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研發類型組態效應對高校科技創新績效影響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葛媛媛
摘 要:提升高??萍紕撔驴冃羌涌鞂崿F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途徑。 本研究以我國 31 個省份地區為樣本,使用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方法(fsQCA),對我國高??萍紕撔驴冃У奶嵘窂竭M行研究,得出3種組態為:“基礎研究+應用研究人力”組態、“基礎研究經費+試驗發展人力”組態、“人力資本+基礎研究經費”組態,其中人力資本和基礎研究科研經費利用率是更為重要的因素。研究為高校科技創新績效提升提供了理論支撐和政策建議。
關鍵詞:高校科技創新;研發活動;組態思維;定性比較分析
中圖分類號:G6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63(2022)05-00071-08
高校擁有數量充足的高層次創新人才、國家重點實驗室和重點建設學科等創新資源,是我國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高校產出大量的科研成果,高??萍紕撔驴冃У母叩蜆酥局哔|量科技供給的能力與水平,事關我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實現。因而,高校科技創新績效問題愈發引起政府及學界的關注。
一、文獻回顧與模型構建
?。ㄒ唬┪墨I回顧
1.高校科技創新績效研究
已有研究從高??萍紕撔滦袨榈母麟A段績效入手,或針對高??萍紕撔禄顒訉崿F和轉化幾個階段的差別,研究2008年至2016年我國高??萍紕撔碌膶崿F與轉化效率[1];或立足于高??萍紕撔庐a出的全鏈條,利用分位數回歸模型檢驗各因素,分析高校科技創新研究與開發階段及成果轉換階段的績效[2];或基于知識創新、科研創新和創新收益三階段,運用超效率SBM模型,研究2005年至2017年中國29個省高??萍紕撔滦蔥3]。也有部分學者借鑒發達國家科研評價指標,評價區域高校科技創新績效[4][5]。還有學者從高校科技創新績效的影響因素,如產學合作[6]、創新團隊[7]、創新人才和科技投入[8]等方面進行探索。
2.研發類型活動研究
高??蒲谢顒雍彤a出根據研究性質的不同可以分為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三種類型?;A研究的特點是探索未知,成果主要是科學論文[9]。高校是基礎研究的重要力量。高校科研經費投入的多少與人員投入的規模,都可能影響高??萍紕撔碌目冃?。有研究者基于2010年至2017 年省際面板數據,探討了政府科技經費投入和研發人員規模對高?;A研究科研產出的非線性影響關系[10]。高?;A研究支持不足是我國高校在國家創新體系中位置下滑的另一個原因[11]。高校應用研究是技術進步的先導,推動了基礎研究成果的應用,其主要成果形式是專利。試驗發展是利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的成果得到技術改進等[12],主要成果為發明新材料、新產品,或者優化產品、服務等,直接促進經濟的增長。推動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與試驗發展研究的融通愈來愈得到重視,因為三者的融通強化了政產學研的合作,促進了科技創新成果的轉移轉化。
雖然上述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還有值得更進一步探討的地方。一是已有研究主要從科技創新活動的階段性或常規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進行研究,而缺乏從研發活動類型的視角分析高??萍紕撔驴冃У挠绊懸蛩丶捌渥饔脵C理。然而,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試驗發展具有不同的作用,對高校科技創新在不同階段、不同方式上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近年來,我國深化高等教育改革,高校科技創新體系在結構要素、組織模式、成果轉化方式等方面發生了重要變革,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試驗發展在高??萍紕撔驴冃纬煞矫娴降装l揮著怎樣的作用,亟待探究。二是已有研究主要是采用傳統研究范式中定性與定量的相關方法,來研究單個變量的“凈效應”[13],從而分析高??萍紕撔驴冃У挠绊懸蛩亍5?,高校科技創新績效的提升是復雜的多項因果關系聯動形成的結果?,F有研究的局限在于各因素(條件)之間的互動與聯系沒有被揭示出來。例如,因素之間的互動可能會產生1+1>2的互補作用,還是可能會產生1+1<2的替代情況[14]?多個影響因素中,哪個因素或哪幾個因素的共同存在是核心因素,對高校科技創新績效的提升有何必要存在的意x? 這些問題亟待破解。
針對上述問題,本研究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方法(fsQCA)進行高??萍紕撔驴冃а芯浚摲椒ū徽J為是探索多因素“聯合效應”和“互動關系”的有效方法[15],廣泛應用于管理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各學科。本研究從高??萍紕撔卵邪l經費入手,通過31個省份高校經費資源和人力資源配置的比較研究,探究不同研發類型組態效應對高校科技創新績效的影響,結合案例分析,形成可復制的經典路徑,為提高高校科技創新績效,為政府管理部門和高校提供決策參考。
?。ǘ┠P蜆嫿?
