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的延續:從紀昀《〈瀛奎律髓〉刊誤》到《四庫全書總目》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楊明
摘 要:紀昀作《〈瀛奎律髓〉刊誤》,后主持編修《四庫全書總目》。二書皆包含豐富的文學批評內容,且許多批評觀點一致,主要表現在:批評觀點上,求公允、重根柢、嚴體例;批評方法上,以褒貶為手段,明顯體現出重本舍末、尚雅去俗、喜新厭陳等價值取向;流派方面,批評“武功派”和“江湖派”詩歌纖小瑣屑;創作主張上,二者皆持“文章與時高下”和詩歌創作“貴變化”等觀點。這說明,紀昀的文學批評觀點從《〈瀛奎律髓〉刊誤》延續到了《四庫全書總目》中。對比辨析二書,對于理解紀昀的文學批評觀念,揭析《〈瀛奎律髓〉刊誤》與《四庫全書總目》中文學批評的相似點和內在聯系不無裨益。
關鍵詞:紀昀 《〈瀛奎律髓〉刊誤》 《四庫全書總目》 詩文評
中圖分類號:G2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8705(2022)03-58-71
紀昀是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史上一位重要人物,其于詩文評點用力甚勤,成果較多。除了主持編纂《四庫全書總目》(以下簡稱“《總目》”),紀昀還花大功夫刊正了方回的《瀛奎律髓》,有《〈瀛奎律髓〉刊誤》(以下簡稱“《刊誤》”)一書?!犊`》中有紀昀兩千多條評語,這些內容全面、系統地反映了紀昀的文學批評觀點。另一方面,《刊誤》與《總目》聯系緊密,二書中許多文學批評觀點高度一致,這一點,在《總目》集部別集一些提要中可見,而在宋元詩文評提要中,尤其體現得全面而深刻?!犊`》成書在前,《總目》成書在后,后者延續了《刊誤》中許多文學批評觀點。對此辨析,在深刻剖析紀昀文學主張、追溯《總目》文學批評觀念的來源和探究《總目》的生成過程等方面有意義。已有研究方面,陳偉文在討論紀昀與《總目》文學批評時,對比分析了《刊誤》與《總目》別集提要中的相似觀點和評價1,但其論文綜合研究紀昀所有評點類著作,故涉及《刊誤》的筆墨有限。其后,徐美秋也作文分析了紀昀評點詩歌著作與《總目》的關系2,可惜關于《刊誤》與《總目》的聯系,只是略作提及,并未展開論述。本文則詳細比對了《刊誤》與《總目》宋元詩文評提要,并發現二者在文學批評方面有諸多相似處:批評主張上,二者皆重視客觀批評、學問根柢、著作體例;批評方法上,則以褒貶為手段,凸顯逐本舍末、尚雅去俗、喜新厭陳等觀點;流派方面,批判“武功派”和“江湖派”共有之纖瑣弊??;文學主張上,二者皆提倡“文章與時高下”,并強調寫詩作文貴求新變。
一、觀點的承接:求公允、重根柢、嚴體例
《刊誤》與《總目》宋元詩文評提要,二者都強調批評立場應公允客觀,反對“門戶之見”和“穿鑿附會”;作家批評方面,二者都有一個相同觀點,即重視作者的學問根柢,關注批評家的學識和能力;著作形式上,二者都對體例要求嚴格,反對“與詩無涉”之語。
首先,《刊誤》和《總目》宋元詩文評提要都重點批評了論詩時持有“門戶之見”,或者存在“穿鑿附會”的情況。紀昀在《刊誤》中指責方回論詩有三弊:
至其論詩之弊:一曰黨援。堅持一祖三宗之說,一字一句莫敢異議。雖茶山之粗野,居仁之淺滑,誠齋之頹唐,宗派茍同,無不袒庇。而晚唐、“體”、“江湖”、“四靈”之屬,則吹索不遺馀力,是門戶之見,非是非之公也。一曰攀附。元v之正人,洛閩之道學,不論其詩之工拙,一概引之以自重,本為詩品,置而論人,是依附名譽之私,非別裁偽體之道也。一曰矯激。鐘鼎山林,名隨所遇,亦各行所安。巢由之遁,不必定賢于皋夔;沮溺之耕,不必果高于洙泗;論人且爾,況于論詩?乃詞涉富貴,則排斥立加;語類幽棲,則吹噓備至;不問人之賢否,并不計其語之真偽,是直詭托清高,以自掩其穢行耳,又豈論詩之道耶?1
紀昀所說的“是門戶之見”“依附名譽之私”“不問人之賢否”,是批評主體立場的不公、分析不客觀造成的,以致出現“非是非之公也”“非別裁偽體之道也”“并不論其語之真偽”等失真失實的批評。而以上三種現象又以“門戶之見”的負面影響最為顯著,故紀昀說:“蓋自北宋以來,談詩者各有門戶,往往為流派所拘?!?他又說:“余天性孤峭,雅不喜文社詩壇互相標榜。第念文章之患,莫大乎門戶?!?在《刊誤》中,紀昀對方回因“門戶之見”而論詩失實的現象作了大量駁正。例如,方回附庸江西詩派,推崇一祖三宗,在杜甫《七月一日題終明府水樓》一詩后評點:“惟山谷能學而肖之,馀人似難及也?!?方回標榜黃庭堅之心十分明顯,以“惟”字來看,方回的評價稍顯夸大。此處紀昀毫不留情指出,“此N純是門戶語”5。同樣,方回評論徐崇文《毅齋即事》:“此詩中四句絕妙,味其學力非小小詩家可及,有德者必有言也?!?“有德者必有言”一句太絕對,紀昀反駁道:“此亦依傍門戶之言,名儒不必定能詩也?!?紀昀批評論詩夾雜門戶之私,多見于《刊誤》中,再略舉幾例。方回推崇“江西詩派”,對曾幾《長至日述懷兼寄十七兄》詩不吝贊譽:“‘厭’字、‘空’字、‘強’字、‘略’字皆詩眼。讀茶山詩如冠冕佩玉,有司馬立朝之意。用‘江西’格,參老杜法,而未嘗粗做,大賣陸放翁出其門,而其詩自在中唐、晚唐之間,不主‘江西’。間或用一二格,富也、豪也、對偶也、哀感也,皆茶山之所無,而茶山要為獨高,未可及也?!?紀昀認為,此種摻雜“門戶”觀點的牽強附會之說是《瀛奎律髓》最明顯的不足:“‘詩眼’之說,亦是附會。茶山詩純是粗作,大賣放翁詩,固不甚高。然以茶山為高,則純是‘江西’門戶之見。此種偏論似高而謬,是此書第一病痛處?!?對于方回推舉趙昌父《梅花》詩,紀昀更是嚴厲指正其混淆是非:“二詩鄙野之甚。而虛谷盛推之,門戶黨援之習,顛倒是非如此?!?
