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高中地理微專題教學設計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張文鈺
摘 要: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是高中地理教育的核心內容,對學生綜合素質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核心素養包含相應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思維方法等,并不僅僅是單純意義上的知識傳授,它從以人為本的新教育理念出發,重視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本文主要探討地理核心素養的作用和特點,并以“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的微專題為例,淺析如何基于核心素養培養進行高中地理微課題教學設計。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中地理;微專題;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23)01-0162-03
地理核心素養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人地協調觀屬于價值觀的范疇,旨在使學生對資源、人口、環境和發展有一個科學合理的認識;而綜合思維和區域認識則是分別從整體和局部分析地理問題的認識方法;地理實踐力則是指運用理論知識,在符合上述價值觀和方法論的前提下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那么在核心素養背景下如何進行高中地理微專題教學設計呢?筆者對此展開論述,如下。
1.地理核心素養的基本特征
?。?)地理核心素養的豐富內涵所表現的綜合性
地理學科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文理多個學科的互相交融。地理學科需要學生涉獵自然科學和人文學科里面多領域的知識,因此,地理學科對學生知識領域的要求是比較全面的。同時,因為這一科目還涉及價值觀念的內容,如人地協調思想理念,以及通過對祖國人文地理的學習所培養起來的國家認同感和愛國主義感情等,使其除了包括知識理論學習,還對學生的思想觀念起著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
?。?)地理核心素養隨著學習的深入不斷發展
地理核心素養在學生的不同學習階段體現出不同的特點和要求。隨著學生學習的深入,其對局部地理現象的區域性認識逐步上升為全局式的綜合性地理思維。而只有當學生全面、透徹地掌握所學知識之后,才具備將其運用于實際生活,提升地理實踐力的核心素養的條件。因此,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是隨著知識學習循序漸進式地發展的,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脫離理論知識的學習。
?。?)地理核心素養伴隨學生終身
正如上文所述,地理核心素養不僅在于知識理論的學習,還在于學生各項綜合素質的培養。例如,看待人和自然的正確觀念,對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的更深刻和全面的認識,以及運用地理分析方法處理實際問題,等等。由此可見,無論學生未來是否從事與地理專業相關的工作,良好的地理核心素養都會使其受益終身。此外,地理核心素養的終身性還體現在其需要不斷地提升和完善,這一過程也是無止境的。
?。?)地理核心素養理念為教學提供了更多的思路
正如地理核心素養的豐富內涵所展現的,地理教學不再僅僅是簡單的知識傳授,而是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教育科目。因此,每個學生由于自身的個體差異和學習情況,在地理核心素養不同方面的表現是各不相同的,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采用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
2.基于地理核心素養的微專題教學設計策略
微專題是將大的知識板塊細化的方法,能夠進一步深化學生知識理論的學習,同時加強教學的針對性。微專題教學是幫助學生系統性學習地理知識的重要方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先從整體上讓學生對學習內容有一個綱領式的了解,然后教師再將各知識板塊分解成微專題,加深學生對各個知識內容的理解。
?。?)利用真實的地理景觀設置具體情境,重視引導學生探討地理問題
