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學術創業研究熱點及未來趨勢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林培思 李曄馨

  摘要:本文運用CiteSpace軟件對Web of Science核心數據庫中學術創業研究主題的文獻進行統計分析和可視化展示,系統性地探討了學術創業研究的時間分布、空間分布、發文期刊、文獻類別、核心作者和被引情況等基礎研究結構?;陉P鍵詞共現圖譜對學術創業研究熱點主題分析進行總結回顧,本文提煉出學術創業者的個體特征分析、創業型大學的使命與建設、大學衍生企業創建與發展和學術創業生態系統構建四大研究主題。根據上述對學術創業研究的熱點主題以及演化路徑分析,對未來學術創業的研究趨勢進行展望,以期對學者開展后續研究有所啟發和參考。
  關鍵詞:學術創業;可視化分析;研究熱點;知識圖譜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DOI: 10.3969/j.issn.1003 - 8256.2022.02.007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 OSID):
  0 引言
  當前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孕育興起,經濟發展與增長越來越依賴新知識和創新。來自大學的研究被視為開發新產品、新工藝以及培育新興產業(如生物技術產業)的關鍵要素[1]。將新科學知識廣泛運用到市場的一個重要直接渠道就是學術創業,即大學及科研機構的研究人員通過開發新產品并創辦白己的公司來銷售其研究知識和發明[2]。白1980年《拜杜法案》頒布以來,美同學術創業和其他形式的大學技術轉讓已經有了實質性的增長[3]。在歐洲和亞洲的許多國家,以及澳大利亞、加拿大和以色列,大學專利許可和初創公司的數量也在不斷增加[4]。隨著我國大眾創業政策的不斷深入和迭代,人社部于2017年出臺了《關于支持和鼓勵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以進一步激發科研人員的科技創新活力和干事創業熱情。2020年,科技部和教育部共同印發《關于進一步推進高等學校專業化技術轉移機構建設發展的實施意見》,加大了對高??萍汲晒D化的政策支持力度。因此,對學術創業相關文獻進行系統回顧,詳細梳理研究理論的發展脈絡,有助于提高對學者參與科技成果商業化的影響因素的認識,從而為相關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鑒。
  盡管學者們在學術創業領域的研究已變得相當活躍,但相關的研究主題仍然十分分散。當前對學術創業主題進行系統性回顧的文獻相對較少,部分研究時期較早,無法反映學術創業研究最新的發展特征[5]。或者只針對文獻的基本特征、研究內容等進行了簡單的概括討論,缺乏對學術文獻的時間、空間分布特點、被引情況等關鍵信息進行系統分析[6]。學術創業正成為科技創新研究領域的重要主題,但現有的綜述文獻多集中發表于《中國高等教育》《高教探索》等高等教育研究期刊,亟須立足技術創新管理的研究視角對該領域文獻進行針對性的總結分析,為技術創新管理的研究學者開展后續研究提供參考。
  本文將借助文獻計量和可視化工具對學術創業研究文獻的研究現狀,如文獻的時間分布、空間分布、發文期刊、學科類別、核心作者和被引文獻情況,進行全面、客觀的統計分析,并借助關鍵詞共現的方法尋找學術創業研究領域的研究熱點和發展趨勢,為我國科技成果轉化體系建設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提供有力支撐。
  1 研究設計
  1.1 研究方法
  本文利用科學知識圖譜對學術創業相關研究主題進行可視化分析。科學知識圖譜作為文獻計量的一種方法,能夠將復雜、無序的文獻信息轉化為簡潔、直觀的圖形,進而清晰地展示出科學知識的發展脈絡‘”。隨著數字技術的進步,科學知識圖譜的應用工具也不斷發展和完善,其中陳超美教授開發的CiteSpace軟件在技術創新研究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吳曉波等[8]基于CiteSpace件對創新管理國際領域的研究熱點進行系統回顧,尹西明等[9]采用CiteSpace軟件分析新中國70年來技術創新研究主題的演化過程。本文將依托CiteSpace軟件對作者、研究機構、關鍵詞、被引文獻等關鍵內容進行可視化分析,呈現學術創業領域的研究熱點與發展趨勢。
  1.2 數據來源與處理
  本文的研究文獻來源于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開發的Web of Science(WoS)核心數據庫,其包含了SCI-EXPANDED、SSCI、A&HCI、CPCI-S等社會科學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引文數據庫。選取WoS核心數據庫進行文獻檢索,以獲取具有權威性和完整性的文獻數據。檢索主題設置為“Academic Entrepreneurship'’,獲得初始數據3 286條,進一步將范圍限定為文獻類別=“Article”,語言=“English”,同時剔除會議摘要以及非學術創業研究相關的文獻,經篩選最終獲得2 016條有效數據,時間跨度為1997年1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檢索時間為2021年10月19日。將檢索所得數據導入CiteSpace 5.6.R5,時間設置為19882021,Year Per Slice設置為1,文本處理的術語來源選擇Title、Abstract、Author、Keywords、Keywords Plus,g-index設置為25。
  2 學術創業研究文獻的基本特征分析
  2.1 時間分布統計分析
  本文通過對學術創業研究的發文量進行年度統計,以反映該領域的發展現狀與趨勢,結果如圖1所示(省略數據不全的2021年)。學術創業相關研究領域早在1997年就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但在接下來的幾年內發文量相對較少,絕大多數研究成果都是在近幾年爆發式涌現??梢钥闯?980年美國《拜杜法案》以及歐洲相應的法規政策鼓勵大學的研究成果向產業界轉移,從而促使了學術創業相關研究的出現。除了制度因素的影響,技術發展也可以進一步解釋這種現象,正是近期對技術創新的需求快速增長直接促使了學術界對該領域的高度關注。同時值得注意的是,專注于技術轉移研究的國際知名期刊Journal of TechnologyTransfer于2001年創刊,為相關研究提供了發表載體和研究陣地,從而也推動了學術創業研究的有序發展。總體而言,學術創業研究的發文數量整體持續增長,已逐漸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熱點研究話題。