與紀昀之《刊誤》類似,《總目》宋元詩文評提要中也有針對“門戶之見”的批判?!犊偰俊放u魏泰和葉夢得論詩時存有門戶之私?!杜R漢隱居詩話》提要云:“泰為曾布婦弟,故嘗托梅堯臣之名,撰《碧云h》以詆文彥博、范仲淹諸人。及作此書,亦黨熙寧而抑元v?!w堅執門戶之私,而甘與公議相左者?!?《石林詩話》提要云:“蓋夢得出蔡京之門,而其婿章沖則章之孫,本為紹述馀黨,故于公論大明之后,尚陰抑元v諸人?!?與持門戶觀而依附江西詩派觀點相對,另有破除門戶而論詩的情況,《總目》予以肯定?!段恼戮x》提要云:“其言蘇氏之文,不離乎縱橫;程氏之文,不離乎訓詁。持平之論,破除洛、蜀之門戶,尤南宋人所不肯言?!?
nlc202211281750
由上可知,摒棄門戶觀念,反對在論詩論人時夾雜門戶私心,是《刊誤》和《總目》宋元詩文評提要中皆比較突出的一個觀點。二者不僅都批評持門戶之私論詩,而且在批評的言說方式、遣詞用語等方面也如出一轍。
此外,《刊誤》和《總目》宋元詩文評提要還提倡公允客觀地作詩、論詩的立場,二者著重批判的另外一個現象是論詩穿鑿附會、罔顧事實。在創作方面,紀昀提倡所論有據、所言切實,反對主觀臆想和不依據事實的推測。其指責王半山《和微之重感南唐事》詩句牽強:“末句牽強之甚,不成句法?!?無獨有偶,方回推崇標榜杜詩《泊岳陽城下》,極力稱贊:“此一詩只一句言‘雪’,而終篇自有‘雪’意,其詩壯哉!乃詩家樣子也。”7紀昀批評道:“此亦附會之說?!?又,杜甫《送王十五判官扶侍還黔中得“開”字》有詩句“青青竹筍迎船出,白白江魚入饌來”。方回點評:“李王母子同行,故用‘孟宗筍’‘王祥魚’而善融化如此?!奔o昀認為將“竹筍”和“江魚”強行聯系到“孟宗筍”“王祥魚”略顯牽強,“‘筍’‘魚’自序江行風物,此說穿鑿無謂”9。再如針對方回評點王半山《雙廟》詩,紀昀批評道:“以‘北風’一聯歸到‘廟’字耳,此說穿鑿無理?!?0
《刊誤》中,方回對杜甫《閣夜》詩評述不當,紀昀則指摘其評語穿鑿無理:“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方回)原批:此老杜夔州詩。所謂‘閣夜’,蓋西閣也?!瘔选畡訐u’一聯,詩勢如之,‘臥龍躍馬終黃土’,謂諸葛公孫賢愚共盡,孔丘、盜跖俱塵埃,玉環、飛燕皆塵土。一意感慨豪蕩,他人所無。紀批:三、四只是現景。宋人詩話穿鑿可笑?!?1此處,紀昀不僅批評方回穿鑿,更認為穿鑿是宋人論詩時普遍的弊端。這與《總目》觀點吻合,《總目》詩文評小序中指摘宋人論詩時多“穿鑿附會”的現象:“宋、明兩代,均好為議論,所撰尤繁。雖宋人務求深解,多穿鑿之詞?!?而宋元詩文評提要中對于詩文評中“穿鑿附會”的條目,也予以批評指正。《彥周詩話》提要言:“以適怨清和解李商隱《錦瑟》詩,亦穿鑿太甚。”2《少陵詩格》提要云:“是篇發明杜詩篇法,穿鑿殊甚。如《秋興》八首第一首為接項格,謂‘江間波浪兼天涌’為巫峽之蕭森,‘塞上風云接地陰’為巫山之蕭森,已牽合無理?!渴捉詷肆⒏衩?,種種杜撰,此真強作解事者也?!?《韻語陽秋》提要曰:“論李、杜、蘇、黃皆相輕相詆之類,則未免附會?!?《總目》批評《少陵詩格》論詩有“強作解事”之病,而以“接項格”等分析《秋興》詩確實難以服人。這種“強作解事”同樣出現在了《彥周詩話》中,《總目》認為許解釋“錦瑟”是隨意而談,并不為實。這些批評與《刊誤》中的許多評點也類似。紀昀認為“竹筍”和“江魚”不應該強行聯系到“孟宗筍”“王祥魚”,也是強調解釋評點詩作應該客觀嚴謹,切中其實,而不是隨意牽強附會。對比可見,《刊誤》和《總目》相關提要,都對沒有事實的牽強揣測予以質疑和駁正,批評之思路和觀念相通合轍。
其次,《刊誤》和《總目》宋元詩文評提要都強調學有根柢。《刊誤》中強調作詩應根柢深厚,《總目》宋元詩文評提要則認為根柢深厚者評詩更為允當。紀昀評陳子昂《晚次樂鄉縣》:“蓋詩之工拙,全在根柢之淺深,詣力之高下,而不在某句言情,某句言景之板法,亦不在某句當景而情,某句當情而景,及通首全不言景,通首全不言情之變法?!?在詩歌鑒賞方面,紀昀認為根柢厚,在學習詩歌時有品評詩歌的眼光,他評白居易時說:“樂天律詩亦自有一種佳處,而學之易入淺滑。初學不可從此入手。根柢既深之后,胸有主裁,能別白其野俚率易,而獨取其真樸天然,亦不為無益?!?《總目》宋元詩文評提要同樣強調了根柢深厚對于鑒裁詩歌的意義,《彥周詩話》提要云:“(許)議論多有根柢,品題亦具有別裁。其謂韓愈齊梁及陳隋,眾作等蟬噪語,不敢議,亦不敢從。