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學案體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沈昭林
摘 要:清代是學案體編纂的高峰,僅清初就有三十馀部學案體著作,有清一代學案體創作更是達上百種。學案體在發展過程中體例不斷完善,內容愈趨豐富。學術界對學案體述評數量既少,又多以單部學案為題進行分類介紹,對于在學案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清代學案體史籍發展情況并未專門考察。本文則以學案體史籍內部邏輯研究為主線,對清代學案體述評、編纂、宗旨、體例等方面進行回顧并加以展望,力圖發掘其中的優點與不足,為學案體研究尋找新的切入點。
關鍵詞:學案體 儒學 清代 學術史
中圖分類號:K2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8705(2022)03-46-56
學案體作為中國古代一種獨立的史籍編纂體裁,“以專記學派的承傳流衍為特色”1,興起于宋朱熹之《伊洛淵源錄》,后世遂紛起效仿,經由明劉元卿《諸儒學案》、周汝登《圣學宗傳》承前啟后,至清S宗羲《明儒學案》《宋元學案》而大著,學案體例定型完善。2清代是學案體編纂的高峰,據不完全統計,有清一代學案體編纂數量達百種(見附表),清末更是續修成風,多以補編、續編清初編著的學案體為主,并出現介紹西方學說的《泰西學案》。本文采用廣義上“學案體”的說法,研究對象包括《明儒學案》《理學宗傳》《漢學師承記》等撰述時間為清代(下訖1911年)的學案體。3
目前學界對學案體研究相關回顧有劉興淑《“學案體”研究現狀述評》4、姚文永《〈明儒學案〉百年研究回顧與展望》5以及姚文永、王明云《〈宋元學案〉百年研究回顧與展望》6,連凡《海內外〈宋元學案〉研究述評與展望》7,主要都是從單部學案體入手分類介紹,并未從學案史發展和文獻編纂的內部邏輯進行分析說明。本文力圖以學案體相關內容研究及其內部邏輯為綱,分門別類對清代學案體史籍研究現狀進行回顧與展望。
一、清代學案體簡介與述評
?。ㄒ唬┣宕鷮W案體總體述評
學者對清代學案體進行整體性的評介與探討,主要涉及學案體裁的定義和變遷以及內容、意義等??甲C學案體裁、闡明意義的有朱義祿《論學案體》1、倉修良《要給學案體以應有的歷史地位》2、陳祖武《學案再釋》3等,分別對學案及學案體的源起、釋名及基本體例進行考證、說明,并高度評價其地位。
學案的由來及學案體的流變是學界熱議的焦點。阮芝生《學案體裁源流初探》4首論學案體裁由來,梳理了先秦以來學術史著作,以《明儒學案》為中心對學案體發展進行論述。無渝《“學案”考議》5,關永禮《學案體的創立、完善與嗣響》6,徐公喜《理學源流著作述論》7,梅新林、俞樟華《中國學術史研究的主要體式與成果》8,劉興淑《學案體研究》9等文對學案體、學術史著作分門別類進行系統梳理,對學案體流變進行了專題性的考察。
社會變遷對學案體編纂具有重要影響。盧鐘鋒《論清初的社會思潮與學術史的編修》10、王俊才《明清之際學術史的突變――學案體的趨新與定型》11、史革新《略論清初的學術史編寫》12、王記錄《以史明道:清初的學術反思與學術史編纂》13、黃進興《“學案”體裁產生的思想背景:從李紱的〈陸子學譜〉談起》14等文,對明清社會變遷下學者反思歷史進而反思學術導致的學案體編纂熱進行探討,史革新與王記錄還對清初學術史編纂狀況進行考察,認為清初至少有三十馀部學案體著作。
學案體作為史學史重要體裁,學術界亦對其進行了輯錄、校點。張林川、周春健《中國學術史著作序跋輯錄》15,輯錄學術史著作序跋;蔡方鹿《承傳道統,考辨源流――讀〈儒藏〉史部?歷代學案》16,楊世文、舒大剛《〈歷代學案〉小序》17,則是對《儒藏》系列出版的《歷代學案》進行總體介紹與說明。