nlc202211231013



  2.2 空間分布統計分析
  本文將“Node Type”的類型設置為“countr”,運行得到各國在學術創業領域研究情況的可視化圖譜。進一步挖掘論文發表量排名前十位的國家,結果如圖2所示。從論文發表數量的空間分布可以看出,學術創業領域的研究主要集中美國、英國、意大利、西班牙等西方國家。其中,美國以488篇發文量占據第一且遙遙領先,是緊隨其后的英國的近兩倍,中國的五倍。這表明白《拜杜法案》發布以來,美國在科技成果商業化方面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學術界基于理論視角對學術創業進行了深入、豐富的討論。而英國、意大利、西班牙、德同等歐洲科技創新強國的發文量占據了除美國、中國之外的其余席位,表明歐洲在保持技術積累和產業基礎優勢的同時也不斷關注創新成果轉化,成為了學術創業的主要研究陣地。中國是發文數量前十中唯一的新興經濟體國家,以93篇的發文數量排名第七,雖然與美國相比仍存在較大的差距,但隨著國家對科技創業成果商業化的重視度不斷提高,將進一步推動相關研究的持續投入。
  進一步對機構在學術創業文獻發表數量進行統計分析以具體探討各區域科研機構的研究產出,結果如表1所示。根特大學以31篇的發表數量在所有研究機構中位列第一。作為比利時學術排名第一的世界頂尖研究型大學,根特大學的農業與林業學、生命科學和醫學等學科研究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也從側面反映了大學的研發優勢為學術創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實踐支撐,同時孕育了學術創業相關理論研究的土壤和氛圍。發文量前十的高校以英同居多,占有其中四席,還有來自比利時、瑞典、美國、葡萄牙的多所高校位列其中,說明學術創業研究吸引世界范圍內各研究機構的廣泛關注。中同學術創業研究發文量排名前五的機構依次是清華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浙江大學以及天津大學,分別對應11篇、7篇、6篇、6篇和5篇,可以看出目前國內高校的學術創業國際研究較為分散,單個機構的發文數量較少,尚未形成集中的學術創業研究陣地。
  2.3 發文期刊統計分析
  通過對發表學術創業研究文獻的期刊進行分析,可以從研究領域的范圍與結構更深入地探討學術創業主題的研究情況。表2為刊發學術創業研究文獻最多的前十個期刊。其中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是學術創業研究領域發文量最多的期刊,截止至檢索時間累積發表了124篇文獻,占據該領域總發文量的6.15%。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是研究技術轉讓、創業和創新領域的國際權威期刊,眾多學術創業的文獻在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發表,說明該領域研究備受國際學者的關注。學術創業領域論文刊發量排名第二的是科技創新領域的權威期刊Research Policy,共計發表學術創業相關文章64篇。Small BusinessEconomics是關注中小企業和新創企業的期刊,刊發了學術創業研究文章56篇。除此之外,InternationalEntrepreneurship and Management Journal, Technological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InternationalEntrepreneurship and Management Journal,都是技術創新領域影響因子較高的國際知名期刊。此外還有Sustainability,Industry and Higher Education, Educationand Training等關注可持續發展以及高等教育的期刊,進一步說明學術創業研究具備多學科多領域的融合性特點。
  2.4 學科類別統計分析
  通過對文獻的類別分布進行統計分析,可以發現學術創業研究發文最集中的學科類別。篩選出的2 016篇文獻在WoS分布在108種不同類型上,說明學術創業的研究范較為廣泛。對分布類型排名前十的進行統計分析,結果表3所示。其中841篇文獻發表在管理類別,占據整體文獻的41.7%,表明學術創業研究以管理學為最主要的研究學科。另外分別有666篇和232篇文獻發表在商業和經濟類別上,表明商業和經濟視角也是學術創業研究的主要出發點。還有許多文獻分布在教育研究、工程工業、環境研究等多個研究類別,表明學術創業的研究不僅分布經濟管理領域,同時也得到跨學科學者的關注。
  2.5 核心作者統計分析
  通過對研究學術創業的作者情況進行分析,可以挖掘該學術領域的主流關注點以及發展方向,本文分別梳理了高產學者以及高被引學者的情況,如表4、表5所示。高產說明在學術創業領域的成果較多,而高被引則代表在該領域的學術影響力突出。表4中,Wright是學術創業領域發文量最多的學者,累積發表學術創業論文21篇,分別圍繞制度[10]、組織[11]和個人[12]等不同層面探討學術創業的理論發展。Currerog[13]關注創業型大學的發展,致力于了解外部環境和內部因素如何促進創業型大學實現教學、科研及創業使命。Rasmussen[14]關注大學部門以及中介機構如何促進大學與產業之間的技術轉移。Klosten[15]主要從事創業型大學的研究,探討創業型大學對推動經濟增長以及區域發展的作用。
  高被引學者是衡量某個領域關鍵研究方向的重要指標之一。通過對高被引學者進行排序,結果如表5所示??梢园l現發文數量與被引情況并無顯著的聯系,高被引作者憑借相對較少的發文量依然獲得廣泛認可。
  來自美國的學者Shane在學術創業領域擁有最高的文獻被引率,累積被引次數達559次。Shane[16]側重從專利視角出發,探討公共政策對大學技術商業化的影響機制,其成果揭示了《拜杜法案》對研究型大學技術轉移擁有顯著刺激作用,為國家政策引導學術創業發展提供了有效的理論支撐,同時激起了學術界對學術創業研究的熱情。學術創業研究領域被引頻次排名第二的是Etzkowitz,因提出了政府一高校一企業三者協同合作發展的理論體系而獲得了“三螺旋之父”的美譽。Etzkowitz[17]探討了創業型大學發展的內在邏輯以及不同階段的發展特點,他有關學術創業的研究也引起學術界的廣泛關注。Audretsch的研究聚集在了解員工、高校教授、風險投資家之間的互動對創業活動的影響[18]。Siegel是學術創業研究領域被引數量排名第四的學者,其研究強調對學生、年輕教師、博士后研究員等學術創業新興力量的關注[3],豐富了包含多個生態系統理論框架。

