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集群視角下園區招商模式的發展路徑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朱康翎
[摘 要]文章立足于產業集群發展的角度,對我國產業園區集群式的發展模式展開分析,圍繞其原因、優勢展開對現狀的探究,從中找到對產業園區持續化發展構成威脅和阻礙的不利因素,并據此探索產業招商規劃、園區發展如何最大程度地發揮產業集群優勢,為各種類型的產業園區招商工作提供參考和規劃依據,幫助園區實現精準定位、機制化管理、配套齊備、多維度發展等最終目標。
[關鍵詞]產業集群;園區招商模式;問題;發展路徑
中圖分類號: F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722(2023)02-0023-03
1984年,我國第一次成立經濟技術開發區,此后各種類型的產業園區紛紛涌現和成立,園區招商也成為各大產業園區建設發展的一大核心路徑。它對園區產業集群式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和作用??v觀當前產業園區發展現狀,依舊存在產業集聚效應偏低、內部協作性不強等問題,導致產業園區無法充分發揮集群優勢,也嚴重阻礙了產業園區的持續、長遠發展。
為了推動產業園區平穩、高速發展,產業園區要從當前現狀中挖掘問題,分析難點,找到未來產業園區的發展趨向和具體路徑,沖破園區招商桎梏,為產業園區的持續健康發展奠定基礎,也為其他類型的產業園區轉型提供參考和借鑒[1]。
?。ㄒ唬┘簝瀯輲淼囊幠P?
產業集群使同一個產業鏈上下游的企業在某個特定區域中呈現非常高的集中性特征,在實現量級上的重大突破后會形成產業鏈的規?;N覈秘撌⒚亩鄠€園區都是通過這一方式,將園區發展成為知名度頗高、辨識度頗強的產業類型名片。產業園區形成規模效應的方式有以下兩種。
首先,在產業園區內建立外部規模經濟,這是因為產業園區對優勢行業上下游企業提供一定的系統化、多樣化服務,比如信息資源的互通、政策支持、運維服務等,這些服務可以幫助園區產業鏈內企業大大節省營運成本,建立形成產業園區的外部規模經濟。
其次,企業內部會建立并形成內部規模經濟,這是在外部規模經濟的前提下發展而成的。企業在吃到外部規模經濟的紅利之后,其產品或者服務就會更具市場競爭力,企業在得到了巨大的經濟回報后,會因此拓展擴大生產規模,以獲得更高的利潤和效益。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企業的采購成本進一步降低,產品的單位價格也會隨之降低,便可形成企業內部規模經濟[2]。
(二)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專業化水平提高
產業園區內企業專業化水平的提高與相似類型企業高度集中建立的專業品牌效應密切相關。如今市場經濟是開放化的,單獨的企業無法依靠自身力量創建一個專業化的市場,產業園區是借助對上下游企業的集聚,慢慢形成具有一定規模和一定影響力的區域性、專業化市場,產業園區的這種規?;?、專業化會對產業集群的發展產生正面、有利的影響。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上海張江生物醫藥園區。它始建于1994年,重點集聚和發展生物技術與現代醫藥產業領域創新企業,經過十多年發展,已然成為國家科技興貿創新基地、醫藥出口基地,園區內集聚了國內外生命科學領域企業、科研院所、配套相關服務機構,多達400多個;產業園區建立了完善的生物醫藥創新體系和產業集群,是國內生物醫藥領域研發機構最集中、創新力最強、新藥創制成果最突出的一個基地[3]。
?。ㄈ┰鰪姰a業集群資源整合能力
在我國產業園區中,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產業資源整合能力可謂獨占鰲頭,這一示范區的最初原型是中關村科技園,獲得了北京市大量的人才、信息、科技、智力等資源的扶持。該示范區對這些資源予以整合利用,而后慢慢成長為在國內外都頗具知名度和影響力的高新技術企業集聚地。中關村產業園的資源整合能力是以主流渠道資源為前提而慢慢發展起來的,園區成立時的定位便對民企非常重視,認為要將民企劃歸到園區戰略發展中,這一舉措促使產業園區的后續發展擁有大量的企業資本。高新技術民企的集聚,也很好地將園區資源轉化為實際的生產力,一方面推進了高新技術民企的壯大和發展,另一方面促使園區、企業更為注重資源的整合,建立良性的循環發展模式。