盧鐘鋒、陳祖武是中國學案史研究的代表人物,二人的著作在學案史研究中具有重要影響。盧鐘鋒《中國傳統學術史》18從社會歷史環境、學術文化思潮切入,考察中國傳統學術史在發展過程中與社會變遷、文化走向的互動;陳祖武《中國學案史》19從史學史發展角度對學案體史籍源流進行論述,介紹了史學發展中重要的學案體史書,并將學案體與學術史著作進行對比,認為學案體是對學派、學術風貌的反映,具有學術史的意義。
?。ǘ┣宕鷮W案體個案述評
清代學案體個案研究主要集中在數部代表性學案上,涵蓋了其與漢學、宋學的學術史關聯。宋學學案體著作主要是關于蕺山南學、夏峰北學兩派的研究。其中,對黃宗羲(含全祖望)《明儒學案》《宋元學案》或合論、或分論,合論的有盧鐘鋒《論〈宋元學案〉〈明儒學案〉的理學史觀點》1,將兩者放在一起進行研究,認為二者合一,實際上就是我國最早的自成系統的關于宋明時期的理學史專著;何俊《思想史的界定與門徑――以兩部學案為例》2則以兩部學案為例討論思想史的界定與門徑。分述的有吳懷祺《〈明儒學案〉,一部開風氣的學術史著作》3,認為《明儒學案》展現出理學發展的趨向;劉盛《〈明儒學案〉纂修探微》4則認為《明儒學案》更多的是表現黃宗羲個人學術思想的著作;倉修良、呂建楚《全祖望和〈宋元學案〉》5注重考察全祖望在《宋元學案》編纂中的作用。此外韓學宏《黃宗羲〈明儒學案〉之研究》6、朱鴻林《〈明儒學案〉研究及論學雜著》7等著作對黃宗羲所著學案體進行了評述。
關于夏峰北學的學案體編纂研究,主要集中于孫奇逢《理學宗傳》及其弟子所編地域性學案體著作。《理學宗傳》研究有陳祖武《孫奇逢與〈理學宗傳〉》8、馬濤《論〈理學宗傳〉對理學的總結及其歷史地位》9,對《理學宗傳》進行詳考,發現《明儒學案》對《理學宗傳》的體例有所借鑒;張錦枝《論孫奇逢〈理學宗傳〉的性質》10認為孫奇逢的主要關注在于建構會通漢宋、朱王的儒學的脈絡。地域性學案體研究有智夫成《孫奇逢與〈中州人物考〉》11,王記錄、許二鳳《〈洛學編〉探析》12,許倩《清代洛學史撰述中的“漢宋之爭”與“朱陸之辨”》13等,均是對夏峰門人所編洛學學案體進行研究。此外,陳祖武《范z鼎與〈理學備考〉》14對范z鼎編《明儒理學備考》《廣明儒理學備考》和《國朝理學備考》三部著作進行梳理,認為范氏所著具有重要學術價值。
nlc202211281752
清代漢學學案體史著則推江藩《國朝漢學師承記》。漆永祥《江藩與〈漢學師承記〉研究》15將《漢學師承記》及江藩其他著述與江藩本人結合考述,認為此書是最早對清代漢學進行全面總結和評價的專著,漆永祥還有《漢學師承記箋釋》16,對《漢學師承記》進行注解。其他還有陳其泰《〈漢學師承記〉的學術史價值》17,王應憲《江藩〈國朝漢學師承記〉簡論》18,高明峰《江藩〈國朝漢學師承記〉、〈國朝宋學淵源記〉述論》19等著作,對《漢學師承記》進行了闡釋。
此外,還有研究涉及到張星鑒《國朝經學名儒記》1、李紱《陸子學譜》2等學案體史著。其中楊朝亮《李紱與〈陸子學譜〉》3從明清學術演變大背景進行考察,認為《陸子學譜》編纂的重要目的是凸顯陸象山學術在儒學中的地位。
二、清代學案體編纂研究
(一)版本源流
著作版本質量對學術研究具有重要作用。對于《明儒學案》的版本,郭齊《說黃宗羲〈明儒學案〉晚年定本》4、韓春平《〈明儒學案〉清刻本及版本源流》5、謝江飛《百年遺珍莫晉刻本〈明儒學案〉》6,三文都對《明儒學案》流傳版本進行考辨,郭齊認為賈樸刻本為最,韓春平則認為各版本都有其優劣,應從不同研究內容選擇適合刻本。《宋元學案》則主要是對后人的補編進行研究,吳光《〈宋元學案〉成書經過、編纂人員與版本存佚考》7梳理其成書經過及各編纂人員的貢獻,并對各刻本有詳細補充考證。劉真倫《〈宋元學案〉何紹基刻本考述》8、金曉剛《兩種〈宋元學案〉黃璋校補稿抄本再認識》9等則對《宋元學案》及其補本、刻本有所考辨。
關于其他學案體版本的研究較少,戚學民《論阮元撰二卷本〈國史儒林傳〉》10、趙永磊《〈國史儒林傳〉與阮元〈儒林傳稿〉關系辨誤》11、伍野春《阮元〈儒林傳稿〉南京圖書館藏本與〈張氏榕園叢書〉本比較研究》12考察《儒林傳稿》與《國史儒林傳》關系;韓春平《雍正刻本〈陸子學譜〉謝國楨題跋及原書遞藏始末》13對蘭州大學圖書館收藏雍正刻本《陸子學譜》及此書流傳進行探源;李春燕《孫奇逢〈理學宗傳〉源流考》14梳理《理學宗傳》編纂與版本源流。
