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科技成果轉化視角下的農業科技孵化載體發展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仇松杏 韓佩 周密

  [摘 要]農業科技孵化載體作為面向特定行業或技術領域的創業專業技術孵化器,是孵化器發展進程中的必然產物。其在孵化培育農業科技型中小企業、推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方面發揮著顯著作用。在創新創業新時期的孵化實踐中,需要結合產業定位、科研能力、主體性質等特點,選擇不同的孵化管理模式,以深入推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促進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農業科技孵化載體;科技成果轉化;孵化模式
  中圖分類號:F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722(2023)02-0007-03
  ★基金項目:2021年度江蘇省政策引導類計劃(軟科學研究)立項項目《江蘇省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現狀及培育機制研究》(編號:BR2021045)階段性研究成果。
  企業孵化器作為小企業服務體系的一部分,與其他措施一起,在發展小企業、創造就業機會與促進區域經濟增長等方面,形成了一股世界性的潮流[1]。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開始關注企業孵化器。1987年6月,第一家孵化器――武漢東湖創業者服務中心誕生,并逐步擴展至天津、廣州、深圳、上海、西安等地區。1989年,江蘇省第一家企業孵化器落地南京。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作為全國最早一批引進孵化器的省份,江蘇省探索出具有時代特色的孵化器運行機制和發展模式。面向特定行業或技術領域的創業專業技術孵化器是孵化器發展進程中的必然產物。與一般企業孵化器不同,農業科技企業孵化器聚焦現代農業領域,重在孵化、培育農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引進、培養農業科技創新人才和團隊,推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推動農業經濟創新發展。
  我國農業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起步于21世紀初,歷經二十多年的發展,已逐步發展出星創天地、農創園、農業科技園區、農科院所創新創業平臺等農業孵化載體類型。由于傳統農業的天然弱質性,相比于其他產業的科技企業孵化器,農業科技孵化載體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問題。
  其一,載體總量處于較低的狀態,無法形成規模效應,比如,截至2015年,廣東全省經認定的399家孵化器中,農業科技企業孵化器僅4家[2]。
  其二,具有識別度、有影響力的品牌載體不多,無法發揮較強的示范效應。
  其三,載體發展同質化程度高,尚未形成梯度有序的、從項目初選到產業發展的農業孵化鏈條。
  通常,按照不同的劃分標準,科技企業孵化器有不同的類型,劃分標準一般包括孵化的行業或技術領域、投資主體、認定層級、孵化特定群體、所有權性質、代理契約關系及空間分布等。農業科技企業孵化器屬于特定行業的專業孵化器,從運營模式角度來看,有多種劃分標準,比如依據管理機制可以分為政府主導型和民營主導型,依據孵化機制可以分為事業型和企業型,依據利益實現機制可以分為公益型和營利型等[3]。從廣義載體呈現方式來看,常見的包括農業科技@、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示范園、農業特色小鎮、星創天地(現代農業眾創空間)、農村科技服務超市、現代農業技術超市、農業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農業創業孵化平臺、農業技術服務平臺等。
  農業科技孵化載體的發展步伐與孵化器行業的興盛趨于同步。放眼其他國家和地區,以美國、以色列、法國等國家農業科技孵化載體的發展模式最具代表性。
 ?。ㄒ唬┮劳锌蒲匈Y源建立發展現代農業科技孵化載體
  美國、荷蘭等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孵化載體主要依托農業領域專業型大學在科研、教育等方面的優勢,充分利用實驗室、試驗站等配套資源,集聚一批食品科學、生物技術等領域的農業創新創業企業、研究機構、金融機構等,致力打造產學研一體化平臺,為園區入駐企業提供新產品研發從實驗階段到商業化生產的技術孵化,促進農業、生物產業及食品產業創新研發及技術發展,為產業化應用轉移提供支撐。除了強調農業技術的孵化及運用外,農業教育也頗具特色,通過大量實踐教育,培養出一批實用型農業人才,為孵化器建設及運營儲備人才資源。