地理課程是一個應用性極強的科目,總是同實際的社會生活和自然界緊密聯系,從高考地理素材幾乎都源于真實自然場景這一點就能看出來。因此,利用真實自然景觀設置情境是地理教學中的基本教學方法,通過這樣的方法可以初步鍛煉學生實際應用地理知識的能力,為其今后處理更復雜的實際問題奠定基礎。因此,在講授“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態”這一微課題時,教師可以利用現代的網絡信息技術手段,向學生展示多種具有典型性的地貌景觀照片,如以丹霞地貌(以廣東丹霞山為代表)、以雅丹地貌(新疆羅布泊的東北地區為代表)、因為冰川侵蝕而形成的挪威峽灣,等等。富有視覺沖擊力的高清彩色圖片能十分直觀地把各種類型的地貌呈現在學生面前,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就這些地貌的特點展開討論,并引導學生思考各種地貌形成的原因。
圖片是地理教學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一方面,圖片的具象和直觀能對教學起到極好的輔助作用,清晰的地理圖片便于學生和教師觀察地理現象的特點,從而更加準確、深刻地理解地理現象背后的知識;另一方面,清晰的地理圖片又能增添地理學習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興趣,激發他們探索地理知識的積極性。例如,教師在向學生解釋三角洲和沖積扇的形成原理時,可以在多媒體屏幕上播放多個典型沖積扇的彩色高清照片,讓學生討論總結這些沖積扇的外觀特征,以及它們不同部位的顆粒大小和地勢陡緩情況。在此過程中,學生對三角洲和沖積扇的自然地理特征以及形成原理會有一個形象和深刻的認識。
除了圖片,網絡上還有大量優質的相關地理短視頻或紀錄片可供教師選擇。例如,其中一些動畫非常生動、具體地展示了地理現象所形成的過程。教師可以讓學生觀看自然地理現象的動態過程,讓學生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深刻地了解外力對今天地表自然景觀的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此外,教師還要讓學生意識到地表形成是內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內力使地表形成一個初始的胚胎,而外力讓地表形成最終的形態。教師通過具體、生動的影像圖片讓學生對外力造成的地表變化有一個基本的認識之后,還應該讓他們舉一反三,根據不同地貌的類型和形成原理,舉出更多的地貌類型,讓學生充當“導游”,帶領大家一起“游覽”這些地貌,學生講述的過程正是鞏固課程知識點的過程。此外,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這些地表變化對人類社會所造成的影響。教師可以通過影像敘事以及讓學生舉例的方法,讓學生明白植被對土壤的保護作用以及水土流失所造成的惡果,培養學生敬畏、順應自然,以及按照自然規律行動的思想意識。這一部分教學設計正是圍繞培養學生的人地協調觀念而設置。
?。?)讓學生探討大分類下的局部地理情況,加強學生的區域認識能力
大的自然地理分類下存在著不同局部的地理差異。一部分學生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只看到局部地理狀況的特殊性,而無法從更大的視角看到它們的共性。例如,部分學生只看到了西北局部地區的風力侵蝕地貌,而沒有將其置于西北處于干旱半干旱氣候的大背景下進行思考分析;另有一些學生忽視了局部地區的特殊性,將所有西北地區的侵蝕現象歸因于風力作用。針對上述認識上的錯誤,教師可以對學生的區域認識能力進行有意識的訓練。在“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態”這一微課題中,教師可以先從大處著眼,將中國劃分為四大區域:三大自然區域和海岸帶中尺度區域。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的主要特征是:氣溫變化劇烈,干旱少雨,風沙多及陽光輻射強等;東部季風區的主要特征是:地形以平原為主,主要平原有長江中下游平原、華北平原和東北平原等,主要氣候類型為季風氣候,冬季氣溫溫和,雨水少,夏季則溫高雨多;青藏高寒區的主要特征是: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地區,空氣非常稀薄,大氣干燥,降水少,氣候寒冷,陽光強烈;海岸帶的情況則較為復雜,人口集中,人類活動頻繁,地貌類型多樣,海陸互相影響作用,其中海浪的作用尤其顯著。
同樣的,教師在總結這四大區域的特征時,仍然可以通過設置情境的教學方式。例如,讓學生討論當地的氣候和地理類型,嘗試將其分類;然后以講故事的方式,通過幻燈片或文字講述三大自然區和海岸帶居民的典型生活環境,用具體的生活事例體現當地的氣候、地理環境特征;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就這幾大不同區域的自然、地理特征進行總結。當學生對各大區域的特征有一個整體的掌握之后,就可以讓學生了解大區域里的局部區域地理狀況。例如,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區域中,讓學生分別針對洛川、巴丹吉林和羅布泊的地貌特征及其成因展開學習討論,引導學生把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盛行的西北風作為一個考慮的因素,讓學生考慮風速變化對地貌的影響,讓學生將這幾個地區的地貌特征及其成因制成表格進行對比,讓學生分析同一大區內影響不同局部區域地貌的具體因素,如水流侵蝕或者泥沙堆積。以上對各大自然區內部局部區域的具體分析,是為了讓學生形成在整體大背景下的區域認識,培養學生在認識方法上的核心素養。
