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區域創新績效的驅動:內部R&D還是外部R&D?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孫振亞 路航 張志新

  摘要:采用門檻回歸模型,利用中國27個省市自治區高技術產I面板數據進行實證研究,將DEA測算的Malmquist指數作為技術距離門檻變量引入模型,探究技術距離動態變化對內部R&D、外部R&D與區域高技術產業創新績效的“門檻”效應,進而探究技術距離作用下高技術產業創新績效的提升驅動力。研究結果表明:內部R&D與外部R&D均對創新績效的提升存在技術距離雙重門檻效應,且呈現三級“階梯”狀。在不同梯度下,內部R&D對創新績效的提升作用遠遠強于外部R&D。但是從創新績效的提升速度來看,外部R&D在跨越門檻值后績效提升速度高于內部R&D,說明外部R&D對創新績效的提升空間仍然很大。在技術距離過大時,應走以內部R&D為主的創新模式。當技術距離變小時,應走以內部R&D為主、外部R&D為輔的綜合創新模式。
  關鍵詞:內部R&D;外部R&D;技術距離;創新績效
  中圖分類號:F204
  文獻標識碼:A
  DOI: 10.3969/j.issn.1003 - 8256.2022.02.002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0 引言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縱深發展,要素的流動早已跨越了地域的限制,一國科技實力的提升不僅取決于白身的科技力量,更受到外部創新資源的影響。研究表明傳統的“封閉式創新”模式受到越來越多的挑戰,而“開放式創新”模式逐漸受到青睞[1]。高技術產業作為技術密集型產業是推動我國技術進步,實現經濟驅動的動力源泉,因此高技術產業技術水平的提升是區域創新績效提高的關鍵。然而由于各地區高技術產業技術水平存在較大差異,在“開放式創新”過程中,對外部R&D資源的消化吸收轉化能力有所不同,因此創新績效的提升存在較大差距。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仍處在“技術追趕”階段[2],在這一發展背景下,界定高技術產業技術水平與前沿技術的差距。處于不同技術距離水平的地區辨別內、外部R&D資源的創新效率,探究高技術產業創新績效的提升動力,科學合理地權衡內部R&D與外部R&D對高技術產業創新績效的影響,以期充分利用內部與外部R&D資源來提升中國區域高技術產業創新績效,對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1 文獻綜述
  目前,在內部R&D、外部R&D與區域創新績效的相關研究中,大部分學者認為內部R&D投入能有效提高創新績效[3-6]。國家的內部R&D投入不僅是決定技術進步的關鍵因素,更是決定吸收外來資源能力的關鍵因素,因此Trajtenberg[7]認為一國的研發投入越多,其技術進步的潛力則越大,將會產生更多的創新。Criffith等[8]通過對1974-1990年12個OECD國家的工業數據進行研究也證實了這一結論,隨著研發投入的增加,與前沿技術國家的生產率差距將會減小,從而使技術的創新速度加快。同時R&D的投入效果也因地區差異而產生不同的影響結果,由于東部地區經濟發展速度較快,資源配置較為齊全,因此其創新力較高,而中西部地區則有待提高[9]。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相關學者對R&D投入指標的選取逐漸多樣化,有學者則認為R&D投入對創新績效存在不顯著或顯著的負向作用[10-11]。而如今隨著創新需要的技術基礎的復雜化,有限的內部R&D資源已經無法擔負技術創新難度的提升以及創新成本增加的負荷[12],這促使企業紛紛尋求外部的創新資源。但是學者們對于外部R&D投入對本國創新績效的作用效果卻得出不同的結論。一方面,對外部R&D資源的過度依賴使得企業在創新活動的協調、管理和控制方面消耗較多精力,從而使得創新成本提高[13],反而降低了企業創新績效。此外,外部R&D的投入會相應減弱企業的自主研發積極性,然而技術和能力的建設是隨時間不斷積累的,且技術能力是隱性知識,通常需要企業在“干中學”獲得,過度的外部R&D依賴會使企業錯失知識的積累,企業無法通過“干中學”獲得隱性知識,從而不利于創新績效的提升。另一方面,外部R&D的投入分擔了企業日益提高的創新成本[14],同時在與外部R&D合作過程中,企業有機會接觸差異化的技術知識,擴充了企業內部的知識儲備,外部R&D投入中隱含有價值的技術知識,會縮短企業的研發周期,促進企業的創新速度的提高,相應提高了企業的創新績效。
  技術距離作為通過衡量與前沿技術之間的差距來體現區域技術能力的重要指標[15],已經成為影響創新績效的重要因素。部分學者認為技術距離過大時,企業依靠自身R&D能有效避免“技術追趕陷阱”,從而實現創新績效的提升,但是遠離技術前沿也意味著企業的知識積累不足,不能有效對已有的技術進行吸收轉化,從而不利于提高創新績效。對于外部R&D的部分,遠離技術前沿的地區同樣不能有效吸收外部知識,從而對創新績效的提升作用不大[16],但也有學者認為遠離技術前沿地區對外部R&D資源的需求更為強烈,因而會顯著提升創新績效[17]。對于技術距離較小的地區,學者們普遍認為較高的知識儲備能有效整合來白內部與外部的創新資源,以創造性的競爭優勢促進創新績效的提升[2,15],但也有學者認為技術距離過小使得企業技術學習空間過小,進而影響企業創新能力的提高[18]。
  綜上所述,目前學者們多側重于從內部R&D或外部R&D單一方面對創新績效的影響展開研究,沒有將內部R&D與外部R&D納入統一研究框架內。技術距離作用于內部R&D與外部R&D進而對創新績效產生影響的文獻也較為零散,沒有得出一致結論,且多從技術距離的靜態角度出發,對于技術距離的動態變化與非線性作用則關注較少,忽視了在技術距離變化的情形下內部R&D與外部R&D兩種資源的選擇與轉變。因此,本文將內部R&D與外部R&D納入統一的研究框架內,并將技術距離引入內部R&D、外部R&D與高技術產業創新績效的非線性模型中,驗證技術距離的動態變化對內部R&D、外部R&D與高技術產業創新績效的“門檻”效應,以期為地區高技術產業隨著技術距離的動態變化進行內部R&D與外部R&D的轉變,實現創新績效最大化提供一定的借鑒。

