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高職院校非傳統生源群體工匠精神培育的挑戰與回應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樊洋洋

  摘要:為提高職業教育適應性,全面深化職業教育改革,加快培養急需的各類技術技能人才,國家出臺了高職院校大規模擴招政策,對于擴招背景下非傳統生源這一獨特群體,高職院校必須重視對其工匠精神的培育,克服非傳統生源群體工匠精神培養面臨的挑戰,培養出所需的新時代技能人才,使得非傳統生源群體工匠精神的培育落到實處。
  關鍵詞:工匠精神培育;非傳統生源群體;高職院校
  中圖分類號:F2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4.042
  隨著我國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結構的調整,當前就業壓力逐漸加大,高技能人才短缺,職業教育面臨新的時代挑戰和歷史機遇。為實現職業教育全面改革,提高職業教育適應性,加快培養國家所需的各類技術技能人才,國家根據經濟社會發展趨勢提出了高職擴招政策,擴大高職院校生源群體,推動我國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發展。
  1高職院?!皵U招”的緣起
  1.1回應高等教育普及化的現實需要
  2019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超過50%,這標志著我國高等教育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普及化階段。普及化高等教育是各級各類高等教育質量都得到不斷提高的教育,是每一個接受高等教育的人都能得到應有發展的教育。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標志著社會參與擴大,社會各類資源投入加大,更加靈活的入學與選拔,更豐富的職業院校類型,課程、學習、生活之間壁壘被打破,高等教育更加多元開放,高職院校擴招政策正是對高等教育普及化現實需要的回應。
  1.2回應我國現代化經濟體系良性發展的現實需要
  高職擴招是為了適應經濟結構調整對高素質、具有熟練技能、技術人才的需要。高素質勞動力人才是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我國現代化經濟體系的良性發展離不開高素質勞動力人才的供應。高職擴招滿足了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需求,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結構的調整,使得新興產業出現并繁榮,這一定會涌現大量崗位需求。而新興產業需求的滿足還有賴于職業教育專業的轉型或升級;再者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經濟結構調整使得一部分重復簡單工作、技術要求低、復雜性低的勞動力下崗再就業,就業市場也需要更高素質、更高水平具備創新能力、問題解決的復合型勞動力人才。
  1.3促進自身發展與晉升的現實需要
  行業發展要求更高水平、更高素質的勞動力,而絕大部分勞動力由于受教育水平及自身學歷限制,無法達到行業要求的門檻或者在行業中更進一步,而擴招政策提供了自身發展與晉升的入場券,并且也為行業勞動力的專業發展、晉級提供機會與平臺。在入學要求、條件方面,高職擴招較之以前適當放寬,使得更高水平、更高素質的技術人才的涌現有了動力支撐。這同時為自身職業的進步、發展提供了基礎。
  2非傳統生源群體工匠精神培育的現實意義
  2.1非傳統生源群體的內涵
  以往高職院校招生對象面向高中生以及中職生等傳統生源群體招生,而2019年開始增加面向退役軍人和下崗失業人員、農民工、新型職業農民等非傳統生源群體即社會人員招生;2020在上一年的基礎上增加面向企業員工和基層農技人員等在崗群體招生。2021年在上一年的基礎上增加面向符合條件的靈活就業人員招生。
  2.2工匠精神培育的內涵
  “工匠精神培育”的內涵可以歸納為具備必備的通用知識與專業知識;爐火純青的專業技術;高尚的道德情懷;孜孜不倦的鉆研精神;嚴謹的態度;追求卓越、追求創新的品質;心系祖國的家國情懷。
  2.3非傳統生源群體工匠精神培育的現實意義
  2.3.1非傳統生源群體工匠精神培育有利于各類人才涌現
  大國工匠,國之重器也。工匠精神是大國工匠成長不可缺少的品格,德國的工業發展卓越就在于其始終如一的堅持重視職業教育,在重視職業教育的同時也重視傳承、培育、塑造工匠精神,并將二者緊密結合。在第四次工業革命大環境下,我國亟須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在此背景下,行業呼喚所需的各類技術技能人才加入,而非普通人進入。而各類技術技能人才的出現離不開工匠精神的培育。此外,非傳統生源群體因其自身文化基礎相對傳統生源群體來說稍顯薄弱,因此,高職院校非傳統生源群體的“工匠精神”的培育就尤為必要,這有利于高職院校非傳統生源群體綜合素質的提升,并且有利于各類人才的涌現。
  2.3.2非傳統生源群體工匠精神培育有利于提高群體核心競爭力
  對于非傳統生源群體來說,必備的核心競爭力在就業過程中是不可或缺的,核心競爭力既包括精湛嫻熟的專業能力、扎實的專業知識功底、批判繼承與追求卓越的創新能力也包括工匠精神,獨具匠心并且有較高的道德素養與家國情懷。高職院校通過對非傳統生源群體“工匠精神”的培育,使其在職業發展中按部就班最終成長為一代“大國工匠”,這有利于提升其核心競爭力,并且促進其就業。