本研究基于研究發展理論分析框架,構建影響高??萍紕撔驴冃У睦碚撃P涂蚣埽⒔沂静煌邪l類型之間的互動關系。理論模型框架如圖1所示。
二、研究方法
?。ㄒ唬┭芯吭O計
本研究采用fsQCA方法探索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試驗發展影響高??萍紕撔驴冃в绊懙囊蚬麢C制。一是拓寬了研究視角,fsQCA方法基于組態視角,取代原來采用“自變量―因變量”之間單因素思維的因果邏輯,二元關系很難清晰地闡述三個以上變量之間的交互、聯動作用,因此對多重因素組態效應的研究結果更具有普適性和全面性。二是新的研究方法。定性比較分析法(QCA)是組態思維,是一種條件集合和結果集合之間集合關系的因果推斷,是對傳統主流研究中“凈效應”的補充,能克服傳統研究范式中定性與定量這兩種方法的缺點,將案例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結合,適用于非對稱、并發等復雜因果關系形成的社會問題的分析[16]。
(二)數據來源
本研究數據主要來源于《2020年高等學??萍冀y計資料匯編》[17]。該報告涵蓋了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高等學?;A研究、應用研究、試驗發展前因條件變量,以及高校科技創新績效結果變量,把上述四個變量的統計資料進行匹配后,將數據完整的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作為研究案例。
nlc202212011132
(三)變量測量與校準
1. 結果變量
高??萍紕撔驴冃婕盎A研究領域、應用研究領域和試驗發展領域三個方面,主要包括科技專著、發表論文、專利授嗪圖際踝讓收入等。本研究中的結果變量,高校科技創新績效(P)由四個二級指標共同所得,運用因子分析法對高校科技著作數量、發表論文數量、專利授權數量和技術轉讓當年實際收入進行指標降維,運用SPSS軟件運算出高校科技創新績效的綜合得分。
2. 前因條件
每個條件變量指標下設二級指標,各二級指標采用從《2020年高等學??萍冀y計資料匯編》獲得的有關數據來測度。具體測量如下。
基礎研究。分為人力資本和科研經費利用率兩方面。其中,人力資本使用當年投入人員數量表示,科研經費利用率使用當年支出經費與當年撥入經費的比來表示。
應用研究。分為人力資本和科研經費利用率兩方面。其中,人力資本使用當年投入人員數量表示,科研經費利用率使用當年支出經費與當年撥入經費的比來表示。
試驗發展。分為人力資本和科研經費利用率兩方面。其中,人力資本使用當年投入人員數量表示,科研經費利用率使用當年支出經費與當年撥入經費的比來表示。
3. 變量校準
本研究在已有理論和經驗知識的基礎上,采用直接校準法把6個條件變量與1個結果變量(高校科技創新績效)校準為模糊集[18]。基礎研究的人力資本、科研經費利用率,應用研究的人力資本、科研經費利用率,試驗發展的人力資本、科研經費利用率,以及高校科技創新績效完全隸屬的校準標準為0.95,交叉點的校準標準為0.5,完全不隸屬的校準標準為0.05。結果與各條件的指標描述和校準信息如表1所示。
三、分析結果
?。ㄒ唬└鳁l件的必要性分析
在對條件組態進行分析之前,必須對各個條件的必要性,逐一單獨檢驗。因為必要條件不會在fsQCA的簡約解中呈現,但該條件又會顯著影響結果產生。本研究首先檢驗單一條件是否是構成高校科技創新績效的必要條件。一致性是衡量必要條件的重要標準,一致性指條件變量與結果變量的一致程度。一般來說,當一致性大于0.9時,則認為該條件是結果的必要條件[19]。使用fsQCA 3.0軟件分析的高??萍紕撔驴冃У谋匾獥l件檢驗結果見表2。從中可以看出,所有條件的一致性水平都小于0.9。所以,不存在影響高??萍紕撔驴冃У谋匾獥l件。
?。ǘl件組態的充分性分析
本研究采用fsQCA 3.0軟件分析影響高校科技創新績效的前因條件組態,這些不同的組態表示實現同一結果(高??萍紕撔驴冃В┑牟煌瑮l件組合。組態分析試圖揭示的是多個條件構成的不同組態引致結果產生的充分性,一般使用一致性來衡量組態的充分性。研究根據不同的情況采用不同的一致性閾值,有0.75[20]、0.8[21]等。在頻數閾值的確定上,需要根據樣本規模而定[22],對于中小樣本,頻數閾值為1即可;對于大樣本,頻數閾值則大于1。具體到本研究,綜合考慮后將一致性閾值設定為0.75,將PRI(Proportional Reduction in Inconsistency)一致性閾值設定為0.75,案例頻數閾值設定為1。
