征可以使城市環境更加適合老年人。最終,這項研究產生了《全球老年友好型城市指南》,確定了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設與管理的八個方面,分別是室外空間和建筑物、交通、住房、通信和信息、社區支持和健康服務、社會參與、尊重和社會包容、公民參與和就業。自那以后,這份指南成為宣傳和評估“老年友好型城市”最常用的文件,并且有不同國家的不同城市開始探索適合當地的“老年友好型社會”的核心特征。
在國內,2021年2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印發《關于開展示范性全國老年友好型社區創建工作的通知》,提出“到2025年,在全國建成5000個示范性城鄉老年友好型社區,到2035年,全國城鄉實現老年友好型社區全覆蓋”的工作目標,并明確了6個工作任務,分別是改善老年人的居住環境、方便老年人的日常出行、提升為老年人服務的質量、擴大老年人的社會參與、豐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為老服務的科技化水平。2021年12月,國務院印發《“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其中第九條提出“營造老年友好型社會環境”,包括四個要點,分別是傳承弘揚家庭孝親敬老傳統美德、推進公共環境無障礙和適老化改造、建設兼顧老年人需求的智慧社會、培育敬老愛老助老社會風尚。從這兩個文件可以看出,在學習國外老年友好型城市和社區的概念基礎之上,我國發展了“老年友好型社會”的理念。該理念強調更大范圍的、協同的社會層面的老年友好。
在以上文件印發后,各地方政府積極響應,針對“老年友好型社區創建”“老年友好型社會建設”,結合地方條件和特色,制定了不同行動方案。例如,《安徽省“十四五”老齡事業發展規劃》將“全面建設老年友好型社會”作為“十四五”老齡事業發展的重點任務之一;《湖南省推進老年友好型社會建設行動方案》著力解決當前老年人交通、居住、就醫、養老、社會參與以及社會融合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作為首善之都的北京,老年友好型社會建設工作走在各省市的前列。2021年6月,北京市老齡工作委員會印發《北京市推進老年友好型社會建設行動方案(2021-2023年)》,即俗稱的“友好九條”。該方案從居家生活、家庭關系、社區環境、健康支持、智能應用、交通出行、社參與、公共服務、人文環境九個方面提倡營造老年友好的社會環境?!坝押镁艞l”比較全面,列出了構建老年友好型社會的九個具體目標,也可以說是老年友好型社會的九個特征。
對比國內外“老年友好型”的特征,可以發現,世界衛生組織推出的《全球老年友好型城市指南》中提出了“通信和信息友好”,主要指在老年人需要的信息類型、信息傳輸方式、信息展示形式等方面進行適老化建設,而我國老年友好型社會建設行動方案中的“科技應用友好”或“智能應用友好”則更加強調研發適老化智能產品和互聯網應用,以及全面推進“智慧助老”行動。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我國的行動方案強調傳承弘揚家庭孝親敬老傳統美德,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對比北京和國內其他省市,北京市推出的“友好九條”中加入了“家庭關系友好”的要求,從傳承良好家風、倡導親情陪伴、完善支持政策等三個方面,關注家庭成員在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參與和行動。老年友好型社會的建設包括諸多方面,如果“友好九條”的內容能夠較好落實,一定可以為老年人和全體人民提供一個更加和諧的社會環境,提升全社會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智慧養老賦能老年友好型社會的建設與治理
智慧養老(Smart Senior Care, SSC),是指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如互聯網、物聯網、5G、移動計算、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數字孿生、聯邦學習、元宇宙等),從生活起居、安全保障、醫療衛生、保健康復、娛樂休閑、學習分享等各方面支持老年人的生活服務和管理,對涉老信息進行自動監測、預警甚至主動處置,實現這些技術與老年人的友好、自主式、個性化智能交互,一方面,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另一方面,利用好老年人的經驗智慧,使智慧科技和智慧老人相得益彰,幫助老年人更多地實現社會參與,盡可能地增強老年人獨立性,最終使老年人過得更幸福、更有尊嚴、更有價值。
