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年來國內建筑學科在 社區養老領域的研究動態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毛秀蘭 王松濤 祝瑩
摘要:隨著我國老齡人口數量的增長,作為重要的養老模式之一的社區養老日益受到廣泛關注并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用知識圖譜跟蹤分析國內建筑工程學科在社區養老領域的研究熱點和前沿趨勢,發現:(1)適老化改造設計、養老模式、養老服務設施、養老建筑空間設計和景觀設計是當前國內建筑學科社區養老領域研究熱點,養老設施布局選址、建筑設備、農村社區養老卻成為研究冷門;(2)適老環境景觀設計、醫養結合建筑設計、嵌入式養老設施設計以及老舊小區適老化改造是近期的前沿研究方向;(3)針對老年人口的精細化設計、智慧型適老化設施設備研究、農村地區養老問題研究是未來研究的方向,因此,加強跨領域、多學科的跨界合作是提高研究水平的關鍵。
關鍵詞:社區養老;養老服務中心;適老化設計;老齡社會;養老模式;老年人口;景觀設計;知識圖譜
按照國際通行老齡化標準,我國在1999年底65歲以上老齡人口占比超過10%,開始步入老齡化社會。為了更好應對嚴峻的老齡化形勢,各類養老政策、措施、模式探索逐步推開,其中《十三五老齡事業發展規劃》《國務院35號文件》等政策明確要求加強社區養老服務建設〔1〕,社區養老服務設施數量激增,據民政部統計結果顯示,截至2021年全國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有30.1萬個,占我國養老機構和設施總數的88.5%〔2〕。同時城市居民的養老觀念發生轉變,《中國城市養老服務需求報告2021》提出26.5%的城市居民愿意選擇社區養老,和之前所提倡的9073、9064相比,差距較大〔3〕,社區養老總體上已成為我國重要的養老模式之一。
S著社區養老事業的迅速發展,根據老年人的需求可將社區養老服務類型、養老設施建筑分為以下三類:居家老人對提供上門服務、短距離助餐服務的老年活動中心、助餐服務站等設施的需求強烈,日托老人對提供康復保健、心理疏導、文化娛樂等服務的社區日間照料中心、養老服務站等設施需求較大,全托老年人需要社區養老院、社區養老綜合體等大型設施,實現全托養老服務。
為了推動我國老齡事業發展,國內建筑工程學科專業人士(建筑學、城鄉規劃、風景園林等)聚焦養老,探索適用于各類養老模式、設施的物質載體和空間環境。建筑學致力于養老類建筑設計,從老年人的身體、心理需求出發,為老齡化人群提供人性化、科學化的建筑設計〔4〕;城鄉規劃從區域、城市、社區層面為養老類設施的布局選址提供合理建議;風景園林專業人士立足于老年人需求,運用“景觀療愈”等理念,注重軟質景觀和硬質景觀的搭配,為老年人提供高品質環境〔5〕。
現有社區養老研究綜述成果,多聚焦于養老模式、養老服務,而各類養老模式、服務的物質載體及空間環境相關研究綜述較少。建筑工程學科致力于養老物質空間環境研究,故本文對國內建筑工程學科在社區養老領域的研究成果進行分析,有助于精細化地分析和把握當前關于國內建筑工程學科在社區養老物質載體及空間環境上的研究熱點和難點,洞悉其成因、邏輯和解決之道,并對下一步的研究工作提出建議。
一、研究方法與數據采集1.研究方法
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3期毛秀蘭近30年來國內建筑學科在社區養老領域的研究動態國內建筑工程學科在社區養老領域的文獻數量在2010年后激增,運用文獻法進行綜述研究,分析的文獻樣本數量有限,難以兼顧大量已發表文獻,而CiteSpace運用共引分析理論、尋徑網絡算法有利于精細化識別研究方向〔6〕。所以本文運用CiteSpace可視化圖譜分析,綜合文獻法和數據型分析方法,對國內建筑工程學科在社區養老領域的研究成果進行分析。
2.數據采集
本文數據來自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CNKI,在CNKI中運用高級檢索,將檢索詞設置為“社區and養老or社區養老”,文獻時間限定為2020年12月31號之前,學科類型為建筑科學與工程學科。同時,為了提升研究數據的全面性和解釋度,進一步擴大搜索范圍,根據社區養老的定義,將“養老驛站、托老所、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站)”等加入檢索主題詞,盡可能全面搜集文獻。圖11991―2020年國內建筑工程學科在社區
養老領域的歷年發文量統計結果除去部分會議、報紙以及嚴重不相關的文獻,得到2205篇文獻作為分析數據。
如圖1所示,國內建筑工程學科在社區養老領域的相關研究從 1991 年開始, 1991―2000年是研究初期,相關文獻較少,平均年發文量1.8篇,總文獻數量18篇;2001―2010年是一般增長期,文獻數量增多,平均年發文量17.9篇,總文獻數量179篇;2011―2020年是快速增長期,文獻數量激增,平均年發文量200.8篇,總文獻數量2008篇。
二、研究分析
?。ㄒ唬┭芯繗v程分析跟蹤文獻數量和社會人口發展變化,可推出以下結論:建筑科學與工程學科的研究呼應社會發展、人口結構變化的需求。1994年國家頒布《中國老齡工作七年發展綱要》,標志著我國養老服務體系進入國家工作視野,社會開始關注養老,從中國知網檢索到的第一篇國內建筑工程學科在社區養老領域的研究文獻發表日期為1991年,這與當時剛起步的老齡工作發展背景相符合〔7〕。2000年第5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0歲以上人口的比重為10.2%,對比國際通行標準中的10%,普遍認為我國從1999年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所以從2000年開始國內建筑工程學科在社區養老領域的相關研究慢慢起步,研究文獻逐漸增多,與2001―2010年一般增長期一致〔8〕。2011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1―2015年)》,高度重視老齡化問題,與2011―2020年快速增長期相一致,國內建筑工程學科在社區養老領域的研究文獻激增,平均年發文量200.8篇〔9〕。
?。ǘ┭芯孔髡?
1.核心作者分析
作者發文量胡惠琴18周典13周燕珉10姚棟10裘知9于一凡9林文潔9王竹8李斌8徐怡珊7運用普賴斯理論分析核心作者,其條件為發文量在N篇以上,N=0.749η1/2max(ηmax為最高產者的發文量)〔10〕。統計發現1991―2020年,胡惠琴發文量最多,為18篇,即ηmax=18,由此求得N≈3.18,取整后得到發文量大于等于3篇的作者為建筑科學與工程學科在社區養老相關研究中的核心作者,因此本文結合中國知網計量可視化分析和CiteSpace作者合作共現圖譜對發文量前10的核心作者進行統計。從表1中可以看出胡惠琴發表文獻數量居第一,發文量18篇;周典位居第二,發文量13篇;周燕珉和姚棟并列第三,發文量10篇。根據洛卡特定律分析研究作者和文獻數量之間的關系得出發文量為1篇的作者人數占總人數的比重小于60.79%,則形成穩定的研究網絡〔10〕,表2為作者發文量占比統計結果,其中發文量為1篇的作者占比高達8522%,由此可知,我國建筑科學與工程學科在社區養老相關研究中未形成穩定成熟的研究網絡。
nlc20220613161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4/view-154334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