又謂論道當嚴,取人當恕。俱卓然有識。”7在《刊誤》中,紀曉嵐評宋景文《真定述事》:“體近香山而風骨勝之,蓋子京讀書多,根柢厚耳?!?從博學多識的角度強調了根柢對風骨等方面的影響。相反,紀昀認為根柢不深,作詩則不免有缺陷。紀昀評價秦韜玉《題刑部李郎中山亭》詩:“根柢淺薄,頗露單窘。五律句法,猶可勉支。七律非才力富健,則竭蹶之態畢見?!?又評價魏仲先《竹環》詩:“有作意而太淺,根柢薄也。”10再如評價項斯《日東病僧》詩:“意切而邊幅窘狹,根柢薄也。”11《總目》宋元詩文評提要也推崇根柢深厚的大家?!吨猩皆娫挕诽嵋u價劉:“北宋詩話惟歐陽修、司馬光及三家,號樽罟擰4吮嘟嚇費?、司麓壖译m似不及,然在元v諸人之中,學問最有根柢。其考證論議,可取者多?!?2《浩然齋雅談》提要評價周密:“若其評騭詩文,則固具有根柢,非如阮閱諸人漫然搜輯,不擇精確者也?!?3《文說》提要評價陳繹曾:“嘗從學于戴表元,而與陳旅友善。師友淵源,具有所自,故所學頗見根柢。”1
最后,關于著作的體例和內容,《刊誤》和《總目》宋元詩文評提要的相關批評極為嚴苛,都強調著述內容純正而不雜蕪:論詩即論詩,不可旁涉無關內容;論文即論文,不可摻雜不相干之語?!芭c詩無涉”的現象是紀昀著重批判的論詩現象,常常指責評詩“所論總與詩無涉”2等現象。在《刊誤》中,他大力訂正方回論詩時夾雜迂腐之語。方回評劉賓客《罷郡姑蘇北歸渡揚子津》詩曰:“俗諺云:‘于仕宦謂賀下,不賀上?!渤踔凉僬?,乃任事之始,未知其終也,故不賀?!?紀昀認為“此段與詩無涉”4。許渾有懷古詩《經故丁補闕郊居》,方回評價:“惡人而富貴,賢人而終貧賤,亦不免遺跡為后人所嘆,第是是非非自有不同耳?!?紀昀批評道:“忽作腐語,殊與說詩無涉?!?再如方回評刁《漢武四首?其四》:“人無有不死者,堯、舜、桀、紂其死一也。儉而安于自然者,順也;侈而不安其天,卒亦歸于一空者,逆也。不伏死之人未有不得其死,曾謂其智力可恃乎?”7紀昀也直接批評說:“此評迂闊,與詩無涉?!?對于論詩時出現與詩無關的語句,紀昀同樣毫不客氣地指正。方回評張伯?!蹲匀煌ぁ吩姡骸皬埼?,字伯常,陳留人,寶元元年進士甲科,司馬公同年?!?紀昀反問:“此與司馬公何涉?‘司馬公同年’又與詩何涉?此種純是黨局?!?0方回《瀛奎律髓》中論詩時,形式上偶涉箋注,紀昀也作出了批評。他在方回箋注蘇味道《在廣州聞崔馬二御史并拜臺郎》和魏知古《春夜寓直鳳閣懷群公》二首詩后指摘:“此二首忽不論詩,但作箋釋,所謂為例不純?!?1
nlc202211281750
“與詩無涉”“為例不純”的評語也出現在了《后村詩話》提要中:“以至沈既濟駁《武后本紀》之類,泛及史事,皆與詩無涉,殊為例不純?!?2這兩句評點,關鍵句“為例不純”與批評方回箋注蘇、魏二詩一樣。其他強調體例嚴正、反對書中摻雜不相干言論的類似情況亦夥,《續詩話》提要指出了司馬光詩話作品中與詩無關的條目:“惟‘梅堯臣病死’一條,與詩無涉,乃載之此書,則不可解?!?3《總目》還將“與詩無涉”的批評觀點進一步延伸到了“與文無涉”,《東坡文談錄》提要云:“又秀民既別有《東坡詩話錄》,而此編又濫及于詩,為例亦復不純?!?4通過比對可知,《刊誤》中批判的情況與《總目》宋元詩文評提要中的內容,在討論“與詩無涉”時許多語句不僅句式相似,而且批評態度也完全一致。回顧傳統文學批評史,批評家較少投入大筆墨從體例的角度入手,來對作品進行批評。此點也是紀昀刊正《瀛奎律髓》時批評觀點延續到《總目》的有力例證。
二、褒貶的延續:重本輕末、尚雅去俗、喜新厭陳
中國古代文論中不乏一組組對立而統一的概念。比如在文學上,推崇盛世文學,相對貶低晚唐、宋末、明季等末代文學,而在這種針對兩種不同的文學觀點或者方法的批評中,批評者的態度、傾向和觀念也得以體現?!犊`》和《總目》宋元詩文評提要也存在這種褒貶批評,且許多批評的內容和立場類似。二者皆重本輕末、尚雅去俗、重新變、輕剿舊。其中“重本”,指重視詩歌“溫柔敦厚”為本,“輕末”指反對一味地雕章琢句。