nlc202211231021



  2 模型構建與指標說明
  2.1 門檻模型的建
  Griliches[19]在Cobb-Douglas生產函數的基礎上提出了“知識生產函數”,認為創新產出是R&D投入的結果。Jaffe[20]進一步將人力資源引入生產函數,成為Criliches-Jaffe知識生產函數,本文借鑒陳恒和侯建[21]對于生產函數的構建,構造以下知識生產函數:
 ?。?)其中,Y為區域高技術產業創新績效,RD表示影響創新績效的研發投入變量,URD為影響創新績效的非研發投入變量,ε為隨機誤差項。
  研發投入變量包括研發經費投入(K)與研發人員投入(L),因此可將(1)式進一步改為:
 ?。?)
  基于“開放式創新”模式,研發投入不再拘泥于研發主體內部,外部研發投入也是影響創新績效的重要因素,因此將研發經費投入進一步分解為內部研發經費與外部研發經費,函數進一步改為:
  (3)
  借鑒現有相關文獻研究[22],高技術產業不僅受到研發經費和研發人員的影響,其他外部渠道同樣對創新績效產生重要影響。選取技術引進與技術改造指標代入函數,進一步地,創新績效的提升依賴于過去的知識積累,因此,知識積累作為重要的投入要素反映了科技創新的基礎。因此,本文的高技術產業創新績效模型為:
 ?。?)其中,Kin表示內部R&D,Kex表示外部R&D,L表示研發人員,Tin表示技術引進,Tre表示技術改造,Kac為知識積累水平。
  將(4)式對數化,并將技術距離作為門檻變量引入模型,最終形成以技術距離為門檻的內部R&D與外部R&D對創新績效影響的單一面板門檻模型:
 ?。?)其中,I(?)為指示函數,D為門檻變量,γ為變量的門檻值,εit表示隨機干擾項。雙重門檻模型為:
 ?。?)其中,γ1和γ2為雙重門檻值。其他變量與式(5)相同。
  2.2 變量說明
  2.2.1 被解釋變量
  區域高技術產業創新績效(Y)。高技術產業創新績效體現在科技活動轉化的創新成果所產生的直接經濟效益上,因此本文選用區域高技術產業新產品的銷售收入作為創新績效的衡量指標,并采用各省工業出廠價格指數進行平減,折算為以2009年為基期的實際值。
  2.2.2 核心解釋變量
  內部R&D(Kin)與外部R&D(Kex)。R&D活動表現為研發主體對科研活動的投入上,因此本文選取高技術產業R&D經費內部支出與R&D經費外部支出作為代理變量,并使用研發指數(研發指數=居民消費價格指數×0.55+同定資產價格指數×0.45)進行平減,同時考慮到創新績效不僅受當時研發投入的影響,同時受到資本存量的影響,因此采用永續盤存法轉化為資本存量。計算公式為(以內部R&D為例)Kinit=(1-δ)Kin(it-1)+△Kinit,其中,Kinit和Kin(it-1)分別表示i省份t時期與t-1時期的研發資本存量,δ為折舊率,選取15%作為折舊值,△Kinit表示t時期的R&D經費內部支出?;谫Y本存量為Kini0=△Kinit/(g+δ),其中,g為2009-2018年R&D經費內部支出的平均增長率。
  2.2.3 門檻變量
  技術距離(D)。Malmquist指數高低與高技術產業的技術進步速度與起步水平有關[23],因此本文采用數據包絡法(DEA)測算的Malmquist指數來衡量技術距離,指數越大,說明技術距離越小。測算Malmquist指數的投入變量包括研發經費內部支出存量,研發經費外部支出存量,R&D人員全時當量;產出變量為高技術產業新產品銷售收入。
  2.2.4 其他變量
  人力資本(L),研發人員是創新活動的必要投入之一,本文選取R&D研發人員的全時當量作為衡量指標[23]。技術引進(Tin),引進技術經費支出與消化吸收經費支出合并更能體現引進的系統性[19],因此,采用其兩者之和作為技術引進的代理指標,并采用永續盤存法計算資本存量,使用研發指數進行平減。技術改造(Tre),選用技術改造經費支出作為衡量指標,將平減后的實際值按照永續盤存法計算資本存量。知識積累水平(Kac),各地區高技術產業的專利申請數據較為易得,同時較少受到授權審查機構的干擾,能比較客觀的體現知識積累水平,同時借鑒肖振紅[25]的方法,按照永續盤存法計算知識積累存量。
  綜上,本文各變量的定義與衡量方法見表1。
  2.3 數據來源
  本文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中國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的27個省市自治區數據,由于《中國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2018》并未發布,因此采用相鄰兩年的平均值進行填補,其他缺失數據按照移動平均法與相鄰兩年數據比重進行填充,同時對各變量對數化。
  3 實證結果與分析
  在進行門檻回歸之前,先通過Bootstrap白抽樣的方法重復抽樣500次,同時將內部R&D與外部R&D作為核心變量進行門檻效應檢驗,結果如表2、表3所示。兩個核心變量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通過了單一門檻檢驗,且均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通過了雙重門檻檢驗,而兩者并未通過三重門檻的顯著性檢驗,因此,本文認定模型具有顯著的技術距離雙重門檻效應,內部R&D的技術距離單一門檻值與雙重門檻值分別為0.966和1.492,外部R&D的技術距離單一門檻值與雙重門檻值分別為0.966和1.331,本文基于核心變量的雙重門檻進行分析。
  在門檻檢驗的基礎上,進行內部R&D和外部R&D的雙重門檻估計,結果如表4所示。整體來看,兩者均對區域高技術產業創新績效存在顯著的促進作用,但是其影響效果存在較大差距。
  3.1 內部R&D、外部R&D與區域高技術產業創新績效

