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初平民教改經驗對新文科建設的啟示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孫珂
摘要:2020年11月,新文科建設工作組發布《新文科建設宣言》。在新文科建設的背景下,如何推進文科教育的創新,是一個頗具挑戰性的新問題。不過問題雖然新,但解決問題的思路與方法未必就要一味求新、求洋。本文以晏陽初先生1920年在定縣開展的平民教育運動所得經驗為切入點,從歷史的舊經驗中找尋靈感來回答今天的新問題。
關鍵詞:新文科;晏陽初;平教運動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4.096
0引言
2020年11月,新文科建O工作組發布《新文科建設宣言》,為中國人文學科的未來發展勾畫了全新的藍圖。新文科建設,大約可以分為兩個方向:其一是科研學術方面的創新,比如建立新時期的中國學派、創造解釋新時代發展的中國理論、建設文理交叉的新學科等;其二則是教育教學的創新,這主要是指教學工作要適應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創建新的教學模式和內容,培養具有創新意識與創新精神的復合型人才。在新文科建設中,科研創新固然很重要,但教學的創新恐怕更重要,因為它關系到經濟建設、社會建設、科研創新的可持續性;沒有足夠的人才儲備,任何工作都很難得到持續性的發展,所以教學的創新和改革,直接影響著“下一個百年”的建設質量與水平。
教育部從宏觀戰略的層面,為新文科的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但無論是教育部文件還是學界進行的討論,都還缺少一些更加微觀、具體的內容,很少涉及要如何在教學工作中落實新文科建設精神、要采用何種方法推進教學改革這樣的內容。當然,在新文科建設的背景下,推進文科教育的創新,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新問題。不過問題雖然新,但解決問題的思路與方法未必就要一味求新、求洋,我們不妨回顧一下中國歷史上一些教育改革試驗的成果,從舊經驗中找到些靈感來回答今天的新問題。本文以晏陽初先生1920-30年代在定縣開展的平民教育運動所得經驗為切入點,來探討百余年前的平教運動對今天的新文科建設有哪些啟示。
1教學內容應該為學生所需要
無論是新課程改革,還是新文科建設,各種新概念、新方法、新技術、新學科被引入到大學教育當中,但教育最終的落腳點還是在學生的身上。因此,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和教師,應該有一種換位思考的意識,從學生的角度去思考今天的課程與教學改革。就此而言,晏陽初先生在百年之前所做的鄉村平民教育實驗,有一些經驗值得我們再三琢磨與思考,來為今時今日的新文科和新課改建設工作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參考。
在《鄉村改造運動的歷史與理念》一文中,晏陽初總結了平教運動成功的經驗,認為運動所以在短時間內“獲得了廣泛的支持”,是因為“堅持三個基本的教學標準”:簡單性、經濟性和必需性。簡單性是指教學內容足夠簡單,能讓農民理解。經濟性是指教學要節省費用和時間,提煉最精華的教學內容。必需性是指教育所教的內容應該是被教育對象所必需的,能夠給被教育對象帶來真切的好處,讓學生“必須離不開它”;如果教育內容不是必需的,學生也就“不樂意學習”。其中,必需性對我們今天的教學工作可能最有啟發意義。
放到今天新文科建設的背景下,必需性是指在課程與教學設計之初,要考慮到學生對知識與技能的需求,讓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能夠看到某種收益或成就,感受到學習給自己帶來的提升。新課程改革提出了“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其中“以學生主體”,不僅是在課堂教學環節,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當中,從被動教轉到主動學,還需要教育者學會換位思考,在設計教學資料、課程安排、課程大綱、教學內容的時候,把學生放到主體地位上,從學生的角度考量課程設計與內容。教學的重點不再是完成教學大綱規定內容和目標,單純向學生灌輸知識點;轉而考慮教學中哪些內容更符合學生的實際需要,讓他們能夠邊學邊練、學以致用。學生參與課堂教學,不應該是為了混考試、混績點、混畢業,而是真正感受到課堂教學給自己帶來的幫助,自己的能力得到了提升,進而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當中。
2對教學中的功利思想的反思
當然,晏陽初堅持的教學必需性原則,是一種以功利主義思想為指導的教育模式,但這并不意味著晏陽初設計的整個教育體系是功利的。相反,他一直強調自己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對當時的平民進行思的啟蒙,培養適應新時代的公民。他所以重視必需性原則,是希望被教育者在看到教學給自己帶來真切幫助和真實利益之后,能夠主動、積極地參與到整個教學體系當中,接受公民教育的各項內容。有部分大學教育家,所持的是一種理想型的辦學理念,更加看重專業知識、研究能力和道德情操的培育,對以就業為導向的功利主義教育持批評態度。比如張小兵在高等學校新文科建設座談會上曾指出:
要注意剔除功利性導向。培養人才不能僅僅以市場為導向,要更多以學科科學角度來考慮,不能認為對市場有用的才是學科。但是目前存在特別強調以市場為導向的傾向,如果畢業生就業率比較低,可能校長會被問責,就業不好的專業學科就撤銷了。