智慧養老從智能養老發展而來。從“智能”(intelligent)到“智慧”(smart),內涵上發生了重大轉變:從以技術為中心過渡到以老年人為中心,以及選擇“適合的”技術應用到養老中。作為對傳統養老模式的一場革命,智慧養老將結合智慧技術的優勢與力量,為我國養老事業和產業面臨的難題與困境提供新的解決思路與切實可行的實踐道路。通過智慧技術,把那些人力做不到、做不好的或者是不愿意做的事情交給機器、機器人或設備去完成。
為了集成化地為老年人提供服務,智慧養老平臺必不可少。智慧養老平臺可以接入各種相關設備,如三邊設備。一是老年人身邊的設備,如智能腕表等可穿戴設備;二是老年人床邊的設備,如床旁平板電腦、智能床墊、智能音箱,還包括一些陪伴機器人等;三是老年人周邊的設備,如各種智慧居家設備:智能窗簾、智能藥盒、智能馬桶等。上述三邊設備都可以和智慧養老平臺進行信息交互,及時上傳老年人的生理、運動等狀態信息,接收來自平臺的指令并完成相應的操作。基于老年人身體狀況和行為的監測信息,智慧養老平臺可以對老年人進行保護和預警;基于老年人的需求信息,可以為老人提供精準化服務。
除了上述幫助老人的智慧助老平臺,還有其他類型的智慧養老平臺,如老有所為平臺(如中國老年人才網、全國離退休人才網)、老年學習平臺、老年婚戀平臺、老年用品平臺、老年旅游平臺等。應該將上述平臺整合起來為老年人提供服務。
在過去三年的疫情防控中,養老服務從業者愈發認同智慧養老的價值。養老院在疫情期間進行封閉管理,網絡視頻通話(在有的養老院是通過電視大屏)成為老人與子女溝通的標準模式;子女通過手機APP可以實時了解不在一起居住的老人的居家動態;老人可以依靠家里的電視與其他老人一起聊天、合唱;“互聯網+護理服務”的探索持續深化,符合一定條件的護士護工可以上門為老年人做康復護理;有不少老人學會了使用智能手機,開始在網上購買日用品。
智慧養老要賦能老年友好型社會的建設,需要依托智慧技術與老年友好型社會互相融合。智慧養老的最大特點是合理地利用智慧技術支撐老年人的生活服務和管理,可以貫穿于老年友好型社會的各個方面。例如,居家生活友好方面,智慧技術可提供遠程環境監測;健康支持友好方面,智慧技術可提供遠程健康管理;交通出行友好方面,老年人可享受優先派單的網約車服務。不過,從文獻來看,智慧養老研究對于技術應用(如APP)、設備(如智能床墊)、服務(如報警)、平臺(如監控)、模式(如智慧居家養老)等具體和微觀問題的關注較多,然而,關于智慧養老如何與社會互動等將智慧養老和老年友好型社會建設兩者結合起來的研究尚不多見。
按照國家衛健委《關于開展示范性全國老年友好型社區創建工作的通知》要求,到2025年,在全國創建5000個示范性城鄉老年友好型社區,這將極大地促進各地老年友好型社區的發展,也給智慧技術賦能老年友好型社會的建設提供豐富的應用場景和機會。例如,在居家生活友好方面,上海市江蘇路街道為老人家中安裝智能水表,用于監測老人的安全狀況。在社區環境友好方面,成都市武侯區的諸多老年餐廳引入了刷臉就餐系統,很好地解決了老人忘記帶餐卡或餐卡丟失的問題,給老人就餐帶來了便利;蘭州市城關區養老服務呼叫中心推出智能電話系統,如果老人打入電話,馬上就能夠顯示其家庭住址和偏好信息,能夠更加精準地提供服務。在交通出行友好方面,滴滴打車、高德地圖等交通出行類手機應用都推出了便利老年人的服務,滴滴公司在大力發展老年智慧出行志愿服務隊伍,高德公司在社區、醫院等重點場所設立暖心車站實現掃碼叫車,等等。
老年友好型社會的建設,離不開對治理模式的探討。已有超過40個國家開始建設老年友好型城市或社區,可以總結出供參考的實踐經驗。例如,愛爾蘭從2006年開始實施老年友好社會政策,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了老年友好社會政策網絡,涉及中央、地方、社區三個層級的主體,每個城市和郡都在國家共同原則的指導下,根據各自人口老齡化狀況和社會資源配置情況推廣老年友好運動?!袄夏暧押脨蹱柼m”作為國家層級的中介組織,主要負責協調全國老年友好型城市和郡計劃,推動合作伙伴關系的建立與維持等;“老年友好型城市和郡”是地方層級的計劃,吸收了當地合作者的各種經驗,形成對地方老年友好社會政策的共識,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老年友好城鎮”則位于社區層級,其意味著每個城鎮可以擁有具備地方特色的老年友好環境。愛爾蘭的治理模式是自上而下(top-down governance)的模式,當然,也有老年友好型社會建設采用了自下而上(bottom-up governance)治理模式。比如,加拿大卡爾加里市老年友好型社區倡議采用自下而上的社區治理模式,重點在于增加老年人參與,賦予老年人權力和培養他們的能力,以此促進鄰里和整個社區的建設。實際上,在智慧技術支撐的老年友好社會生態系統中,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兩種治理模式應該協同發揮作用。
