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學生自驅型生涯成長模型的構建與思考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張麗萍
【摘 要】高中階段是一個孩子從未成年向成年發展的關鍵時期,他們面臨成長和升學的雙重壓力,還有日常生活中的諸多問題。建構自驅型生涯成長模型可以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徑,建立發展的時空概念,從升維的視角明確發展重心,進而采取有效行動讓自己獲得長足發展。
【關鍵詞】生涯成長;自驅型;教學模型
高中是一個人成長極快的階段,也是一個孩子從未成年向成年發展的自我覺察和探索階段。在這段認知發展、自主發展、社會性發展、三觀發展及核心素養培養的關鍵時期,他們面臨著成長和升學的雙重壓力,既要面對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快速成長帶來的諸多新問題,還要不斷提升核心素養以適應快速發展的社會,為升學、就業及自我實現做準備。因此,當代高中學生難免存在學習被動、做事淺嘗輒止、畏懼困難等心理狀態,甚至出現厭學、逃學、輕生等現象。這類因內在發展動機不強而引發的一系列心理和成長問題甚至可能延續到他們上大學或就業,可見學生的心理問題應該引起社會的普遍重視。越來越多的高中學生發出了關于生命意義的自我叩問:“每天起早貪黑、拼命努力是為了什么?”這是學生對自我的社會屬性和生命價值的思考,也是對自主發展的探索。但在長期傳統“育分”教育理念和以高考為重的社會大環境下,家庭、學校、社會更多關注的是學生的學習成績及相關的表面行為,忽略了學生內心的成長,導致他們極可能在長期繁重的學習任務和壓力之下迷失自我、喪失自主發展動力、缺失自主發展能力。驅動學生內在發展動機、激發生命活力、提升自主發展動力,是高中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也是高中學生的成長必修課。
一、內驅力不足的原因及應對策略
心理學家認為,動機是激發和維持個體行為,并且致使行為指向某一目標的內部力量,能夠驅策人們產生行為活動,這種力量可能是生理性的,也可能是心理傾向性的[1]293。內驅力是從生理基礎對動機作用作出的解釋,當本能需要缺失時,有機體內部會產生滿足需要的緊張狀態,這種緊張狀態會驅使機體行動,以尋求改變缺失狀況,降低緊張,這就形成了行動的內驅力[1]296。基于理論研究和教育實踐,我們發現,教師可以從以下方面分析高中學生為何會內在發展動機不強、內驅力不足。
1.忽視心理健康,學生心理能量不足
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個體具有復雜的多層次需要組合,從下往上分別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需要、認知和智慧成就需要、審美需要、自我實現需要。位于下層的四種需要屬于缺失性需要,一旦滿足,緊張便能得到緩解,這些需要的動機作用便會下降;位于上層的三種需要則屬于成長性需要,滿足后會提升興奮感,要求不是越來越少,而是越來越多。由此可見,成長性動機是發展的內在動力,驅使人面向未來,不斷自我超越。[1]315-317隨著優勢需要(當下對人的行為具最大支配力的需要)的變化,人的心理也在成長中不斷成熟。而基礎的缺失性需要無法得到滿足時,學生的心理能量、成長準備及成熟度均處于較低水平,很難發展出成長性需要。如果又因物質豐富的大環境及商業消費文化的影響,高中學生很可能雖然心智未完全成熟卻自認為“已經成年”,進而對金錢形成不太正確的觀念。加之社會普遍存在“考好試、上好校就是為了找份好工作”的思想,學生的缺失性需要往往也會被忽略。長期如此,學生難免心理能量不足,甚至可能產生心理問題,這便大大降低其成長內驅力。
對于這一情況,教師要建立多元成長思維,改變傳統“育分”觀念,優先給予學生尊重和心理關愛,多發掘他們品質和行動上的閃光點,給予更多肯定和支持,重素養、能力、態度,輕分數和排名,遇到問題要站在學生的立場上與學生共同解決,不要條件反射先來指責和批評學生不會反思。育才育人必先育心育德,只有強大的心理能量和歸屬感才能讓學生積極應對成長中的困難和挑戰,生發出堅韌的意志,為自驅成長提供最堅實的基礎。
2.生涯探索不充分,缺乏成長的時空概念
舒伯將人生階段與人的角色發展緊密結合,描繪了“生涯彩虹圖”。圖中將個人生涯發展分為五個階段,并根據階段的劃分附上不同職位與角色。每個階段的生涯角色、任務各有側重但又緊密相連,前一階段角色的完成情況會影響到后一階段的角色。[2]如果綜合舒伯的“生涯彩虹圖”來分析,高中處于一個人生涯探索階段的初期,承上啟下連接著初中、大學及就業。這段時間,學生要自我探索個人特點、角色任務等自身信息,探索高校、專業、職業、社會需求等環境信息,探索個人的社會性發展、個人與社會的互動及整合,還要建立生涯發展的時空概念。但是實際上,學生在高中階段學習任務十分繁重,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很少。平日探索不充分,直到高三填報志愿時才匆忙探索。加上受到飛速發展的社會、豐富多元的文化及無所不在的網絡新媒體的沖擊,學生很容易迷失在不完整的、甚至是虛擬的世界中,自身的人生規劃極易粗糙且模糊,甚至沒能形成相應的時空概念。越來越多高中生成為碎片化的、無法實現自我整合的個體,他們在被知識馴化的過程中,一點點減少學習和成長的內驅力,無法展開有效的行動。
