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瘡預警聯合整體護理干預預防腦外傷術后昏迷患者壓力性損傷的效果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姚莉
摘 要:目的 對腦外傷術后昏迷患者執行壓瘡預警聯合整體護理對壓力性損傷的預防效果進行探討。方法 選取2021年1月~2021年12月曲阜市人民醫院收治的80例腦外傷術后昏迷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表法分成兩組,每組40例。對照組開展常規護理,觀察組開展壓瘡預警聯合整體護理干預。觀察兩組患者壓力性損傷護理知識認知程度、壓力性損傷的發生情況、意識恢復情況、壓力性損傷發生風險程度,并予以比較。結果 干預前,兩組家屬壓力性損傷護理知識認知評分、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CS)評分、壓力性損傷風險評分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家屬壓力性損傷護理知識認知評分高于對照組,觀察組壓力性損傷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觀察組GCS評分高于對照組,觀察組壓力性損傷風險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腦外傷術后昏迷患者的臨床護理中應用壓瘡預警聯合整體護理模式,對壓力性損傷的預防以及患者術后意識恢復有積極影響,應用價值顯著。
關鍵詞:壓瘡預警;整體護理;腦外傷;術后昏迷;壓力性損傷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8011(2022)-23-0-03
腦外傷是神經外科危重癥的一種,主要因交通事故、暴力作用所致,病情兇險且發展快,預后較差,具有較高死亡率[1]。外科手術是治療腦外傷的常用術式,其能夠有效控制患者死亡率,但大多患者術后會出現昏迷?;杳詴r間過長可導致患者出現相關并發癥,其中壓力性損傷是常見類型之一[2]。壓力性損傷的發生機制是局部組織受到長期壓迫影響,導致血液循環出現異常,引起潰瘍、壞死等[3-4]。壓力性損傷可造成患者軀體疼痛,加重病情,對患者預后恢復產生影響。因此臨床需重視腦外傷術后昏迷患者在壓力性損傷方面的預防。常規壓力性損傷護理多偏向在發生損傷后采取護理干預,缺乏對壓力性損傷預防的重視。壓瘡預警模式主要依據壓瘡危險因素評估量表,對患者壓力性損傷的發生風險進行分析和評估,并采取相應的干預手段進行防控,降低壓力性損傷的發生率[5]。曲阜市人民醫院就壓瘡預警聯合整體護理在腦外傷術后昏迷患者壓力性損傷預防中的應用價值進行探討,詳細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1月~2021年12月曲阜市人民醫院收治的80例腦外傷術后昏迷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表法分成兩組,每組40例。對照組開展常規護理,觀察組開展壓瘡預警聯合整體護理干預。對照組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齡24~68歲,平均年齡(39.23±2.01)歲;損傷類型:硬膜外血腫9例,腦干損傷11例,腦挫傷12例,顱內血腫8例;事故類型:交通事故致傷21例,高空墜落致傷10例,重物砸傷9例。觀察組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齡為23~66歲,平均年齡(38.19±2.19)歲;損傷類型:硬膜外血腫10例,腦干損傷10例,腦挫傷11例,顱內血腫9例;事故類型:交通事故致傷24例,高空墜落致傷9例,重物砸傷7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經過曲阜市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颊咧獣匝芯績热?,均已簽訂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以《外科學》中關于腦外傷的診斷標準為依據,經頭顱CT檢查、MRI檢查,均確診為腦外傷患者[6];②適宜開展腦外傷手術者;③處于術后昏迷期者;④患者信息資料完整。
排除標準:①凝血功能存在障礙者;②既往存在心腦血管疾病史者;③胸腔或腹腔存在大出血征象者;④機體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存在功能障礙者;⑤精神方面存在異常者;⑥伴有惡性腫瘤者。
1.3 方法
對照組開展常規術后護理,密切監測患者體征指標,每2小時協助患者進行1次翻身,保持動作輕柔,定期對患者皮膚狀態進行評估,并開展基礎性護理。
