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中藥毒副作用的預防對策及藥理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張曉霞

  摘要:目的 研究中藥毒副作用的具體預防對策以及藥理作用,并對引起中藥毒副反應的原因進行分析。方法 于2017年1月~2022年3月入院接受中藥治療的患者中選出480例,其中110例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中藥毒副反應,對藥種類型、給藥方式、差異化條件進行比較,總結適用于規避中藥毒副反應的可行性預防措施。Y果 肌注給藥方式下中藥毒副反應發生率28.76%,靜脈滴注26.27%,口服藥13.73%;血栓通10.00%,雙黃連42.50%,黃芪注射液45.00%,喜炎平12.50%,其他藥種27.50%;未炮制56.52%,錯誤用法用量83.72%,不規范管理58.06%,錯誤煎煮87.50%(P<0.05)。結論 中藥毒副作用常與給藥方式、藥種、藥物管理質量、用法用量、有無炮制、煎煮方式等因素有關,預防時應當采取有效的藥物管理方法、標準化用法用量與炮制、煎煮方式等對策,依照藥種特征,優選口服給藥方式,從而降低中藥毒副作用發生率,切實維護中藥用藥患者安全健康。
  關鍵詞:中藥;毒副作用;炮制;煎煮方式;給藥方式;黃芪注射液
  中藥療法在臨床上已然成為優選治療方案,許多醫院均開設了中藥房。然而,在憑借中藥處方抓藥、用藥時,若未能關注處方質量,未對中藥材進行合理炮制,未督促患者控制好用法用量,很有可能出現中藥毒副作用,嚴重時還會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因此,要想充分發揮藥效,應在出具中藥處方前,制定詳細的中藥管理規劃,確?;颊叻幒鬁p少毒副反應,早日康復。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在本院480例中藥用藥患者中,對110例出現中藥毒副作用的患者資料進行深度研究。其中,男68例,女42例;年齡25~75歲,平均年齡(45.57±4.68)歲;用藥時間在1~2個月,平均用藥療程(1.48±0.29)月?;颊呤欠癯霈F毒副反應與患者的實際年齡、性別未見相關性(P>0.05)。此次研究活動已得到本院倫理委員會的審批認可。
  1.2 方法
  根據此次研究結果歸納具體的影響因素,而后整理出對應的中藥毒副作用預防對策,內容如下。
  1.2.1 科學炮制中藥
  作為中藥使用階段比較重要的方法,對中藥進行炮制,如鍛制、炒制、烘焙等,能夠減輕藥物本身的毒性。例如在使用川楝子藥材時,優選炒制炮制方式,可減少服藥者出現胃腸不適等毒副反應;蜈蚣等本身帶有毒性物質的毒物,要以烘焙炮制方式去除毒性;在使用天仙子以及鬧羊花等藥材時,經過炮制后方可減少中藥處方的毒副作用發生率。
  1.2.2 嚴控用法用量
  依據學者劉艷娜等人的研究成果,在臨床中藥使用期間,藥量偏多或過少,不但不利于充分展現藥效,而且還會加劇毒副作用風險。如苦杏仁作為常見中藥材,其標準用量通常在4.5 g或9 g,若超量使用,易形成毒性反應,故應當謹慎用藥[2]。
  1.2.3 強化藥物管理
  在中藥用藥中,除了需要嚴控藥材使用量,還要以科學配伍方式,避免因藥物相互作用而產生毒副作用。特別是性狀相似的中藥材,如桔梗與人參,在加強中藥材質量管理的前提下,需要選取正確的配伍藥材。隨著中藥材配伍安全,中藥治療中自然也能降低毒副作用發生率[3]。
  1.2.4 規范煎煮步驟
  中藥處方在使用時,常采用煎煮方式提取藥材中的有用物質。如可以使用沙鍋等材質的中藥壺進行小火煎煮,基本上保持在40 min左右,且邊煎煮邊攪拌,一旦出現糊鍋等現象,則不予以服用。同時,患者在煎煮藥材時,應當依據中醫師的提示,先行將“先煎字樣”的中藥材放入沙鍋中,而后將其煎煮至200 ml藥液后,過濾藥渣按時服藥,基本上保持早晚各用藥一次的劑量。此外,因給藥方式、藥種均與毒副作用有著密切關系,故而在用藥時,應當首選煎煮方式下的口服中藥為主,并且可考慮使用其他藥效一致的藥物代替黃芪注射液、雙黃連注射液,以確?;颊咴谝幏兜挠盟幁h境下,切實維護健康,免遭中藥毒副作用的侵害。
  1.3 觀察指標
 ?。?)觀察不同給藥方式下中藥毒副作用發生率;(2)觀察不同藥種下中藥毒副作用發生率;(3)觀察不同條件下中藥毒副作用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軟件處理數據,使用t檢驗計量資料(±s),使用檢驗計數資料(%)。P<0.05視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對比不同給藥方式下中藥毒副作用發生率
  肌注給藥方式的中藥毒副作用發生率最高(P<0.05)。
  2.2 對比不同藥種下中藥毒副作用發生率
  黃芪注射液與雙黃連注射液居高,血栓通藥物以及喜炎平注射液的中藥毒副作用發生率略低(P<0.05)。
  2.3 對比不同條件下中藥毒副作用發生率
  110例患者出現中藥毒副反應,且未炮制中毒副作用發生率56.52%,錯誤用法用量83.72%,不規范管理58.06%,錯誤煎煮方式87.50%(P<0.05)。
  3討論
  3.1 中藥毒副作用的誘發原因
  過量使用藥物或者誤用藥材均會產生毒副反應。尤其是川烏、天仙子等藥材,雖然可入藥,但若用量不當,將增加毒副反應發作的可能性。一般而言,過量使用川烏藥材,會出現呼吸困難、頭暈腹瀉等現象;天仙子會在誤服后形成吞咽功能障礙,甚至是呼吸衰竭等嚴重后果。此外,還會因藥物管理不當產生毒副反應,如未能篩選藥材產地、區別藥種、確定配伍禁忌時,也有可能面臨毒副作用風險[4]。同時,未經過炮制的中藥材直接入藥,整體上毒副反應發作率略高于炮制藥材。在處理藥材,實施浸泡、煎煮操作時,未能按照標準的步驟進行,也是引起毒副反應的常見原因。中藥用法上,包含口服、肌注、靜注等,不同給藥方式也會影響毒副作用,應確定每種藥材的最佳給藥方式。