老年友好型社會既是一個社會生態系統,也是一個數據生態系統。在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智慧技術的環境背景下,老年友好型社會建設過程中形成了包含個體(如老年人、照護人員等)、組織(如養老機構、醫院等)、區域(如城區、街鄉鎮等)的多層次、多主體在內的大型復雜生態系統,系統中各主體擁有不同的數據資源,形成數據生態系統。要讓智慧養老賦能老年友好型社會,需要進一步識別數據生態系統中的主體類型,明確各方主體擁有的數據,分析各主體的數據責任和利益訴求。在老年友好型社會的生態系統中,各個主體互相協作,不可避免地產生系統之間的數據接口及數據保密協議問題,需要探討如何基于數據共享的治理模式指導整個老年友好型社會系統的運作。自上而下的治理模式注重統一性和規范性,而自下而上的治理模式注重各方面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我們需要以數據共享為基礎,探索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治理模式的銜接和適用領域,從而形成各地基于數據共享的老年友好型社會治理模式。
智慧技術適老化的層次及發展趨勢
截至2021年12月,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網民規模達1.19億,占網民整體的比例達11.5%,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互聯網普及率達43.2%。[5]一方面,會使用互聯網的老人基數已經很大,為老年人與時俱進、融入數智化社會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礎。另一方面,數據表明我們還有一半以上的老人沒有觸網,還需要繼續關注數字包容和智慧助老的問題。要實現數字包容,需要智慧技術和老年友好型社會相融合,合適的智慧技術可以支撐老年友好型社會的建設,老年友好型社會也需要智慧技術適老化。
隨著數智化社會的加速推進,各類智慧技術層出不窮,部分智慧技術的設計并沒有考慮到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加重了老年人的認知負擔與抵觸情緒。特別是新冠疫情期間,各地紛紛啟用“健康碼”等基于大數據的電子憑證,給許多不會使用智能手機及相應APP的老年人造成不便,甚至是心理上的無助感和被時代拋棄的感覺。健康碼帶來的問題只是冰山一角,當健康碼問題引起廣泛關注后,社會各界驀然發現,其實老年人在移動支付、在線掛號等智慧產品使用上面臨諸多困難。從“禍兮福所倚”的角度說,部分老人不會使用健康碼引發的問題,讓全社會第一次深切地意識到“數字鴻溝”的存在。實際上,此前就有老人寒風中打不到車、早起掛不上號等相關報道,但沒有切身體會的人往往不以為然,覺得是老年人落伍了,跟不上時代。當自己家的老人也遇到了類似的問題,再想到將來退休后面對新興技術的自己,大家開始感同身受,體會到了“數字包容”和“智慧技術適老化設計”的重要性。
為了有效解決老年人在運用智能技術方面遇到的困難,讓廣大老年人更好地適應并融入智慧社會,國務院辦公廳于2020年11月印發了《關于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該方案聚焦老年人日常生活涉及的出行、就醫、消費、文體、辦事等7類高頻事項和服務場景,提出了20條重點任務,并分別明確了負責落實各項任務的相關部門。為了落實上述實施方案的要求,2020年11月,全國老齡辦發出《關于開展“智慧助老”行動的通知》,“智慧助老”第一次正式出現在國家政策標題中,國家意識到了建設信息無障礙的老齡友好社會的重要性,將其凝練為國家意志并開始付諸行動。相應地,工業和信息化部于2020年12月印發《互聯網應用適老化及無障礙改造專項行動方案》,決定在全國范圍內組織開展為期一年的互聯網應用適老化及無障礙改造專項行動。這一次專項行動的重點工作之一是開展適老化及無障礙改造水平評測并納入“企I信用評價”。根據適老化及無障礙建設水平評測結果,對符合要求的互聯網網站、移動互聯網應用(APP),授予信息無障礙標識。另外,電信終端產業協會、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共同發布了《移動終端適老化技術要求》《移動終端適老化測試方法》《智能電視適老化設計技術要求》三項團體標準,以解決老年人在使用手機、平板電腦、智能電視等智能終端產品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困難。
經過政府的推動、輿論的引導和企業的努力,一方面,現在主流的網站和APP大多通過了適老化和無障礙的評測。這些網站和APP改造后對老年人群來說使用體驗更加友好,智慧技術的賦能也使得老年友好型社會的建設與時俱進。顯然,適老化改造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效,這是對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實施方案的通知》的積極響應。前文所述智慧技術在老年友好型社會中的九個方面(如居家、出行等)的適老化應用,目前已經有了較多探索。另一方面,網絡產品適老化設計的關注點有待深入。在專門為老年人服務的應用程序方面,截至2022年10月,在以華為應用市場和小米應用市場為代表的安卓主流應用市場中共收集到141個為老年人群開發的APP,據統計,其中“實用工具”與“居家生活”類APP約占50%,90%以上的APP都在2022年進行了適老化更新。然而,縱觀已有成果不難發現,大多數適老化設計和研究關注的焦點主要在大字體、大音量、大按鍵、大圖標等人機界面的“四大”上,對老年人與智能技術的交互過程、人機共融模式等的關注非常少。