nlc202211231013



  2.6 被引文獻統計分析
  通過對被引文獻的情況進行統計分析,可以提煉出具有較高價值和影響力的文獻研究內容,有助于進一步了解學術創業研究的熱點主題以及發展方向。本文將CiteSpace中的節點類型設置為reference,對被引頻次排名前十的文獻進一步梳理,如表6所示??梢园l現這些文獻的議題大致可以根據研究主體劃分為三類:一是學者個體因素對學術創業活動的影響研究,主要從動機、能力、經驗等多個視角探討學者如何推動研究成果商業化的過程。二是高校組織對學術創業活動的影響研究,主要探討大學技術轉讓辦公室等高校專門設立的組織機構在推動學術創業活動中發揮的作用。三是公共政策、襯=會環境等宏觀環境對學術創業活動的影響研究,主要的研究議題包括研究性大學的社會使命、大學與產業之間的互動機制及學術創業的政策研究。
  學術創業文獻中被引頻次最高的文獻是Perkmann聯合Tartari、McKelvey等十六名學者在Research Policy發表的綜述型文章“Academic engagement and commer-cialisation: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on university-industryrelations”,該文獻的被引次數達到170次,是目前學術創業研究領域影響力最高的文獻。該文通過對學術科學家參與協作性研究、合同性研究和咨詢等非技術轉讓的學術參與類文獻進行系統回顧,辨析其與學術商業化在驅動機制和作用結果的差異,吸引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19]。被引頻次排名第二的是Grimaldi等發表的“30 years after Bayh-Dole: reassessing academic en-trepreneurship”。該文獻在頒布《拜杜法案》三十年之際重新審視了學術創業的基本原理,為改革現有政策和創建支持學術創業的新機制提供新見解,在學術創業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4]。被引頻次排名第三的是Abreu等發表的“The nature of academic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UK: widening the focus on entrepreneur-ial activities”,該文獻擴大了創業活動的范圍,從以往只關注專利及其衍生品擴大到關注其他非正式的商業和非商業活動[20]。
  3 基于關鍵詞共現的學術創業研究熱點主題和演化趨勢分析
  3.1 基于關鍵詞共現的學術創業研究熱點主題分析
  關鍵詞是一篇文獻進行高度概括與集中提煉后得到的核心詞匯,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代表研究主題的關注焦點與研究方向。因此本文通過學術創業研究文獻的關鍵詞共現情況客觀地展示該研究領域的研究熱點。表7列舉了關鍵詞共現頻次排名前十的關鍵詞。其中創業(entrepreneurship)出現的頻次最高,反映該領域的研究以創業為主要研究導向。此外,高頻關鍵詞還包括績效(performance)、創新(innovation)、知識(knoWledge)、影響(impact)、科學(science)和大學(university)等,這些也是學術創業研究的主要關注方向。本文根據關鍵詞共現的知識圖譜以及相關重點文獻,大致將學術創業的熱點主題劃分為四類,分別圍繞學術創業者的個體特征研究、創業型大學的使命與建設、大學衍生企業創建與發展和學術創業生態系統構建展開,如圖3所示。這四個主要研究方向與Gartner提出創業研究領域知名的“個體、組織、過程和環境”四要素創業理論框架恰好對應,說明學術創業作為創業一個細分領域,創業機制研究為其提供了良好的理論基礎。以下本文將結合具體文獻,對學術創業熱點主題進行總結分析。