  3高職院校非傳統生源群體工匠精神培育的挑戰
  3.1非傳統生源群體學生層面的挑戰
  非傳統生源群體組成部分多元,不同類型的學生差異比較明顯,包括在學習目標方面的確立、學習基礎的參差不齊、學習能力的強弱不一、學習態度方面的不一致、學習意志是否堅強方面等。由于并非連續接受學校教育,非傳統生源群體中有很多人的學習能力、認知能力、記憶能力都有所下降,所以他們在一些公共基礎課模塊、專業核心能力模塊、專業拓展能力模塊等課程方面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學業困難。其中也不乏有很多在職的成家立業的成人學習者,他們來讀書是為了“鍍金”以幫助自己提升學歷、更好地晉升。一方面他們的學習目的不純粹比較功利,另一方面并非脫產讀書而是彈性學習,不僅要完成學業還要兼顧工作與自己的生活,從而導致其學習時間很緊湊,不太充裕。所以是否能夠高質量地完成學業還存在著很多質疑,在學習專業的過程中培育工匠精神也存在著很大困難,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時間的積累和專一純粹的鉆研精神,而不太充裕的學習時間和功利心態的驅使并不能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良好條件。

  3.2教師層面的挑戰
  首先,專業化教師數量不足問題。擴招背景下學生人數激增,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對急需專業教師的補充,但由于急需,某些教師可能缺乏相關實踐經驗。因此,這對工匠精神的培育十分不利。其次,我國目前正處于經濟轉型、經濟結構調整之中,對“大國工匠”的要求越來越高,需要也越來越大。之前高職院校并未對工匠精神的培育引起重視,專業教師也并未將培育工匠精神設為課程、教育、教學目標,所以教師對其重視程度可能還需要加強。最后,專業教師對工匠精神融入課堂教學的實踐還比較缺乏,教學模式單一,對工匠精神內涵的把握及對工匠精神融入課堂教學的研究還比較少,傳統模式強調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術、專業技能的“老一套”做法已經不適合工匠精神的培育的時代新需要。工匠精神與技能培訓兩張皮各行其是的教學方式不能有效地讓學生建立起對工匠精神的認知,更不能培養學生對具備工匠精神的緊迫感與責任感。所以教師層面對工匠精神與教育教學內容的融合是其必須重視的問題。
  3.3師生交往層面的挑戰
  對高職院校的教師來說,擴招政策下使得非傳統生源群體首次進入了高職院校,非傳統生源群體可以根據需要選擇就讀或者掛讀,掛讀的學生并非全天候在學校學習接受教育,這使得工匠精神的培育遇到了極大的困難。對于一些在職的成人學習者來說,由于工作或者其他條件的局限他們并未能全日在校就讀,而是選擇掛讀。所以他們需要一邊工作一邊進行線上課程的學習。線上課程有其自身優點,但同時有其局限性。首先,在課堂教學中無法及時與學生互動,無法面對面的對學生進行針對性地指導。其次,工匠精神的培育有其自身規律,對其必不可少的就是在交流中、情感交流中對學生進行熏陶、感染,潛移默化的培育其工匠精神。目光注視、手勢變化等動作行為都是承載教師與學生情感交流與傳遞的載體,而線上教學教師并不能實時有效地進行情感交流傳遞信息。再次,教師課程新授內容后也無法實時掌握學生的理解接受情況、學生的反饋與改進情況,對工匠精神的培育、內化是極其不利的。有效地師生交往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接受工匠精神并且傳承工匠精神。而師生交往的缺乏不利于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不利于學生建立一種具備工匠精神的使命感與責任心。這給非傳統生源群體工匠精神的培育帶來了極大的挑戰。
  3.4學校層面的挑戰
  擴招背景下更需要考慮技能人才“留得住,發展的好”的問題。作為培育工匠精神主陣地的職業教育,我國已構建了中高職銜接的職教體系,但從縱向來看,職業院校高超專業技能人才的學業晉升方面還不能較好的銜接。我國高職教育主要依靠高職高專來進行,還未重視更高學歷層次的培養。這不利于專業技術人才的晉升與長遠發展,從橫向上來看,職業院校與企業聯合培養學生,職業院校較為被動,而企業較為主動。高職院校職業人才培養目標以工作崗位的具體要求為培養標準,俗稱訂單班定向培養,而大國工匠的培養不能僅僅以用人單位工作具體要求為模板去培養人才,而是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而是培養具有一顆匠心的人才,高職教育是高職院校為社會、為市場培養通用職業人才,具備工匠精神的人才。且高職院校與用人企業聯合培養松散,教學與實踐分離,使得工匠精神的培育與教學、實踐都不能得到良好銜接與融入,并且難以形成穩定的“工匠精神”培育機制,企業與學校在合作過程中缺乏深度融合的培育機制與反饋改進機制,從而在培養機制層面就未能有效保障“工匠精神”的培育。
  4對非傳統生源群體工匠精神培育面臨挑戰的回應與思考
  4.1針對非傳統生源群體學情特點制定具體教學方案
