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背景下初中地理作業設計策略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劉旭林
摘 要:“雙減”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減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壓力,強化學校的教育主陣地作用。因此,在“雙減”政策下,學校要提高自身服務水平,保證自身的教學質量。地理作為初中重要學科之一,教師要依托“雙減”政策開展作業優化,切實提高教育廣度與深度,提高作業的服務效能。為此,本文就以“雙減”政策為背景,對初中地理作業設計方式進行深入分析。
關鍵詞:雙減;初中地理;作業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23)01-0142-03
初中地理教師在進行作業設計時,要想提高作業設計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就需要以“雙減”政策為背景,合理優化作業體系,提高作業的趣味性,使作業數量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讓學生在完成作業時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增強地理學科關鍵能力,為學生后續學習奠定基礎。
1.“雙減”政策的含義及重要性
“雙減”政策對校外培訓開展了規范化管理,能夠切實減輕學生的校外培訓負擔,并且對課后作業也有明確要求,教師需要減輕學生的課后作業壓力,做好校內教學工作,保證校內教學質量,使作業能更加高效、精準,切實提高教師的課后服務水平。因此,必須以“雙減”政策為背景,做好作業體系優化,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準確開展作業布置,進而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借助完成課后作業提高自身的思維水平以及認知水平,并且以“雙減”政策為背景開展地理作業優化工作,還能在一定程度上開闊學生的視野,這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也極為重要。
2.初中地理作業設計的現狀
?。?)初中生對作業內容的興趣較低
地理學科知識復雜,內容比較深奧,在教學過程中存在一定難度,再加上地理教師布置作業內容的形式較為枯燥,學生對作業缺乏興趣,而這樣會導致學生出現錯誤思想,會將地理作業作為任務完成,不會根據作業形式進行深度學習,會嚴重降低學生的學習質量,無法實現深度教學目標。同時,教師布置作業時都是以課本知識為主,導致學生在完成作業時出現無聊、枯燥的情況,長此以往,就會導致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下降,無法體會到地理學習的魅力。
?。?)初中地理作業內容單一
目前我國初中地理作業主要是以習題練習與知識點背誦為主,雖然這樣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知識掌握水平,但是其類型過于單一,學生會出現機械化做法,無法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大部分學生都是被動完成作業,知識建構能力較弱,并且其內容過于單一,還會導致學生無法形成良好的地理素養,只會機械地套用各種知識點,缺乏邏輯思維,并且會對地理學科產生抵觸心理,不利于教學改革工作落實。
(3)初中地理作業效果不理想
就目前而言,大部分地理教師布置地理作業時都是按照一刀切的方式布置相應作業,其內容以及形式也較為整齊劃一,而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具有一定差異,如果教師采用一刀切的方式,會嚴重影響學生的個性發展,部分基礎能力較差的學生無法全面消化各類知識點,接受能力較弱,而部分能力的學生會出現隨意的狀態,導致作業布置效果不理想。
(4)初中地理作業布置缺乏“三性”
地理作業作為實踐類作業,教師在布置過程中需按照“三性”原則,充分發揮地理作業的開放性以及實踐性,但是由于受到傳統思維的影響,大部分地理教師都是以習題練習為主,會導致其作業形式缺乏“三性”,無法發揮地理作業的特性,導致學生的思維發展受到阻礙,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3.“雙減”背景下初中地理作業設計策略研究
?。?)增加作業趣味性,增強作業的吸引力