nlc202211231021



  如表4的回歸結果所示,內部R&D與外部R&D對區域高技術產業創新績效存在技術距離的三級“階梯”作用,當技術距離小于0. 996時,內部R&D對創新績效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正相關,影響系數為0.5748,即內部R&D每增加1%,區域高技術產業創新績效提高0.5748%,當技術距離處于0.996與1.492之間時,回歸影響系數為0.5883,且在1%顯著性水平下正相關,技術距離跨過第二個門檻值1.492后,內部R&D對創新績效的影響系數為0.6078,從技術距離的動態變化角度看,隨著技術距離跨越第一個門檻值與第二個門檻值,影響系數經歷了由0.5748至0.588 3到0.607 8的變化,系數逐漸變大。同時,技術距離跨越第二個門檻值,系數的提升值為0.019 5(0.607 8~0.588 3),跨越第一個門檻值后,系數的提升值為0.013 5,表明內部R&D對創新績效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同時其促進作用在逐步增強。內部R&D驅動創新績效存在知識積累的內生性,隨著技術距離的減小,科技創新的技術基礎逐漸穩同,知識積累水平逐步提升,而產業創新的各個環節都需要知識積累這一內在基礎與必要條件。產業內部知識積累水平的提高會減小知識搜尋與選擇效率,使得內部R&D識別與投入到最值得關注的市場需要上去,從而實現創新績效最大化。同時,隨著技術距離的減小,知識積累水平的提高會降低創新成本,提高產業創新績效,強勁推進內部R&D創新產出。
  當技術距離小于0.996時,外部R&D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促進了創新績效的提升,影響系數為0.098 5,在此階段外部R&D雖會促進創新績效的提升,但是其拉動作用較小,當技術距離處于0.996與1.331之間時,外部R&D對創新績效的影響系數為0.124 0,在跨越第一個門檻值之后,創新績效的提升速度增加了0.025 5(0.124 0~0.098 5)。當技術距離跨過第二個門檻值(1.331)后,外部R&D對創新績效影響系數提升為0.149 2,創新績效的提升效率為0.025 2,基本與跨越第一個門檻值的提升速度(0.025 5)保持一致,說明外部R&D對創新績效的促進作用隨著技術距離的減小而不斷增強,且外部R&D對創新績效的提升速度較為穩定。表明隨著技術距離的減小,外部R&D的創新績效提升效用在不斷提高,內部R&D具有驅動消化吸收外部R&D能力提高的作用,在進行消化、吸收和轉化外部R&D知識的過程中,外部R&D成為企業實際擁有的資源,依靠一定的知識基礎為外部R&D資源的吸收提供必要的環境支持與技術路線的支撐,使其在研發過程中提高產業創新績效,因此,技術距離的減小伴隨著對外部R&D利用效率的穩步提高。
  3.2 內部R&D與外部R&D效果之對比
  為了更加直觀與形象化地展現兩種資源對創新績效的提升效果與差異,本文繪制了內部R&D與外部R&D技術距離門檻作用下對創新績效的作用效果圖,如圖1所示。