nlc202211141700



  3.2 中藥毒副作用的藥理作用
  在根據中藥材成分分析藥理作用時,可分為下述幾種類型。
  3.2.1 生物堿成分
  馬錢子、草烏以及川烏等常用藥材中多富含生物堿成分,即烏頭堿、麻黃堿等,此類物質會對患者的神經系統帶來抑制作用,繼而在生物堿成分釋放中,誘發毒性反應。如草烏等藥材中的烏頭堿,會刺激神經中樞系統,起到麻痹神經作用。若過量服用,會逐漸誘發中毒反應,嚴重時將產生呼吸衰竭。
  3.2.2 苷類成分
  黃芪以及苦杏仁以及木通等中藥材中含有豐富的苷類物質,會對患者的消化系統產生刺激作用。如木通等藥材中含有皂苷物質,會對肝、腎、心臟等臟器功能帶來抑制作用,破壞系統平衡。
  3.2.3 毒蛋白成分
  主治瀉火消腫,兼備祛痰功效的巴豆藥材富含毒蛋白,若在用量用法以及管理上未給出明確規定,均會刺激消化系統。
  3.2.4 金屬成分
  部分中藥材中含有金屬成分,合理使用能充當治療藥物,不合理使用又會轉化為“毒物”[5]。如輕粉、砒石以及朱砂等藥材,含有砷汞等金屬成分,若患者長期服用,體內重金屬含量超標,會誘發毒副反應,且會刺激神經系統。
  根據本研究數據,肌注給藥方式下出現中藥毒副作用的可能性偏高,且主要破壞患者的消化系統,而使用黃芪注射液藥物的患者也更容易出現毒副反應。在不同條件下,未炮制中藥、錯誤用法用量、不規范管理、錯誤煎煮條件下的中藥毒副作用發生率偏高,組間數據具備對比性(P<0.05),由此推斷出中藥毒副作用會對患者的皮膚黏膜、消化系統及其神經系統帶來損害。而且在服用雙黃連、黃芪,以肌注給藥方式用藥時,更要加強毒副反應的密切關注。靜注給藥方式下消化系統毒副作用占比率18.70%,皮膚黏膜6.70%,神經系統7.30%;肌肉注射給藥方式下消化系統12.00%,皮膚黏膜10.00%,神經系統5.30%;口服藥對應的毒副作用占比率6.70%、8.00%、4.70%。由以上數據可知,整體對消化系統的侵害占據37.30%。黃芪注射液皮膚黏膜4.70%,消化系統6.70%,神經系統3.30%,整體上對患者造成的毒副作用,顯然黃芪注射液居高,雙黃連次之[6~7]。經過炮制方法后使用的中藥毒副作用僅有2.50%,證明此次研究結果可信度偏高。
  綜上所述,在患者使用中藥時,為了進一步消除毒副作用風險,理應加強藥物規范管理,注重合理炮制與科學煎煮,按照標準的用法用量,盡量選用口服藥方式給藥,以促使患者經中藥治療后能夠早日恢復健康。
  參考文獻:
  [1] 劉艷娜.中藥毒副作用的預防對策及藥理分析[J].中西醫結合研究,2019,11(6):322-324.
  [2] 楊建萍.中藥炮制方法與降低中藥毒副作用分析[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9,6(56):182.
  [3] 戴八十三.中藥毒副作用的預防對策及藥理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9,19(31):185,190.
  [4] 張明.中藥炮制方法與降低中藥毒副作用研究[J].心理月刊,2019,14(5):178.
  [5] 張茹.中藥毒副作用的預防對策及藥理分析[J].黑江中醫藥,2020,49(2):82-83.
  [6] 康橋.中藥炮制方法與降低中藥毒副作用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8,18(86):254,256.
  [7] 李佳佳.中藥炮制方法與降低中藥毒副作用分析[J].數理醫藥學雜志,2019,32(9):1386-1387.

nlc20221114170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5442135.htm

相關文章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