智慧技術的適老化實際上包括功能的適老化和操作的適老化兩個方面。其中功能的適老化又被稱作內容的適老化,是指提供適合老年人需要的內容。現在很多面向老年人的APP是從面向年輕人的版本改造而來,適老化改造不應只是單純在普通版本上刪減老年人不需要的內容,還應考慮到老年人的特點增加一些他們真正需要的內容。例如,擁有更多空閑時間的老年人更希望獲得精神上的陪伴,所以可以考慮為老年人提供遠程匹配交友聊天功能,豐富他們的情感和精神生活。
操作上的適老化包括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人機界面(Human Computer Interface)的適老化,主要表現在字體大、聲音大、按鍵大、圖標大等操作界面方面,現在大多數APP都完成了這個層次的適老化改造;第二個層次是人機交互(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的適老化,主要考慮老年人的思維習慣和操作過程,例如,老年人通常比較喜歡“按鈕式操作、抽屜型界面”,而現在適老化改造后的內容大多還都是一行一行的鏈接樣式,沒有考慮到老年人的真實交互習慣與需求;第三個層次是人機共融(Human Computer Integration)的適老化,“人機共融”的改造不足,主要體現在老人與智能設備和應用的合理分工上,要考慮哪些需要老人獨立完成,哪些需要應用程序完成,如針對不同視力和操作能力的老人如何提供輸入方式,是語音輸入還是文字輸入。好的設計應該鼓勵老人鍛煉和繼續使用其身體機能,而不是完全替代。總的來說,在上面三個層次中,針對人機界面的適老化設計比較多,但是針對人機交互過程的適老化設計和研究不多,針對人機共融的適老化設計和研究才剛剛開始。因而,亟需在“界面適老”的設計基礎上,進一步研究“交互適老”和“共融適老(即人機共融)”,得到滿足“智能應用友好”要求的適老化原則,為打造老年人易用、樂用的智能應用提供理論參考。
除了上述的適老化設計之外,好的智慧養老平臺一般都會提供兩類交互方式:一是“人-人交互方式”,二是“人-機交互方式”,并且由前者向后者演進。“人-人交互方式”主要適合高齡和部分失能老年人使用,是指老年人通過與服務代表進行互動(通過面對面、電話、即時通訊工具等),然后由服務代表操作智慧養老平臺幫助老年人完成業務;“人-機交互方式”則是指信息素養高、身體機能好的老年人通過自己操作智慧養老平臺直接完成服務訂購,在服務訂購過程中不需要與服務代表進行互動。
基于連續性理論,老年人會根據自己的過往生活習慣、目前具備的能力和資源選擇適合自己與智慧養老平臺的交互方式。信息素養弱、家中缺乏支持、健康狀況不足以支持自己直接操作平臺的老人會選擇“人-人交互方式”;反之,信息素養強、家中有比較好的支持、健康狀況好的老人會選擇“人-機交互方式”,自己直接操作智慧養老平臺。因而,為了讓更多老年人使用智慧養老平臺,需要考慮兩種方式并行。隨著生于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的老年人退休,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將采用“人-機交互方式”。這時我們主要考慮的是智慧養老平臺和APP在功能和操作方面的適老化設計。
對老年人個體而言,適老化還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如果他(她)處在健康狀況比較好(如低齡)的階段,可以考慮與年輕人差不多的操作和功能設計,這時的老年人還怕被別人貼上“老”的標簽,不愿意用老年版的系統;如果他(她)處在健康狀況欠佳(如中齡)的階段,可以考慮適合老年人操作的界面和交互過程,補償視力、聽力等能力的下降;如果他(她)處在健康狀況較差(如高齡)的階段,可以考慮針對老年人的無感服務,重視人機共融,老年人不需要操作智能化設備或系統即可享受到各種數據或信息服務,甚至是生活或健康服務。因而,智慧技術的適老化還需要考慮個性化的適老化,以及動態的適老化。
如前文所述,目前有很多APP都積極響應政府的號召,完成了各自的適老化改造,形成了百花齊放的局面。但這些改造后的APP所用術語大多是各說各話,適老版模式的切換方式也存在較大差異,有的在首頁即可設置,有的要到“我的”頁面的“設置”選項中才可以設置,老年人難以找到。因此,有必要加強各方的協調配合,尤其是在適老版入口方面,降低老年人學習使用各適老化APP的成本。如能在此基礎上建立APP適老化的通用術語與一般框架,在條件成熟時進一步建立全國的統一APP入口,老年人可通過這個入口訪問不同的APP,并在用戶隱私得到保護的前提下向各APP共享老年人的基本信息,這勢必將助力老年人更加便捷地獲得所需信息或服務。