  學術創業者的個體特征研究。該主題由科學家(scientist)、觀點(perspective)、能力(capacity)、經驗(experience)、性別(gender)等高頻關鍵詞構成,主要針對學術創業者的性別、經驗和能力等個體特征對其參與學術創業活動的意圖與行為展開研究,探討了學術創業者由科學家向企業家轉變的過渡過程。鑒于新的研究知識大部分是隱性的[21],在將原始知識轉化為可銷售的產品時,通常需要科學家的積極參與?;诮洕妒降慕嵌?,可以構建以預期利益為中心的職業選擇決策模型,對科學家參與學術創業活動的意愿進行有效預測[22]。科學家的個體特征在推動創業投入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如年齡、性別等因素都會對科學家參與學術創業過程的積極性造成影響[23]。此外,雖然科學家擁有對科學和技術進步至關重要的知識,但這些人通常缺乏知識開發過程中的商業經驗,以及對機會識別的敏銳性[24]。過往的商業化經驗或風險投資經驗增加了科學家參與共同創業活動的可能性[25]。更有經驗的研究人員擁有更廣泛的人際網絡,從而擁有更多的社會資本,因此能夠幫助他們在市場中找到潛在的合作伙伴[26]。未來的研究將基于社會心理學、組織行為學等理論視角進一步深入探究學術創業者的創業決策過程。
  創業型大學的使命與建設。該主題由創新(inrio-vation)、知識(knowledge)、業型大學(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教育(education)、技術轉移辦公室(technology transfer office)等高頻關鍵詞構成,圍繞大學的角色和使命、創業教育和支持學術創業的內部機構建設等內容展開討論。白《拜杜法案》實施以來,大學除了傳統的教學和研究任務外,逐漸擔負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第三使命”[27]。通過積極參與技術開發,大學展示了在產生科學知識和技術成果方面的特殊能力[28]。也有不少學者提出質疑,認為過多提倡創業行動會對科學知識的長期生產造成有害影響,如將從基礎研究更多地轉向技術應用、威脅學術自由等[29]。盡管對大學的經濟社會發展使命存在爭議,但大學專利許可的收入和從事學術創業的研究人員數量都在持續增加,學術創業活動仍然被許多大學所重視[30]。創業教育是建設創業大學的重要基礎,對創業教育的討論幾乎與創業型大學同時興起,創業大學的核心內涵是培養研究人員和學生的創業想法,并積極促進各級研究人員和學生實施創業,而通過創業教育可以將技術或商業構想轉化為公司[31]。同時創業型大學的關鍵要素是“發展組織機制將學術和非學術元素整合到一個通用框架中”,如何構建專門的機構來創造良好的創業教育環境也是研究關注的重點之一[17]。例如技術轉移辦公室、創業中心和合作研究中心等學校官方機構,都是克服學術創業中文化和組織障礙的重要途徑[32]。研究將進一步探討民族文化或其他外部環境因素如何影響不同國家、地區和大學之間的創業型大學發展戰略。

