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構建理想數學課堂,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周善偉

 ?。壅?要] 數學課堂要理想、要高效,就必須蘊含溫度和深度。文章結合研究者的教學實踐,呈現蘊含溫度和深度的理想課堂樣態:問題引領,呈現思維靈動;溝通生活,豐富數學色彩;植入文化,強化整體認識;蘊伏思想,提高思維品質。
 ?。坳P鍵詞] 理想課堂;數學思想;小學數學
  教學是一門藝術,知識就如同散落的一顆顆珍珠,需要教師“化腐朽為神奇”,將珍珠的美全方位地展現給學生。長期以來,教學活動一直以教師為主,教師教得認真,學生學得辛苦,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也日趨減少。新教育學習中,筆者參加了多次聽評課和研討教研活動,對理想數學課堂也有了全新的認識,并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進行了一番通透反思。我們的課堂需要關注哪些要素?怎樣的課堂才能體現“理想”?怎樣的課堂才能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對構建理想數學課堂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蘊含溫度
  1. 問題引領,呈現思維靈動
  探索不僅是學習的主要特征,更是新課改倡導的主要學習方式之一。教師只有通過具體的教學實踐賦予數學知識溫度,賦予數學色彩,讓學生在問題探索中思維砥礪和增智怡情,才能讓數學課堂呈現出靈動思維。因此,教師需要深鉆教材和學生,提出有價值、有深度的問題,讓學生在問題引領下通過自己的實踐去重新發現,建立新的認知結構。而正是通過這種探求知識發生和發展的過程,學生的思維才能得以拔節,各項能力才能得以發展。
  例如,教學“20以內的退位減法”,筆者進行了如下問題導學設計。
  師:大家看,老師今天帶來了這么多鉛筆,準備獎勵給今天回答問題最積極的同學。大家先來一起數一數,一共多少支?(學生按照教師要求開始數,得出結果12支)
  師:下面我們來完成以下口算練習,誰回答得又快又好就獎勵1支鉛筆。(很快,口算比賽結束,有9名學生獲得了獎勵“每人1支鉛筆”)
  師:為了節約時間,這9名同學的獎品由班長一起代領,那么還剩下多少支鉛筆?(學生陷入思考)
  生1:減去后剩下3支。
  師:這也是一種不錯的方法,除去這種方法,還有其他方法嗎?(教師一邊提問,一邊假裝隨意地撥弄著鉛筆,將12支鉛筆分成兩堆,一堆10支,一堆2支)
  生2:我明白了,可以用10-9=1(支),1+2=3(支)。
  生3:可以把12分成9和3……
  正因為教師創設了恰當的問題情境,激起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給予了學生新舊知識的啟迪,讓學生的數學探究有了方向,讓學生的思維充滿活力和靈性。案例中,教師用智慧引領學生去探究和發現,可見,理想的數學課堂不僅需要學生的思維參與,還離不開教師的智慧引領。正是有了教師張弛有度的引導,才能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創造和發展,讓數學課堂充滿魅力。
  2. 溝通生活,豐富數學色彩
  隨著新課程的落實,對于數學活動的開展,教師不僅要將重心置于引導學生吸收新知,還要豐富數學的色彩,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是一門具有溫度的學科,而不是只有密密麻麻的數字和公式。教師只有立足于學生的角度,很好地溝通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才能讓學生置身于一個溫暖和充滿生活味的學習環境,減少對數學學習的陌生感,不斷提高學習效率。
  例如,教學“圓的認識”,筆者進行了如下設計。
  問題情境:我們走在馬路上常常發現井蓋是圓形的,這樣的設計是隨意行為嗎?(由于問題的思維性較強,學生困惑不已,一時無法給出答案。于是,有了更進一步的活動設計)