老年友好型社會的智慧養老平臺應該是基于生態系統建立的,需要將健康、醫療、照護、婚戀、文旅、學習、再就業等各類平臺進行連接、聯動,包括接入各種可穿戴設備、監控設備、o助設備、APP等。這些平臺應該能實現多場景的連接和協同,包括養老機構、社區、居家養老等各類場景都需要連接到一起,例如,居家養老的老人信息可以轉入社區養老數據庫,老人需要去養老機構時,可以再將個人信息轉入機構養老數據庫。對每個老年人的養老、健康、學習、旅游、婚戀等數據都進行集成,按時間線進行組織,形成個人專屬的生命歷程數據庫。在此基礎上,可以采用區塊鏈等技術進行溯源和保護,通過智能合約授權給相關的主體(如養老服務機構、醫院等)合法使用,使這些數據發揮最大的價值,也使老年人得到更滿意的服務。
目前,登錄不同的智慧養老平臺需要不同的用戶名與密碼,不利于老年人使用與平臺產品推廣。老年人的記憶能力、認知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如果統一老年人的登錄用戶名和密碼,將會給老年人帶來極大的方便,從而推動智慧養老平臺的廣泛應用。建議相關企業在國家有關部門的指導下,成立相應的聯盟,在全局考慮隱私保護的前提下,建設全國性的統一登錄入口,使老年人使用同一用戶名與密碼就可登錄使用不同的平臺,讓老年人能夠更快更好地融入數智化社會,享受數智化社會的紅利?!白寯祿嗯芡?,讓老人舒心用”是適老化社會的理想境界。這樣,老年人不用在不同平臺、APP間來回登錄、折騰,不用操作五花八門的界面。在老年友好型社會里,不管老年人在哪里,智慧養老平臺都能提供相應的服務。老年人想學習,可以進入學習專區;想旅游,可以進入旅游專區。為老年人提供服務的平臺無處不在。
需要注意的是,適老化改造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第二十五條“建設兼顧老年人需求的智慧社會”中提到,“將無障礙改造納入日常更新維護”。這句話不一定被很多人注意到,但實際上很重要。適老化改造要“久久為功”,一定不能“運動式適老化”,將無障礙改造、適老化改造納入日常更新維護,只要涉及老年人使用的APP或網站上線新的功能或新的版本,就應該考慮同步進行適老化建設。只有這樣,適老化才能融入開發者的意識中,融入新產品開發計劃中,才能與時俱進,讓適老化的“光”一直溫暖老年人。
?。郾疚南抵袊嗣翊髮W科學研究基金(中央高?;究蒲袠I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重大項目“生態系統視角的醫養結合數據治理和知識圖譜研究”和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智慧養老賦能的北京老年友好社會”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分別為:21XNL018、22SRA002]
注釋
[1]國家衛健委全國老齡辦:《2021年度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公報》,2022年10月9日,http://www.nhc.gov.cn/lljks/pqt/202210/e09f046ab8f14967b19c3cb5c1d934b5.shtml。
[2]馬曉偉:《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推進老齡工作進展情況的報告》,2022年8月31日,http://www.npc.gov.cn/npc/c30834/202208/889a7e67a7794176b3a718f972447cac.shtml。
[3]《60歲及以上常住人口占比首次突破20% 北京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北京日報》,2022年9月3日,第4版。
[4]《報告預計2050年中國老年人口將達到4.83億人》,2016年7月15日,https://www.chinanews.com.cn/sh/2016/07-15/7940986.shtml。
[5]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22年2月25日,http://www.cnnic.net.cn/n4/2022/0401/c88-1131.html。
參考文獻
左美云,2022,《智慧養老:服務與運營》,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左美云,2018,《智慧養老:內涵與模式》,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責 編M陳璐穎
左美云,中國人民大學信息學院副院長、二教授、博導,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智慧養老研究所所長。研究方向為智慧醫養與智慧社會管理。主要著作有《智慧養老:服務與運營》《智慧養老:內涵與模式》等。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54461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