紀昀對何為詩本、何為詩末有著明確的認識,他在《鸛井集序》中說:“孔子論詩,歸本于事父、事君,又稱溫柔敦厚為詩教??傻涫羌?,可謂探比興之原,得性情之正,不以雕章鏤句與文士斗新奇,而新奇者終莫逮。雖篇帙無多,亦足以傳矣?!?他認為“溫柔敦厚”的詩歌主旨是詩之本,反之,“雕章鏤句與文士斗新奇”不足為道,甚至是文章之“末”。而《文則》提要也類似地指出:“‘文章句法推本《六經》,茲其權輿也’?!洳皇谷烁鶕柕?,F精理以立言,而徒較量于文字之增減,未免逐末而遺本?!?又,在《刊誤》中,針對方回評杜甫《登岳陽樓》時標榜“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句為詩眼,紀昀糾正道:“煉字之法古人不廢,若以所圈句眼標為宗旨,則逐末流而失其本原,睹一斑而遺其全體矣?!?方回摘取陸放翁《書直舍壁》詩中“水馬”“瓦松”二詞,認為:“詩人罕用,此一聯可喜?!?針對此類只注重字詞的現象,紀昀批評道:“總搜索此種以為新,而詩之本真隱矣。夫發乎情,止乎禮義,豈新字新句之謂哉!”5紀昀認為:“煉字乃詩中之一法,若以此為安身立命之所,則‘九僧’‘四靈’尚有突過‘李杜’處矣。虛谷論詩,見其小而不知其大,故時時標此為宗旨?!?紀昀強調,詩法是作詩的手段,不能將詩法上升到安身立命的地位,以此論詩,則忽視了詩歌溫柔敦厚之本意。
《四六話》提要則云:“宋代沿流,彌競精切。故之所論,亦但較勝負于一聯一字之間。至周必大等,承其馀波,轉加細密。終宋之世,惟以隸事切合為工。組織繁碎,而文格日卑,皆等之論導之也?!?《總目》批評只注重雕琢字句而忽視“溫柔敦厚”詩教的現象。反之,則予以褒揚,《溪詩話》提要云:“其論詩,大抵以風教為本,不尚雕華。然徹本工詩,故能不失風人之旨。非務以語錄為宗,使比興之義都絕者也?!?《文章精x》提要曰:“其論文多原本《六經》,不屑屑于聲律章句。而于工拙繁簡之間,源流得失之辨,皆一一如別白黑,具有鑒裁?!?《總目》宋元詩文評提要反對只重雕字琢句、不顧文章大義,觀點與《刊誤》中的一致。
雅與俗也是中國古代文論中一組典型的、互為對立的命題。在《刊誤》中,紀昀鮮明地表達了重雅輕俗的立場,他評價杜甫《夏日楊長寧宅送崔侍御常正字人京探韻得深字》詩時,比較杜甫《衡州送李大夫勉赴廣州》詩中“日月籠中鳥,乾坤水上萍”兩句,認為雅俗高下立判,鮮明地表達了去俗取雅的觀念:“較前詩‘日月’二句,雅俗相去遠矣?!?0紀昀在詩文批評時,把“雅”作為了一個極為重要的參考標準,除了評價宋景文《城隅晚意》詩“不失雅音”11,評價皇甫曾《送陸羽》詩“雖非高格,不失雅音”12,評價林和靖《湖山小隱》詩“首句及三、四詭激叫囂,殊非雅道”13,還表明了批評“俗”的基本態度,紀昀評梅圣俞《獵日雪》詩:“‘風毛’二字雙關,甚巧而不纖。三、四(句)亦好,五猶稍可,然亦俗。六巧而太纖,便成俗筆?!?
《總目》宋元詩文評提要中揚雅抑俗的觀點同樣明顯?!董h溪詩話》提要明確反對一味推崇小巧的字句,認為這樣有傷雅調:“蓋宋詩多空疏率易,故沆立‘多用實字則健’之說。而主持太過,遂至于偏。又所舉白間黃里、殺青生白、素王黃帝、小烏大白、竹馬木牛、玉山銀海諸偶句,亦小巧細碎,頗于雅調有乖?!?《詩話》提要提倡大雅、反對“猥鄙詼諧”的詩歌風格:“是編所記多猥鄙詼諧之作,頗乖大雅?!?通過對比《刊誤》和《總目》宋元詩文評提要,可以發現,二者重雅輕俗并不只是字詞的相似,還在對雅俗的理解上保持一致。紀昀評梅圣俞《獵日雪》詩所說的“巧而太纖,便成俗筆”,與《環溪詩話》提要之“小巧細碎,頗于雅調有乖”,共同指明“俗”具有小、巧、纖等缺點。
新變與剿舊,同樣是《刊誤》和《總目》宋元詩文評提要中都關注的一組對立命題?!犊`》中《吳之振序》曰:“夫學者之心,日進斯日變,日變斯日新。一息不進,即為已陳之芻狗矣。故‘去陳言’者,‘日新’之謂也;詩者,文之一也?!w變而日新,人心與氣運所必至之數也。其間或一人而數變,或一代而數變,或變之而上,或變之而下,則又視乎世運之盛衰,與人材之高下,而詩亦為之升降于其間,此亦文章自然之運也?!?紀昀認同了這個觀點:“此論自是。然有變而不離其宗者,離其宗而言新言變,則‘竟陵’‘公安’之病源也。有力自振拔之變,有不知其然之變。力自振拔者,其勢逆,逆,故變而之上。不知其然者,其勢順,順,故變而之下?!?紀昀補充“變”不離宗的觀點,同時進一步細分了“變”的兩種情況,他主張“力自振拔者”應該逆勢而上,獨樹一幟,與眾不同。通過此序的評點,可知紀昀認可詩之“變”“新”“逆”。
nlc202211281750