?。?)由點及面,通過知識體系的建立,培養學生地理的綜合性思維
地理的內容是比較繁雜的,學生需要將所學的知識內容系統化,厘清各知識點的聯系,從而得到一個結構分明的知識系統,形成綜合性的地理思維。這其中的關鍵就是在零散的、碎片化的知識點間建立關聯,由分散性的、局部性的思維上升到整體的綜合思維。學生的知識結構的升級過程為:首先是分散的單點知識結構;其次是多個知識結點建立的知識塊;再次是形成一個網格化的知識結構;最后是基于現有知識體系的進一步拓展和抽象。認識思維是由局部向統一的體系循序漸進地升級的,因此,學生可以在教師的指導幫助下對各知識點進行梳理,找到其中的邏輯關聯,建立一個鏈式的知識結構,并通過制作思維導圖將這一結構可視化,讓學生形成對高中地理內容的綜合性思維。
以“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這一微專題為例,傳統的建立知識結構的方式是以影響地貌形成的因素,如風力、冰川、流水和海浪等為中心向四周擴充,由這些影響因素推出受其影響的典型地貌,再用具體例子來補充說明。這樣的知識結構的建立方式造成各個案例的相互孤立,不利于表現其內在的關聯性。更合理的做法是以中國的四大區域(西部干旱半干旱區域、東部季風區、青藏高寒區和海岸帶)為中心向四周擴充,推出分別影響這些區域的主要因素(風力、冰川、流水和海浪),再由流水速度和風速的快慢推出不同的局部地貌(流水速度或風速的快慢會造成不同的地貌)。后一種歸納法從整體到局部,各部分節點之間聯系緊密,結構清晰,能夠幫助學生形成綜合性的地理思維。
(4)用貼近現實的實際問題鍛煉學生的地理實踐力
地理學是和人類社會生活息息相關的,因為我們時時刻刻都在被自然地理環境所影響,無論是個人的日常生活,還是國家的生產建設,都很難完全擺脫掉地理條件的限制。因此,地理學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它有著文理多學科交叉的顯著特征,不僅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自然科學基礎,還要學生有一定的人文學科的基礎。上述的特點體現了地理學強烈的服務于實際生活的特性,因此,地理實踐力是學生必須具備的高中地理核心素養。
在“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的微課程教學中,教師在教授學生基本的理論知識之后還必須訓練他們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比較復雜的地理問題。以河流的凹岸和凸岸問題為例,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往往將關注點放在水流流速對地形地貌的影響上,讓學生思考河流的哪一岸被侵蝕,哪一岸會出現河沙堆積。這樣的教學設計沒有充分體現地理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性和實踐性。對此,教師可以將這一問題進一步延伸,將其改為“如何依據凹岸、凸岸的特點,結合河流的流速,選擇城鎮建設地點?”這樣就將地理知識同實際生活問題緊密結合起來,學生不僅要考慮凹岸、凸岸的特點,以及二者在河流作用下的發展變化,還要結合人類社會的實際情況,進行更為復雜和生活化的分析,權衡利弊后才能做出決斷。這種類型的實踐訓練應該在每個理論學習之后進行,以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
3.結語
高中階段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將單純的知識教育擴充到價值觀和方法論等綜合能力的培養,符合現階段新教育理念的要求。高中地理核心素養中的“人地協調”的價值觀部分,體現了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的“天人合一”思想,是極富中國文化特色的觀念創新,體現著中華文明傳承了千年的生存智慧。中W生應該在這一價值觀的引領下,運用區域認識方法分析具體局部環境,并且形成統一的、整體的綜合性地理認識,在實際生活中,注意觀察周圍的地理環境和現象,思考是否可以用地理學知識進行分析。
參考文獻
[1]周慧.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地理課堂教學變革動因、路徑與策略[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7(07).
[2]曾笑梅.基于地理核心素養培養的課堂教學策略研究[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版),2018(02).
[3]肖安方.基于核心素養下的地理課堂教學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9(0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54461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