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注重素養,優化能力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吳瑞達

  摘 要: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核心素養已經成為教育教學的關鍵目標。初中地理學科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環境觀念,推動他們在生活中實施正確的行為,是關系著學生未來發展與社會生活的重要學科。因此,地理知識和技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師應抓住課堂契機,積極地推動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促進他們良好的地理能力。本文從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概念出發,論述了初中地理課堂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地理;核心素養;優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23)01-0130-03
  地理是一門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為一體的基礎學科,它具有極強的綜合性、生活性、實踐性及區域性等特點。因此,地理學科應當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重要課程。但是,在傳統教學理念下,地理學科往往被忽視,由此就使學生的綜合能力無法全面發展。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轉為主導。由此,以學生發展為目標的核心素養理念被提出,各個學科都重新審視并提出了相應的素養內涵,地理課堂也尤以核心素養為其關鍵目標。因此,教師要深入了解地理核心素養的構成,理解其深刻內涵,據此推動地理教學,以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
  1.初中地理核心素養概述
  地理是一門涉及人文、環境、自然等多個領域的學科,它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生存環境,掌握科學技能,從而形成全局觀、發展觀,為未來的成長鋪墊堅實的道路。因此,通過地理學科培養學生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對初中生來說,他們此時的生活閱歷不足,生活經驗缺乏,對自然環境和生態思想不了解,更沒有良好的實踐技能,但是地理學科核心素養能有效地彌補學生的這些能力,促進他們綜合發展。由此,依據學生成長的需求,初中地理核心素養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區域認知。區域認知是指對不同地域的特征以及相關地理現象有一定的了解,能結合其特點進行區域問題分析。在區域認知素養下,學生能建立區域觀、全局觀,能從差異中了解自然環境,最終能靈活地應用區域特征來判斷和解決地理問題。
  其二,綜合思維。綜合思維是學生全面認識事物本質和現象規律的能力,也是一種綜合性的思維方法。依據這樣的思維方法和能力,學生能從整體角度看待和分析地理問題,能全面認識日常生活中的地理現象,是促成學生未來發展觀的關鍵能力。
  其三,人地協調觀。人地協調是指學生對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秉持的正確價值觀。人地協調觀的培育,有助于學生形成尊重和保護自然、綠色發展等觀念,滋養人文情懷,增強社會責任感。
  其四,地理實踐力。地理實踐力是指學生在地理實驗、社會調查、野外考察等地理實踐活動中所具備的行動力和意志品質。地理實踐力的培育,能促使學生在真實環境中運用恰當的地理實踐活動方式,觀察和認識地理環境,體悟人地關系,并在活動中做到知行合一、樂學善學、不畏困難。
  2.初中地理課堂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
 ?。?)遵循認知規律,推動學生自主學習
  初中階段的學生思維發展迅速,逐步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但由于他的生活經驗不足,注意力的持續性及穩定性不強,由此在以抽象理論為主的地理課堂上,他們很難抓住現象本質,更無法提升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久而久之,學生學習地理的熱情就會明顯降低,也大大縮減了掌握地理綜合素養的可能性。而在核心素養理念下,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成長過程中的主導者。學生的自主性是培養核心素養的關鍵,只有尋找契合初中生認知規律的方式方法,調動他們的學習主體意識,才能讓他們對課程產生學習興趣,繼而主動探索并深化知識內涵。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研究學生的認知規律,結合學生發展的特點,采取趣味性、獨特性的方式激活課堂,讓學生體會到地理的樂趣,從而主動參與學習,習得核心素養。