觀察組開展壓瘡預警聯合整體護理。(1)成立小組。組建一支護理小組,由神經外科主任、護士長、責任護士、營養師組成,小組成員均接受規范化培訓,掌握腦外傷術后昏迷患者的臨床護理流程,并指導關于修訂版Braden評估量表的應用,學會鑒別壓力性損傷與其余類型皮損,掌握關于壓力性損傷的預防護理。每個月開展1次關于壓力性p傷的分析會議,及時對護理方案存在的不足之處進行完善,實現護理工作的持續性改進。(2)制訂壓瘡預警報告制度。應用修訂版Braden評估量表對患者壓力性損傷情況進行評估,量表共計評分項目6個,計分范圍為6~23分,以18分作為臨界分。15~18分為輕度風險、13~14分為中度風險、10~12分為高度風險、≤9分為極度危險,依據評估結果設立高危預警報告制度。將壓力性損傷風險評估結果制成標識牌,懸置于患者床頭,填寫護理記錄單,并每日進行1次評估,評估結果是中度以上風險的患者,予以難免壓瘡申請,并組織皮膚專家會診,并將評估頻率調整為每班1次。(3)整體護理。①家屬健康教育:以家屬接受能力作為依據,確定健康教育的開展形式,使患者家屬了解壓力性損傷的發生機制、癥狀表現以及不良影響,提升患者對壓力性損傷的預防意識,獲取家屬的信任以及支持。②改良減壓護理:組織2名護理人員指導患者翻身,每2小時協助患者進行1次翻身,盡量選擇良肢臥位翻身,便于減輕局部摩擦作用。對體位上無需特別指導的患者,可適當抬高床頭,減輕其骶尾部的剪切力。密切觀察患者受壓部位的具體情況,在骨骼突出部位墊置軟枕、水墊,并采用凝膠敷料貼敷于受壓部位,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予以氣墊床等壓力性損傷預防設施。③局部按摩:定期對患者雙下肢進行按摩,協助患者開展伸屈訓練,促進肢體血液循環。④皮膚護理:觀察患者皮膚狀態,定期協助患者更換衣物,及時清除患者排泄物,使受壓部位的皮膚保持清潔和干燥,每日對患者床鋪進行清理,保持床單整潔,撫平褶皺,避免受壓處皮膚受損。⑤營養支持:以患者的意識程度作為營養方案制訂的依據,昏迷期的患者實施胃腸內營養支持,意識恢復且可經口進食的患者,予以流食、半流食,使患者機體營養得到充分保障,并鼓勵患者食用高蛋白食物。
nlc202212021421
1.4 觀察指標
?。?)壓力性損傷護理知識認知評價。干預前后以調查問卷的形式,了解患者家屬的壓瘡護理知識認知程度,問卷內容包括壓瘡的形成機制、風險因素、應對策略,分值為0~100分,分值與護理知識認知程度呈正相關關系。
?。?)壓力性損傷。壓力性損傷分期標準:皮膚完好,存在局限性紅包,指壓不變白紅斑,則為Ⅰ期;皮膚淺表存在潰瘍,表皮存在水泡,創面色澤粉紅且無腐肉,則為Ⅱ期;皮膚缺損顯著,真皮受損,可見皮下脂肪以及腐肉,表皮水泡破潰,則為Ⅲ期;全部皮膚以及組織缺損,局部存在壞死組織或焦痂皮,存在臭味膿性分泌物,則為Ⅳ期。記錄兩組患者壓力性損傷的發生情況,并予以比較。
?。?)昏迷評估。以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CS)作為評估工具,了解患者干預前、干預后2周的意識恢復程度,分值為0~15分,分值越高則患者意識恢復越好。
?。?)壓瘡風險評分。應用《Braden壓瘡風險評估表》對患者壓瘡風險進行評估,分值為0~23分,分值≤9分則為極度危險;分值為10~12分則為高度危險;分值為13~14分則為中度危險;分值為15~18分則為低度危險[7]。分值與壓瘡風險評分呈負相關。
1.5 統計學方析
采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家屬壓力性損傷護理認知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家屬壓力性損傷護理知識認知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家屬該項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壓力性損傷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壓力性損傷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GCS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GC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GCS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壓瘡風險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壓瘡風險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壓瘡風險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 討論
壓力性損傷是腦外傷術后昏迷患者常見并發癥,也是反映護理工作質量的一項指標。腦外傷患者因病情危重,有80%的患者伴隨不同程度的昏迷,缺乏自主翻身、自主活動的能力,因此壓力性損傷的發生率相對較高[8]。壓力性損傷持續發展可導致患者出現潰瘍、感染,甚至導致死亡[9]。可見,對于腦外傷術后昏迷患者,開展壓力性損傷防控干預十分重要。既往對于腦外傷術后昏迷患者的護理,主要以體征指標檢測、意識觀察等為干預方向,缺乏對壓力性損傷的預防,僅僅局限于壓力性損傷發生后的針對性干預,屬于事后護理模式,效果欠佳[10-11]。