 ?。ǘ┮劳姓Y源推動現代農業創新和產業孵化
  日本、以色列等國家農業科技孵化載體大部分由地方政府主導運作。其中,日本農業科技孵化載體以“孵化器+加速器+合作工作空間”為發展模式,政府主導建立科學園區,集聚科研院所和科研人才,建立農業改良普及所及農業技術示范區,催生研發新技術并推動技術產業化應用。與日本孵化模式不同,以色列政府更多聚焦項目制孵化運營,以生產高質量的出口創匯農產品、開發扶植出口型農業龍頭企業為戰略重點,進行政府資金高投入及拓展引入社會資本,支持示范農業項目的孵化發展。
 ?。ㄈ┮劳修r業園區孵化支持農業技術創新型企業發展
  法國、新加坡等國家農業科技孵化載體大多以企業為主要載體建設運營農業科學園區。不同的是,法國政府提供啟動基金,以技術創新型企業為載體,集聚農業科研人員,建立現代農業科技孵化載體,推動農業創新資源的開發和農業技術成果的轉化。新加坡由于自然資源高度匱乏的天然弱勢,通過科技創新逐漸走上都市農業的發展道路,農業科技孵化載體基本以前期政府投資建設為基礎,后期通過招標方式將農業科技園區轉給企業經營,并按照政府的統一規劃,傳播農業技術和研發成果[4]。
  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是農業經濟發展的內在推動力,在促進農業生產、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優化生態環境建設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5]。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模式從價值取向角度可分為公益類、市場類兩種,從實施主體角度可分為以政府主導的綜合孵化模式、市場主導的孵化模式、農民合作組織等主導的孵化模式及以科研院所、高校主導的孵化模式等[6]。在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過程中,采用能夠促進科技成果高質量轉化的農業科技孵化載體尤為重要,孵化載體發展模式也有章可循。

 ?。ㄒ唬┱鲗У木C合孵化模式
  政府作為投資主體,可以采用事業化運營模式或者企業化運營模式,或在同一主體內,綜合運用上述兩種運營模式。這種模式下的農業科技孵化載體不以盈利為目的,注重追求加快推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促進地區農業產業發展、帶動當地農民增產增收及解決就業等社會效益。這種模式注重發揮政府管理部門、事業單位、孵化器管理公司等不同經營主體的居中協調作用,利用好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資金補貼,圍繞本地區農業產業特色,靈活整合多方資源,引進高層次人才團隊,實現高水平科研項目培育孵化,以孵化載體為物理空間,通過建立創新聯盟、新型研發機構、創新服務平臺、共享實驗室等,持續提高孵化效率,加快推動時間長、見效慢的基礎性農業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
  (二)市場主導的孵化模式
  民營資本主導下的農業科技孵化載體,采取企業化管理和市場化運作,以實現利益最大化為運營目標。這種模式完全按照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經營運作,配備專業化程度高的管理團隊,通過合理的資源配置和增值服務,不斷增強孵化器的自我造血功能,注重尋求扶持孵化團隊/企業的成長發展,通常以租金轉股、投資入股等方式分享后期投資收益?;谧非罄娴膶傩?,該種模式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傾向于時間短、見效快的農業孵化項目。該模式注重引入涉農上市公司和龍頭企業,旨在以大企業的產業優勢和技術壁壘等,匹配孵化新公司及相關程度高的行業上下游的技術、項目、團隊,通過實現科技成果供需雙方的有效對接,提升大企業的輻射帶動能力,實現利潤最大化。
 ?。ㄈ┺r民合作組織等主導的孵化模式
  與前兩種模式相比,農民合作組織主導的孵化器的規模較小、技術含量較低。其以各類農業專業技術協會、中小型農業科技企業或基層組織等為主導,通過建立農村科技服務超市、眾創空間、星創天地等,聚集創新資源和創業要素向農村基層傾斜。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該模式主要致力于向當地農民進行實用技術的轉化推廣或向外部推廣種植優質農業品種。這種模式意圖通過吸納返鄉農民工、大學生、農業致富帶頭人創新創業,發揮與農民天然紐帶的優勢,利用孵化載體和網絡創業孵化平臺等,促進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與產業化。
 ?。ㄋ模┛蒲性核透咝V鲗У姆趸J?