  以部編版地理七年級上冊“地形圖的判讀”教學為例,讀圖能力是學習地理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在現實的地圖中,往往包含很多復雜的地理信息,比如陸地形態、海拔高度、水域、道路等,更為精細的地圖還包括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而了解地形圖是掌握這些知識的基礎。但地形圖中元素較多,又過于抽象。因此,學生學習地形圖時很容易感覺枯燥、乏味。對此,教師基于初中生的特點,可以趣味化地形圖的學習過程。比如,引導學生觀看微課或者自繪圖,讓他們在圖中動態地理解等高線在地圖上的顯示狀況。還可以利用探究觀察的形式,用大小不同的硬幣堆出“硬幣山”,然后引導學生觀察并理解其中的“海平面”“山頂”“山坡”和“懸崖峭壁”,形成海拔的概念,繼而再引導他們繪制等高線地形圖。這個過程中,學生相互協作、討論,能更積極地觀察地圖,發散思維,自主地理解地理知識,并開展主動探索,由此使學習更加深入。
 ?。?)依據情境體驗,促進豐富地理認知
  地理學科是理論與實踐充分結合的學科,無論是人文、環境還是自然、歷史等,都與生活息息相關。地理樣態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而人類的生活模式既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地理環境樣態,又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地理環境的變化。并且這種變化是潛移默化的,是長期性的。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很難直觀地了解區域地理環境特點,也很難直觀地感受到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的相互影響。因此,教師需要依托體驗方式來增強學生對地理的認知,豐富他們的地理觀念。情境教學法能有效地將抽象的知識以形象化的方式呈現,還能為學生創設不同的體驗場景,學生能在真實的場景中直接體驗、感悟,由此能形成形象化的認知。因此,教師可以有效地利用情境教學法,將其應用到地理課堂中,以生動形象的媒介豐富學生的人地協調觀念。
  以部編版地理七年級上冊“海陸的變遷”教學為例,“滄海桑田”是海陸變遷的深刻體現。自古以來,人們就已經察覺海陸之間會產生不斷的變化,這種變化可能是自然環境造成的,也可能是人類行為所產生的。由于滄海桑田的變遷不是一朝一夕的,學生在生活中也不能直觀地感受這種變化及變化的影響。因此,教師可以利用情境教學法,為學生創設真實的加速變遷的場景,讓他們在場景中體驗,從而真正地理解海陸變遷的過程和影響因素。比如,教師可以用動態演示情境,為學生演示喜馬拉雅山脈的變化,從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之間的距離變化到相互接觸并擠壓形成高低不平的地貌,讓學生清晰地“看到”整個地域地理形態的變化過程。此外,還可以演示人類填海造陸的過程,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人類對環境和地理形態的影響,繼而再引導學生依據這樣的變化,探索地理環境變化之后人類生活的變遷或自然資源的變化。從而幫助他們有效地形成人地協調觀,更科學地看到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的相互影響。

 ?。?)借助思維導圖,有效發展綜合思維
  地理環境或現象的產生并非某一個因素造成的,而是受多個因素綜合影響。因此,地理知識是一個立體化、綜合性的知識體系,各因素之間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或相互制約。由此可見,在解決或者理解地理知識時,需要學生能從多個角度、多種層面出發,而不能僅僅拘泥于某一個方向。這同樣是學生在解決地理問題時所需要注重的方向。因此,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的綜合性與拓展性是很重要的。而思維導圖是一種很有效的鍛煉思維的工具,它能將復雜的問題或內容用圖文并茂的形式直觀、清晰地表達出來,能助力思維體系和知識體系的雙重構建。因此,教師在地理課堂中要積極嘗試運用思維導圖引導學生,使他們在解構地理問題或探索地理知識時能更加清晰完整地梳理思路,形成全面的思維模式。
  以部編版地理七年級下冊“自然環境”教學為例,從整體上認識自然環境是學習地理課程的必要一環,學生只有真正從整體上認清地理內容,建立知識體系,才能發展出全局觀念,在考慮和解決問題時能從綜合角度著手。就如在學習該小節中“復雜的氣候”內容時,學生如果不進行關聯性、整體性的學習,就很容易將知識點搞混,從而無法進行后續知識學習。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思維導圖來梳理知識結構。例如以亞洲為核心,分別梳理出亞洲所包含的不同氣候類型,如熱帶雨林氣候、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高原山地氣候等,然后再依據每種氣候所在位置和涵蓋的地域進行梳理。還可以向更詳細的范圍延伸,如每個地區表現出的氣候具體特征、植物特點、降水特點,等等。通過這樣的思維導圖,學生能直觀且順暢地了解某一氣候下的自然環境特點,并且能夠建立立體式的、綜合性的思維體系,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發展綜合思維。
 ?。?)開展深度實驗,促成區域認知能力
