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性化心理護理在老年腦梗死患者護理中的臨床應用效果觀察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張永敬
摘 要:目的 探究個性化心理護理在老年腦梗死患者護理中的臨床應用效果。方法 納入2020年10月~2021年10月利津縣中心醫院收治的86例老年腦梗死患者,采用隨機數表法將患者分成對照組和研究組,各43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個性化心理o理,對比兩組患者的心理狀態、生活質量、舒適狀況和護理滿意度。結果 護理后,研究組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研究組生活質量量表(SF-36)、舒適狀況量表(GCQ)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研究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個性化心理護理在老年腦梗死患者護理中具有良好的臨床效果,可更好地緩解患者負面情緒,提高其生活質量與舒適狀況,提升護理滿意度。
關鍵詞:個性化心理護理;老年腦梗塞;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R473.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8011(2022)-23-0-03
腦梗死是由各種原因導致的腦部血液供應障礙,可使局部腦組織缺血、缺氧性壞死,進而出現相應神經功能缺損的臨床綜合征[1]。該疾病臨床癥狀較為復雜,嚴重者會造成肢體癱瘓,甚至急性昏迷、死亡,威脅患者生命安全。治療過程中,一些患者對疾病存在的未知或者錯誤認知,會導致其出現恐懼、多疑和絕望等心理障礙,再加上該疾病治療難度大,患者因不了解疾病,會產生強大心理壓力,擔心病情不能得到有效治療,而出現悲觀、消極與抑郁情緒,影響病情恢復與預后生活質量水平[2]。因此,在對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需要針對患者實際情況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心理護理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更加注重患者的心理狀態,采取一系列護理措施改善其心理狀態,使患者可以積極配合治療,改善其病情,個性化護理強調針對患者個性特點而開展適合患者的護理模式,這對于針對性改善患者心理狀況意義顯著?;诖耍敬窝芯刻骄總€性化心理護理在老年腦梗塞患者護理中的臨床應用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納入2020年10月~2021年10月利津縣中心醫院收治的86例患者,采用隨機數表法分成研究組與對照組,各43例。對照組中,男22例,女21例;年齡55~94歲,平均年齡(74.50±8.00)歲。研究組中,男23例,女20例;年齡54~96歲,平均年齡(75.00±8.33)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家屬均對研究內容充分了解,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利津縣中心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患者均符合《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療指南2015》中腦梗死診斷標準[3];②資料完善。
排除標準:①存在肝腎功能異常者;②精神疾病者;③惡性腫瘤者。
1.3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對患者進行飲食指導,并遵醫囑給予各項護理干預。
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個性化心理護理,實施護理干預前,首先應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與利津縣中心醫院自制情況調查表開展問卷調查,了解患者的基本情況,包括年齡、職業與經濟收入等,個體對家庭、自身及社會滿意度,依據具體情況制訂個性化的心理護理干預。①健康教育:在進行健康教育時進行針對性講解,比如對理解能力比較好或者接受比較快的患者,可以在講解時適當地增加一些內容,而對于理解能力比較差的患者可以重點講解,盡可能保證患者理解到位;結合患者心理彈性設計相關主題活動并制作PPT,使患者可以更加直觀地了解內容。一些患者可能會對疾病和治療內容存在錯誤的認知,而這錯誤的認知易致患者出現負面情緒,護理時可以及時糾正,多寬慰患者。②人文關懷:在患者入院時可向患者講解住院環境,幫助患者更好地適應。每天保持房間整潔和通風,控制病房濕度與溫度,并定期消毒,為患者營造良好環境。鼓勵患者放平心態,并適當活動,促進血液循環,對于睡眠質量較差的患者,可遵照醫囑進行藥物干預,并在夜間減少噪音干擾,以及調節室內光源,為患者營造舒適的睡眠環境。細心、溫柔地詢問患者的內心想法,采取問卷調查的方式了解患者飲食自我管理情況,根據調查結果和患者身體情況計算出患者每天需要總能量的具體比例和數值,為患者制訂專業食譜,確?;颊叩氖澄锴宓⒁紫?、低脂、有營養。掌握患者作息時間,為患者詳細介紹治療進展及相關注意事項,多關心患者生活中的小細節,更細致、全面地安排患者的治療計劃。在護理期間可以充分利用樂曲中的各種調式,通過音樂的旋律、節奏等使患者的心理狀態得到調節和舒緩,這樣不僅可以緩解患者疲勞的狀態,繼而調節患者的情緒,還可以起到陶冶情操的效果。③心理護理:組織同伴支持者建立社會支持小組,在護理人員的幫助下開展相關的活動內容,包括情感宣泄、理性情緒的訓練等,從而緩解患者的情緒。向家屬詳細講解其情緒變化對患者的影響,指導家屬需要適當調節自己的情緒,為患者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給予患者更多感情支持。護理人員應時刻注意患者情緒的起伏變化,親切主動地與患者交流,與患者建立和諧的護患關系,不斷地鼓勵、安慰患者,并鼓勵患者家屬一同做心理疏導,使其注意力得到部分轉移,減輕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痛苦。護理期間應當觀察患者面部情緒,與患者進行有效的溝通與交流,向患者詳細講解相關疾病知識,提高患者的認知程度,并向患者講解良好心態在治療過程中的作用,鼓勵患者放平心態。此外,護理期間醫護人員應當使用合理的溝通技巧,比如使用平易近人的話語,并簡單做自我介紹使患者能夠消除顧慮,增強患者對醫護人員的信任感。護理期間可引導患者適當發泄情緒,或者采用音樂療法轉移患者注意力,使患者心情能夠處于平靜的狀態,從而有效減輕其身心壓力,使患者不良情緒得到有效改善。
