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行為理論下大學生創業影響因素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竇玉英 付超
摘要:大學生是大眾創業中的生力軍,鼓勵大學生創業具有重要意義。探究影響大學生創業的關鍵因素,才能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進行干預,文章根據計劃行為理論進行研究設計,通過訪談法收集了20位創業和非創業大學生的數據,通過求同法、求異法分析發現,啟動資金、對創業難易程度的評估和自我效能感是影響創業的關鍵因素,而自我效能感決定了創業者是否有勇氣爭取資金支持和理性評估創業風險。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高的創業者更多來自從商家庭,以及在校期間的創業實踐有助于增加自我效能感和理性評估創業風險。
關鍵詞:計劃行為理論;大學生創業;影響因素;自我效能感
一、引言
疫情影響之下,“非必要不創業”的告誡之聲預言著經濟環境對創業的巨大挑戰,但是有那么一些人,視危險為機遇,迎難而上,雖少有同道中人分享其中滋味,但依然堅定樂觀;雖付出比上班族十倍百倍的艱辛,但照樣食之如飴,無怨無悔。其實,他們本可有更多的選擇,但他們舍棄其他獨選了創業這條蹊徑。他們就是大眾創業中的生力軍――大學生。
已有研究發現,影響大學生創業的主要因素有血緣、親緣、業緣等關系網絡,在以差序格局為特征中國人情社會中,大學生創業的每一個階段,其所依托的關系網絡都直接或間接地決定著大學生能否創業成功;另外,人際信任是大學生創業的內在動力;再有,大學生創業者與高校、政策和其他社會主體之間明確的權利義務關系等互惠規范,是大學生創業的應有保障(陳勇平,2020)。也有研究表明,大學生作出創業決策之后獲取創業資源的各種有效渠道及整體運行,使創業者獲得有效資源支持的實現程度會影響創業績效,資源要素分為內部要素和外部要素,內部要素包括個人特質、創業意識、創業能力等,外部要素包括宏觀環境、微觀環境和社會環境(企業、學校、家庭)等,不同要素發揮著信息、資金、心理健康維持等方面的重要功能。(蔣珞晨,2019)還有學者通過跨年代比較分析,從代際傳遞的視角研究了父代經濟與創業之間的關系,研究發現,社會網絡資本的缺乏一定程度上對普通人創業能力形成抑制從而降低績效。在使用訪談法進行的研究發現,大學生的創業自我效能感是影響創業的重要因素。(韓力爭、傅宏,2014)(王春艷,2015)(李嘉茹,2020)。
已有研究解釋了大學生創業的影響因素,但還有一些探討空間。第一,這些因素是否窮盡了所有,即影響因素的邊際在已有研究中缺乏有力的理論解釋;第二,所有因素中關鍵因素是什么,在具體實踐中如何把關鍵因素轉化為現實可操作的手段。為解答以上兩個問題,本研究引入了計劃行為理論,以此對影響創業的全部因素從理論上得到支撐;同時使用了求同法和求異法,找出所有影響因素中的關鍵自變量,使研究具有更高的應用價值和對現實的指導性。
二、計劃行為理論、社會支持理論的內涵
(一)計劃行為理論
計劃行為理論是在理性行為理論基礎上提出的,其主要觀點是,個體的行為意向能預測其行為,行為意向有三個主要的預測變量,即個體對行為的態度、主觀社會規范和控制。個體對行為的態度是指個體對每個可能結果的渴望乘以其權重即該結果發生的可能性,包括情感性態度和工具性態度;主觀的社會規范是指對重要他人期望自己如何行事的直覺,乘以其權重,即遵從這些期望的動機,包括法制規則和描述性規則;控制包括社會行為控制的感知和自我效能感,社會行為控制的感知是指個體對一件事情難易的感知;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們對自身能否利用所擁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項工作行為的自信程度。
康納和諾曼等人對計劃行為理論作了一定的修正,增加了意圖的穩定性、行為的穩定性及對過去的行櫚母兄等因素,即穩定的行為意圖和行為高相關,同時過去的行為與現在的行為相關程度較低;而不穩定的意圖和行為低相關,同時過去的行為和現在的行為關系緊密。
(二)社會支持理論