本研究觀察組開展壓瘡預警聯合整體護理,結果得出,干預前,兩組患者家屬壓力性損傷護理知識認知評分、壓力性損傷發生率、壓瘡風險評分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家屬壓力性損傷護理知識認知評分評分高于對照組、壓力性損傷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壓瘡風險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開展壓瘡預警聯合整體護理,能夠有效降低壓力性損傷。分析認為,壓瘡預警聯合整體護理模式屬于預見性干預模式之一,其通過風險評估工具對患者壓力性損傷的發生風險進行預測以及評估,并針對性開展預防護理,在未發生壓力性損傷前有效解決風險因素,從而預防壓力性損傷的發生[12-13]。本研究可知,干預前兩組患者GC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GCS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壓瘡預警聯合整體護理對腦外傷術后昏迷患者的意識恢復有積極意義。分析認為,通過建立護理小組,根據壓力性損傷風險評估制訂高危預警報告制度,強化高風險患者的防控護理,體現護理方案的預見性以及規范性。同時加強對患者家屬的健康教育,提升患者家屬對壓力性損傷的危害性意識,獲取家屬的支持和信任,推動護理工作的順利開展[14-15]。另外,配合改良減壓護理、局部按摩、皮膚護理以及營養支持,減輕患者局部壓力,改善局部循環以及機體抵抗力,從而降低壓力性損傷的發生,促進病情的轉歸及患者意識恢復[16]。劉淑嬌[17]對112例腦外傷術后昏迷患者開展分組研究,結果顯示干預組開展壓瘡預警聯合整體護理,其壓瘡發生率以及CGS評分改善情況均優于開展常規護理的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本研究結果接近,進一步證實壓瘡預警聯合整體護理在腦外傷術后昏迷患者壓力性損傷預防以及意識改善中的應用效果。
本研究在時間因素、人力因素上存在局限性,研究樣本的數量選取相對偏少,而且全部樣本均來源于同一家醫院,缺乏多中心研究,有待于在今后的研究與實施中投入更多資源以及樣本加以完善,圍繞研究結論進一步探索和研究。
綜上所述,對腦外傷術后昏迷患者實施壓瘡預警聯合整體護理模式,能夠有效降低壓瘡的發生率,促進患者意識恢復,應用價值顯著,值得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1]張茹茹,念婷婷.綜合護理模式對重癥腦外傷術后昏迷患者壓力性損傷的預防與治療作用[J].中國醫藥科學,2020,10(8):140-143.
[2]李艷玲.基于Braden壓瘡風險評估量表的護理干預對重癥顱腦損傷患者的影響[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21,21(18):142-143.
nlc202212021421
[3]宋娜.壓瘡愈合量表聯合按摩療法對老年臥床住院患者壓力性損傷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21,18(17):2653-2656.
[4]陳玲,劉明晨,林麗.局部振動療法聯合壓瘡護理在壓力性損傷患者中的應用[J].浙江臨床醫學,2020,22(3):441-442,444.
[5]常麗娟.壓瘡預警護理干預對重癥顱腦損傷患者壓瘡發生的影響[J].皮膚病與性病,2020,42(1):132-134.
[6]關在德.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67-68.
[7]賈靜,羅彩鳳,孫婧,等.Munro與Braden壓瘡評估表用于手術患者壓瘡評估預測效度比較[J].護理學雜志,2017,32(18):57-61
[8]張燕.探討術中壓瘡護理單在手術室壓力性損傷高?;颊咧械倪\用價值[J].中國保健營養,2020,30(6):217.
[9]李冬梅,張艷暉,涂霞.品管圈活動對預防心血管疾病手術患者急性壓力性損傷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20,39(12):2195-2198.
[10]笪俊,辛辰,李斗艷,等.老年住院患者高危壓力性損傷預防個案管理護理方案的構建及效果評價[J].昆明醫科大學學報,2021,42(10): 178-184.
[11]彭雪凌.23例住院患者發生壓力性損傷的原因分析及護理干預[J].智慧健康,2020,6(35):173-176.
[12]徐歡歡,王芳,金小瑞.集束化護理對ICU重Y腦卒中患者誤吸和壓瘡的影響[J].現代醫藥衛生,2020,36(2):268-270.
[13]安俊紅,韓雪,張春萍.基于傷口評估三角的干預方案在3期及以上壓力性損傷病人延續護理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21,35(24):4475-4477.
[14]王梓芳.預防護理模式聯合早期腸內營養支持對ICU機械通氣患者壓力性損傷發生率及康復進程的影響[J].中國醫藥指南,2021, 19(25):89-90.
[15]孫留梅,陶琳,易銀萍,等.基于改良Waterlow壓瘡風險評估表的壓力性損傷管理在重癥患者ICU住院期間的應用效果觀察[J].齊魯護理雜志,2021,27(16):21-24.
[16]李芳芳,王芳梅.綜合護理干預對重癥腦外傷術后昏迷患者壓力性損傷發生率及預后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20,39(19):3588-3590.
[17]劉淑嬌.壓瘡預警聯合整體護理干預預防腦外傷術后昏迷患者壓力性損傷的效果[J].醫學理論與實踐,2021,34(18):3262-3263.
作者簡介:姚莉(1981.12-),女,漢族,籍貫:山東省濟寧市,本科,主管護師,研究方向:外科護理。
nlc20221202142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54428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