針對這一情況,應對策略是搭建相應的探索平臺及課程,為學生提供充分探索的條件,建立概念、提升認知水平,構建出清晰的生涯成長時空概念。同時還要教授學生決策方法,讓學生學會自己梳理整合自身條件,學會調配資源提升自己,懂得為自己的抉擇承擔責任,使之在各種環境下都能做好角色平衡及重心安排。
3.外在動機占主導,內在動機較低
從動機發起的角度來劃分,可將學習動機分為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內在動機指為了活動本身的原因而參與活動的動機,外在動機是將活動視為達到某一目的的手段而投入活動的動機。[1]311內在動機更關注過程及個體成長,因行動中獲得的積極情感體驗而不斷強化。以內在動機行動時,個體會為自己的進步和改變感到興奮,形成內在心流及價值感。外在動機更關注結果,忽略過程及情感體驗。比如分數、排名、獎勵、超越別人的想法、長的評價及同學的眼光等都屬于行動的外在驅動力。在長期的功利主義及“分數=未來”的育分理念中,許多高中學生因為外在動機而學習,所以逐漸喪失學習樂趣,要么在急于求成的過程中焦慮,要么在外界的重壓中“躺平”,要么在“美好的未來”的幻想中不斷“打雞血”苦苦堅持,這些情況都不能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
想要解決這一問題,學校應該提供合適的學習環境,幫助學生排除干擾,減少外在壓力,降低外在動機的影響,給學生留一席自我成長的空間。而對于學生來說,他們要更專注學習過程的體驗和當下的感受,提升內在動機,嘗試接納外界不能改變的客觀因素,專注于自己可以控制和培育的核心能力與核心素養。
4.生涯學習經驗積累少,影響生涯成長建構循環
社會認知生涯理論(SCCT)中,自我效能感、結果期望、個人目標是三個核心變量。源自生涯興趣、自我效能感以及結果期待的生涯目標會影響生涯選擇,從而決定后續的成就表現。其中,自我效能感和結果期望能夠有效激發個體的興趣,是最為核心的變量。[3]也就是說,有體感的生涯學習經驗(個體親身經歷的成長積累)能直接促使自我效能感和結果期望向著積極的方向發展,從而影響個人目標及持續行動,形成良性循環。但在教學實踐中,家長及學生對自我能力的認知不足,忽略生涯學習經驗的點滴積累,卻保持著較高的期待。因此當學生一次次嘗試卻無法很好地達成目標時,就會降低自我效能感,產生消極的結果期望,影響學生持續行動力,進而反過來影響學習經驗的積累,整個生活與學習進入到惡性循環中。
針對這一情況,降低不必要的期待、提升個人能力,正確接納和評估自我能力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以學生最近發展區作為目標和行動的起步點,小步前進,重視生涯學習經驗的積累,提升核心素養,如此才能獲得積極和及時的自我反饋,從而緩慢提升自我效能感,產生積極的結果預期,形成持續的積極行動,最終構建起良性的生涯成長循環。
5.極速發展的世界帶來的不確定感
當今世界處于極速發展變化的時代――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爸袊俣取备亲屖澜缯痼@,“新四大發明”剛剛讓中國在新一輪的科技革命中脫穎而出,5G、云儲存、AI、元宇宙等智能互聯網時代又強勢來襲。社會的飛速發展促使人類思維方式及生產方式不斷發生變革,也影響了職業變化及人才需求。未來個人職業發展和社會組織結構會更為多樣化、創新化、流動化,“第二職業”“斜杠青年”“跨界融合”“U盤式工作模式”等成為新趨勢。這些變化給高中學生非常多的不確定感和未知感,他們不知道今天所學在未來還能否派上用場,由此帶來了行動的不堅定。
應對策略是:改變以往“死記硬背”“分數至上”的觀念,關注更多元的成L,提升邏輯思維能力、動手能力、交往能力、運動能力、語言能力、藝術能力、領導能力、愛與快樂的能力等利于終身學習的能力及生涯適應力。國家通過不斷地進行教育改革使得教育從“育知識”到“育能力”變化,再變成如今的“育素養”,以此培養出適應世界飛速變遷的高素質人才。我們也要學會在變化中堅守,在堅守中思變。
綜合以上分析,影響高中學生內驅力的因素固然很多,不同學生有不同的成長環境,也有不同的形成原因,但我們必須要從共性中找到根源和規律,并且堅持給予學生個性化、針對性的指導。
二、自驅型生涯成長模型的建構及思考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遇到問題往往“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外在激勵和“打雞血”成為“萬金油”,但它畢竟持續性不強,收效也甚微。薩維科斯的生涯建構理論認為,生涯不是自我展現出來的,而是被建構出來的。個體將自己的內心與外部環境不斷地進行互動―調整―融合―適應,建構出自己獨特的人生故事。[4]為此,我們可以為高中學生提供自驅型成長的基礎模型,幫助學生、家長及教師更好地理解、評估、對照、梳理學生的狀態,指導后續行動。
1.支持系統――我好不好?