nlc202211231013



  大學衍生企業的創建與發展。該主題由初創企業(start up)、績效(performance)、企業(firm)、研發(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管理(management)、合作(collaboration)等高頻關鍵詞構成,主要圍繞大學衍生企業的績效管理展開,探討影響大學衍生企業成長的關鍵因素。學者們普遍認為大學衍生企業是將新科學知識帶入商業應用的直接渠道,通過創造新的高技能工作并產生知識溢出為區域經濟發展做出貢獻[33]。大學衍生企業的發展過程是學術界持續關注的重點,可以大致劃分機會識別、創業承諾、信用建立和持續發展四個階段[34]。有學者進一步指出,大學衍生企業的發展是一個線性演進的過程,必須積累一定的資源和能力才能從一個階段跨越到下一個階段[35]。這些關鍵資源和能力首先包括技術知識和實物資產,如研發實驗室[36],其次是進行商業化的核心能力,比如談判技巧、識別創業機會的能力和相應的管理技能[37]。基于此,學者提出基于資源互補的合作學術創業是學術創業者實施創業的理想方式,具體包括學術創業者獨立實施創業的發明家創業模式、將技術轉讓或授權給產業創業者的替代者創業模式和聯合產業創業者共同實施創業的合作學術創業模式[38-39]??梢妼W術合作創業模式也是大學衍生企業主題研究持續關注的熱點。
  學術創業生態系統。該主題由技術轉移(technology transfer)、產業(industry)、組織(organi-zation)、三螺旋(triple helix)、政策(policy)、網絡(network)等高頻關鍵詞構成,主要探討政府、大學、中介機構等行動主體在學術創業生態系統中扮演的角色及相互作用關系。為了獲得并成功建立所需的關鍵資源和能力,學術創業者需要依賴于他們所處的創業生態系統[40]。學術創業生態系統由組織及其合作網絡組成,旨在為創業公司提供資源和信息,以應對不斷變化的競爭環境[41]。地方和國家政府通過制定多種政策和計劃,以鼓勵和支持學術創業,包括早期的科技孵化器[42]和創業教育計劃[43],以及最近出現的大學概念驗證中心[44]。這些機構通常會提供創業支持機制,例如咨詢、培訓和行業聯系等,以確保學術創業公司能夠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取得成功[1]。此外還包括風險投資機構、咨詢機構、知識產權服務機構等中介組織,能夠為學術創業企業提供風險資本、管理知識、技術技能以及與其他支持性服務[45]。除了強調系統中各個行動主體發揮的作用,研究進一步關注生態系統中社會網絡的組成與演變,探討各行動主體的戰略和集體行動,以最大限度地發揮整體效率[46]。3.2基于關鍵詞時區分布圖的學術創業研究趨勢分析
  關鍵詞時區分布圖能夠從時間維度展示某一研究領域的演化方向,有助于探尋該領域研究的歷史發展趨勢,為后續研究提供參考方向。利用CiteSpace軟件關鍵詞共現的Timezone功能,生成學術創業研究關鍵詞時區分布圖,如圖4所示。結合圖3和圖4可以發現,學術創業研究大致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分別為概念化階段、蓬勃發展階段、擴散發展階段和深入發展階段。
  概念化階段(1997-2004年)。這一階段的關鍵詞主要包括創業(entrepreneurship)、產業(industry)、創新(innovation)、技術轉移(technology transfer)等。根據這些關鍵詞可知,該階段是學術創業研究的起步階段,主要界定學術創業的基礎內涵、學術創業與創新等相關概念的聯系。這一階段對概念界定的探討,為后續相關主題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蓬勃發展階段(2005-2009年)。績效( perform-ance)、初創企業(start up)、管理(management)等關鍵詞是該階段研究的主要研究內容,學術界開始關注大學衍生企業的創建和運行管理過程。隨著《拜卡十法案》等支持學術創業的相關政策成功實施,大學衍生企業的數量實現了快速增長,這個階段學者們通過研究績效表現優異的衍生企業,進而總結歸納出推動大學新創企業成功的關鍵因素。
  擴散發展階段(2009-2016年)。關鍵詞科學家(scienlist)開始凸顯出來,并帶動后續在能力(capac-ity)等微觀層面的相關研究,說明學術創業研究已經從宏觀的環境分析逐步擴散到對學術創業者個體特征的探討。這個階段的研究開始關注科學家參與創業的動機,強調從個體差異的視角解釋為什么某些學者更有可能從事創業活動。
  深入發展階段(2017-2021年)。這一階段創業型大學(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教育(education)等P鍵詞成為了學術界關注和討論的熱點話題。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加速拓展,學者們正面臨著一種新的壓力,要求他們將研究工作更直接地與經濟需求和商業化聯系起來。由此,學術創業的研究內容開始進一步向大學的創業使命延伸,即探討大學如何拓展教學與科研的職能,推動知識生產、傳播與應用的有機統一,服務社會經濟發展。
  3.3 近180天學術創業研究熱點分析
  為進一步識別近期學術創業研究的新興熱點研究話題,本文借助CiteSpace的Usage 180功能對近180天學術創業研究的高頻關鍵詞進行分析。表8反映了2021年6月30日前180天學術創業領域頻次排名前十的關鍵詞。除頻次最高的學術創業(academic entrepre-neurship)外,高頻關鍵詞還包括“學術研究”(aca-demic research)、吸收能力(absorptive capacity)、學術科學家(academic scientist)、大學衍生企業(academicspinoff)、學術產業鏈(academic industry link)等,表明當前的研究熱點還包括從產業的視角探討學者參與學術創業活動的成效。特別是大學衍生企業(academic spinoff)有7次共現頻次,說明大學衍生企業作為知識直接商業化的產物而備受學術創業研究者關注。