在《刊誤》中,紀昀批評了一些詩家作品、句子習見陳舊。他批朱文公《登定王臺》詩:“中四句有古跡山川處便可用,最為濫套?!?評吳融《題豪家故池》詩:“第五句亦套語?!?評劉禹錫《松滋渡望峽中》:“惟結二句不免窠臼?!?紀昀強調作詩應該追求變化,他評宋莒公《馬上見梅花初發》時指出:“三、四在初作自好,后世則為習語矣。神奇朽腐,轉變何常?詩所以貴變化也?!?因此,紀昀對于不落窠臼、注意求新的詩作不吝贊語,他評宋景文《春宴行樂家園》詩:“結不恨斜陽易盡,游興未闌。不落窠臼?!?0批梅圣俞《送張景純知邵武軍》詩:“善求新徑,而氣格渾融?!?1紀昀還十分關注新創性的觀點,“發明”一詞是紀昀在詩論時常用的一個詞,他評價《瀛奎律髓》中陵廟類序:“序敷衍無所發明?!?2對《瀛奎律髓》中旅況類序評論道:“序亦無所發明?!?3“發明”一詞同樣出現在了《總目》宋元詩文評提要中?!秾Υ惨拐Z》提要稱贊了范文不隨波逐流、論詩有己見,在詩學方面有所發明:“沿波討源,頗能探索漢、魏、六朝、唐人舊法,于詩學多所發明云?!?《總目》宋元詩文評提要中去陳取新的觀念也十分明顯?!逗迫积S雅談》提要曰:“宋人詩話,傳者如林,大抵陳陳相因,輾轉援引。是書頗具鑒裁,而沉晦有年。隱而復出,足以新藝苑之耳目,是固宜亟廣其傳者矣?!?宋代詩話如林,如果只注重繼承、陳陳相因、輾轉援引則很難有質的突破?!逗迫积S雅談》“頗具鑒裁”的評價,實際上贊揚了此書有革新創見的特點,否則不可能“足以新藝苑之耳目”,因此《總目》評價甚高?!犊偰俊匪卧娢脑u提要還高度評價了那些不抄襲、自成一家、不隨波逐流的詩論家?!妒衷娫挕诽嵋疲骸捌渌u論,往往深中U會,終非他家聽聲之見,隨人以為是非者比。”3《四六談麈》提要云:“其中所摘名句,雖與他書互見者多,然實自具別裁,不同剿襲。如王《四六話》載廖明略賀安厚卿、張丞相諸啟,凡數聯,辰圓蝗。而別取其為厚卿《舉掛功德疏》一篇,知非隨人作計者矣?!?《容齋四六叢談》提要言:“蓋邁初習詞科,晚更內制,于駢偶之文,用力獨深,故不同于剿說也?!?《詩話》提要贊同了宋祁詩人自成一家的觀點:“又記宋祁語云,‘詩人必自成一家,然后傳不朽。若體規畫圓,準方作矩,終為人之臣仆’。則皆確論也?!?這些材料充分說明了《總目》宋元詩文評提要與《刊誤》觀念一樣,鼓勵作詩論詩有創新,反對因襲舊人舊說。
三、批評的遷移:從“武功派”到“江湖派”
《刊誤》與《總目》宋元詩文評提要各自都有一個重點批評的詩歌流派,分別是“武功派”和“江湖派”。兩個詩派存在內在聯系,二派名雖異而質實同。實際上,從《刊誤》到《總目》宋元詩文評提要,雖然二者批評的重點流派發生了遷移,從姚合“武功派”變成了宋末“江湖”詩派,但在本質特征上,“武功派”與“江湖派”有諸多相似點。例如,二派皆具有“酸餡”“瑣屑”“纖”“不雅”等劣處。兩個詩派有諸多相似點,《總目》則進一步認為,“江湖派”一脈相承自“武功派”,二者有聯系有淵源?!对迫姟诽嵋赋觯骸啊撵`’名為晚唐,其所宗實止姚合一家,所謂‘武功體’者是也。其法以新切為宗,而寫景細瑣,邊幅太狹,遂為宋末‘江湖’之濫觴?!?《總目》點明了二派之承接關系,且在詩法上皆宗“新切”“寫景細瑣,邊幅太狹”,內在聯系緊密。
“武功派”由晚唐詩人姚合開創,詩作多描寫生活瑣事和自然景色,又往往刻意追求詩句工整。在《刊誤》中,紀昀斥責“武功派”刻畫瑣屑、有傷大雅,將之樹立為負面典型大力抨擊,不僅于司空圖《早春》一詩的評價中直言姚合“搜盡枯腸終是酸W氣”8,還把“武功派”的“小”“纖”“細”等缺陷作為論詩時反面教材的典型特點。紀昀評價宋景文《僑居二首》“似‘武功派’耳,終是小樣”9;批張宛邱《和應之盛夏》詩“五、六(句)小樣,‘武功派’也”10;評賈浪仙《寄胡遇》詩“次句不佳,‘武功派’從此種出,最為偏僻狹小,誤以此為新、為高,則去詩遠矣”11;論顧非熊《題馬儒V石門山居》詩時說,“亦是‘武功派’。次句景真,而句不佳,第四句拙。其細已甚”12。紀昀還認為“武功派”粗野不雅,他評王建《原上新居》詩:“詩情全是‘武功’一派語,多粗野,不葉雅音?!?概括地說,紀昀在《刊誤》中批判姚合“武功派”的創作風格,因為這樣的詩作,“小樣”“偏僻狹小”“細”“粗野”,與雅正的詩歌相背離。
紀昀還通過詩作的比較,來批評“武功派”不雅的風格特點。其以寇準《水村即事》詩作對比,稱贊此詩有姚合‘武功派’所不具備的渾雅:“雖非高作,然較之姚合、王建,氣體渾雅多矣?!?在論王正美《村家》詩時,又詳細地指出此詩第二句因為類似“武功派”而不佳,而其他句子尚且閑雅,不像“武功派”:“惟第二句嫌落‘武功派’。馀皆閑雅,但氣味薄耳”3。比較明顯的是,紀昀在論白樂天《渡淮》詩時,以高下立判的方式,褒揚白詩渾成雅致,與‘武功派’之瑣屑不雅截然不同:“妙在出語渾成,不傷大雅,與‘武功’派之瑣屑不同?!?