地理學科在初中教學體系中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開展地理教學能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以及思維能力。但是由于地理學科偏理性,在教學過程中實踐性較差,部分知識點學生理解淺顯,而這樣會嚴重影響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趣。所以教師要基于學生的興趣點合理設計,使作業更具趣味性和吸引力,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將教與學相結合,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在傳統的作業形式中,教師主要是讓學生背誦相應知識點,并且開展課后習題練習,而這種方式過于乏味單調,學生在實際做作業的過程中會產生不良情緒,如煩躁、抵觸等,會嚴重影響到作業完成量,無法發揮課后作業的作用與優勢,因此地理教師要做好這些工作,了解學生的興趣所在,轉換傳統作業形式,通過喜聞樂見的作業題目、形式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能獨立完成作業,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章節的重點內容,將其與不同作業形式結合起來,如繪畫、制作模型、科學小實驗等,進而大幅提高作業的吸引力,讓學生能在玩耍中深化知識體系,構建良好的知識結構,培養學生勇于探究的精神,進而落實“雙減”政策,減輕學生的課后作業壓力。
例如,在開展“世界海陸分布”這一課程教學時,可以根據該課程的內容布置相應的地理作業,讓學生根據不同海陸輪廓描繪相應圖形,這種方式與傳統的作業方式相比,能快速吸引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繪畫過程中了解到各大陸板塊的具體個性,進而掌握各大陸板塊之間的聯系,在學生腦海中構建良好的海陸分布圖。學習非洲大陸,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其轉化為三角形或者梯形,進而使較為抽象的圖形簡單化、明朗化,幫助學生快速掌握大洲與大洋之間的關系,明確各大洲、大洋的具體位置,進而記錄各板塊的特征,增強學生的記憶力,讓學生充分掌握世界海陸分布這一章節的重點內容,將其轉化為實踐能力??傊鳂I的趣味性將會直接決定學生是否能全身心投入作業完成過程中,因此教師需做好轉化工作,以趣味性原則,優化傳統作業形式,進而讓學生可以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充分了解課文中的內容,升華學生的知識結構體系,準確掌握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落實素質教育目標。
(2)把控作業數量,減輕學生作業壓力
在“雙減”的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師開展作業優化時要嚴格控制作業總量,實現減負增效目標。過去由于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大部分地理教師都認為要想讓學生獲得高分,就需掌握各題目的解題流程,只有對問題足夠熟悉,才能明確解題方向,找到解題的具體流程,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因此大部分地理教師都會通過題海戰術的方式,布置大量的習題作業,讓學生進行練習,進而讓學生能形成大腦記憶,提高自身的成績。教師需按照精而少的原則,準確布置課后作業,提高作業整體質量,落實我國新課改教學要求。由于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認知水平都具有一定差異,因此教師在控制作業數量時不能遵循統一性原則,需以分層作業為依據,如A、B、C,并按照相應原則準確布置,讓每一個學生都能了解自身所需完成的作業目標,進而朝著既定的目標學習。
例如,在教學“中國自然環境”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反饋,將其分為不同小組,基礎能力較為薄弱的學生,教師可以布置基礎性問題,夯實學生的基礎理論知識,讓學生能掌握我國的主要地形以及地勢,了解我國河流分布情況以及氣候特征,進而提高學生的基礎水平,讓學生充分掌握我國的自然環境。而對基礎能力良好,但實踐能力較弱的學生,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數據分析,布置踐型作業,讓學生通過不同方式形成知識結構,切實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而對實踐能力較強的學生,則可以布置開放型作業,讓學生自由選擇感興趣的區域展開調研,準確分析不同區域的氣候條件以及河流分布情況,進而了解地勢與地形之間的區別,掌握不同區域可能會出現的自然災害以及防范措施,增強學生的記憶力,讓學生充分了解我國自然環境的特征,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通過不同維度開闊自身視野,為學生后續學習中國自然資源奠定基礎。
?。?)注重作業實踐性,提升學生認知
在傳統的初中地理作業中,教師主要是講解單一的知識點,其目的是鞏固學生的知識體系,讓學生能準確掌握各知識點之間的特性,但是在新課改與“雙減”政策的背景下,家庭作業發生了巨大改變,由傳統的靜態式轉化為動態式,教師在布置作業時,讓學生準確應用已學的知識點解決生活與學習過程中的問題。地理作為與學生實際生活緊密相連的學科,教師在布置作業時可以提高作業的實踐性,而這就需教師將學生的生活元素融入其中,讓學生明確地理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無處不在,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讓學生可以準確把握地理學科的學習要點,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教師在布置作業時,要以知行合一為原則,將學生的認知與實踐能力相結合,進而提高學習資源的服務效能,讓學生了解學習地理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教師需做好引導工作,讓學生能走入社會,走進生活,根據相應的知識體系開展實踐活動,進而轉換自身的理論結構。
