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王不留行籽貼壓耳穴治療肺經郁熱型過敏性鼻炎的臨床療效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肖建彪

  摘要:目的 探析對肺經郁熱型過敏性鼻炎患者給予王不留行籽貼壓耳穴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 納入2021年4月~2022年4月間收治的過敏性鼻炎患者80例,經中醫辨證為肺經郁熱型,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患者接受過敏性鼻炎對癥治療,觀察組輔以王不留行籽貼壓耳穴干預,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各項中醫證候積分及臨床療效進行比較。結果 治療前,兩組噴嚏、流涕、鼻塞及鼻癢等證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各證候積分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隨訪3個月,觀察組過敏性鼻炎復發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對肺經郁熱型過敏性鼻炎患者給予王不留行籽貼壓耳穴治療臨床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過敏性鼻炎;肺經郁熱型;王不留行;貼壓耳穴;臨床療效
  過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AR)又名變應性鼻炎、變態反應性鼻炎,為鼻部變態反應性疾病。臨床以鼻癢、鼻塞、噴嚏、流涕、嗅覺減退、頭痛等為主要表現,為I型變態反應性疾病[1]。其發病過程有炎性細胞如巨噬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堿性粒細胞等參與,也與神經遞質如細胞因子、趨化因子、P物質神經肽等密切相關,繼而激發細胞膜一系列生化反應,導致以組胺為主的多種炎癥介質釋放。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環境的變化及工業化的進程,過敏性鼻炎的發病率日趨增長。
  西醫治療藥物主要有抗組織胺類、類固醇類,雖可緩解相關癥狀,但一旦停藥后有較高的復發風險,且長期用藥可引發相關不良反應。手術治療主要是神經切斷術、電灼術,但會損傷周圍神經組織,從長遠而言,并不利于患者預后與生活質量的改善。尋求對過敏性鼻炎有效、安全的治療方案成為臨床研究的熱點與難點。耳穴貼壓是中醫典型外治療法,在現代醫學理論支持下對多種疾病的治療更具針對性。本研究對收治的過敏性鼻炎患者進行中醫辨證,對肺經郁熱型患者加用王不留行籽貼壓耳穴治療干預,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納入2021年4月~2022年4月間收治的過敏性鼻炎患者80例,經中醫辨證為肺經郁熱型,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男21例,女19例;年齡22~64歲,平均(47.08±2.54)歲;病程3~10年,平均(6.12±1.45)年;常年性過敏性鼻炎3例,季節性過敏性鼻炎37例。觀察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23~63歲,平均(47.11±2.57)歲;病程3~12年,平均(6.71±1.45)年;常年性過敏性鼻炎4例,季節性過敏性鼻炎36例。兩組患者上述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得到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后批準。
  診斷標準:(1)過敏性鼻炎患者均按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中醫耳鼻喉科學》第二版中“鼻鼽”一證而確診,均有鼻癢、鼻塞、流涕、噴嚏,大多數對冷空氣或花粉等過敏,遇寒或過敏性刺激則鼻流涕不止,噴嚏頻作為主要臨床表現。??茩z查可見鼻腔黏膜腫脹,色淡白或紅,鼻腔可有清稀分泌物。(2)中醫辨證風邪外襲,內有郁熱型證候診斷標準:兼平素畏風怕冷,自 汗,咳嗽,氣短,咽癢,口干煩熱,鼻黏膜充血腫脹,舌質紅,苔白或黃,脈細數。
  納入標準:(1)患者診斷依據滿足上述診斷標準;(2)患者處于癥狀發作期;(3)年齡15~65歲;(4)臨床資料齊全;(5)在本研究前半年內為通過口服或者鼻噴方式應用免疫調節劑、激素制劑;(6)患者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1)存在認知障礙、精神疾病或者其他影響正常交流的情況;(2)合并嚴重全身疾?。唬?)合并惡性腫瘤疾??;(4)明確表示拒絕配合本研究。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用常規對癥治療方案。氯雷他定糖漿,每天口服1次,10 ml/次。中藥方劑鼻敏湯,藥材組成:生石膏30 g,麻黃3 g,黃芩、辛夷、茯苓、白術、桑白皮、黃芪、五味子等各10 g,薏苡仁20 g,夏枯草12 g,炙甘草6 g,每天1劑,水煎服,取藥汁300 ml,早晚分用。連續用藥1個月。