nlc202211231013



  4 研究結論與未來展望
  4.1 研究結論
  現有對學術創業研究進行系統性回顧的文獻仍然十分少見,并且主要集中在教育研究領域。本文運用CiteSpace軟件對WoS核心數據庫中學術創業研究主題的文獻進行統計分析和可視化展示,系統性地探討了學術創業研究的時間分布、空間分布、發文期刊、文獻類別、核心作者和被引情況等基礎研究結構,并進一步結合共詞分析對研究熱點進行總結回顧。
  第一,從學術創業研究的時間分布來看,學術創業研究的發文數量整體隨時間的推移而持續增長,特別是近些年研究文獻數量激增。學術創業研究已逐漸發展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熱點研究話題,
  第二,從學術創業研究的空間分布來看,主要的研究力量來自西方發達國家。其中美國以累計488篇的發文量占據榜首,英國、意大利、西班牙等八個歐洲科技強國位列發文量前十,是學術創業研究的重要陣地。而中國是唯一發文量進入前十的新興經濟體國家,說明我國對學術創業研究領域的關注度也在不斷增強。而在具體的研究機構排名中,比利時學術排名第一的根特大學以31篇研究文獻排名第一,此外包括來白美國、瑞典、英國、葡萄牙等同家的多所高校位列其中。相比之下,中國高校無一人選,中國研究機構的學術影響力有待進一步加強。
  第三,從學術創業研究的發文期刊及類別分布來看,學術創業研究具備多學科多領域的融合性特點。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以累計124篇的發文量成為刊登學術創業研究文獻最多的期刊,此外ResearchPolicy,Small Business Economics等創新領域高影響因子的國際期刊也位列前十,同時還包括Sustainability,Industry and Higher Education,Education and Training這些關注可持續發展以及高等教育的期刊。
  第四,從核心作者的分析結果來看,Wright是學術創業領域發文量最多的學者,Shane以累計559次被引頻率成為學術創業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學者。其他的高被引學者,如提出“三螺旋”結構理論的Etzkowitz,對學術創業研究進行系統性思辨的Siegel,都是學術創業研究的重要推動者。
  第五,從被引文獻的情況分析來看,被引頻次排名前十的文獻主要關注焦點在三個議題上面,分別是:一是學者個體因素對學術創業活動的影響研究;二是高校組織對學術創業活動的影響研究:三是公共政策.社會環境等宏觀環境ρ術創業活動的影響研究。
  第六,從高頻關鍵詞以及聚類結果來看,學術創業研究的熱點主題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學術創業者的個體特征分析、創業型大學的使命與建設、大學衍生企業創建與發展和學術創業生態系統構建。進一步結合關鍵詞時區分布圖可以看出學術創業研究路徑演化趨勢,具體劃分為概念化階段、蓬勃發展階段、擴散發展階段和深入發展階段四個階段。此外,通過近180天學術創業研究熱點分析可以看出,大學衍生企業等產學互動的主題是近期研究關注的熱門方向。
  4.2 研究展望
  根據上述對學術創業研究的熱點主題以及演化路徑的總結分析,本文提出對未來學術創業的研究趨勢進行展望,以期對學者開展后續研究有所啟發和參考。
  第一,加強對學術創業者個體的創業決策機理研究。學術創業者在學術創業活動中扮演著最為復雜且關鍵的角色,其參與學術創業的動機與態度直接決定了學術創業活動的活躍程度。目前關于學術創業者個體分析是該領域的重點專注方向之一,后續研究可結合創業決策的動態性和不確定性,從社會心理學、組織行為學等理論視角出發,進一步深入探究學術創業的決策過程。
  第二,提高對大學衍生企業發展過程和成長績效的研究。鑒于技術商業化過程面臨的技術不確定性和市場不確定性以及學術創業者認知和資源的局限性,大學衍生企業從注冊成立到第一次實現正向現金流的過程機理仍然是一個“黑箱”。當前相關研究尚處于零散、不系統的階段,可以進一步圍繞資源基礎觀和核心能力理論,建立學術創業發展進程的動態迭代研究。
  第三,拓展對創業型大學發展的戰略研究。盡管目前對大學的任務和使命存在爭議,創業型大學仍是高校需要積極思考和探索的方向。如何解決學術創業中的文化和組織障礙,構建良好的內部創業支持體系,仍然是未來研究值得關注的重點話題。
  第四,推進學術創業生態系統的動態研究及優化設計。過往研究多集中于對生態系統中不同行動主體的單獨作用進行探討,缺乏對個主體之間的交互作用進行系統性思考。因此需要進一步推動學術創業生態系統的動態演進研究,同時可以結合不同區域的特征,對學術創業生態系統的結構進行優化設計。
  參考文獻:
  [1]AUTIO E, KENNEY M, MUSTAR P,et al. Entrepreneurial innovation:the importance of context [J]. Research Policy, 2014, 43 (7):1097-1108.
  [2]SHANE S Encouraging university entrepreneurship? the effect ofthe bayh-dole act on university patent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4, 19(1): 127-151
  [3]SIEGEL D S,WRIGHT M. Academic entrepreneurship: time for arethink? [J]. 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5, 26(4): 582-595
  [4]GRIMALDI R,KENNEY M, SIEGEL D S,et al 30 years afterbayh-dole: reassessing academic entrepreneurship [J]. ResearchPolicy, 2011, 40(8): 1045-1057