社會支持是指人們感知到的可以獲得的或由非專業人員在正式的支持團體與非正式的幫助關系中實際提供的社會資源。社會支持可以真實地來自他人,也可以體現為個人在感知上的一種可獲得。社會支持的來源可以人是非正式或正式的:非正式的社會支持來源包括家人、親屬、朋友、同事或鄰居等;正式的社會支持來源則包括專業人士和機構,如學校人員、專業助手、社會團體等。本研究參照相關學者的分類,將社會支持理論類型分為四類,分別是情感性支持、信息性支持、工具性支持和網絡性支持。
1. 情感性支持,是指共情和鼓勵的表達
創業大學生通過傾訴、交流來表達他們的情緒,并鼓勵和安撫與自己有相似處境的同齡人。在情感性支持這個類別下,創建了三個子類別,包括:表達焦慮等負向情感、分享喜悅等正向情感、給予鼓勵和希望。
(1)表達焦慮等負向情緒狀態。創業大學生出于對事業的擔憂,以及對未來的不確定性,要向他人傾訴表達他們的壓力和焦慮情緒。創業者希望從他人那里獲得安慰和鼓勵以減輕負面情緒。
(2)分享喜悅的正向情緒狀態。創業大學生在創業中取得成績時,要與他人分享成功的喜悅,希望獲得肯定,并監督自己不驕傲。
(3)給予鼓勵和希望。創業大學生希望從他人那里獲得鼓勵,堅定創業的決心和信心。
2. 信息性支持,是指提供事實、指導或建議
創業者獲取行業前沿信息和權威性信息的途徑。
3. 工具性支持,指提供實物或經濟援助
創業者獲得創業資金、辦公場地等實質性幫助。
4. 網絡性支持,指擴大支持獲得者的聯系或加強現有的聯系
搜尋現實或虛擬團體,以獲得社會歸屬感。
本研究整合上述兩個理論,把主觀社會規范操作化為社會支持。即行為受行為意向影響,行為意向主要有三個預測變量,個體對行為的態度、社會支持和控制。如表1所示。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深度訪談法獲取研究數據,共訪談了20位創業大學生,其中創業者16人,非創業者4人,非創業者作為參考變量,以便于尋找到影響創業的核心因素,提高研究效度,同時注重對異例個案分析,以便對編碼的效度進行檢查與確認。訪談者中男生9人,女生11人,學歷構成為:???人,本科15人,研究生2人。創業者中,在校開始創業的有7人,畢業后直接創業的有2人,先上班后創業的有7人。為提高本研究信度,同時也為避免遺漏關鍵自變量,在對訪談對象提問時,先后采用了基于變量操作化的開放式問題和封閉式問題分別提問,以形成相互驗證,提高所收集資料的真實性、準確性。
本研究主要分析方法是求同法和求異法。求同法是指比較兩個或兩個以上案例,這一組案例出現了相同的結果,而這一相同結果一定是由在其他方面的相同點造成的。該方法又叫最不同體系設計,不同,是指干擾因素不同;求同,是指自變量和因變量相同。求異法是指比較兩個或兩個以上案例,這一組案例出現了不同的結果,而這一不同結果一定是由在其他方面的不同點造成的。該方法又叫最相似體系設計,相似,是指干擾因素相似;求異,是指自變量和因變量不同。具體操作方法是先運用求同法,分別尋找出導致創業的共同因素和導致不創業的共同因素,再運用求異法,尋找導致創業與不創業的差異性因素,從而辨識影響創業的最關鍵因素。
四、研究發現
(一)創業者能夠創業的關鍵因素
在對16位創業者個案通過求同法比較發現,創業者在信息性支持和網絡性支持上存在較大差異,有的在與同行交流中獲得信息,有的從長輩朋友那里獲得信息,有的則靠網絡搜索獲得信息,但只有很少的創業者能獲得專業性指導;在網絡性支持中,有的創業者歸屬于同行群體,也有的創業者較少與同行交流甚至沒有同行交流,因此信息支持和網絡性支持不是導致創業的共同因素。影響他們創業的共同因素有五項,分別是個體對行為的肯定性態度、都獲得了創業啟動資金和場地等工具性支持、都獲得了父母和朋友等重要他人的情感性支持、都認為創業機會大于風險、都對自己創業擁有較高的自信。
1. 個體對行為的態度
16位創業者都是自己主動創業,對自己的創業都持積極肯定的態度,創業的原因可以歸為六類,按占比從高到低排列,分別是掙錢、發展個人興趣愛好、挑戰自我,受他人激勵、發現了商機、體驗生活,其中掙錢占比44%。因動機具有整體性特征,所以創業的真正原因其實很難是單一因素,往往是多種因素的交叉融合。
如有的創業者“因為喜歡插花在上大學期間寒暑假回家后去兼職,在這個過程中我覺得很享受,后來能力提高之后,帶給自己快樂的同時也希望帶給其他人浪漫所以就想創業”(編號4)。
在這位創業者的創業動機中,創業既是發展個人興趣愛好,也是因為發現了商機,并受到了他人激勵?!坝X得對我創業起到關鍵作用的是我兼職的那家店的老板,從一開始的什么都不會,到后來可以獨立完成宴會設計都是跟著他一步步成長起來的,在這大學三年的寒暑假的兼職中跟著他學到了許多,到后來我兼職的那家店里主要是蛋糕店對于宴會設計有點忙不過來,后來就和他聊了聊自己創業的想法,當時他很支持,后來就順利離職開了一家屬于自己的小店”(編號4)。