?。ǘ┯^點、體例及特點
“漢宋之爭”視野下的《漢學師承記》,編纂目的有其獨特性。姜海軍、蒲清《明道與經世――江藩〈漢學師承記〉的編纂旨趣解析》認為江藩作此書的旨趣不完全為了推尊漢學而排斥宋學,根本的動機是為了經世15;於梅舫《漢學名義與惠棟學統――〈漢學師承記〉撰述旨趣再析》16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認為江藩撰《漢學師承記》,鮮明地以漢學為名勾勒清代經學師承。其他學案體編纂目的與方法也被提及,陳祖武《〈明儒學案〉發微》17通過比對《明儒學案序》《改本明儒學案序》兩篇序文的異同,分析其編纂目的;萬紅《從〈理學宗傳〉批注看孫奇逢的學術傾向》18從批注的角度來闡述孫奇逢力合朱王,最終歸結到孔孟的學術主張。此類研究還有張實龍《修德而后可講學――論〈明儒學案〉的精神》1,姚文永、宋曉伶《“自得”和“宗旨”――〈明儒學案〉一個重要的編撰方法與原則》2,張圓圓《提倡自得 把握宗旨――論〈明儒學案〉一以貫之的學術史方法原則》3,姚文永、張國平《重“工夫”輕“本體”――談黃宗羲編著〈明儒學案〉所貫穿的一條重要原則》4等,對各學案體的編纂原則進行分析。
清代學案體編纂體例臻于定型,成為學術界研究熱點。盧鐘鋒《論〈宋元學案〉的編纂、體例特點和歷史地位》5,陳其泰《〈宋元學案〉的編撰與成就》6,張林川、林久貴《略論〈宋元學案〉的體例特點和文獻價值》7均認為《宋元學案》標志著學案體更臻于完善,但陳其泰更關注《宋元學案》編纂過程中與社會變遷、其他史學流派的互動。鐘曉華《論江藩〈漢學師承記〉的體例特點及其學術情懷》8不僅分析《漢學師承記》體例特點,還著眼于對其他學者的研究有所啟示。
受編纂者學術影響,學案體有其編纂特色。陳祖武《〈宋元學案〉纂修拾遺》9將著眼點放在黃百家與全祖望對《宋元學案》的補編上,強調全氏對《宋元學案》的功績;陳其泰《〈漢學師承記〉的著述風格和反響》10將江藩著此書的目的歸納為“總結清初至乾嘉時期儒林家法之傳授,經學著述之源流”。還有葛昌倫《〈宋元學案〉成書與編纂研究》11,金曉剛《編纂與刊刻:〈宋元學案〉文本生成史研究》12,連凡《〈宋元學案〉中黃百家的案語及其學術價值――兼論宋元儒學思想史的建構》13,程得中《試論〈宋元學案〉的編輯特色》14,姚文永《淺談〈明儒學案〉在編輯學上的特色》15,王應憲《論〈漢學師承記〉的“尊戴”思想》16,張楓林《孫奇逢〈理學宗傳〉的編纂特點》17,劉國宣《〈宋學淵源記〉新論三題》18,韋澤《〈洛學編〉的編纂原因及內容特色》19,曾志平《試論〈儒林傳稿〉與〈四庫提要〉的內在關系》20、《〈學案小識〉與〈四庫全書總目〉關系考》21等,均為探討學案體編纂特點的著述。
(三)傳主選取
有關傳主擇取的專題論述主要集中于《明儒學案》學者缺載現象。王記錄《〈明儒學案〉緣何不為李贄立學案?――兼談黃宗羲的學術史觀》22與姚文永《“共行只是人間路,得失誰知天壤分”:從“一本而萬殊”看〈明儒學案〉為何不給李贄立案》1兩篇文章均對《明儒學案》缺載李贄進行考察,王記錄從黃宗羲的學術史觀展開探討,黃氏認為李贄學術偏禪,失儒學本質,姚文永則從對黃宗羲“一本而萬殊”哲學理念的解讀分析缺載原因,二者雖研究視角不同,但均認為李贄偏禪是導致《明儒學案》缺載的原因。張明《〈明儒學案〉缺載“黔中王門”考論――兼論“黔中王門”源流演變及其心學成就》2對黔中王門啟、承、盛、衰四個時期之源流演變及其心學成就進行梳理,而后通過考證認為黃宗羲缺載黔中王門的主要原因在于黔中王門資料的丟失。
此外還有對傳主門人弟子的考證,如沈志權《〈宋元學案〉鞏豐、鞏峴關系考訂》3考證鞏豐與鞏峴的關系,鄭禮炬《〈明儒學案?粵閩相傳學案〉王守仁福建門人考》4、連偉《〈明儒學案〉載王陽明馀姚籍弟子管州事E考訂》5則對王門弟子相關問題進行考證。