現有研究關于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的條件變量與高??萍紕撔驴冃еg尚未達成一致結論,所以在進行反事實分析時,假設單個前因條件出現與否均可貢獻高校科技創新績效。在進行標準化分析時,條件對結果關系的問題時選擇了“存在或缺失”(Present or Absent)。fsQCA 3.0會得出三種復雜程度不同的解:復雜解、中間解和簡約解。與已有研究一致,本研究中間解的同時,輔之簡約解。如表3所示,六條組態是(路徑:S1a、S1b、S1c、S2a、S2b、S3)影響高??萍紕撔驴冃У某浞謼l件組合。對比中間解與簡約解的嵌套關系,確定每個解的核心條件:同時在中間解、簡約解中出現的條件為該解的核心條件,僅僅在中間解中出現的條件為該解的輔助條件[23]。將具有相同的核心條件的組態(S1a, S1b和S1c)及(S2a和S2b)各歸為一類,(S3)單獨歸為一類,因此可簡化為3種核心組態類型。無論是單個解(組態)還是總體解的一致性水平均要高于可接受的最低標準0.75,其中總體解的一致性為0.962,總體解的覆蓋度為0.758。
影響高??萍紕撔驴冃У慕M態,依據核心條件分為如下三種類型:
1.組態1:以“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人力資本為核心(S1型)
組態1中,實現我國高校科技創新效率的總體特征是以基礎研究和基礎研究的人力資本為核心條件存在。路徑S1a(A1* B1*~b2* c1)、路徑S1b(A1* a2*B1*~b2* c2)和路徑S1c(A1* a2*B1*b2* ~c1*~c2)具有相同的核心條件:基礎研究人力資本和應用研究人力資本,表明基礎研究人力資本和應用研究人力資本是高校科技創新績效產生的重要條件,發揮了主要作用,但因為輔助條件不同而出現了3條不同路徑。
路徑S1a中,以試驗發展人力資本作為輔助條件,說明基礎研究人力和應用研究人力能有效產生高校創新績效,也表明試驗發展人力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人力不足的影響。路徑S1b中,基礎研究科研經費利用率、試驗發展科研經費利用率共同發揮了輔助性作用,表明基礎研究人力和應用研究人力作為核心條件產生高校科技創新績效的過程中,基礎研究和試驗發展研究的科研經費使用效率也能發揮輔助性作用。路徑S1c中,基礎研究科研經費利用率、應用研究科研經費利用率共同發揮了輔助性作用。表明基礎研究人力和應用研究人力作為核心條件產生高??萍紕撔驴冃У倪^程中,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科研經費使用效率也能發揮輔助性作用。綜合不同路徑分析發現,基礎研究是更為重要的核心條件,因為即使作為輔助條件,基礎研究的人力或科研經費出現程度更高。
nlc202212011132
2.組態2:以基礎研究經費利用率和試驗發展人力資本為核心(S2型)
路徑S2a(~a1* A2* b2* C1* c2)和路徑S2b(A2*b1*b2* C1*c2)具有相同的核心l件:基礎研究科研經費利用率和試驗發展人力資本發揮了核心作用,在輔助條件上有所差異。
路徑S2a中,在以基礎研究經費利用率和試驗發展人力資本發揮核心作用的情況下,應用研究科研經費利用率、試驗發展科研經費利用率發揮了輔助性作用。路徑S2b中,應用研究人力資本、應用研究科研經費利用率、試驗發展科研經費利用率發揮了輔助性作用。
3.組態3:以人力資本和基礎研究科研經費利用率為核心(S3型)
路徑S3(A1* A2* B1* C1*c2),具有基礎研究人力資本、應用研究人力資本、試驗發展人力資本及基礎研究科研經費利用率4個核心條件,試驗發展科研經費利用率為輔助性條件,該組態的一致性最高為0.984,唯一覆蓋率為第二高。
四、結論與建議
(一)研究結論
第一,從總體上看,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試驗發展因素都不能單獨作為影響高??萍紕撔驴冃У谋匾獥l件,說明任何單一因素既不能構成制約高??萍紕撔驴冃У谋匾獥l件,也不能成為引發高??萍紕撔驴冃嵘某浞謼l件,高??萍紕撔驴冃嵘嵌嘁蛩毓餐饔玫慕Y果。
第二,從單條組態路徑看,高??萍紕撔驴冃Т嬖?條提升路徑,可以簡化為3種核心組態路徑。具體可以歸納為:以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人力資本為核心、以基礎研究經費利用率和試驗發展人力資本為核心、以人力資本和基礎研究科研經費利用率為核心。通過對3種核心組態路徑的對比發現:一是人力資本存在于3種核心組態路徑中,對提高高??萍紕撔驴冃в兄陵P重要的作用,二是基礎研究科研經費利用率存在于2種核心組態中,對提高高校科技創新績效也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三,從同一組態類型上看,路徑S1a、路徑S1b、路徑S1c有相同的核心條件,路徑S1a有2個輔助條件,覆蓋率為0.588,路徑S1b有3個輔助條件,覆蓋率為0.484,路徑S1c有4個輔助條件,覆蓋率為0.374,說明我國不同高??萍紕撔驴冃寗勇窂酱嬖诿黠@的差異化,由于各高校自身的科技資源稟賦,以及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試驗研究中投入的人力和財力的不同,高??萍紕撔驴冃в绊憲l件的差異導致了提高績效路徑的差異化。