例如,在完成“天氣與氣候”這一課程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實地調研,組織學生在相應的區域記錄不同環境下的天氣情況,如溫度、氣溫、風向、風力以及降水等,進而讓學生在實際調研過程中充分了解到天氣與氣候之間的內在關系,掌握其區別,調用自身的知識,形成良好的知識結構。并且通過實際調研的方式增強學生的記憶力,讓學生在后續解題過程中,以實際案例為依據準確分析,提高學生的問題分析能力。在調研過程中,切實培養學生的學習潛能,讓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方式,激發學生對氣象的興趣,開闊學生的視野,準確掌握天氣變化規律。需注意該類作業時間較長,因此教師需根據教材內容準確將相應元素融入其中,避免學生在后續學習過程中出現認知混亂的情況,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安排為學生制定一周或者半個月的調研時間,讓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調研活動,并且期間教師需做好普及工作,將相應的教學資源融入其中,進而讓學生在調研過程中了解到地理調查的具體方式,掌握氣候環境,明確氣候對天氣的影響。
(4)凸顯作業拓展性,開闊學生視野
傳統的初中地理作業形式比較單一枯燥,教師對課后練習格外重視,而這樣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知識記憶力,但是會導致學生的思維局限于固定模板中,影響學生綜合思維發展,因此教師需提高作業的拓展性,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讓學生能主動探究地理知識,開闊自身視野。而教師在設計拓展型作業時,要準確設計拓展型訓練,培養學生發散思維,教師需充分了解,在新課改以及“雙減”政策下教學工作發生了巨大轉化,教師需明確在該背景下的教學內容,掌握教學目標,并以此為基礎,分析傳統作業形式中存在的問題,豐富其內容以及形式,讓學生能在良好的氛圍中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為學生展現自我創造平臺,培養學生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還可以開展課堂反饋,了解學生的思維水平,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準確布置拓展型作業,讓學生能進行自主創造,也可以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布置小組合作題目,進而讓學生在合作與探究過程中能了解到他人優秀的學習方式,取長補短,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體系,明確自身薄弱之處,進而讓學生能了解正確的思考方式,可以從不同角度著手完成作業。
例如,在進行“海陸變遷”這一課程教學時,可以根據課程安排布置拓展型作業,將學生分為不同小組完成相應作業任務,可以讓學生利用手中的材料繪制出不同大陸的輪廓并將其裁剪,并按照地球儀上的順序排列。讓學生觀察不同大陸之間輪廓的特性,在實驗過程中學生會發現相鄰大陸之間的輪廓是可以重合的,教師可以以此為依據,引導學生闡述其中的原因,進而讓學生能了解到海陸變遷的重點內容,讓學生能了解到不同大陸的變遷過程,得出各個大陸板塊在幾萬年前或者幾億年前都是屬于一個整體,經過地殼運動和板塊漂移以后,各板塊之間才會出現斷裂,成為不同的板塊,形成如今的陸地情況。讓學生親自操作以及演練,能提高作業的廣度以及深度,讓學生在拓展練習過程中充分了解到海陸變遷的重點以及難點內容,幫助學生高效學習。
4.結語
“雙減”政策作為新型的教學政策,教師需全面了解“雙減”政策的具體內容,做好作業優化工作,提高作業質量,控制作業數量,讓其作業能更具實踐性和針對性,進而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需做好分析工作,了解新時代下初中地理教學目標以及內容,將其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體現地理學科的生活化,豐富作業內容以及形式,切實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科關鍵能力。
參考文獻
[1]馮志宏.“雙減”背景下初中地理作業的優化設計[J].試題與研究,2022(28).
[2]范和清.“雙減”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作業設計優化策略[J].家長,2022(26).
[3]康娟.基于“雙減”背景下初中物理作業設計的優化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2(0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54461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