《總目》宋元詩文評提要則重點批評和“酸餡”“瑣屑”的“武功派”頗類似的“江湖派”?!吨猩皆娫挕诽嵋疲骸叭辉谠獀諸人之中,學問最有根柢。其考證論議,可取者多,究非江湖末派鉤棘字句、以空談說詩者比也?!?《詩人玉屑》提要曰:“宋魏慶之撰。慶之字醇甫,號菊莊,建安人。是編前有淳v甲辰黃N序,稱其有才而不屑科第,惟種菊千叢,日與騷人逸士觴詠于其間。蓋亦宋末江湖一派也?!?《娛書堂詩話》提要說:“其論詩源出江西,而兼涉于江湖宗派?!?《對床夜語》提要言:“其所見實在江湖諸人上?!?以上幾則提要體現了《總目》宋元詩文評提要對江湖詩派的關注?!对娙擞裥肌诽嵋兄赋隽私娙巳后w“處江湖之遠”的身份特征,而從《中山詩話》和《對床夜語》二則提要中則可以看出,《總目》對于江湖詩派是持否定態度的。
《總目》宋元詩文評提要對江湖詩派評價不高,認為此詩派弊病甚多。《總目》集部中一些提要具體指出了江湖詩派的諸多不足?!短珎}米集》提要評價周紫芝詩時,道出江湖詩派的酸餡習氣:“無豫章生硬之弊,亦無江湖末派酸餡之習?!?《涉齋集》提要則認為江湖詩派雕章琢句,刻畫瑣屑:“是集雖下筆稍易,未能青出于藍,而氣體高亮,要自瑯瑯盈耳。較宋末江湖詩派刻畫瑣屑者,過之遠矣?!?0《百正集》提要批評江湖詩派纖仄粗俗:“今觀所作,大抵清切流麗,自抒性靈,無宋末江湖諸人纖瑣粗獷之習?!?1《頤庵居士集》提要亦認為江湖詩派流于粗俗,偏離雅正:“然應時詩雖格力稍薄,不能與游等并駕;而往來于諸人之間,耳濡目染,終有典型。較宋末江湖諸人,固居然雅音矣?!?2
nlc202211281750
另一方面,《總目》較《刊誤》,對“武功派”的評價和理解也有不同處?!犊偰俊氛J為:“宋末詩人,有江湖一派,有晚唐一派,t蓋沿晚唐派者,故往往有佳句而乏高韻,亦絕無一篇作古體。然較之江湖末流寒酸纖瑣,則固勝之矣?!?3在與江湖詩派的對比中,《總目》看到了晚唐時的“武功派”等詩歌流派,尚有佳句,勝過“寒酸”的“江湖派”。由此也揭析了《總目》著力批評“江湖派”的原因,即認為此派較“武功派”,為詩派之末。
總之,《刊誤》重點批評了“武功派”,《總目》宋元詩文評提要則重點批判江湖詩派。二者批評的對象有其內在淵源,《刊誤》和《總目》認為二詩派刻畫瑣屑、有傷大雅等,這些具體的評語有許多相似處。此外,由于“武功派”和“江湖派”分別是《刊誤》和《總目》中重點批評的詩歌流派,二書還分別將“武功派”和“江湖派”標舉為詩歌批評的參照物。例如,在《刊誤》中,紀昀說:“(《僑居二首》)似‘武功派’耳,終是小樣?!?批《和應之盛夏》詩:“五、六(句)小樣,‘武功派’也。”2在《總目》中也有類似情況,如評價《涉齋集》:“較宋末江湖詩派刻畫瑣屑者,過之遠矣?!?這種確立“反面典型”詩派來論詩的批評模式,也是《刊誤》和《總目》宋元詩文評提要之共同點。綜合批評的詩派對象、論詩的具體評語以及立一詩派為參照的批評模式,不難看出《刊誤》和《總目》宋元詩文評提要的詩歌批評具有聯系。
四、創作的主張:“文章與時高下”和“貴變化”
《刊誤》和《總目》宋元詩文評提要中有著共同的創作主張,皆持“文章與時高下”之觀點,二者還都強調創作“貴變化”。劉勰說“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4,《刊誤》中,紀昀也注意到了作家作品與時代背景聯系緊密,他十分關注“時代”“風氣”“風會”等對創作的影響。例如,紀昀評點戎昱《閨情》詩時說,“不失忠厚悱惻之旨,惟氣格稍薄,則時代限之耳”5,此處就是考慮到了時代對個人創作的影響。紀昀知人論世,將作者的詩歌作品和時代背景結合分析。戎昱(744―800),生活在中晚唐時期,罹安史之亂。彼時朝政混亂,社會經歷大動蕩,詩歌也受到深遠影響,整體氣象由盛唐時期的雄偉壯麗漸漸轉為寧靜淡遠和消極避世,這種社會巨變自然影響了包括戎昱在內的眾多詩人,而戎昱創作的《閨情》詩處于當時的社會環境下,氣格自然難再渾雄?!犊`》中,紀昀還評楊巨源《早朝》詩:“賈、杜、王、岑早朝之作,在諸公集中原非佳處,而觀此尚覺氣象萬千。風會所趨,漸漓漸薄,非杰出一代之才,不能自振也?!?此處,紀昀既考慮到了風會對于詩歌的影響,又能具體分析,認為楊巨源才能卓著,雖受漸漓漸薄時代的影響,卻能自振而氣象獨特。
《總目》宋元詩文評提要中也反映了時代風氣對個人創作的影響?!墩\齋詩話》提要曰:“李商隱‘夜半宴歸宮漏永,薛王沉醉壽王醒’二句,暴揚國惡,至為無禮。萬里以為微婉顯晦,盡而不污,尤宋人作詩,好為訐激之習氣矣?!?館臣以為詩歌言辭直白、激烈、無禮,是宋人整體訐激風氣的表現,楊萬里也受到了時代風氣的影響。另外,《娛書堂詩話》提要說:“‘桂子梅花’一聯,毛國英《投岳飛詩》,……趙橫《釣臺詩》,白居易《周公恐懼流言日》一首,及作詩用法語一條。大抵皆凡近之語,評品殊為未當。蓋爾時風氣類然?!?針對宋人多詩話,而詩話條目多評品不當的情況,館臣認為這也是受當時創作風氣的影響?!秾Υ惨拐Z》提要附和范文的觀點,認為文章寫作與時代興衰相關:“‘今之以詩鳴者,不曰四靈,則曰晚唐。文章與時高下,晚唐為何時耶?’其所見實在江湖諸人上?!?綜合來看,紀昀看到戎昱氣格受時代之限而難以渾厚,褒揚楊巨源自振于所處時代,《總目》則認為楊萬里受時代影響而言辭激烈。這些材料說明,《刊誤》和《總目》宋元詩文評提要都關注到了“時代”“風會”等因素,認為其對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產生了較為深刻的影響。
另外,《刊誤》和《總目》宋元詩文評提要,都以發展變化的眼光看待文學?!犊`》中,“變”是一個重要批評關注點,書中載:“宋莒公《馬上見梅花初發》‘瞥見江南樹,繁英照苑墻。無雙春外色,第一臘前香。云葉遙驚目,瓊枝昔斷腸。莫吹羌塢笛,容易損孤芳。’紀批:三、四在初作自好,后世則為習語矣。神奇朽腐,轉變何常?詩所以貴變化也?!?紀昀認為,詩要轉變,以求神奇,則不易落入窠臼和腐朽的俗套,其以變化為“貴”。紀昀評楊文公《南朝四首?其一》時又指出:“西多摭義山之面貌。此詠古數章卻有意思議論,頗得義山之一體,勿一概視之?!w’雖宗法義山,其實義山別有立命安身之處,楊柳但則其字句耳。后來塵劫日深,并義山亦為人所論,物極而反,一變而元v,再變而‘江西’矣?!?
