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把初衷找回來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高春林

  最近讀到不少當代詩人的作品,突然有一個疑問,那就是詩歌的初衷是什么?很多人,包括一些成名已久的詩人,寫著寫著就是把這個初衷給弄丟了,成了時尚和新潮的跟班。這不能不說是新詩的可悲。
  在論壇上,有人說“在自我迷失時才寫詩”,那是一種破碎的語言。我想這其實就是詩存在的道理,把閃電般的感受融入到自己的內心,跳躍,波動,升華,震蕩。這種感覺其實是一種刺激,愛倫?坡說;“一首詩必須刺激,才配稱為――首好詩?!痹娙苏潜贿@種刺激賦予神性的感覺而說出真話的人。這時,語言返回到生命的本源的某個位置上,成為詩人的精神事件。這或許就是詩的最初,一種最直接的語言在詩人的事件中悄然降生了,它成就了詩。
  使用海妖最初的語言
  彩虹色貝殼帶著最初的黑色戰栗
  (埃利蒂斯《俊杰》)
  但是,詩最深奧、最神秘的部分遠不止此。因為,詩是靈魂深處的聲音。這聲音破空而來,真實地再現了未知的、隱秘的一個事件。我們會有被穿透甚至被粉碎的震動。這時我們其實是陷入了某種感動之中。你是否想過,這些語言在感動我們的時候,它事先已經感動了詩人自己,那是詩人的一種低語,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說話的聲音,是對自己內心說話時的自語。一經說出,還在內心經久的回蕩,“比歷史更悠久”。這是詩人的生命的展開過程,更是語言展開的過程。語言成為一種存在,成為詩產生的一種方式,成為詩人和世界接觸的一種形式。這時我們需要神的啟示,需要對世界以及固有的秩序、經驗重新認識、解構,破壞或重建。
  在語言返回生命的途中,需要的是生命意識,本真狀態。所謂生命意識,也就是說,詩必須對世界有所指出,對自身以及靈魂有所追問,而不是凌空蹈虛的文字狂歡。每一首詩都是詩人的靈魂流放之地,而靈魂又在這種驚愕、神秘、詩意的狀態下升華為一種精神境界。這境界在當下,在生活中,在我們生存的世界里。而世界是什么樣子,在一個喧囂的,甚至是狂亂的時代,一個詩人需要怎樣的感受力和忍耐力,讓詩走進生活的現場?
  在這里,我想起塞弗爾特的一句話:“詩既不應該是思想性的,也不應該是藝術性的,它首先應該是詩。就是說詩應該具有某種直覺的成分,能觸及人類感情最深奧的部分和他們生活最美妙之處?!边@,或許就是我們認識詩的開始。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5/view-1531263.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