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填方路基施工技術要點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如何提高高填方路基的強度、穩定性和耐久性,確保運營期間的安全和質量,抓好施工階段的質量管理是至關重要的。
關鍵詞:高填方;施工;要點
一、工程概況
某高填方路基,填筑里程ZK233+140~ZK233+300,YK233+146.515~YK233+304.976路基中心最大填土高度達35.53m,最大邊坡高度53.26m。填方總量276525 m3,挖方總量1152 m3,M7.5漿砌片石護腳墻5070 m3。護腳墻為梯形截面,上寬3m,外側高5米,外側坡比1:0.75,內側坡比1:0.5,要求基底坐落于基巖上。
地形、地質條件
該路段位于構造剝蝕中山區,雞爪地形,河流侵蝕切割地貌,與路線走向近正交,兩側溝壁及后緣地形陡峭,溝底地形相對平緩,地形條件一般。兩側溝壁可見基巖,挖深揭露溝底基巖埋深較淺,上部覆蓋層為松散碎石土,層厚1.5~ 2.2m,地基承載力約為300kPa,工程地質條件較好。
地形陡峭,山體斜坡坡度較陡,平均坡度約45°,斜坡呈直線坡,相對高差約45~60m。
二、施工前的準備
1、施工準備
(1)路基開工前,在全面熟悉設計文件和設計交底的基礎上,進行現場調查和核對。在詳盡的現場調查后,根據設計要求、合同、現場情況,編制實施性的施工組織設計。
(2)修建生活、生產用房。做好三通一平工作,設立安全標識。
2、施工測量
(1)路基開工前應做好施工測量工作,其內容包括導線、中線、水準點復測,橫斷面檢查與補測,增設水準點等。施工測量的精度應符合交通部頒布實施的《公路路線勘測規程》的要求。
(2)導線復測、水準點復測及加密、中線放樣及路基放樣等的具體要求,符合《公路路基施工技術規范》的相關要求。
(3)加強施工過程中的路基變形及穩定觀測工作,確保施工安全及路基穩定。
三、 施工過程中控制要點
施工階段是質量控制的關鍵階段。如何提高高填方路基施工質量,控制整體均勻沉降,減小工后沉降,保證高邊坡的穩定是控制重點。除路堤高度、填料類型、填料壓實度會影響施工中及工后沉降外,還應考慮路基完工后到路面鋪筑前這段時間內路堤自身的壓縮和地基沉降,為取得良好的施工成果,提高運營中的質量、安全,施工過程中要抓好下面幾個關鍵環節。
1、試驗段指導施工:在路基正式進入大面積施工之前,在本段路基上按照施工方案的要求進行試驗段工作,通過試驗段的施工檢驗施工方案是否可行、有效,通過試驗來確定達到最佳壓實效果的松鋪厚度、壓實機械型號及組合、壓實速度及壓實遍數、沉降差,作業段的流程時間是否滿足工期要求,工程質量是否滿足技術要求,施工方法是否經濟,通過對試驗段的總結、研究,選擇出切實可行的施工方案、人機組合,進行下一步的施工,經過工程質量、經濟、工期的驗證施工方案可行,然后全面進行施工作業。
2、合理安排施工工序,確保路基整體施工:為保證路基整體、同步沉降,并根據最底層先填的原則,避免因為施工工序不合理導致分段填筑,先行安排護腳墻及涵洞的施工。
3、嚴格控制填料的質量:路基設計標高以下8m路堤范圍內采用碎石土填筑,8m以下采用硬質石料填筑。對于粒徑超標的填料進行破碎處理或人工清理、收集用于砌體工程中??刂泼繉犹盍系牧讲淮笥?00mm,并不超過層厚的2/3,不均勻系數為15~20。路床底面以下400mm范圍內,填料粒徑小于150mm,路床填料粒徑小于100mm。
4、重視填挖交界過度段處理。從填方坡腳起向上設置向內傾斜的臺階,臺階寬度不小于2m,并設置4%反向坡,其中基底巖層較厚為強風化石英砂巖,水平分層,有利于路基填挖交界處的穩定。石質邊坡,清除原地面松散風化層,按設計開鑿臺階。填筑時,應嚴格處理橫向、縱向、原地面等結合面,從最低標高處的臺階開始分層填筑,分層壓實,確保路基的整體性。
5、做好加筋路堤的施工控制:為保證路基的整體穩定性、避免路基頂面的開裂,導致路面早期破壞,除在路床內30cm和80cm處鋪設兩層雙向鋼塑土工格柵外,在路堤中下部鋪設8~16層鋼絲格柵,鋼絲格柵間距1m。進場鋼絲格柵必須按照要求進行外委試驗,滿足設計對其性能要求。施工中保證鋼絲格柵與下承層緊貼,搭接寬度不得小于50mm,上下層搭接縫交替錯開,固定方式符合規范要求。鋼絲把手的錨固長度不得小于1m并且與鋼絲格柵有效連接。
6、加大質量控制:填筑前質量控制只要體現兩方面:一是原地面的質量檢驗,檢查是否已經清除表層松散碎石土并平整場地,清表是否徹底,有無軟土地基,基底承載力是否滿足設計要求,二是對下層路基的質量檢查,要求下層路基頂面穩定,不再下沉(無輪跡),石塊緊密,表面平整,控制每層碾壓后沉降差≤試驗段確定的沉降差,施工過程中控制沉降差為零。