吳之振為《瀛奎律髓》作序時講到:“作者代生,各極其才而盡其變?!?對此,紀昀補充說:“有力自振拔之變,有不知其然之變。力自振拔者,其勢逆,逆,故變而之上。不知其然者,其勢順,順,故變而之下?!?這里紀昀將詩歌變化的主題引向深入,不僅僅重視變化,還強調如何變化。不能為變化而變化,不能沒有目標地變化,變化應該“知其然”。紀昀所理解的“力自振拔之變”“知其然之變”究竟為何?這可從他對“武功派”的評價中看出。紀昀鼓勵發展變化和求新,但是認為求新求變也當注意方式方法,不以字句為大為本。他反對“武功派”求新但所作之詩內容瑣屑:“武功詩欲求詭僻,故多瑣屑之景,以避前人蹊徑。佳處雖有,而小樣處太多?!?相反,他贊賞梅圣俞《送張景純知邵武軍》詩:“善求新徑,而氣格渾融。勝于雕鏤一字、兩字以為新?!?
詩歌在其發展過程中,難免遇見瓶頸或產生弊端,此時詩歌往往發生衍變以克服弊端、突破發展,這是歷代詩變的原因和背景。紀昀贊同方回關于詩歌流變的看法。方回在評點錢思公《始皇三首?其三》時說:“體詩一變亦足以革當時風花雪月、小巧呻吟之病,非才高學博未易到此。久而雕篆太甚,則又有能言之士變為別體,以平淡勝深刻。時勢相因,亦不可一律立論也?!边@得到了紀昀的肯定,他復評價道:“此論平允。”8
紀昀說“物極而反,一變而元v,再變而‘江西’”,《總目》中也有同樣觀點,《云泉詩》提要說:“宋承五代之后,其詩數變:一變而西,再變而元v,三變而江西。江西一派,由北宋以逮南宋,其行最久。久而弊生,于是永嘉一派以晚唐體矯之,而‘四靈’出焉?!?無論是句式上的“一變”“再變”,還是觀點上的“物極而反”,兩處材料都如出一轍。而上文紀昀所言“善求新徑,而氣格渾融。勝于雕鏤一字、兩字以為新”,求變化而注重氣格、反對將作詩的重點放在字句上,與《總目》宋元詩文評提要之觀念也相合?!端牧挕诽嵋疲骸傲疤?,詞雖駢偶,而格取渾成。唐末五代,漸趨工巧。如羅隱代錢H《賀昭宗更名表》,所謂‘右則虞舜之全文,左則姬昌之半字’者,時以為警策是也。宋代沿流,彌競精切。故之所論,亦但較勝負于一聯一字之間。至周必大等,承其馀波,轉加細密。終宋之世,惟以隸事切合為工。組織繁碎,而文格日卑,皆等之論導之也?!?這則提要中,《總目》看到了駢文的發展變化過程,但強調四六文應以格取為上,反對雕字琢句,“較勝負于一聯一字之間”,與《刊誤》中觀念相呼應。而在宋元詩文評提要中,《總目》還對詩歌的變化有補充認識,認為變化是自然而然的?!逗笊皆娫挕诽嵋f:“又謂‘善為文者因事以出奇。江河之行,順下而已,至其觸山赴谷,風摶物激,然后盡天下之變’。持論間有可取?!?《總目》認為變化的契機是“觸山赴谷,風摶物激”,隨遇而成,自然而然。
nlc202211281750
五、結語
朱東潤在《中國文學批評史大綱》中單列“紀昀”一節,討論了他的文學批評觀點,認為“曉嵐論析詩文源流正偽,語極精,今見于《四庫全書提要》,自古論者對于批評用力之勤,蓋無過紀氏者”3。紀昀確為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史上一位重要人物,他曾經評點過多部詩文著作。史書方面,紀昀曾刪削評點了《史通》;文學理論方面,他評點了《文心雕龍》;詩歌批評方面,紀昀著作甚夥,有《〈瀛奎律髓〉刊誤》《刪正二馮評閱才調集》《紀校玉臺新詠》《玉臺新詠校正》等書,另評點了《唐詩鼓吹》《玉溪先生詩說》《李義山詩集》《翰林集》《蘇文忠公詩集》。這些評點之作是研究紀昀文學批評主張的重要資料,只不過這些著作多以評點為主要形式,內容較為零散,造成了這部分內容的文學批評價值被部分遮蔽。如果匯集紀昀零碎的批注和評點,則可窺見紀氏更為完整的文學批評主張。
其中,《刊誤》是紀昀較為重要的一部詩文評點著作,對紀昀文學批評主張的形成影響較大。相對而言,《史通削繁》側重史學批評,《文心雕龍》雖然和文學理論最為相關,但從數量上看,《文心雕龍》紀昀評語有“二百九十九條”4,對比其評點《瀛奎律髓》來說,條目較少。其評點的《唐詩鼓吹》選唐人九十六家、唐詩五百九十六首,評點的詩人和詩作在數量上遠不及《刊誤》。至于《二馮評閱才調集》,紀昀刪正后只保留一百九十四首,詩作也不多。而紀昀在《刊誤》上用力極深,此書體現紀昀的文學批評特點較為深刻。李光垣說:“蓋師于是書自乾隆辛巳至辛卯評閱至六七次。細為批釋,詳加涂抹,使讀者得所指歸,不至疑誤。其諄諄啟發,豈淺鮮哉!”5從時間上看,紀昀刊誤《瀛奎律髓》達十年之久,前后多達六七遍,“批釋詳加涂抹”,態度極為認真和嚴謹。從評點內容看,《瀛奎律髓》四十九卷,選收唐宋兩代的五、七言律詩,涉及詩人三百七十六位,收錄各類題材詩歌兩千九百九十二首6,數量很大,其中絕大部分詩歌紀昀都做了評點。據筆者初步統計,紀昀評點《瀛奎律髓》詩歌兩千八百六十四首,占全書詩作比例超過百分之九十五,足見用功之深。另一方面,紀昀主持編纂的《總目》文學批評價值也很大,《總目》集部尤其凝結了紀昀大量文學批評觀念。朱自清說:“《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集部各條,從一方面看,也不失為系統的文學批評,這里紀昀的意見為多?!?集部別集、詩文評類提要中文學批評思想尤其集中而深刻?!犊偰俊酚杉o昀“筆削考核,一手刪定”1,如此體大慮精的著作,紀昀能總其成,有多方面的原因。紀氏學識淵博,又實際地評點了多部文集,而刊誤《瀛奎律髓》尤其是重要的評點經歷。
而《刊誤》與《總目》宋元詩文評提要關系緊密,有其原因:其一,性質上講,二者都是對詩文評著作的評點;其二,二者都耗費了紀昀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全面、集中、深刻地體現了紀氏的文學理論,《刊誤》歷時十年方成,批閱多至六七遍,宋元詩文評提要同樣由紀昀反復修改,前后歷時近二十年;其三,二者都包含豐富而典型的文學批評觀點,《瀛奎律髓》的刊誤內容,體現了紀昀豐富的詩學知識,包含了紀氏諸多詩論觀念,《總目》宋元詩文評提要同樣由紀昀反復修稿刪定而成;其四,從評點的對象來看,《瀛奎律髓》點評對象為唐、宋律詩,《總目》宋元詩文評提要則以批評唐、宋、元詩文及相關詩文主張為主,二者批評對象的時代背景和內容較為一致;其五,《刊誤》的完成與《總目》的編寫在時間上接近,前者成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2,后者則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開始編纂,紀昀在刪定《總目》宋元詩文評類提要時延續了《刊誤》中的批評方法和理念。而通過《刊誤》可知,紀昀看到了時代與詩人創作的相互影響,也看到了變化對于詩歌發展的意義,提倡作詩求新求變。上文還分析了《刊誤》中的求公允、重根柢、嚴體例,寓褒貶于重本輕末、尚雅去俗、推陳出新,以及批評“武功”派詩作瑣屑,這些觀點在《總目》宋元詩文評提要中都有體現。如果說一兩點批評的方法或者觀念和思路相似,可視為巧合,那么綜合如此多的相似觀點,足可判定《總目》宋元詩文評提要中的文學批評觀念與《刊誤》密不可分,《總目》宋元詩文評提要中的許多批評思路和方法,與紀昀之《刊誤》一脈相承。