  由圖1可以發現兩種R&D資源均在技術距離門檻作用下對創新績效的提升呈現三級“階梯”狀,即隨著高技術產業技術水平與前沿技術差距減小,對創新績效的提升效果不斷增強。但是無論在哪一梯度上,內部R&D對創新績效促進作用要強于外部R&D對創新績效的促進作用,說明目前中國高技術產業創新績效的提高主要依賴于內部R&D,這也符合白主創新使我國創新能力提升的實際,而外部R&D對中國區域高技術產業創新績效也存在顯著促進作用,但是在技術距離過大的地區,其提升作用較小。因此我國高技術產業應走以利用內部R&D為主,以外部R&D為輔的模式,充分利用兩種資源推進創新績效的提升。技術距離過大的地區,不能盲目追求外部R&D的創新績效的提升作用,應注重白主創新,避免過度依賴外部R&D資源,以免陷入“技術追趕陷阱”。從創新績效的提升速率來看,跨越門檻值后,外部R&D對創新績效的提升速度較快且穩定。說明隨著技術距離減小,外部R&D對創新績效的提升作用增大,因此在高技術產業技術前沿地區,應加大對外部R&D的利用度,提高外部R&D利用效率,避免Y源浪費。
  3.3 其他變量
  基于內部R&D的回歸結果進行分析。人力資本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與創新績效正相關,這意味著研發人員的投入能更好地促進高技術產業創新績效的提升,加強高技術產業的高水平研發人員的培育力度,為產業自主創新提供強勁動力。技術改造與技術引進顯著抑制了創新績效的提升,這與針對轉型期間國內特有情況的研究一致,主要原因是一方面高技術產業國際化的技術更新速度較快,使得技術差距明顯,我國處于國際化垂直分工價值鏈的低端層次,限制了高技術產業技術創新發展。同時受技術壁壘的封鎖作用,技術引進效益有限,加之缺乏相匹配的學習與轉化能力對溢出效應進行消化吸收,技術改造難以有效實現創新:另一方面技術引進與改造經費擠占了內部R&D經費的投入,進而對創新績效產生顯著抑制作用。知識積累水平與創新績效正相關,但并未通過顯著性水平檢驗,這與陳恒和侯建[21]的研究一致,知識積累對創新驅動作用存在“臨界規則”,知識積累需突破一個臨界規模,才會對創新績效的提升產生顯著促進作用,這也說明目前中國高技術產業進行創新的基礎水平較差,知識積累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3.4 技術距離的時間變化趨勢
  統計我國處于不同年份不同內部R&D和外部R&D門檻區間的省市白治區數量,得到圖2、圖3。
  圖2與圖3顯示的是中國處于不同門檻區間省市自治區數量隨時間變化趨勢,從圖中可以發現,無論是內部R&D還是外部R&D的門檻區間下,從20092018年,位于高技術距離(D≤0.996)的地區數量呈現減少趨勢,而中技術距離區間(0. 9961.492與D>1.331)下的地區數量逐漸增加,說明中國高技術產業技術水平整體呈現上升趨勢,與前沿技術距離正在不斷縮小。但是大部分地區仍位于中、高技術距離區間中,僅有少數地區跨進低技術距離區間內,說明目前中國大部分地區仍處于技術追趕階段,這也符合我國技術能力的發展狀況[2]。中國高技術產業與前沿技術距離仍待進一步減小,提高外部R&D的利用效率,發展以內部R&D為主、外部R&D為輔的創新模式,提高產業創新績效。