  觀察組患者在上述治療基礎上加用王不留行籽貼壓耳穴治療。取耳穴:內鼻、外鼻、肺、脾、腎上腺、風溪、皮質下等。貼穴方法:將各穴點用75%酒精消毒,將王不留行籽貼于選定穴位上,按壓藥籽,使耳部產生脹、重、痛的感X。每日患者自行按壓3~5次,每穴按壓5~10 min,力度要適中,3~4天換藥1次,兩耳交替進行,10次為1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中醫證候積分:主要為噴嚏、鼻癢、流涕以及鼻塞等證候,0分表示無相關癥狀,3分表示癥狀對患者身體及正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分數越高提示癥狀表現越嚴重。
 ?。?)療效標準:痊愈,臨床癥狀消失,鼻鏡檢查提示鼻黏膜正常,鼻腔無炎性分泌物,且半年內無復發;顯效,癥狀體征基本消失,經2次治療后病情穩定,或輕度鼻道作癢,鼻鏡下鼻黏膜無明顯水腫、蒼白或炎性分泌物,但半年內有復發現象;好轉,治療后癥狀較治療前為輕,發作次數減少,再次治療有所改善;無效,治療前后無明顯變化。
 ?。?)復發率:隨訪3個月,記錄期間患者過敏性鼻炎復發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均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正態分布/非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轉化后采用(±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噴嚏、鼻癢、流涕及鼻塞等證候積分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各證候積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nlc202211141916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兩組復發率比較
  隨訪3個月,觀察組過敏性鼻炎復發率為5.00%(2/40),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0.00%(8/40)(P<0.05)。
  3討論
  過敏性鼻炎為臨床常見病,雖非重大疾病,但臨床病情纏綿,反復難愈,無根本有效治療方法。本病嚴重時影響患者的日常學習、工作、生活,造成經濟上的負擔,可誘發鼻竇炎、鼻息肉、中耳炎、支氣管哮喘等病,發病雖以青壯年居多,但兒童亦不少見。本病為I型變態反應所致,西醫治療以抗組胺藥、減充血劑、抗膽堿藥、糖皮質類固醇激素以及鼻甲冷凍、射頻、激光、微波、手術等方法治療為主,各種療法均有一定療效,但部分療法副作用較大,病情易于反復。
  過敏性鼻炎屬于中醫“鼻鼽、鼽嚏、鼽水”等范疇。鼻,《黃帝內經》稱之為“明堂”,《東醫寶鑒》名之為“神廬”。鼻居于面部中央,上窄下寬,上名為“山根”,下名為“準頭”。準頭兩邊隆起,名為鼻翼。鼻孔深部鼻隧,名為鼻道。中醫認為鼻之生理功能為主司嗅覺、助喉發音、抵御外邪。內經認為,“肺氣通于鼻,肺和則能聞香臭矣”,故肺氣通利則鼻之嗅覺靈敏;喉與鼻同屬肺系,喉上通于鼻,故鼻有助喉發聲的作用。鼻與自然界相通,為“氣之門戶”,亦為外邪侵入人體之首沖。關于鼻與五臟之間的關系,肺開竅于鼻,鼻準屬于脾,鼻嗅賴于肝膽升發,鼻竅賴于腎養。鼻與經絡亦廣泛聯系,尤與陽明經最為要切?!毒霸廊珪?鼻》“經絡所至,關乎陽明”。足陽明胃經行至鼻根、外鼻,手陽明大腸經循至鼻孔,手太陽小腸經走至鼻根,督脈下行鼻尖。
  中醫認為,鼻病之因,不外乎二:一為外感六淫之邪,二為臟腑、氣血經絡陰陽失衡,功能失常,累及鼻竅。故因于風寒則清涕不止,礙于風熱則濁涕不休,燥邪外襲則無涕衄血,濕熱蘊脾則鼻紅涕稠,肺氣虛乏則寒嚏干萎,肺經熱盛則熱爛膿血,脾氣虛衰則清涕鼻衄,胃火上攻則血勢迅猛,膽熱上攻則病及頭目,腎陽虛衰則涕清如水。鼻鼽之中醫辨證,肺氣虛寒則清涕惡風,以溫肺止流丹溫肺散寒;脾氣虛弱神疲鼻塞,以補中益氣湯補氣通竅;腎陽不足則形冷涕長,以金匱腎氣丸溫腎止涕;肺經伏熱則鼻咽作癢,以辛夷清肺飲清肺利竅。它方如蒼耳子散、桂枝湯、小青龍湯、玉屏風散等皆可隨證選用,加減調治。鼻鼽的常見針灸療法包括:毫針刺法、灸法、穴位注射、穴位埋線、耳穴貼壓、蜂針、刺絡放血、藥物灸發泡療法等等,針灸療法治療本病成本低廉,無副作用,顯效快,是近年來治療本病較為熱門的療法。
  本研究數據提示,觀察組患者噴嚏、鼻癢、流涕及鼻塞等證候積分顯著低于φ兆椋P<0.05),臨床療效顯著高于對照組,復發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了輔以王不留行籽貼壓耳穴治療對過敏性鼻炎有令人滿意的臨床價值。本研究所取穴道均為典型抗過敏要穴,可以刺激鼻部的血液循環,抑制炎性反應,發揮抗炎去腫的作用;此外,穴位貼壓可提升患者機體免疫抵抗能力,從根本強化其抵抗外邪的能力。貼壓穴位還可直接在病臟發揮作用,調節臟腑,疏通經絡,扶正固本。
  綜上所述,對肺經郁熱型過敏性鼻炎患者在常規對癥治療基礎上配合王不留行籽貼壓耳穴輔助治療,可有效提高臨床療效,降低復發率,臨床價值顯著。
  參考文獻
  [1] 黃建軍,周浩,黃攀,等.加味玉屏風湯聯合常規治療對肺脾氣虛型過敏性鼻炎患者的臨床療效[J].中成藥,2022,44(2):431-434.

nlc20221114191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5442143.htm

相關文章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