nlc202211231013



  [5]S揚杰,侯平,李燕.國外學術創業研究現狀的知識圖譜分析[J].高教探索,2013(6): 88-92
  [6]易高峰.從學術創業研究知識圖譜看研究熱點[J].中國高等教育,2018(22): 18-20
  [7]陳悅,陳超美,劉則淵,等.CiteSpace知識圖譜的方法論功能[J]科學學研究,2015, 33(2): 242-253
  [8]吳曉波,付亞男.創新管理國際研究熱點及其演化:基于可視化分析[J].外國經濟與管理,2019, 41(12): 186-199
  [9]尹西明,李楠,陳萬思,等.新中國70年技術創新研究知識圖譜分析與展望[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9, 40(12): 19-34
  [10]WRIGHT M. Academic entrepreneurship, technology transfer andsociety: where next? [J].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 2014, 39(3): 322-334
  [11]WRIGHT M, PIVA E, MOSEY S, et al Academic entrepreneurshipand business schools [J].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 2009, 34(6): 560-587
  [12]WRIGHT M, HMIELESKIK M, SIEGEL D S,et al.The role ofhuman capital in technological eentrepreneurship [J]. EntrepreneurshipTheory and Practice, 2007, 31(6): 791-806
  [13]GUERRERO M,URBANO D The development of an entrepreneurialuniversity [J]. The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 2012, 37(1): 43-74
  [14]RASMUSSEN E, BORCH O J University capabilities in facilitatingentrepreneurship:a longitudinal study of spin-off ventures at mid- range universities[J].Research Policy, 2010, 39(5): 602-612
  [15]GUERRERO M, URBANO D,FAYOLLE A, et al Entrepreneurialuniversities: emerging models in the new social and economiclandscape[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2016, 47(3): 551-563
  [16]SHANE S Encouraging university entrepreneurship? The effect ofthe bayh-dole act on university patent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4, 19(1): 127-151.
  [17]ETZKOWITZ H. Research groups as' quasi-firms': the inventionof the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 [J].Research Policy, 2003, 32(1):109 -121.
  [18]AUDRETSCH D B, ALDRIDGE T T, SANDERS M. Social capitalbuilding and new business formation a case study in silicon valley[J]. International Small Business Journal, 2011, 29(2): 152-169.
  [19]PERKMANN M, TARTARI V, MCKELVEY M, et al. Academicengagement and commercialisation: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onuniversity-industry relations [J]. Research Policy, 2013, 42 (2):423 -442.
  [20]ABREU M, GRINEVICH V The nature of academic entrepreneurshipin the UK: widening the focus on entrepreneurial activities [J].Research Policy, 2013, 42(2): 408-422.
  [21]PAVITT K. The social shaping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base [J]Research Policy, 1998, 27(8): 793-805.
  [22]CAMPBELL C A. A decision theory model for entrepreneurial acts[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1992, 17(1): 21-28.