另一名創業者也是在參加學校組織的活動期間結識了對其創業有決定性作用的啟蒙人。“他(啟蒙人)有自己的公司,當我們提出想要自己創業時,他特別支持我們,帶(指引領、指導的意思)我們,讓我們積累了自信?!保ň幪?5)
2. 工具性支持
16位創業者中,10位獲得了父母資金支持,4位主要靠自己的積蓄作為啟動資金,還有2位創業啟動資金來自于學校創業孵化園。在靠自己攢錢的創業者中,主要因為所需創業啟動資金不高,可以靠自己的專業能力,且主要是技術能力生產產品,如視頻制作、課程開發、線上服務類業務等賺取了一些利潤,靠這些利潤再進行滾雪球式發展,不斷擴大業務。另外少部分創業者還通過信用卡透支、眾籌等獲取一部分啟動資金。對于創業場地,部分創業者創業不需要專門場地,另有一部分創業者依靠親戚關系獲得租金低廉的辦公用地,2位在校學習期間開始創業的學生的最初辦公場地位于學校創業孵化園,屬于免費使用。
3. 情感性支持
接受訪談的創業者在創業過程中都有過情感上的波動起伏,例如編號13的創業者當被問及“有沒有因創業而引起情緒上的波動”時,回答道:“有,很容易有引起情緒波動事情的發生?!保ň幪?3)情感性支持對于創業者是重要的影響因素,與創業者有強關系的他人情感支持,如父母、戀人(男友)、合伙人的情感性支持會轉化成自我效能感,讓創業者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能重拾信心、堅定意志,有勇氣繼續在創業這條路上走下去。如:“家人的態度對我的影響是很大的,家人的支持就是動力,有了動力我才能繼續下去”(編號6)。
編號為1的創業者說:“有時候(工作上的混亂),我就會情緒很崩潰,男朋友就會安慰我,哄我,說一些有意思的事情。他把我的心情調整好的同時,還會幫我去解決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創業者雖然普遍獲得過情感性支持,但對于正向情感和負向情感的處理并不相同。對于正向情感,如當業務有了突破性進展、分享創業喜悅時,創業者愿意與家人、朋友等強關系的人分享,但是當出現焦慮、自我懷疑等負向情感時,有接近一半(43%)的創業者更多采用“自我調整、自我消化”的方法。之所以產生這種不同,一方面可能與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視與家人的關系、不愿讓家人為自己擔憂有關,因而對家人“報喜不報憂”;另一方面,是擔心家人的意見干擾自己的思路,不利于問題的解決;再有,創業者認為向家人釋放不良情緒,并不能讓情緒得到緩解,真正化解情緒的應該是解決問題,而家人很難提供解決問題的思路。如編號為16的創業者說:“爸媽是對自己最重要的人,他隨便一句話都會影響很大,但是對創業的人來說,公司就跟命一樣重要,任何一個舉措都要慎之又慎?!?
4. 控制
控制包括社會行為控制的感知和自我效能感。在創業者看來,創業更是一個實現夢想的機會,如有的創業者認為通過創業,“所有自己的想法可以一步步去實現,還有就是比較享受當老板帶著大家一起為同一個目標努力的過程”。還有的創業者對上班的工作環境不滿意,感覺自身成長受限,因而選擇創業,希望親手創造一個理想中的企業。當有的畢業生認為疫情影響順利就業時,但創業者卻認為是一次機會,“疫情反反復復,應屆大學生就業困難,作為創業者則會擁有更多的選擇權,相對于從業者的被動接受風險的能力來言,創業者可以根據市場變化及時調整業務進而存活下去。即使面對創業失敗,也可以憑借創業所積累的業務經驗在簡歷上留下突出的一筆,在行業內可以快速尋找到一份不錯的工作”(編號10)。創業者普遍具有“獨立性格”,他們愿意“自己的事自己承擔,任何后果也自己承擔”(編號16),“我主意比較‘正’”(指認準一件事后不輕易改變主意)(編號15)。
(二)非創業者不創業的關鍵因素
本研究共訪談了4位非創業者,訪談問題如下:1. 你有自己創業的想法嗎?為什么有或者沒有;2. 為什么現在選擇打工(上班)而不是創業;3. 父母一方或雙方有做生意的嗎?通過求同法,發現影響非創業者沒有創業的共同因素是缺少啟動資金、認為當下創業風險太高、自身能力還不夠,其對應的自變量依次是工具性支持和控制。
編號為17的非創業大學生對不創業的原因解釋是:“我沒有自己創業的想法。創業意味著風險和成本投入,我感覺自己不是一個具有野心和冒險精神的人。基于第二點,我選擇上班,認為過一種腳踏實地,勞有所得的生活更適合我,并且能有編制最好?!?