nlc202211281752
三、清代學案體的學術研究狀況
(一)學術觀點方面的研究
學術史觀指導學案體編纂,學者從學術史方面對這一問題進行探討。朱義祿《黃宗羲哲學史方法論發微――兼論〈明儒學案〉》6一文指出黃宗羲哲學史方法論的特點;林久貴《略論〈宋元學案〉的學術史批評方法》7一文就《宋元學案》對宋元學術史的宏觀把握和學術品評作了簡要論述;陳暢《個體性與公共性之間――論〈明儒學案〉的形上學結構及其當代意義》8則通過闡述《明儒學案?蕺山學案》本體觀念,探尋黃宗羲對復雜思潮的整合。相關文章還有黃敦兵、雷海燕《從哲學史學角度看黃宗羲學案體著述的哲學特質》9,連凡《〈宋元學案〉的層次結構與學案設置――兼論全祖望與黃宗羲思想史觀之異同》10,陳衛平《突破傳統,書寫信史――〈明儒學案〉對中國哲學史學科的歷史先導意義》11,張圓圓《中國哲學史詮釋模式的傳統借鑒與當代反思――論〈明儒學案〉的哲學史意義》12,張二平《〈明儒學案〉的生生哲學》13,林俞佑《阮元〈儒林傳稿〉學術觀鉤沉》14,李世陽、鄭培國《唐鑒的哲學思想淺論――兼評〈國朝學案小識〉》15等,對學案體著作中體現的學術史觀進行了分析。
脈絡和系統研究方面。何俊《宋元儒學的重建與清初思想史觀――以〈宋元學案〉全氏補本為中心的考察》16以全祖望《宋元學案》補本為中心,呈現出自身的學術史研究范式,亦折射出清初學術由龐雜及其轉向中期精深的特征。而孔定芳《孫奇逢〈理學宗傳〉的道統建構》1《以明道為究極:孫奇逢〈理學宗傳〉的道統重構》2,陳暢《論〈明儒學案〉的道統論話語建構》3,連凡《道統論的突破與〈宋元學案〉的思想史構建――兼論“宋初三先生”思想史地位的確立》4《學術譜系與宋元儒學史的構建――論〈宋元學案〉視域下的學案表與師承關系》5,潘志鋒《魏裔介的道統論》6,高陽《試論熊賜履〈學統〉的道統建構》7等文章,也對編纂中體現的脈絡和系統進行了分析。
明清學術轉型影響學案體編纂。陳暢《明清之際哲學轉向的氣學視野――以黃宗羲〈明儒學案〉〈孟子師說〉為中心》8、朱康有《〈明儒學案〉中的“實學”意考》9等文章,討論明清儒學轉型下學案體編纂中的“實學”思潮。
其他相關研究還有張圓圓《黃宗羲論東林學派和蕺山之學――基于對〈明儒學案〉文本的解讀》10,姚文永、王明云《從〈明儒學案〉看黃宗羲的儒佛觀及其矛盾》11,連凡《從〈宋元學案〉看政治與儒學的互動影響――以黨禁與雜學為中心》12,姜金順《試論孫奇逢〈理學宗傳〉的政治理念》13等,不僅涉及學術爭論,還對學案體編纂中“內圣”與“外王”的含義進行了探究。
(二)學人與學派方面的研究
對傳主的學術評價體現編纂者的學術傾向。吳震《泰州學案芻議》14通過梳理趙貞吉、耿定向二人與泰州學派的關系,指出黃宗羲在編纂過程中為了維護陽明學的正統性,導致泰州學派成為“大雜燴”。還有李一禾、張如安《“不拘”與“縱情”――論〈明儒學案〉中黃宗羲對鄧豁渠形象的建構》15,金香花《羅欽順性論新詮――〈明儒學案〉商兌》16,姚文永《析薛u的復性說――兼論黃宗羲在〈明儒學案〉中對薛u的評價》17,陳文新、王馮英《由唐順之由文入道看文學史與哲學史之相關性――〈明儒學案〉視野下的唐順之》18,黃敦兵、雷海燕《黃宗羲學案體范式的問題意識――以〈王畿學案〉為例》19等,對編纂者所塑造的傳主個體展開討論。
學案體對學術群體的建構涉及濂溪學、關學、洛學、浙學、北學等多個地域群體。早坂俊廣《關于〈宋元學案〉的“浙學”概念――作為話語表象的“永嘉”、“金華”和“四明”》1將《宋元學案》看作“表明話語之書”,對“浙學”概念進行話語、話語表象及故事等方面的探討;張天杰《〈宋元學案〉的編撰與濂溪學的新詮――從劉宗周到黃宗羲、黃百家父子》2指出劉、黃等人對濂溪學重新詮釋與定位,走出了朱子學的影響并帶有合會朱陸的色彩。還有王宇《呂祖謙的游離與回歸:論〈宋元學案〉對南宋浙學的認識》3,劉峰《清末關學的朱子學面向:以賀瑞麟〈關學續編〉為中心》4,王學斌《清代北學譜系的建構與完善――以〈北學編〉〈續北學編〉為中心的考察》5,謝桃坊《〈宋元學案?蜀學略〉辨正》6,連凡《宋元陸學的發展脈絡及其評價――以〈宋元學案〉為中心的考察》7《宋代湖湘學派的發展脈絡及思想闡釋――以〈宋元學案〉為中心的考察》8等,對儒學的地域性發展脈絡進行梳理。