  農業科研院所和高校積極發揮科研優勢,建立技術類創業服務中心、大學科技園等載體,借助技術轉移中心、科技開發中心等平臺,對需求程度高、能直接應用于生產過程的、市場反響好的科技成果進行項目式孵化??蒲性核透咝V鲗У倪@種模式的優勢是能促進科企合作、科農合作,圍繞產業鏈開展精準研究,抓住產業端需求反饋,及時調整技術研究方向,形成的單項技術能迅速轉化應用,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的成功率,提高對科研人員的績效激勵。但不可避免的是,這種孵化模式會造成研究方向不穩定,出現為追求項目孵化成功而缺乏科研方式的特色性等弊端,造成研發團隊壽命短、研究方向分散[7]等問題,難以形成重大科研成果。
  《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指出,鄉村振興應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鼓勵高校和科研院所通過研發合作、技術轉讓、技術許可、作價投資等多種形式,實現科技成果市場價值。在科技成果轉化實踐過程中,相對于農業生產者,農業科技企業對市場的反應更加靈敏,更能準確把握市場需求的變化,通過優化生產技術、調度生產資源、提高生產能力等方式,推動更加符合市場要求的新技術轉化成新產品。相比較而言,農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在新技術研發投入、農業產品更新能力等方面,與規模以上農業企業仍有較大差距,但其發展動力仍然^強。吳繼軍認為可以通過政府采購科技成果、政府采購服務或政府擔保、設立風險基金、完善信用評價等方式推動農業科技成果在中小企業的轉化和應用[8];李國華等認為要依靠企業促使農業實現規?;l展,推動農業科技企業獲得更多實質收益,擁有“造血”的實力,而后將獲得的部分經濟利潤投入科研事業,構成良性閉環[9]。兩者都非常重視農業科技企業對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及農業現代化建設的作用。
  相比于其他產業孵化載體的發展,農業科技孵化載體的運營具有孵化周期長、經濟效益見效較慢等特點。在孵化實踐中,可以結合產業定位、科研能力、主體性質等特點,選擇不同的孵化模式。對于符合國家農業產業發展導向的高新技術及農業農村公益性基礎科研項目,可以優先采用政府主導的孵化模式或政府主導、科研院所和高校作為參與主體的綜合孵化模式等;對于農業產業基礎好的,圍繞特色產業、重點產業,著力打造農業創新驅動發展的先行地區,可以優先采用市場主導的孵化模式,擺脫不利于發展的束縛,支持各類市場主體開辦新企業、開發新產品、開拓新市場,培育現代農業新興產業;對于旨在激發和調動農民參與創新創業、做大做強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提高農戶生產經營能力和組織化程度,可以優先采用由農民合作組織等主導的孵化模式。
  在農業科技孵化載體內農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方面,企業集聚化、技術前沿化、服務平臺化是一種趨勢。具體而言,農業科技企業的單打獨斗容易在市場中處于被動局面,同一孵化器內,可以聚焦主導產業,分布式培育行業高度集中或產品關聯性大、互補性強的農業科技企業,增強企業群體的內生動力,打造產業特色鮮明的農業科技孵化載體。應根據“農業+”的發展特點,推動農業科技孵化載體內科技型中小企業積極應用生物農業、智慧農業等領域的前沿技術,實現企業數字化、智能化發展,綜合運用現代農業生物技術,培育品質更優、產量更高的農業新品種。農業科技孵化載體要積極搭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全要素、全過程、全產業鏈公共服務平臺,推動孵化器內產業鏈相關企業、研發和服務機構集聚,形成各類聯合體,促進農業科技創新主體實現轉型升級。
  [1]馬鳳嶺,王偉毅,楊曉非.創業孵化管理[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9.
  [2]羅廣寧,肖田野,孫娟,等.廣東農業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對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7(20):94-97.
  [3]高小云,馬笑梅,楊麗華,等.農業科技企業孵化器的運營模式探討[J].現代農業裝備,2017(04):69-72.
  [4]王桂朵.國外農業科技園區有何發展特色[J].人民論壇,2017(34):200-201.
  [5]柏宗春,孟洪,李夢涵,等.當前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調研分析[J].農業科技管理,2019(05):1-5+15.
  [6]柏宗春,孟洪,李夢涵,等.國內外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模式及現狀分析[J].江蘇農業科學,2020(12):302+303-306.
  [7]羅海榮,江寧,楊舒儀,等.基于全產業鏈延伸的“小而特”學科建設模式探索研究――以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為例[J].農業科技管理,2020(03):18-20.
  [8]吳繼軍.加速推動農業科技成果在中小企業轉化和推廣的建議[J].現代農業裝備,2019(02):69-72.
  [9]李國華,陳光梅,劉譜江,等.農業科技創新企業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作用研究[J].黑龍江糧食,2021(09):60-6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5445558.htm

相關文章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