這段話主要還是從學科和學術建設的角度來討論新文科的教育問題。這種理想型的辦學理念并沒有錯,只是它忽視了普通高校的教學實際情況:大多數學生在剛剛進入大學教育階段的時候,未必接受或適應這種以科研和專業為導向的教學模式,甚至排斥專業性過強而缺少實用性的教學。因此,需要以功利性教育作為一個魚餌,讓學生慢慢看到大學教育的重要性,“引誘”他們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再施以非功利的和理想型的教育。
大學,不僅是進行高等教育的教學機構,也是學生真正邁入社會之前的一個緩沖帶。在這一階段,學生真正焦慮的不是自己能夠在課堂學到些什么,獲得什么知識,而是自己未來能夠做什么工作、賺多少錢。因此在教與學之間,很容易就會產生一種矛盾:老師嘗試通過多種方式來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真正學到一些知識,但學生卻對學習完全不感興趣,認為這對自己未來的工作沒有任何幫助。這也是我們高等教育常年以來存在的尷尬:重視專業教育、知識教育,而忽視了職業教育。當然,這并不是說要把高等教育機構轉變成高等職業教育機構,但這樣的教學設計確實說明教育者并沒有考慮過學生的需要和感受。尤其是人文學科,其中絕大多數本科生,未來從事的都是與本專業關聯不大的非科研性質的工作;而很多碩士研究生,一般對本學科的學術工作也沒有太大興趣,而是以學位作為工作的敲門磚,所以他們在大學課堂上需要的不僅是本學科前沿的、艱深的知識,更多的還是對自己未來工作有幫助的內容和能力。也許在理工科中這一問題還不凸顯,但在文科中,如何學以致用確實成為一個非常巨大的挑戰。尤其是新文科建設,在學術研究領域求創新、求前沿、求跨學科的同時,如何在教育領域進行創新,開創新的文科教育模式,真正滿足學生的需要,是否也是新文科之新應有的概念呢?
3對教學改革的一些設想
那么,新文科教學要如何滿足學生的實際要求呢?大約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工作:其一是具體的課程設計;其二是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
在課程設計環節,可以考慮通過學生的就業情況來倒推學生未來工作中需要的技能和知識,有針對性地設計相關的專業課程。以中文院系來說,學生大多從事文字相關的工作,可以考慮開設一門實用型文書寫作的必修課,先解決一些學生急需的寫作問題,如課堂論文、開題報告、畢業論文等,為順利畢業做好準備;然后可以進行商業文書、政府公文、新聞報道等實用文書的訓練,為學生之后就業打好基礎。但需要注意的是,學科專業知識是課堂教學的基本內容,是不可動搖的基點;而對于未來志在從事研究工作或是進行研究生深造的學生而言,專業課程的學習更是不可或缺的環節,如何處理好學科知識與實用培養之間的關系,是教學開展的一個難題。此外,相對于理工科和商科課程,文科教學(尤其是文學、哲學、歷史學、社會學等)比較難有實際的成果,學生很難立刻就把學到的知識利用起來,做出一定的成績。因此,文科教學可能更需要看重的是對學生一些基本能力的培養、訓練與提升。能力的培養可以分成兩個方面的內容:其一是基本能力的培養;其二是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
無論是在大學階段還是工作期間,學生都需要掌握一些基本能力,比如信息的搜集、歸納、整理和提煉;掌握寫作的邏輯,能夠分層次描述和分析某一問題;在一定時間內,清楚地描述某一問題等。所以,教師是否可以在設計課程的時候,將知識學習與能力培養結合起來。比如,指導學生使用專業信息庫去搜集課堂學習所需要的某些知識點;讓學生歸納整理出課本章節或專業文獻中的重點內容,通過書面形式或口頭表達來講述某一問題。這些能力訓練,一方面可以督促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另一方面把枯燥的課本知識變成一種信息搜集的游戲,更重要的是它在短期和遠期都可以給學生帶來收益:就短期來看,可以直接幫助學生去撰寫課程論文、開題報告或畢業論文;就長期來看,學生未來在工作中也需要類似的能力訓練,那么提早接觸相關內容,可以幫助他們更從容地面對未來的工作。
更重要的是,通過基本能力的訓練讓學生掌握自我學習的技巧。中國已經進入到學習化社會階段,時時、處處、人人都離不開學習,每個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都需要學習、接受陌生的、新領域的知識,拓展自己的知識范圍,提升自我的人生境界。這對高等教育提出的挑戰是如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自學意識,讓他們在進入社會之前,養成自我學習的習慣,來應對未來的職業生活。
自學能力的培養大約有這樣幾方面的內容:首先,是搜集學習資料和相關信息的能力。學生想要對一個新的領域有初步的了解,不可能只依靠普及性讀物,還需要通過專業信息庫和學術搜索引擎來搜集專業性資料。其次,要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能夠從多個角度審視問題,不盲從權威,能夠有自己的見解。最后,能夠建立一個適合自己的自學方法體系。實際上,通過適當調整教學的模式和方法,我們應該可以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訓練學生的自學能力。課堂知識的傳授與學生能力的培養,其實是并行不悖的。
參考文獻
?。?]宋恩榮.晏陽初全集(第3卷)[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3:494.
[2]劉小兵.對新文科的思考和看法[J].中國高教研究,2019,(10):1213.
[3]朱`通,李長安.新文科背景下經管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浙江科技學院為例[J].現代商貿工業,2022,(1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54456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