  高職院校的教學管理部門應統領全局,對非傳統生源群體的工匠精神培育做出提綱挈領的大方向的引導與安排。首先就是制定非傳統生源群體的培養方案,在培養方案中要對工匠精神的培育目標、實施要求做出安排,并且對其進行培育的途徑給出參考意見并且設置各門課程的具體方案。高職院校專職教師根據培養目標結合非傳統生源群體的學情特點,進行教學計劃的安排,教學內容的設計。同時創新課堂教學形式,首先,高職院校要通過在課程融入工匠精神的方式砬炕對非傳統生源群體的培養,以政治課程為主,并全面覆蓋各門專業課程,全面滲透工匠精神。其次,要整合課程教學資源,加強課程中關于工匠精神資源的掘取,同時在教育教學進程中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熏陶與培育,加強對學生思想的引領,同時正確引導非傳統生源群體以避免功利性行為。最后,可以通過多樣化教學形式案例教學、情景教學等使得課堂教學更吸引非傳統生源群體的注意力,滿足非傳統生源群體多樣化需求。
  4.2構建具備工匠精神的師資隊伍
  為解決高職院校缺少“工匠基因”的問題,并且最大限度的運用課堂教育教學的手段培育工匠精神,高職院校要保證自己擁有具備工匠精神的師資隊伍,發揮教師教書育人、培育工匠精神的作用。那么,高職院校在建設師資隊伍的過程中要尤為注意對專任教師是否具備工匠精神的考察;應對教師進行考核提高教師對培育學生工匠精神的意識,在職業進修培訓時也要不斷加強對工匠精神的培養與教育;專業教師應加強對工匠精神融入課堂教學的研究與實踐,并且探討、研究工匠精神融入課程教學的機制,采用多元化教學模式培育工匠精神,通過在高職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的行動,使得非傳統生源群體加強對工匠精神的認知、學習與認同,進而使得學生的工匠精神可持續發展。
  4.3探索保障師生互動多種措施
  首先,對于參加線上教育的非傳統生源群體來說,高職院校教師不僅需要身體力行引導學生并且需要傾注更多的注意力,需要不斷實踐探索線上對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有效方法與途徑。教師要注重在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中不斷的提問、做活動來調動非傳統生源群體學生線上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主動積極深度參與課堂,在深度參與課堂中有所思考與收獲進而實現其思想上的轉變與行為上的改變。其次,加強在課堂之外對非傳統生源群體工匠精神的培育。對于專業課程的學習實踐來說,“工匠實踐”與“工匠精神”是缺一不可的。而接受線上課程學習的在職學習者,通過課堂教學體驗工匠精神并且要注重激勵其在自身工作中不斷實踐、打磨、反思、學習、改進,在這個過程中要加強課堂之外的聯系與互動,教育其進行持續的自我激勵與監督,使之將工匠精神內化于心,凝結成理想信念,外化于行,形成良好行為,探索保障師生互動多種措施。
  4.4加強校企共育的系統機制保障
  建立技能人才晉升制度,鼓勵創造、尊重技能人才。完善職業教育培育體系,清晰定位培養目標,合理設置教學內容和合理安排課程。高職院校應加強校企共育的系統機制保障,加強對“工匠精神”的重視與培養。
  學校和企業可以聯合舉辦“大國工匠專業創新大賽”等活動,加強企業和學校之間的深度共通、共融,同時更要加強非傳統生源群體與企業技術人才的深度合作交流與實踐鍛煉。學校應該建立保障機制,聘請一線卓越工匠能夠定期深入課堂指導其技能提升,分享自身經驗與經歷讓學生感受到工匠精神的熏陶。讓工匠精神的培育與教學、實踐都得到良好銜接與融入。加強企業與學校在合作過程中培育機制與反饋改進機制的共建,進而促進“工匠精神”的培育。
  5結語
  為適應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的調整,全面深化職業教育改革,國家出臺了高職院校大規模擴招政策,促進職業教育現代化,加快高職院校各類具備工匠精神的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高職院校要正確認識工匠精神,把握工匠精神的獨特內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積極建設職業教育專業課程和教材,創新教育教學方法,構建具備工匠精神的師資隊伍,關注師生共同成長,落實產教融合,加強校企合作,使得非傳統生源群體工匠精神的培育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別敦榮,夏穎.發展普及化高等教育與素質教育[J].中國高教研究,2017,(07):1721.
  [2]胡鞍鋼,周紹杰,魯鈺峰,等.“十三五”:經濟結構調整升級與遠景目標[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5,(02):413.
  [3]付雪凌.變革與創新:擴招背景下高等職業教育的應對[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0,38(01):2332.
  [4]王曙東,趙菊梅,賁能軍,等.高職院?!鞍偃f擴招”背景下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J].紡織服裝教育,2021,36(02):181186.
  [5]趙慧嫻.擴招背景下高職經管類專業“產教融媒+”教學模式實踐與創新[J].河北職業教育,2021,5(05):363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5445685.htm

相關文章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