7、加強碾壓質量控制:由于本段高填方路基為填石路堤,施工工藝要求采取大功率振動壓路機進行碾壓,以保證路基的效果,減少高路堤的不均勻沉降和工后沉降變形,施工過程中選用20T以上的壓路機,碾壓遍數不少于6遍,除采用振動壓路機碾壓外,每填高1.5m后再用25kJ三邊形沖擊式壓路機增強補壓,要求沖擊補壓遍數在25遍,行駛速度控制在9~12km/h。碾壓過程中嚴格控制碾壓遍數,要求不得少于試驗段所確定的碾壓遍數。采用合理的壓實方法,保證壓實均勻性,要求控制被碾壓層的沉降差為零。填土表面平整性也是影響壓實均勻性的因素之一,因此,嚴格控制路基碾壓前的填料表面平整性也是很有必要的。
8、重視施工過程中的監測工作:監測點應設在觀測數據容易反饋的部位。地基條件差、地形變化大和設計問題多的部位和土質調查點附近均應設置觀測點,填挖交界的填方端均應酌情增設觀測點。無論在路堤的縱向還是橫向,測點越多,測得的結果越能反映路堤真實情況。從滿足監測需要與施工便利性考慮,施工過程中在ZK233+190和 ZK233+190斷面處分別埋設1個觀測標樁和6個位移觀測邊樁;在ZK233+190斷面處埋設1個觀測標樁和4個位移觀測邊樁。測點的設置不僅要根據設計要求,同時還應根據施工中掌握的地質、地形等情況增設。在施工期間位移觀測應每填筑一層土觀測一次;如果兩次填筑時間間隔較長,每3d至少觀測一次。路堤填筑完成后,堆載預壓期間觀測應視地基穩定情況而定,一般半月或每月觀測一次。對于孔隙水壓力的觀測,每填筑一層后,應每隔1h觀測一次,連續觀測2~3d。當路堤穩定出現異常情況而可能失穩時,應立即停止加載并采取果斷措施,待路堤恢復穩定后,方可繼續填筑。沉降和穩定等觀測點最好設在同一橫斷面上,這樣有利于測點看護,便于集中觀測,統一觀測頻率,更重要的是便于各觀測項目數據的綜合分析。
四、高填方路基的施工注意事項
1、及時排水,保證路基穩定:路基強度和穩定性同水有密切關系,地基浸水降低承載力,水是形成路基病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對于影響路基穩定的基底地表徑流,即使設計未做出具體方案,施工過程中也要提出疏導、堵截、隔離等降低地下水位或引導到路基范圍之外的工程措施。對于地面水、路基施工前首先做好截水溝、排水溝、盲溝。截斷和疏干路基施工范圍內的地面水。路堤填筑過程中控制橫坡度在4%左右,及時排除地面雨水。填方到一定高度時要做臨時排水的急流槽,集中排除路面雨水,防止沖刷路堤邊坡。施工期間的臨時排水要與運營階段的永久排水相結合,與路基同步施工,同時邊坡防護工程要及時跟進。其要點為路基要穩定,排水應先行,消除水浸害,質量有保證。
2、重視路基填前碾壓及基底承載力的檢測:地面表層的腐殖土含有有機物質,時間長容易腐爛,引起路基沉陷,所以對高填方路段控制清表露出基巖。路堤基底原狀土不符合《公路路基施工技術規范》要求時,要進行換填處理,換填深度以滿足設計要求的承載力為準,然后采用水穩性好的材料分層回填、壓實,壓實標準比一般填方路堤的壓實標準提高5%。對于完成填前碾壓的原地面,要進行承載力試驗,必須達到設計的要求。高填方路基基底壓實質量滿足壓實度和承載力雙重控制指標,確保路基的穩定性。
3、監測指導施工:本段路基左右幅中心填筑高度最大相差10米,左側邊坡最大高度53.26m與中心填筑高度相差15m,施工過程重點是控制左右幅路基的不均勻沉降,保證高邊坡的穩定。需要通過沉降和穩定性觀測來確定左幅路基每層填筑速率。待左幅路基填筑到與右幅地面同高后,進入一段時間的自然沉降期,在此期間加強監測工作,進行沉降及穩定性分析,當路基沉降趨于穩定后,進行左右幅路基同時填筑。
4、確保檢測結果的準確:監測過程中注意前后兩次測試應盡量使用同一儀器、同一標準進行。由于各種測試方法都有一定的適用范圍,因此必須根據測試目的和現場條件,選擇最有效的方法。無論何種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故應盡可能采用多種方法,進行綜合評價。測試位置應盡量選擇有代表性的部位,測試數量按有關規定要求進行。
參考文獻:路基病害整治(四川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公路路基施工技術規范》
公路施工手冊 路基(路橋集團第二公路工程局)
林峰.公路路基施工問題探討[J].四川建材,2007,(6).
李萍.淺談公路路基施工技術要點[J].青海交通科技,2007,(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5662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