從《總目》宋元詩文評提要大量延續《刊誤》中的批評觀點,還可得出幾點結論。
首先,四庫文獻體系豐富而復雜,且與其相關的文獻和史料亦夥,比如《刊誤》。將《刊誤》與《總目》兩相比較,除了可以在方法上打開研究視野和思路,經過比對內容,更可以發現二書許多觀點相重合、變化不大,說明紀昀在《刊誤》后,其文學批評觀點和態度已經較為成熟,這一點對研究紀昀文學批評很重要。
其次,在《總目》的修纂過程中,雖然乾隆欽定的色彩濃烈,書中許多觀點授意于乾隆,并由乾隆審定,但是他不可能對每一個提要的具體寫作都作詳密授意。因此,許多提要由館臣寫成,反映的是館臣的觀點。正如蓋博堅指出:“《四庫全書》反映了多種多樣的不同關注點,所以該項目并不是一個被任何個人支配的項目。本研究的觀點是,乾隆晚年贊助的文化活動是學者和國家之間相互作用的產物?!?而通過比較紀昀之《刊誤》和其主持編修的《總目》,更可以說明,《總目》的許多評價,來自館臣的觀點,館臣在書寫提要時,不僅有乾隆的授意,也表達自己的觀念。諸如做學問重視根柢,關注著作體例等??傊?,提要相關的文獻考辨,比如???、訂誤、辨偽等,乾隆斷無時間和精力一一顧及。一些文學批評觀點,乾隆也無暇逐個作出明示,這就為館臣表達自己見解提供了可能。
再次,關于《總目》的生成,一般認為是書始于館臣撰寫分纂稿,但結合《刊誤》等著作來看,紀昀的一些批評觀點早在《總目》編修前已有,甚至初見規模、形成批評體系。這可視為《總目》編修前館臣必要而重要的批評事例。這雖然不是《總目》書寫的過程和環節,但卻是《總目》一些批評觀點的來源和基礎,不可不知。
最后,比對《刊誤》和《總目》,另外涉及一學術問題,即《總目》著作權歸于何人。學界一般認為,不能將《總目》視作紀昀一人之成果,乾隆的干預和四庫館臣書寫分纂稿不可忽視。然而,紀昀在《總目》成書過程中貢獻最大,《總目》尤其是集部提要主要體現了紀昀的觀點,這一點又毋庸置疑。關于《總目》哪些提要、哪些觀點成于紀昀之手,學界也有探討,已有研究,主要通過將紀昀著述和《總目》進行本文比對,來考察《總目》中紀昀的具體意見1,這是一個較為穩妥的研究思路。本文即運用了此方法,并通過大量例證再一次說明,紀昀在編修《總目》一事上貢獻最大,集部諸多提要尤其體現了紀昀的批評主張和文學觀點。
nlc202211281750
The continuation of criticism: From Ji Yun's Revision of Ying Kui Lu Sui to the General catalogue of Si Ku Quan Shu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abstracts of poetry criticism in the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Yang Ming
Abstract:Ji Yun wrote the Revision of Ying KuiLv Sui,and later presided over the compilation of the General catalogue Si kuQuanshu. Both of the two books contain rich literary criticism contents,and many of the criticism viewpoints are consistent,which are mainly reflected in four aspects: the purpose of criticism is to seek fairness, pay attention to knowledge,and be strict in style; In the method of criticism,by means of praise and criticism, it clearly reflects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evaluation on the original and discarding the end,advocating the elegant and eliminating the vulgar, liking the new and hating the old; In terms of sect,he criticizes the trivial poems of the "Wu gong" sect and the "Jianghu" sect; in literary thought, both of them hold the view that "the article is superior to the time" and "the article is important to change". This shows that Ji Yun's literary criticism viewpoint has been extended from Ying KuiLv Sui to General catalogue of Si kuQuanshu. The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these two book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understanding Ji Yun's critical thoughts,tracing the source of the theoretical criticism of General catalogue of Si kuQuanshu and discussing the generation process of General catalogue of Si kuQuanshu.
Key words:Ji Yun;Publication error of Ying Kui Lu Sui; General catalogue of Si kuQuanshu; Literature criticism
任編輯:胡海琴
nlc20221128175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4/view-154426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