?。ㄈW術爭論方面的研究
儒學發展以來內部的學術爭論主要是程朱、陸王的道統之爭,理學內部流變及“漢宋之爭”。學案體編纂體現的道統之爭及內部流變研究,盧鐘鋒《宋元時期理學的論爭與〈宋元學案〉的理學觀點》9認為《宋元學案》整理了宋元時期重要論爭,基本上持折衷諸說,合會學術異同而又偏向陸、陳;汪學群《〈明儒學案〉與陽明學的分派》10認為黃宗羲《明儒學案》對陽明學分派的主干為浙中、江右、泰州的演變,大體與陽明學的確立、發展、變化的軌跡相適應。還有秦峰《〈明儒學案〉對“四句教”的詮釋和批評》11、王宇《試論〈明儒學案〉對明代理學開端的構建》12、許倩《清代洛學史撰述中的“漢宋之爭”與“朱陸之辨”》13、張圓圓《論〈宋元學案〉對理學發展的總結》14等,主要涉及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的道統之爭及編纂者學術傾向。
“漢宋之爭”主要圍繞《漢學師承記》與《儒林傳稿》展開。黃愛平《〈漢學師承記〉與〈漢學商兌〉――兼論清代中葉的漢宋之爭》15認為《漢學師承記》與《漢學商兌》的出現既是漢宋之爭達到頂峰的標志,也是對漢宋之爭的總結,而后爭論漸趨調和;戚學民《“儒林列傳”與“漢學師承”――〈漢學師承記〉的修撰及漢宋之爭》16《阮元〈儒林傳稿〉與清代漢宋學術之爭》17,兩篇文章分別從《漢學師承記》與《儒林傳稿》出發探討漢宋之爭,尤其注重阮元在其中起到的關鍵作用。還有朱維錚《清學史:漢學與反漢學一頁(上)》18《清學史:漢學與反漢學一頁(下)》19、王樹民《江藩的學術思想及漢W與宋學之爭》1等,集中于“漢宋之爭”的學術爭端。
nlc202211281752
此外,同一流派或同時期的學案體編纂也有不同特點。佐藤煉太郎《明末清初相反對立的陽明學派史――周汝登〈圣學宗傳〉與黃宗羲〈明儒學案〉的比較》2通過比較不同時期陽明學者的學案編纂,認為二者雖代表不同時代的陽明學觀,但都應被尊重;袁立澤《從〈理學宗傳〉到〈明儒學案〉――“以經學濟理學之窮”視角下學案體史籍初論》3分析《明儒學案》與《理學宗傳》的“后先相承”關系,認為清初學術具有“以經學濟理學之窮”的發展路向。此類研究還有戚學民《〈儒林傳稿〉與〈宋學淵源記〉》4《〈學案小識〉與〈儒林傳稿〉》5、朱雪芳《〈道南源委錄〉與〈道南源委〉概述》6等,對學案體進行橫向與縱向比較。
四、回顧與展望
綜上所述,學界對清代學案體的研究已有較多成果:不僅對“學案”及“學案體”進行釋名與溯源,還聚焦到具體的學案體史籍,側重于《明儒學案》《宋元學案》《國朝漢學師承記》等;學案體研究內容不僅涉及編纂、體例、版本等相關問題,還對內容進行釋讀,關注其中所體現的“門戶之見”,尤其對各學案體蘊含的不同學派的觀點進行研究;研究視角上,不僅關注學案史本身的發展趨勢,還對學案體進行比較研究,通過縱向比較弄清各學派編纂的學案體的繼承關系及內在的邏輯聯系,通過橫向比較發現學案體編纂與社會變遷、學術轉型的雙向互動。同時,學案體的點校出版工作,也在緊鑼密鼓地展開,諸如四川大學整理《歷代學案》、鳳凰出版社出版《理學淵源考辨叢刊》,越來越多的學案被重新編寫和點校出版,為深入研究打下了基礎。總之,學界對學案體研究基本涉及學案體的各方面,成果頗豐,并在此過程中形成了較為成熟的研究范式。