  活動設計:取出事先準備好的茶葉筒(兩種形狀:一個圓柱體,一個長方體),分別將兩個茶葉筒的蓋子立在筒口,你覺得結果如何?(學生進行了猜想后,筆者開始實踐操作,方蓋落入長方體茶葉筒內,而圓蓋嵌在筒口)
  追問:從這個實踐操作中,你有何發現?(圓有無數條直徑,且長度都相等,正是由于圓蓋直徑大于筒口,所以不會掉下去)
  就這樣,從數學過渡到生活現象,再由生活現象聯想數學,讓學生以數學的眼光看生活,能使其感受到數學的魅力。正是有了與生活溝通的活動設計,才使得學生在原有認知結構上不斷建構知識體系,不斷提升數學素養,創造性地完成了學習任務。
  二、彰顯深度
  1. 植入文化,強化整體認識
  將數學文化樸實而親切地根植于學生的心靈深處,讓學生感受到文化的浸潤,可以彰顯數學教學的深度。事實上,具有數學文化并非就是“數學+文化”,真正的文化要義需體現讓學生感悟到思考的樂趣,從而領悟到思考的魅力、知識的廣闊、方法的精妙等,這樣才能真正意義上彰顯數學文化的價值,讓學生感受數學學習的快樂。筆者認為,這才能稱得上理想的數學課堂。
  例如,在某次“同課異構”的活動中一位年輕教師執教了“十進制計數法”這節課。整節課圍繞“豐富的數學文化”展開,每個探究活動自始至終都伴隨著數學文化的傳遞,十分精彩。首先,通過數字詩傳遞出數的魅力,如“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等,為學生的課堂學習奠定了基礎。學生腦洞大開,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如“數是怎么產生的”“最大的數是多少”“數是誰發明的,怎么這么厲害”等問題。接著,教師再現了數的起源,如祖先狩獵的生活場景,結繩、刻痕和擺石子計數的遠古神韻,阿拉伯數字發展的歷程等。就這樣,一節課在學生充滿欣喜的眼神和青春蕩漾的笑臉中結束了。想必通^這節課的學習,學生都會感受到數學的魅力和價值。當然,這一點從學生課后的談論中就能體現出來,不少學生感慨“數真是神奇的化身,它居然是這樣演變而來的,我越來越喜歡數學”“數學太有趣了,領著我進入了一個神秘的國度”……
  2. 蘊伏思想,提高思維品質
  愛因斯坦曾說:走出校門后,把學校里學的知識全部忘記,剩下的東西就是教育。那么,還剩下了什么東西?筆者認為,還剩下了能力、心態、思想和素養。因此,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掌握數學知識,還要讓學生體驗蘊伏于知識間的數學思想,從而讓數學思想扎根于頭腦之中,為學生的長久發展謀求最大利益。
  例如,教學“認識分米和毫米”,筆者設計了這樣的教學過程。
  師:剛才我們通過動手操作測量鉛筆的長度,你們有何發現?
  生1:鉛筆的長度不是整厘米數,我們只能測出大概的長度。
  師:看來需要一個更小的長度單位幫助我們測量出這支鉛筆的長度了,下面我們來認識一下這個新朋友“毫米”……(在認識毫米之后,學生又一次完成測量鉛筆長度的探究活動)
  師:通過這一次測量,你們覺得鉛筆的長度就是整毫米數嗎?(學生開始觀察)
  師:為了方便你們觀察,我們一起來放大刻度尺再次進行測量,看看結果如何。(利用多媒體放大刻度尺,借助毫米刻度測量鉛筆,學生很快得出結論“不是整毫米數”)
  師:不足1毫米的部分該如何測量呢?
  生2:像這樣的過程可以繼續下去嗎?
  生3:我們可以將刻度尺無限劃分嗎?
  ……
  就這樣,通過研究教材和深挖教材內容,教師給予了學生無限想象的體驗,讓學生不自覺地體驗到度量的無限性,從而水到渠成地滲透了極限思想。滲透數學思想這樣隱性的學習過程,需要蘊含在觀察、操作、實驗等活動中,借助具有實踐性的活動,讓學生體驗到它的作用和價值,以提升思維能力。
  總之,教無止境,學無止境,靈活多變的教學藝術、科學合理的活動設計,可以有效發揮數學學科的價值,讓數學教學彰顯其深度和溫度。教師要通過構建理想的數學課堂,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5446170.htm

相關文章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