nlc202211231013



  [23]GIULIANI E, MORRISON A, PIETROBELLI C, et al. Who are theresearchers that are collaborating with industry? an analysis of the wine sectors in Chile, South Africa and Italy [J]. Research Policy,2010, 39(6): 748-761.
  [24]MURRAY F, GRAHAM L Buying science and selling science: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market for commercial science [J]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2007, 16(4): 657-689.
  [25]BEKKERS R R, FREITAS I M B. Analysing knowledge transferchannels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industry: to what degree dosectors also matter? [J].Research Policy, 2008, 37(10): 1837-1853
  [26]HAEUSSLER C, COLYVAS J A Breaking the ivory tower:academic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life sciences in UK and Germany[J]. Research Policy, 2011, 40(1): 41-54
  [27]ETZKOWITZ H The norms of entrepreneurial science: cognitive effects of the new university-industry linkages [J]. Research Policy,1998, 27(8): 823-833.
  [28]AMBOS T C,, MAKELA K, BIRKINSHAW J, et al. When doesuniversity research get commercialized? creating ambidexterity inresearch institutions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08, 45(8): 1424-1447
  [29]BEHRENS T R, GRAY D 0.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of cooperativeresearch: impact of industry sponsorship on climate for academicfreedom and other graduate student outcome [J].Research Policy,2001, 30(2): 179-199.
  [30]THURSBY J G, JENSEN R, THURSBY M C Objectives,characteristics and outcomes of university licensing: a survey ofmajor U S. universities [J].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 2001,26(1): 59-72.
  [31]MOICA S, SOCACIU T, RADULESCU E Model innovation systemfor economical development using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J]Procedia Economics and Finance, 2012, 3: 521-526.
  [32]SIEGEL D S, WALDMAN D A, LINK A N. Assessing the impactof organizational practices on the relative productivity of universitytechnology transfer offices: an exploratory study [J]. ResearchPolicy, 2003, 32(1): 27-48.
  [33]CONCEICA0 O, FARIA A P, FONTES M. Regional variation ofacademic spinoffs formation [J].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17, 42(3): 654-675
  [34]VOHORA A, WRIGHT M, LOCKETT A. Critical junctures in the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high-tech spinout companies [J].Research Policy, 2004, 33(1): 147-175
  [35]FERNANDEZALLES M, CAMELOORDAZ C, FRANCOLEAL N.Key resources and actors for the evolution of academic spin-offs [J].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 2015, 40(6): 976-1002.
  [36]MUSTAR P, RENAULT M COLOMBO M G, et al Conceptualisingthe heterogeneity of research-based spin-offs: a multi-dimensionaltaxonomy [J].Research Policy, 2006, 35(2): 289-308.

nlc202211231013



  [37]HEIRMAN A, CLARYSSE B. How and why do research-basedstart-ups differ at founding? a resource-based configurationalperspective [J].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 2004, 29 (3):247-268.
  [38]WURMSEHER M. To each his own: matching different entrepreneurialmodels to the academic scientist's individual needs [J] Technovation,2017, 59: 1-17.
  [39]FESTEL G, DE CLEYN S H Founding angels as an emergingsubtype of the angel investment model in high-tech businesses [J].Venture Capital, 2013, 15(3): 261-282
  [40]HAYTER C S, NELSON A J, ZAYED S, et al. Conceptualizingacademic entrepreneurship ecosystems: a review, analysis andextension of the literature [J].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 2018,43(4): 1039-1082
  [41]ZAHRA S A, NAMBISAN S. Entrepreneurship and strategic thinking in business ecosystems [J] Business Horizons, 2012, 55(3): 219-229.
  [42]MIAN S A. Assessing and managing the university technologybusiness incubator: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J]. Journal ofBusiness Venturing, 1997, 12(4): 251-285
  [43]PITTAWAY L, COPE J.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 systematicreview of the evidence [J].International Small Business Journal,2007, 25(5): 479-510.
  [44]HAYTER C S, LINK A N. On the economic impact of universityproof of concept centers [J]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 2015,40(1): 178-183
  [45]YUSUF S Intermediating knowledge exchange between universitiesand businesses [J].Research Policy, 2008, 37(8): 1167-1174.
  [46]HAYTER C S.A trajectory of early-stage spinoff success: the roleof knowledge intermediaries within an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ecosystem [J].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2016, 47(3): 633-656.

nlc20221123101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4/view-15442441.htm

相關文章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