有關清代學案體研究雖有許多成果,但是在未來仍然有待進一步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學案體研究對象正在逐漸廣泛,目前雖僅有三十馀部學案體受到關注,但有關學者正陸續對其馀學案進行深入研究;學案體的研究內容正在逐漸豐富,清初“由子返經”的學術風氣體現于學案體對傳主W術資料的選錄中,學界正從此方向對清初學術轉型進行探討,而學案體的分類也是學界關注的問題,如《明儒學案》在《四庫全書》中歸為“史部”,而《理學正宗》等歸為“子部”,此種不同分類有待學者進一步深入挖掘;學案體研究的方法也在更新,不僅從傳統文獻學、歷史學著手,而且開始從符號學角度進行探析,亦或是對著者進行人物選取、資料摘錄等方面的心理學分析,推斷著者編纂意圖;區域性學案體的編纂也受到學者關注,區域性學案史的編纂反映了學術的地域文化特色,呈現了地方學術脈絡,保留了大量文獻資料,對于文化史、區域史的研究很有幫助,而清代洛學、閩學、關學、北學等均出現大量的學案體著述,但學界對地域性學案史研究較少;學案體的續、補也值得重視,清代學案體有許多是對前人所著學案的補編、續編,此種情形在清中后期更為明顯,分析學案補編現象有利于了解學術發展的循環性,從而在整體上把握清代學術思想的發展脈絡。
清代形成了學案體編纂較為固定的認知、范式和方法,并出現了《明儒學案》等論著,至今仍影響學術界的研究和創作,如楊向奎《新編清儒學案》、戴逸《二十世紀中華學案》等以學案為名、仿學案體例的著作。有清一代近三百年中形成的各種學案體史籍,作為研究對象,它反映了清代學者的研究狀況、學派的特質、學術的變遷、學派地域分布、對前代學術文化總結評判等內容,對研究古代學術史、文獻學等提供了詳實的資料。因此,對學案體研究進行回顧,不僅有助于對學案體考鏡源流,厘清學案體發展變化,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深入、深化研究,還能為后人研究提供幫助,為當代學術史編纂提供體例借鑒,并起到資料保存、輯錄與檢索的作用。
A Review and Prospects of Xue'an Essay Style in the Qing Dynasty
Shen Zhaolin
Abstract:The Qing Dynasty was the peak of the compilation of academic history. There were more than 30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and there were hundreds of Xue'an Essay Style in the Qing Dynast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t,which has been continuously improved. The number of academic reviews on the Xue'an Essay Style is small,and more classified introduction is based on the Xue'an Essay Style,or even the summary of a single composition. There is no special investigation into the Xue'an Essay Style in the Qing Dynasty,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istory. Through the review of previous studies,this paper explor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it.
Key words:Xue'an Essay Style; Confucianism;Qing Dynasty;academichistory
責任編輯:石 峰
nlc20221128175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4/view-154426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