nlc202212021429
1.4 觀察指標
①觀察兩組心理狀態,采用SAS評分、SDS評分進行評價。SAS總分100分,<50分為正常,50~60分為輕度焦慮,60~70分為中度焦慮,>70分為重度焦慮[4];SDS總分100分,<53分為正常,53~62分為輕度抑郁,62~72分為中度抑郁,>72分為重度抑郁[5]。
?、谟^察兩組生活質量與舒適狀況,分別采用生活質量量表(SF-36)評分、舒適狀況量表(GCQ)進行評價,SF-36包括物質生活、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總分100分,評分越高代表生活質量越好[6]。GCQ包括生理、心理精神等共4個維度、28個條目,分值28~112分,評分越高代表舒適程度越好[7]。
?、塾^察兩組護理滿意度,采用利津縣中心醫院自制量表進行評價,總分100分,<60分表明不滿意,60~85分表明比較滿意,>85分表明非常滿意[8]。總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行χ2檢驗。若P<0.05則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SAS、SDS評分比較
護理前,兩組SAS、SD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研究組的SAS、SD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SF-36、GCQ評分比較
護理前,兩組SF-36、GCQ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研究組SF-36、GCQ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護理后,研究組總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腦梗死是神經內科較常見的腦血管疾病。老年人由于年齡比較大,同時可能自身還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病史,更容易出現腦梗死[9]。腦梗死不僅發病較為兇急,多無前驅癥狀,局灶性神經體征可在數小時甚至數分鐘內就達到高峰,并且多表現完全性卒中,意識清楚或輕度意識障礙,若頸內動脈或大腦中動脈主干栓塞產生大面積腦梗死,則會發生腦水腫、顱內壓增高,甚至腦疝和昏迷[10-11]。急性缺血性損傷患者可引起神經功能出現不可逆性損傷,所以大多數患者經常伴有不同程度神經功能損傷后遺癥,存在較高致殘率,影響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易引發負面情緒。因此,在對老年腦梗死患者展開治療期間,應當采取有效護理措施。
個性化心理護理對于患者的心理情緒采取更加針對性的護理方法和措施,充分滿足患者機體的物種需求,即自我實現、尊重、歸屬、安全以及生理等,可以進一步拉近護患之間的關系,使患者感受到醫護人員的關護,從而減輕自身存在的恐懼、焦慮等負面情緒[12-13]。通常情況下,患者的認知差異一定程度上會影響著自己的情緒,比如患者對事物存在錯誤且不良認知,這種情況下很容易會出現不良心理狀態[14]。護理時,可以通過個性化心理護理方式及時糾正錯誤的認知和觀念,使患者掌握正確知識。然后通過互相鼓勵和支持的方式調節患者的心理狀態。在本研究中,研究組的SAS、SD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幾點:首先,通過心理護理可以向患者傳授疾病的相關知識,增強患者的疾病認知,通過向患者講解在治療中保持良好的心態的重要性,鼓勵患者放平心態。護理期間醫護人員應當使用合理的溝通技巧,比如使用平易近人的話語,拉近患者與醫護人員的距離感[15-16]。其次,通過引導患者學會適當地發泄負面情緒,減輕其身體和心理壓力,改善患者情緒。最后,再通過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對相關知識的理解程度,糾正其錯誤認知,并在護理期間站在患者角度思考了解其真實的想法,從而更有利于消除患者的焦慮與抑郁情緒,提高護理質量。
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組的SF-36、GCQ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主要是因為個性化心理護理方式能夠通過人文關懷為患者營造舒適的生活環境,在夜間減少噪音干擾,以及調節室內光源,為患者營造舒適的睡眠環境,關心患者生活中的各種細節,周密安排患者的治療計劃,提升患者的舒適度,改善睡眠質量,使患者可以處于一種比較舒適的狀態[17-18]。
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組的護理滿意度為97.67%,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9.06%,此結果與劉子鈺[19]的研究結果相似。由此可見,對該患者采用此種護理方式有著良好的效果,可以更好地提高護理滿意程度,幫助患者保持樂觀心態。
綜上所述,個性化心理護理在老年腦梗死患者護理中具有著顯著的臨床效果,可更好地緩解患者負面情緒,提高其生活質量與舒適狀況,從而達到提高患者滿意度的效果,具有顯著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孫大敬.肢體康復訓練結合認知心理護理對老年急性腦梗塞后抑郁患者的影響[J].臨床研究,2021,29(9):188-190.