支持系統是自驅成長模型中最核心的基礎,包括個體支持系統(學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和社會支持系統(家庭、學校、師長、朋輩、社會等支持)。健康能力是高中學生成長的首要能力。對于學生個體來說,要學會鍛煉、平衡各個角色,懂得勞逸結合、調節情緒、健康管理、整合資源和獲得支持;而對于社會來說,家庭、學校、師長、朋輩及社會都應給予學生情感及物質支持。作為學生成長和賴以生存的環境,合理穩定的社會支持可以給學生提供無窮無盡的心理能量,滿足學生生理、安全、歸屬和愛的需要,鼓勵學生不斷發展出更高層次的需要,這也是學生自驅成長的必需保障。
2.定位系統――我是誰?我要去哪?
定位系統是自驅型成長模型中的動態目標調整系統,包括自我探索、外界探索、生涯決策、當下定位、動態調整等。學生要學會悅納過去,反思成長中的優勢和劣勢、機遇和挑戰;要學會探索未來和外界環境,規劃發展目標和路徑,從而明確當下任務,建立自我確定感,積極改變現狀,激發自主發展動力。學生要在充分的生涯探索基礎上,在多元成長的過程中確定不同階段的發展重心,動態評估自己的能力及最近發展區,給行動提供合理的平臺及上升梯度,從而設定適宜的目標并實施有效的行動。讓自己在不斷向上發展的過程中及時獲得反饋,提升自我效能感,又能讓自己有堅實的成長積累,以小成就帶動大成功的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
3.動力系統――我想不想去?有多想?
動力系統是自驅型成長模型中最具活力的系統,包括成長中的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內在動機的動力往往更為澎湃,支持學生不斷自我實現、自我突破、向上發展。從身心發展角度來說,高中學生處于認知、自我同一性、社會性,以及三觀快速發展的時期,開始從自我的視角思考成長,在自我與環境的互動中,建立發展的時空概念。學生要學會降低外在動機,激發內在動機,更關注可持續發展及行動本身,找到成長的節奏和心流。而家長、教師也需要給予學生自主成長的空間和不斷試錯的機會,真正激活學生自主發展的內在動機。
4.導航系統――我怎么去?
導航系統是自驅型成長模型中的方向和路徑,包括多元成長路徑探索(素養提升、學業發展、升學路徑、職業發展、人生發展等)和障礙預判、行動策略、自我管理等,讓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做到心中有夢、眼中有光、腳下有路。在導航系統中,學生可以提前探路、路徑對比、路徑選擇,預判每一條路可能遇到的障礙、產生的結果和所需要做的生涯準備等。有了導航系統,學生就能結合自身情況制定行動策略,做好自我管理計劃。而家長和教師作為人生路上的“老司機”,可以帶著孩子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幫助他們打開眼界、提升格局,看到更廣闊的世界,謀劃更長遠的路。
5.控制系統――我憑借什么去?
控制系統是自驅型成長模型中的核心能力,如同駕駛員的車技。人生路上,我們就是自己這輛“車”的“駕駛員”,我們的“駕駛技術”決定著自己是否能安全行駛在人生的道路上。在這條路上,核心素養是“駕駛員”必備的品格和關鍵能力,也是核心競爭力。當今世界飛速發展、瞬息萬變,人生沒有標準路徑,學生也無法準確預見十年、二十年后自己的境遇。唯有終身的學習能力、持續的自我管理能力,還有不斷提升的核心素養才能“以不變應萬變”,使自己更易于適應未來的人生境遇及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
以上五大系統緊密聯系、互為支撐、相互促進,構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如圖1)。學生可以結合自身情況依照模型進行對照反思,找到影響自主發展的因素,或是改進或是補充,主動構建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徑及成長模型。教師也可以借用模型更清楚地解析學生內驅力不足的原因,以此有針對性地提供助力。學校也可以根據模型構建指導學生發展的課程體系,為學生的探索提供一個更好的平臺。
參考文獻:
?。?]李曉文,張玲,屠榮生.現代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陳宛玉,葉一舵.高中生生涯規劃[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21.
[3]馮嘉慧.美國生涯指導理論范式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9.
[4]韋獻華,夏輝輝,梅進德.高中生生涯規劃指導實操手冊(教師用書)[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20.
(責任編輯:朱曉燦)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54461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