?。ㄒ唬﹫@區基礎條件缺乏可持續發展聚集性
雖然我國現有的產業園區類型多樣、發展多元,不過很多園區在開始規劃時,設定的目標是推進區域經濟發展,但現實中并不是每一個區域都具備各種完備的要素、條件、資源,用于建設和發展高端化產業園區。如果區域產業資源優勢不明顯,無法為產業園區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助力,又或者產業園區內外環境發生巨變時,園區內的企業便會審時度勢,找尋更好的營運環境,逐步退出產業園區。這會使產業園區無法挽留和擁有巨大潛能的企業,影響和阻礙園區的后續發展,嚴重者甚至會使產業園區慢慢走向沒落和凋零。
(二)產業集群內部協作不緊密
出現產業集群內部協作不緊密的問題,多是因為一些產業園區對園區內的產業集群實踐研究不足。產業園區內企業之間不能高效地互通和交流,也沒有建立產業集群必備的深度融合優勢,上下游企業間的協作度很低,沒有建立和鞏固強強聯合的關系,無法形成優勢互補效應。比如華夏幸福創建于1998年,致力于產業新城、商業地產等業務的拓展,孔雀城曾是其一大招牌產品,但其主要模式是在大城市周邊建產業園和配套住宅,盡管走在房地產這條賽道上,卻朝著逆城市化的方向發展。其很多項目聚集在中小城市、大城市遠郊區,距離核心城市很遠,上下游各渠道、產業集群無法形成高度契合的關系,產業新城也已是歷史的概念,盡管華夏幸福曾取得過不錯的成績,但最終仍逐步落幕。為走出這一困境,華夏幸福未來必然需要更多地在戰略規劃、資源部署和內部協作上下功夫。
此外,惠安石雕石材產業集群也是因為內部協作不緊密導致最終的發展受限。惠安石雕石材產業園^內企業業務范疇比較多樣,既有石材、石料的加工供應、配件研發、成品生產等,又有相關的設計運作、品牌規劃、銷售商貿等。從理論層面分析,產業園區內企業間的集群化效應很強,因為企業間業務關聯度高,但實際上企業間的協作互通度并不高,企業的業務無法朝著高端化方向轉變,阻礙了產業的集群式發展,對各大企業的發展壯大也造成了不利的影響。究其原因,在于產業園區沒有對核心產業進行詳細、科學的規劃,也沒有創建企業互通發展的協作平臺,沒有制定相關激勵政策,以引導和加強企業間的溝通協作。
?。ㄒ唬┊a業園區招商面臨的問題
當前我國產業園區在招商引資上主要存在以下三大問題,以上海產業園為例進行詳細闡釋。
一是產業園區定位存在問題,大大影響了招商活力。如今上海產業園區的發展已步入全新時期,最初只是為了招商引資,現在已發展成區域協調發展的產業結構調整器。上海產業結構中第三產業占比最大,為了保持和充分發揮這一優勢,上海產業園區必然也要擔負起招攬朝陽產業、重點產業進駐的職責,加劇了產業園的同質化,產業園區失去了獨特性,怎樣防止惡性競爭成為上海各大產業園區需要思考的問題。在這種形勢下,產業園區招商引資的難度必然較大,在競爭加劇的情況下,工作效率也必然有所下降,這對園區的未來發展是極為不利的。
二是產業園區準入、退出機制還需健全。產業園區準入、退出機制的不完善是諸多產業園區的共同問題。這是因為園區在招商時環境為買方市場,產業園區議價能力不強,無法建立相應的準入、退出機制。雖然上海產業園區設定了相關門檻,但準入、退出機制還有所不足。
三是招商配套服務有待提升。產業園區的招商配套包括能源、通信、交通、制度等,良好的招商環境有助于園區競爭力的打造和提升,比如赤峰路創意產業園區,進駐園區的企業多是憑借同濟大學人才資源、品牌優勢集聚起來的設計類企業,在慢慢發展壯大后,由于產業園區基礎配套設施沒有及時跟進,無法達到企業的要求,企業于是紛紛轉移到陸家嘴等地段的產業園區,這導致原來的產業園區要再次招商引資。
?。ǘ┊a業園區未來招商的發展方向和前景
產業園區發展要做好定位和規劃,健全準入、退出機制,加強園區服務配套設施建設,促使園區朝著健康、完善、可持續的方向發展。產業園區在規劃定位上,要結合當地區域資源狀況設定,分析產業園區毗鄰或者擁有的勞動力、資金、人才、市場、原材料供應等優勢,在此基礎上設計規劃最為適合的發展路徑,大大釋放產業園區的活力。
在健全準入、退出機制的基礎上,產業園區應將企業的發展和園區的規劃密切融合,對那些潛力巨大的企業給予全力扶植,對那些因淘汰而空出的產業空間,可作留白之用,也是產業園區發展的一大潛在空間。在配套建設上,產業園區可以借鑒優秀園區的做法,因地制宜地完善和規范園區的環境,通過健全的配套、優惠的政策制度等挽留企業,保持產業園區的發展競爭力。當前形勢的變化促使產業園區進入到升級換代階段,轉粗放型為精細型,轉生產要素驅動為創新驅動,轉普惠補貼為優惠政策引導,開發和應用全新的發展模式。