[2]屈,牟春英,曹娜,等.預見性護理措施對預防腦梗塞病人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作用[J].血栓與止血學,2018,24(2):297-298,301.
[3]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5[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5,48(4):246-257.
[4]宋彥錫,林海麗,吳海燕.規范化護理在腦梗塞患者中的應用價值及對患者肢體功能的影響[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21,37(2):401-403.
nlc202212021429
[5]何鑫,劉翠.中西醫結合護理對腦梗塞后遺癥期失眠患者睡眠質量的影響研究[J].貴州醫藥,2021,45(3):493-494.
[6]雷倩.預見性護理干預對長期臥床老年腦梗塞患者深靜脈血栓發生的效果觀察[J].血栓與止血學,2021,27(6):1038-1039.
[7]袁景紅,黃小瓊,張凱航,等.集束化氣道護理在腦梗塞預防墜積性肺炎的應用研究[J].現代診斷與治療,2021,32(4):647-649.
[8]范麗娟.康復護理在老年腦梗塞患者肢體功能恢復中應用效果分析[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9,30(19):3483-3484.
[9]高冰.早期康復護理對提高腦梗塞患者護理依從性及運動功能的臨床價值研究[J].吉林醫學,2019,40(11):2656-2657.
[10]易阿珊,劉玉芳,吳偉莉,等.早期康復護理模式在腦梗塞患者的臨床護理中的應用分析[J].中外醫療,2019,38(25):124-127.
[11]陳青,黃玲,陳春燕.早期護理干預在腦梗塞患者語言、肢體功能康復中的臨床效果觀察[J].黑龍江醫藥,2019,32(3):731-733.
[12]席貽慧.早期康復護理對提高腦梗塞患者護理依從性及運動功能的影響分析[J].當代臨床醫刊,2021,34(2):56-57.
[13]趙林,李娜,李紅梅.腦梗塞護理中應用早期康復護理模式的臨床效果及價值研究[J].系統醫學,2021,6(16):188-190,198.
[14]丁華盈.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腦梗塞偏癱患者肢體運動功能的效果觀察[J].黑龍江中醫藥,2021,50(4):251-252.
[15]魏春波.預見性護理措施對預防腦梗塞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影響[J].中外醫療,2021,40(23):140-142,146.
[16]楊穎.心理干預與健康教育在腦梗塞患者護理中的臨床應用及有效性分析[J].系統醫學,2019,4(20):155-157.
[17]治娜,安媚,吳燕燕,等.早期康復護理在老年急性腦梗塞后抑郁患者語言、肢體及心境康復中的應用[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18, 45(4):743-746.
[18]馮會華,吳小玲,盧佩蘭.程序化護理對高齡腦梗塞后遺癥患者壓瘡發生的預防效果觀察[J].黑龍江醫藥,2020,33(2):479-481.
[19]⒆宇.心理干預與健康教育在腦梗塞患者護理中的臨床應用效果研究[J].黑龍江科學,2019,10(12):60-61.
作者簡介:張永敬(1985.8-),女,漢族,籍貫:山東省東營市,本科,主管護師,研究方向:個性化護理、心理護理。
nlc20221202142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54429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