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滄:加快新工業區、新港區、新市區建設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翁云雷
作為廈門的新工業區、新港區、新市區,海滄在廈門市新一輪跨越式發展戰略部署中,承擔著艱巨的重任。“十一五”期間,海滄將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大發展、大跨越為主題,全面貫徹省委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戰略部署,緊緊圍繞市委努力把廈門建設成為現代化港口風景旅游城市和海峽西岸重要中心城市的戰略目標,加快新工業區、新港區、新市區的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到2010年,海滄將實現生產總值362億元,工業總產值超過1000億元,區域財政總收入57.?億元,區財政總收入31億元,進出口總額68億美元,港口貨物吞吐量超過5000萬噸,集裝箱吞吐量超過500萬標箱,五年累計合同利用外資14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2億美元。
一、做強做大石化、機械、電子、生物醫藥等支柱產業,爭當經濟特區工業排頭兵。
充分發揮規劃超前、基礎設施配套完善、產業基礎好、交通便捷以及用地等方面的優勢,進一步完善支柱產業發展規劃,不斷延伸產業鏈,形成產業集群,壯大支柱產業。一是圍繞翔鷺芳烴等龍頭項目,重點發展芳烴系列石化中下游產業,加強芳烴產業鏈的招商引資工作,努力建設國際、國內具有較大規模和較強競爭優勢的聚酯系列產品及精細化工產品的重要生產基地,提升海滄石化基地在國家石化產業布局中的地位。二是圍繞金龍汽車、鋼宇工業等項目,不斷延伸產業鏈,發展汽車、零部件及運動器材等機械制造業。三是圍繞夏新電子、柯達圖文數碼等項目,發展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加大力度引進計算機及外圍設備、數碼產品、新型電子元器件等項目,爭取建成重要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四是圍繞邁克制藥、英科新創等企業,加快推進基因工程藥物和生物藥物、化學藥物及化學原料、海洋藥物診斷試劑和疫苗以及醫療器械等產業化工程,引進龍頭項目,形成新的生物工程及新醫藥業支柱產業。
二、突出區港互動,建設現代化樞紐港。
充分發揮海滄深水良港的優勢,加快港區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區港互動,優化港口發展環境,按照國際一流水平,努力把海滄港建設成為以集裝箱運輸為主的現代化樞紐港。
一是全面加快港口開發建設的步伐。以建立集裝箱干線港為目標,進一步優化港口布局,完善港口功能,提高吞吐能力。海滄、嵩嶼港區規劃建設深水泊位30多個,目前已建成8個萬噸級以上泊位,還有13個萬噸級以上泊位在建。加快嵩嶼港區、海滄港區在建泊位的建設,并盡快投入使用,爭取“十一五”期間全面完成嵩嶼港區和海滄港區泊位的建設。
二是著力提高港口集疏運能力。以拓展集裝箱運輸為龍頭,加強與大型船運公司和碼頭運營商的合作,不斷開辟國內外新航線,著力開拓遠洋干線運輸,積極拓展代理業務,加大貨運市場的培育力度。目前已開通17條國際國內航線,可通達歐美、日韓、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近40個港口。要通過拓展內陸腹地,積極開發內陸市場,擴大貨源,加快集裝箱的多式聯運。以國務院批準廈門港試點區港聯動為契機,積極爭取設立保稅物流園區,拓展國際中轉、國際配送、國際采購和國際貿易四大功能,不斷增強海滄港的競爭力。
三是科學規劃,積極整合港口資源。統籌保護和開發利用港口岸線資源,實行港口、倉儲、物流、交通、臨港工業統一規劃,規?;洜I,有序推進開發建設。完善口岸、監管等服務體系,規劃建設口岸監管綜合服務大樓,提高海關、金融、檢疫、代理、運輸等口岸服務部門的聯合作業效率。完善港區、物流園區與工業區之間的道路、市政配套網絡建設,加大資源整合力度,促進產業關聯發展,走專業化、集約化的發展道路,推進臨港大產業區的快速發展。