為企業做好規劃,在項目申報、人才申報上把握節奏,做好規劃,提升企業的品牌資產價值,在一定節點上導入資本和資源,在業務、財務、法務上給予支持和規劃,幫助企業一步一個臺階地向上發展。
?。ㄒ唬┘訌娕涮谆A設施建設,提升產業園區協調統籌能力
在新競爭理論中,加強基礎配套設施建設屬于外部經濟行為。加強配套基礎設施建設,一方面,可以為園區的企業帶來更好的服務;另一方面,能降低企業的營運成本,并帶動園區周邊經濟的發展,這是園區集群的獨特優勢。產業園區可以按照其規劃需求,建設可以凸顯其優勢的基礎設施,為企業提供各種生產要素服務、制度保障、生活配套設施等,使企業員工在此實現生活工作的“雙安樂”。
另外,產業園區也要不斷加強對企業的協調統籌,創建滿足園區內企業發展需求的系列機制,提高準入審批效率,精簡各種流程手續,并給予財稅服務、技術服務等支撐,也可以創建園區信息化平臺,為企業發展提供高效信息,提高企業營運水平,最終建立園區特色a業品牌。
(二)充分發揮資源稟賦優勢,形成園區獨特競爭力
所有的產業園區建設發展都需要生產要素的齊全完備以及產業資源的充足豐盈。產業園區在規劃定位時,務必要結合先天條件、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地推動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并注意和周邊區域形成差異化,吸引更多高質量企業、高質量人才進駐,形成集聚式發展。如此,產業園區通過確立自身的獨特優勢,更容易吸引龍頭企業進駐,龍頭企業帶動配套、周邊企業的發展,以集聚式效應推進招商;而進駐到產業園區的企業也因為產業園區的扶植和服務,大大降低了營運的生產成本,拓展了營銷路徑,拉動了內外經濟效益的增長。
(三)加強企業間協作、延伸產業鏈條
園區產業鏈的打造需要市場自發,也需要產業園區的推進,兩者缺一不可。產業園區管理者要有意識、有計劃地引導企業,使其達成協同合作,形成產業鏈條,從上下游產品研發、采購到市場銷售、資源共享等形成鏈條式鏈接融合。產業園區可以設立產業合作聯盟,對優勢進行精細化劃分,比如龍頭企業負責核心技術產品的研發和打造,其他周邊或者配套中小企業則負責其他輔助環節的搭建,促使每家企業都能發揮所長,集中資源、人才、專業等多項優勢,打造龍頭企業帶動中小企業、中小企業助力龍頭企業的協作型發展模式,大大提高產業園區的知名度,將上下游打通聯合,加強內部分工協作,更利于產業園區內產業鏈條的全方位發展。
?。ㄋ模┮匀瞬啪奂图夹g創新推動產業升級
人才建設和吸納是產業園區持續發展不可或缺的因素,也是產業集群式發展、規?;瘔汛蟮母緱l件。產業園區唯有充分發揮人才的價值,在規劃層面建立與產業園區發展定位相吻合的人才引進機制,重視高端優質人才的吸納和現有人才技能的提升,更好地為企業服務,為其解決人才難題,推動企業的發展。產業園區要把招商引資和人才建設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規劃和考量,為企業高端優質人才制定相應的扶持政策,給予其經濟、生活等多方面照顧,使優質人才愿意留在這里發揮才智,攻克各項難題,通過技術創新促進企業產品或服務的升級,使企業提升人才競爭優勢的同時,也大大提高產業園區的發展潛力。
產業集群視角下,我國產業園區的發展還面臨諸多困境和難題,比如聚集性偏低、產業集群效應不高、人才團隊建設不力等。為了提高產業園區的發展潛力,必須實施相應的措施,如強化基礎設施配套建設,發揮資源優勢創建產業園區的獨特優勢、強化企業間的協作互通、拓展和鞏固產業鏈條、加強人才的培育和引進等,推動產業園區的升級轉型。
[1]鈕雅敏.中關村科技園昌平園產業集群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D].北京大學,2007.
[2]吳麗軒.惠安石雕石材產業集群現狀與對策研究[D].集美大學,2017.
[3]蔡可松.產業園區招商運營模式研究[J].住宅與房地產,2019(33):24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54455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