  新課程標準中指出,地理教學應提倡野外考察和社會調查,應引導學生親身體驗地理知識的產生過程。從中可以看出,地理教學應注重實踐體驗過程。但由于客觀條件或環境的限制,在實際的地理教學中,真實的野外考察很難落實,多樣的社會調查也并不能全面實施,由此就會影響學生體驗地理、人文、環境的深入性,讓他們無法感受到立體、真實的地理知識。而地理實驗可以基于具體的實驗操作,讓學生在操作過程中感受區域地理環境的特點,感悟地域與地域之間的差異,繼而引發他們的思考,使他們從實驗現象中理解自然與社會的關系,體會地理的核心價值。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基于某個地理主題開展深度實驗,讓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觀察、記錄,在實驗過后反思總結,以不斷提升跨區域的認知維度,促進綜合素養的形成。
  以部編版地理八年級上冊“氣候”教學為例,不同的氣候造就了不同的人文景觀和地貌特征,氣候是造成地理區域性差異的重要成因。在我國,廣袤的國土橫跨多個溫度帶,同時由于地勢的影響,不僅南北溫差很大,東西干濕特征也差異明顯。這樣的氣候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土壤的變化,繼而影響植物、動物、社會環境,等等。那么氣候會怎樣影響土壤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從降水角度來考慮。以降水對土壤的影響為主題開展實驗探究,讓學生取樣土壤,營造兩種不同的“降水分布”情況,分別對兩份土壤進行“雨水澆灌”,一種持續澆灌,一種極少頻次澆灌,然后觀察它們的變化并進行記錄。在這樣的實驗過程中,學生不僅能理解降水量對土壤形態和結構的影響,還能充分體會不同地域、不同氣候對當地土壤、植被等的影響。繼而教師再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挖掘,尋找降雨、光照等氣候特征對人類生產生活和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影響。在實驗過程中,學生就能逐步建立區域認知,了解不同地理特征的原因和現象,從而提升地理認知水平。
 ?。?)關聯生活實踐,提升地理實用技能
  地理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無論是人口、資源、環境,還是政治等,都與地理密切相關,都需要依賴地理知R來決斷。因此,學習地理最好的方式就是融入生活,在生活中探索。人類的生活促成了地理的人文環境,與其自然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在生活過程中隱含著豐富的地理知識,而豐富多彩的生活又為地理知識的應用提供了廣闊的平臺。正如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思想所體現的那樣,生活能給學生帶來更豐富的體驗,能讓學生真正地應用知識。因此,開展生活實踐必不可少。在地理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注重知識教學與實踐教學的融合,帶領學生依據現實生活問題進行調查、考察等活動,并嘗試在實踐中拓展地理認知,鍛煉地理應用技能,最終達成綜合實踐能力的發展。
  3.結語
  學生是社會未來發展的主要建設者,他們不僅承擔著社會發展的重任,還承擔著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責任。只有正確地理解人與自然、人與環境、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他們才能在未來科學合理地開展社會創造。初中階段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此時幫助他們建立良好的自然觀念,就能對他們未來的行為和態度產生積極影響。因此,在初中階段,教師要充分利用地理課堂,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人地協調觀,幫助他們在解決、分析問題的過程中積累地理經驗,鍛煉綜合思維,發展實踐技能,利用綜合評價推動他們深入思考、主動反思。由此就能更好地推動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發展,讓他們的核心能力能有效落地,最終形成綜合性的地理素養。
  參考文獻
  [1]向莉.例談初中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J].地理教學,2019(09).
  [2]陳貞釵.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學探微[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0(04).
  [3]徐艷寧.核心素養下初中地理高效課堂的構建思考[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04).
  [4]張國強.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初中地理教學過程優化研究[J].科技資訊,2019(3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5446136.htm

相關文章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