編號為19的大學生同樣“自己目前并沒有創業想法”,不創業的原因“一是目前社會環境普遍很差,經濟運行困難,二是在于現有經濟條件無法承擔創業啟動資金或創業失敗的后果”“家里父母有一方很支持創業,但自己沒勇氣也沒足夠技能能夠支撐創業”。
編號為18的非創業大學生有過創業的想法,但最終還是選擇了上班,是因為她認為自己“沒有特別突出的一技之長,不知道做什么好”。同樣地,另一位創業者也有創業的想法,“覺得創業是一個青年人應該經歷的階段,趁現在還有一腔熱血”(編號20),但暫不創業的原因是“剛畢業想著在自己專業方面能積累一些經驗,其次是手里的啟動資金還不夠多,想著再積攢一些,最后是沒有一個動心的項目”(編號20)。
以上非創業者中,有的有創業想法,即對創業持肯定態度,有的沒有創業想法,即個體對行為的態度不是非創業者的共同點;他們的共同特點是啟動資金不足,且認為創業難和對自己技能不夠自信,前者是工具性支持,后者屬于“控制”因素中的社會行為控制的感知和自我效能感。因此,根據求同法,在是否創業中,“個體對行為的態度”是干擾變量,“工具性支持”和“控制”是真正自變量。
(三)影響創業的真正因素
通過以上對創業者和非創業者分別求同后,得出創業者創業的共同因素和非創業者的共同因素,再運用求異法,尋找導致創業和不創業的差異性因素,可以發現,導致創業與不創業的關鍵因素是“控制”和“工具性支持”,而情感性支持是干擾變量。即在創業者與非創業者中都有對創業這一行為本身持肯定性態度者,都有來自家庭、朋友等的情感性支持和肯定,但導致二者不同結果的自變量是創業者對創業困難程度的認知不同、對創業的自信程度不同和能否獲得啟動資金不同。創業者雖然也認為創業要比上班難得多,如編號為16的創業者認為“創業需要不斷思考、不斷琢磨,不像上班”,但是“挑戰自我,做自己喜歡的事,愿意冒風險”(編號3)“賺錢”(編號8、12、15、9)、“成就夢想”(編號9、16)、“體驗生活”(編號13)等動機激發了創業者敢于創業的決心。
五、小結與討論
結合以上的研究發現,影響大學生創業的關鍵因素是資金支持、對創業難易程度的評判和對創業是否有信心。深入訪談會發現,創業者之所以有資金支持,主要有兩個來源,一是父母提供;二是自己積攢、信用卡借款和眾籌。而擁有啟動資金和計劃創業的先后順序是,先有創業的想法,再爭取資金的支持,所以是否有勇氣敢于爭取父母或其他方面資金支持,最終還是來自于對創業的自信和對創業難易程度的評估。由此可見,提升大學生對創業的自信和幫助他們理性評估創業難易是促進大學生創業的核心因素。這與早期的研究發現“培養大學生的創業自我效能感是創業教育的重要內容,是激發創業動機、提升創業率及創業成功率的根本保證。”是一致的。
參考文獻:
[1]陳勇平.社會資本視角下大學生創業的影響因素與政策走向[J].教育與職業,2020(15):69-74.
[2]蔣珞晨.大學生創業的社會支持網絡功能實現研究,科技管理研究[J].2019(07).
[3]劉愛樓.代際傳遞視角的草根青創創業績效決定因素――跨年代比較分析[J].中國青年研究,2017(06):95-100.
[4]韓力爭,傅宏.大學生創業自我效能感結構的扎根理論研究[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4(04):88-92.
[5]王春艷.高職院校大學生創業意向影響因素分析――基于武漢職業技術學院6個創業團隊成員的訪談調查[J].統計與管理,2015(09):186-187.
[6]李嘉茹.大學生自我效能感對創業成功的影響研究――以廣東省體育類創業項目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20(07):327-329.
[7]沙蓮香.社會心理學(第四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2014.
[8]陳梁.健康傳播:理論、方法與實證研究[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20.
*基金項目:2022年度河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課題,項目名稱“基于社會支持理論的大學生創I影響因素”項目編號:JRS-2022-1211。
(作者單位:河北傳媒學院新聞傳播學院)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54458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