四是用好用活出口加工區政策,推進港區一體化。完成出口加工區二期建設,形成配套合理、以裝配型企業為主的高產出區域,并加快B區規劃、審批和建設。充分發揮出口加工區“境內關外”的政策優勢以及海滄港和嵩嶼港的深水良港優勢,完善海滄物流園區與南部工業區、東孚工業區和新陽工業區的配套網絡,推進港區一體化進程,降低物流成本。
三、高起點、高標準規劃,建設廈門城市副中心。
根據全區經濟社會的發展情況,進一步完善城區建設發展規劃,合理控制城區建筑密度和容積率,提高綠地率,改善城市環境,形成空間布局科學合理的城市格局。加快海滄新城未來海岸片區、興港路商貿購物中心區、濱湖行政中心區、濱海海景居住區、東嶼C6D中心以及吳冠高檔住宅區等六大板塊的開發建設,完善城市配套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馬鑾灣新城的發展建設規劃,加快馬鑾灣片區的開發,依托長庚醫學園區和新歧占民居建筑群,建設現代居住、旅游、度假、康復保健療養片區。深化東孚中心區的發展規劃,以東孚工業區和天竺山森林公園的開發建設,帶動東孚中心區的形成,加速構筑廈門西大門的城市新形象。加強生態環境保護,進一步美化、綠化海滄新城區,優化人居環境,提升海滄城區整體品位,加快海滄旅游業的發展。
四、繼續發揮國家級臺商投資區的作用,構筑對臺交流與合作的前沿陣地。
主動對接臺灣,推進海滄區同臺灣在產業、貿易、旅游、文化、醫療和教育等方面開展深層次的合作和交流,全面提高對臺工作水平。
著力辦好臺商投資區。把投資區發展與國家綜合改革試驗區的試點工作相結合,堅持市場化和國際化的方向,進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與國際慣例接軌的重大制度創新試點工作,為加快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增添新的活力,通過改革創新增創區域領先優勢。做大做強經濟總量,提高發展的速度和效率,增強技術創新能力和人才培養能力,完善基礎設施配套,大力發展現代制造業,突出區港聯動,發揮窗口、輻射帶動作用,爭取海滄臺商投資區在54個國家級開發區中處于較為領先的水平。
突出對臺交流與合作。進一步發揮海滄區對臺的地緣、血緣、文緣、商緣和法緣的優勢,不斷深化兩岸交流與合作。
構筑投資興業平臺。充分發揮國家級臺商投資開發區和廈門出口加工區的政策優勢,進一步提升投資區的功能,吸引臺商投資。堅持服務好現有臺商,促進臺商企業增資擴產,認真研究掌握臺資流動規律,確定引資重點,主動赴臺招商,加強與臺灣石化產業合作,積極承接臺灣電子、光電、生物醫藥等高新技術產業向大陸的轉移。以海滄新市區建設為契機,吸引臺灣企業的區域性營運總部、物流、金融等現代服務業的轉移。充分利用福建省被國家確定為閩臺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的有利時機,規劃好天竺山森林公園的農業科教、示范區,引進臺灣高新農業。
構筑兩岸通航平臺。以港口為平臺,加強與臺灣大航商和大碼頭商的合作,爭取開辟新的航線,構建高能級的兩岸物流配送中心,建設大型現代化港區,使大港區、大物流與大工業區互為基礎、互相依托、互動發展,有力地促進兩岸之間的互利合作交流。
構筑文化交流平臺。以慈濟東宮為紐帶,綜合開發慈濟東宮旅游資源,舉辦保生慈濟文化節,使慈濟東宮真正成為揚名閩臺及東南亞的保生大帝祖庭,有力促進兩岸民間文化交流。成立民間性的兩岸交流協會,推動兩岸在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方面的全方位、多層次交流。采取夏令營、聯合辦學等形式,促使兩岸青少年交流更加民間化,增進相互了解,融洽彼此感情。
構筑旅游休閑平臺。進一步加快和完善天竺山森林公園、東方高爾夫俱樂部、日月谷溫泉、慈濟東宮景區的建設,吸引更多的臺胞前來休閑、旅游、朝拜,穩步擴大對臺旅游服務。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2100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