?。ǘ├碚撠暙I
相較于其他高??萍紕撔驴冃嚓P研究而言,本研究的理論貢獻主要有:一是將高??萍紕撔驴冃栴}研究從關注單一技術視角轉向多因素聯動作用的整體視角。本研究從“組態視角”出發,基于不同研發活動類型“人力資本-科研經費”理論框架,分析了不同研發類型的人力資本和科研經費使用效率等多重條件在推動高校提升科技創新績效上的并發協同效應與聯動匹配模式,解釋了高校提升科技創新績效背后的“因果復雜性”。二是將fsQCA方法引入高??萍紕撔驴冃栴}的研究中,這不僅是研究方法的豐富,更為高校提升創新績效的后續決策形成奠定了基礎。本研究表明不同地區高??萍紕撔驴冃嵘尿寗勇窂酱嬖陲@著差異,這進一步闡釋了造成高??萍紕撔驴冃疆愘|性的非對稱因果關系。
?。ㄈΣ呓ㄗh
1.加強高校基礎研究,促進不同研發活動融通
基礎研究被喻為技術創新的總開關,是高??萍紕撔驴冃嵘幕A。完善高?;A研究體系,構筑完善的創新生態鏈條,促進不同研發活動聯動,提升重大成果原創性,具有重要意義。
完善高校基礎研究體系,促進原始創新。夯實基礎,加強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制定出臺相關政策,完善國家實驗室建設機制,加快國家實驗室建設,發揮其“領頭羊”作用;優化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加強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科學前沿的布局;促進完善地方政府主管部門、行業所建設的實驗室布局和運行機制,強化特色,提升效率,從而整體上形成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省部級實驗室(行業企業實驗室)的基礎研究平臺體系。促進學科交叉和匯聚,資源整合與優化,增強學科集聚能力,建設高水平學科。依托高水平學科集群,組織實施重大基礎科研專項,鼓勵0到1的創新。
完善創新生態鏈條,促進不同研發活動聯動。在重視基礎研究之上,構建“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試驗開發+科技金融”全過程創新生態鏈,支持高校與龍頭企業在前沿交叉、優勢特色領域建設高水平科技創新平臺,推動原始創新與產業化落地;支持高校與骨干企業在市場需要、前景明顯的領域開展重點產學研項目合作,通過深化政產學研合作,支撐地方主導產業轉型升級。支持高校與中小企業在需求明確、操作性強的領域開展微觀創新,促進高校與千家萬戶的中小企業廣泛合作,提升高??萍汲晒D化效益。
2.創新人才引培機制,提升高??蒲嘘犖橘|量
在科研人才引進方面,高校要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學科建設需要,充分利用國家和省市政策疊加的機遇,充分利用國家、省市人才工程計劃,引進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還可以搶抓海外人才回流的歷史性機遇, 鼓勵與海外高校院所共建國際人才“飛地”等,推動高校在更大范圍積極配置全球創新資源,探索打造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基地。
在科研人才培養方面,要大力培養科技創新創業領軍人才,推動創新與創業的融合。因此,建議深化高校與產業部門人才雙向交流制度,進一步創新實施“掛職科技鎮長團”“擔任科技副總”“聘任產業教授”和研究生培養“雙導師制”等方式,建立“線上+線下”“虛擬+現實”的技術創新合作渠道和成果共享機制,提升高??蒲腥瞬抨犖榻ㄔO質量,強化科技創新鏈對接產業鏈,共同解決重大科技創新問題,提升高校科技創新績效。
3.創新人才激勵機制,激發科技人才創新活力
建立健全以創新貢獻為導向的高??萍既瞬偶钤u價體系。一方面,完善分類激勵評價體系。另一方面,完善激勵評價手段。改變追求“短、平、快”、急功近利的評價導向行為,針對基礎研究人才、青年人才的科研評價考核,適當延長考核周期,鼓勵其甘于坐冷板凳,潛心研究。
nlc202212011132
構建切實增強高??蒲腥藛T獲得感的收益分配機制。加快實施高??蒲腥藛T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改革試點,激發科研人才釋放內在創新潛能,增強科研人員獲得感。進一步提高職務科技成果轉化收益比例、科技獎勵額度,推動科研人員收入與崗位職責、工作業績、實際貢獻緊密聯系。探索實行“揭榜掛帥”、項目經理、“賽馬”、定向委托等新模式,賦予創新領軍人才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和經費使用權。
4.提升基礎研究經費利用效率,促進科技創新績效提升