nlc202211231021



  4 結論與建議
  本文使用中國高技術產業2009-2018年面板數據,將DEA測算的Malmquist指數作為技術距離門檻變量引入模型,構建了技術距離作用下內部R&D、外部R&D與中國區域高技術產業創新績效的非線性門檻模型,進行實證分析得出以下結論,并根據本文所得結論提出幾點建議:
 ?。?)內部R&D與外部R&D對中國區域高技術產業創新績效的提升并不是簡單的線性關系,而是以技術距離為雙重門檻的非線性關系,兩種資源對創新績效的作用均呈現三級“階梯”狀。實證結果表明,在每一個梯度上,內部R&D對創新績效的影響系數遠遠大于外部R&D對創新績效的影響系數,說明目前中國區域高技術產業創新績效的提升主要依賴于內部R&D的驅動。在技術距離過大時,外部R&D對創新績效的提升效果較小,但是跨越門檻值后,外部R&D對創新績效的提升速度要快于內部R&D,說明隨著技術距離的減小,外部R&D對創新績效的提升空間將越來越大。
 ?。?)根據門檻等級將地區劃分為高技術距離、中技術距離與低技術距離三個區間。整體來看,中國高技術產業雖與前沿技術距離在不斷減小,但是大部分地區仍處于高技術距離與中技術距離區間內,僅有極少數地區跨越第二個門檻值,進入低技術距離區間,說明目前中國大部分地區仍處于技術追趕階段,中國區域高技術產業與前沿技術距離仍待進一步減小,以提高內部R&D與外部R&D實際利用率,促進區域高技術產業創新績效的提升。
 ?。?)高技術產業研發人員投入能夠顯著促進創新績效的提升,研發人員的投入是促進地區創新績效的重要因素;技術引進與技術改造并不利用創新績效的提升,因此應注重引進高質量技術,同時增強對技術的消化吸收能力,實現引進技術的改造再創新,避免陷入創新驅動發展的不可持續狀態:知識積累水平的影響系數為正,但并不顯著,說明目前我國知識積累水平有待提高,尚未突破“臨界值”。
  綜上,與現有研究忽略技術距離動態變化相比,本研究能夠為地區隨著技術距離的動態變化進行創新資源的選擇與轉換提供借鑒。據此提出以下建議:
  首先,充分利用內部R&D對創新績效的強勁拉動作用,研發主體加大內部研發經費投入,培育高質量的研發人才,為高技術產業創新績效的提升提供強大的內在動力,改善長期處于國際垂直分工體系低端的劣勢情況。其次,地區應關注技術距離的動態變化,依據距離的變化對創新模式進行選擇。在技術距離過大的地區,應注重內部R&D的投入,避免過度追求外部R&D,以免陷入“技術追趕陷阱”,走內部R&D為主的創新模式:在技術前沿地區,應加大外部R&D的使用效率,走以內部R&D為主、外部R&D為輔的綜合創新模式。再次,加強地區對先進技術的消化與吸收能力。在引進技術過程中,既要關注技術質量,義要增強引進后對技術的消化吸收能力,實現二次創新,避免落入“引進-落后-再引進-再落后”的惡性循環。最后,作為科技創新的內在基礎,知識積累水平的提高可以有效提高內外部R&D資源的利用效率。高技術產業需從戰略發展角度審視知識積累的作用,加強知識的擴散與吸收,以提高創新績效提升的可持續性。
  參考文獻:
  [1]趙立雨.內部R&D投入、外部資源獲取與績效關系研究[J].科研管理,2016,37(9):11一19
  [2]黃先海,朱學?。疁是把亟洕w的技術進步路徑及動力轉換:從“追趕導向”到“競爭導向”[J].中國社會科學,2017(6): 60-79,206-207
  [3]張小蒂,王中興.中國R&D投入與高技術產業研發產出的相關性分析[J].科學學研究,2008(3): 526-529
  [4]孫早,宋煒.企業R&D投入對產業創新績效的影響來自中國制造業的經驗證據[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2,29(4): 49-63, 122
  [5]孫慧,王慧.政府補貼、研發投入與企業創新績效:基于創業板高新技術企業的實證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7,37(12):111-116
  [6]王淑英,張水娟,王義坡.R&D投入與區域創新能力關系及溢出效應分析:金融發展的調節作用[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8,35(2): 39-46
  [7]TRAJTENBERG M.Product Innovations, price indices and themeasurement of economic performance[C].NBER WorkingPaper,1990
  [8]GRIFFITH R,REDDING S,REENEN J.Mapping two faces ofR&D: productivity growth in a panel of OECD industries[J].The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2004, 86(4):883-895
  [9]解W梅,戴智華,劉絲雨高新技術企業科技研發投入與新產品創新績效基于面板數據的比較研究[J].工業工程與管理,2013,18(3):92-96
  [10]YOUNG S D, O'BYRNE S F.EVA and value-based management:a practical guide to implementation[M]. New York: Me Graw-HillCompanies, 2000
  [11]馮義娜.高新技術企業研發投入與創新產出的關系研究基于山東省高新技術企業的實證[J].經濟問題,2010(9):74-78
  [12]BERCHICCI L.Towards an open R&D system: internal R&Dinvestment, external knowledge acquisition and innovativeperformance[J]. Research Policy, 2013, 42(1):117-127

nlc202211231021



  [13]DYER J H,SINGH H.The relational view: cooperative strategy andsources of interorganiz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J]. Academyof Management Review, 1998, 23(4):660-679
  [14]KATZ M L.An analysis ofcooperativ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J]The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1986, 17(4):527-543
  [15]VANDENBUSSCHE J, AGHION P, MEGHIR C.Growth, distanceto frontier and composition of humancapital[J]. Journal of EconomicGrowth, 2006, 11(2): 97-127
  [16]HOWITT P,MAYER-FOULKES D.R&D, implementation, andstagnation:a schumpeterian theory of convergence clubs[J]. Journalof Money Credit& Banking, 2005, 37(1):147-
  [17]HoLZL W. Distance to the frontier and the perception ofinnovationbarriers across European countries [J].Research Policy, 2014, 43(4):707-725
  [18]曲如曉,李婧,楊修.國際人才流人、技術距離與中國企業創新[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 43(6):91-106
  [19]GRILICHES Z Issues inassessing the contribution of research anddevelopment to productivity growth[J].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1979[1]:92-116
  [20]JAFFE A B Realeffects of academic research[J]. The AmericanEconomic Review, 1989(5):957
  [21]陳恒,侯建.自主研發創新、知識積累與科技績效:基于高技術產業數據的動態門檻機理研究[J].科學學研究,2016, 34(9):1301-1309, 1425
  [22]俞立平,宋夏云,劉愛軍.自主研發投入對高技術創新貢獻的時空差異[J].中國科技論壇,2015(2):11-14, 19
  [23]曹霞,钚君,張路蓬.技術距離的門檻效應:自主研發與協同創新[J].科學學研究,2020, 38(3): 536-544
  [24]肖振紅,范君荻.區域R&D投入、產學研耦合協調度與科技績效[J].系統管理學報,2020, 29(5): 847-856
  [25]ANG J B Financial development, liberalization and technologicaldeepening[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2011, 55(5):688-701

nlc20221123102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4/view-15442444.htm

相關文章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