在加大高??蒲薪涃M投入的同時,優化基礎科研經費配置結構,提升科研經費使用效率。充分利用國家在基礎研究類科研項目中實行經費包干制的政策,將經費全部用于本項目的研究工作中,并承擔績效的支出,對項目研究中的創新績效團隊和個人給予傾斜,推動科學研究的創新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勝會,朱紹棠. 從實現到轉化:高??萍紕撔卵葑兗靶蔥J].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20(6):53-62.
[2] 何聲升. 高??萍紕撔驴冃в绊懸蛩胤治谎芯卡D―創新價值鏈理論視角[J]. 高校教育管理,2020(5): 104-114.
[3] 初旭新,馬昱. 創新價值鏈視角下中國高校科技創新效率評價[J]. 科技管理研究,2020(22):119-123.
[4] 黃小平,劉光華,劉小強. “雙一流”背景下區域高校系統科技創新能力:績效評價與提升路徑[J]. 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6):93-102.
[5] 張家峰,李佳楠,陳紅喜,等.長三角高校科研創新績效評價及影響因素研究――基于DEA-Malmquist-Tobit模型[J]. 科技管理研究,2020(9):80-87.
[6] 王曉紅,張少鵬,張奔. 產學合作對高校創新績效的空間計量研究――基于組織層次和省域跨層次的雙重視角[J]. 經濟與管理u論,2021(1):125-137.
[7] 徐禮平,李林英. 高校重大科研項目團隊心理資本對創新績效的影響[J]. 高校教育管理,2019(1):55-64.
[8] 汪曉夢. “十二五”期間西南高??萍紕撔驴冃гu估與比較[J]. 科學管理研究,2018(5):66-69.
[9] 鄭雁軍. 基礎研究概念的演變與應用科學之間的關系[J]. 中國科學基金,2019(5):515-519.
[10] 陳駿. 立足高地攀登高峰 開啟新時代高?;A研究新征程[J]. 中國高等教育,2018 (6):17-19.
[11] 孫玉濤,柳玉梅,陳靈芝,等. 我國高校研發經費:規模、結構及建議[J].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20(4):60-67.
[12] 張寶生,王天琳,王曉紅. 政府科技經費投入、研發規模與高?;A研究科研產出的關系――基于省際面板數據的門檻回歸分析[J]. 中國科技論壇,2021(4):55-63+74.
[13][23] 杜運周,賈良定. 組態視角與定性比較分析(QCA):管理學研究的一條新道路[J]. 管理世界,2017 (6):155-167.
[14] 張明,陳偉宏,藍海林. 中國企業“憑什么”完全并購境外高新技術企業――基于94個案例的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fsQCA)[J]. 中國工業經濟,2019(4):117-135.
[15][18][19]Ragin C C. Redesigning Social Inquiry:Fuzzy Sets and Beyond[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8:51.
[16] 陳鈺芬,黃娟,王洪刊. 不同類型研發活動如何影響TFP?――基于2000―2010年我國省際面板數據的實證[J]. 科學學研究,2013(10):1512-1521.
[17]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科學技術司. 2020年高等學校科技統計資料匯編[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61.
[20] 唐鵬程,楊樹旺. 企業社會責任投資模式研究:基于價值的判斷標準[J]. 中國工業經濟,2016 (7):109-126.
[21] 程聰,賈良定. 我國企業跨國并購驅動機制研究――基于清晰集的定性比較分析[J]. 南開管理評論, 2016(6):113-121.
[22] Schneider C Q,Wagemann C. Set-theoretic Method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a Guide to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2:70.
責任編輯:吉強
nlc20221201113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4/view-154428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