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在延續性護理模式下的干預效果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田晶晶 董玉梅 何莉

  【摘要】 目的 探討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在延續性護理模式中的干預效果。方法 選取2020年4月- 2021年8月蘭州大學第二醫院收治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140例為觀察對象,根據組間基礎資料均衡可比原則分為觀察組70例(接受常規干預聯合延續性護理干預)和對照組70例(接受常規干預)。所有患者連續隨訪3個月,比較兩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評分、臨床癥狀控制情況、生活質量及紅細胞沉降率(ESR)、C反應蛋白(CRP)、類風濕因子(RF)水平。結果 兩組患者干預前各項指標組間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的身心狀態及社會功能、認知性癥狀管理實踐、運動鍛煉、醫師溝通、物質生活狀態評分均優于干預前,且觀察組上述各項的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的關節壓痛點個數、晨僵時間均優于對照組(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的ESR、CRP、RF等指標水平、疼痛評分均明顯低于干預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應用延續性護理模式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進行及時有效的干預可減輕骨關節的損害,減輕臨床癥狀,提高患者自理能力,促進高質量生活的恢復。
  【關鍵詞】 類風濕關節炎;延續性護理;紅細胞沉降率;C-反應蛋白;類風濕因子
  中圖分類號 R47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1-0223(2023)05--04
  類風濕關節炎屬于全身性免疫性疾病之一,主要臨床表現為手足關節出現慢性、進行性破壞,病情具有反復、致殘率較高等特點,無特異性療法,隨著病情發展,患者可出現關節腫痛、畸形,嚴重者甚至喪失運動功能,影響患者的工作家庭等日常生活。目前,我國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病率在0.4%,其中女性的患病率高于男性[1]。由于該病的病程較長、關節疼痛較其他疾病明顯,因此給患者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帶來了重大傷害。在疾病治療和恢復過程中,給予患者優質的延續性護理是改善患者預后的重要環節。延續性護理是對院內護理的延伸,是將延續性思維作為基礎,結合疾病預后、患者心理狀態等內容,在患者出院后為其提供院外護理指導,進而加速患者康復,改善預后[2-3]。本研究采用臨床對比實驗,觀察應用延續性護理模式干預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臨床效果,結果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蘭州大學第二醫院于2020年4月- 2021年8月收治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140例為觀察對象。排除標準[4]:合并強直性脊柱炎、銀屑病性關節炎等其他免疫疾病者;對治療藥物有不良反應者等。根據組間資料均衡可比原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70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疾病分期等基礎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對比性,見表1。本次研究倫理資料完整,患者及家屬均對本研究內容進行了充分地了解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護理方案,即對患者生命體征加以監測、告知患者及其家屬相關注意事項;科學合理的飲食結構能給患者提供相應的能量,選擇富含維生素、蛋白質等易于消化的食品;健康、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是攻克疾病的關鍵,護理人員應為患者提供身心護理,視患者如至親,予以幫助與關懷。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采用延續性護理干預,具體內容如下。
  (1)心理護理: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首先為患者建立檔案,通過掌握患者的疾病癥狀、病因及誘因提供具有針對性的、科學的護理措施;在住院期間,關注患者的身心狀態,進行心理護理,通過出院前指導與電話隨訪,進行院內外的延續性護理服務,重點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健康教育,結合患者認知能力、受教程度向其講解疾病相關知識,面對患者及其家屬的疑惑與困難,耐心解決。對負面情緒較為嚴重的患者,主動傾聽患者心聲,并給予心理疏導、耐心開解,同時指導親屬參與護理,幫助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溫暖,提高患者對疾病治療的信心。有焦慮或抑郁狀態的患者,可根據醫囑適當予以鎮靜藥物,以促進情緒平復,并聯合心理師,制定心理康復計劃表。
 ?。?)疼痛護理:出院前就疼痛相關內容向患者進行宣教,同時告知其如何居家自行緩解疼痛,降低患者由于盲目的應對疼痛,發生錯誤操作;告知患者疼痛是正常現象,通過相關措施能夠得到緩解,因此不必過度緊張、焦慮;若疼痛較嚴重,可根據醫囑使用塞來昔布非甾體抗炎藥或阿片類藥物,同時告知患者用藥后可能產生的不良反應,以及如何針對不良反應而采取措施,避免患者對藥物作用產生懷疑;此外,在患者疼痛時,指導其可以聽音樂、看電視、放松肌肉等方式轉移注意力,緩解疼痛,降低因疼痛導致的心理相關的障礙。
 ?。?)功能鍛煉護理: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改善關節畸形、促進關節功能恢復期間,適當的功能鍛煉十分關鍵。進行鍛煉之前,首先對風濕病變和病灶附近組織進行2min左右的按摩。肩關節:先向前伸展雙手5~10s,然后將雙手向上伸舉,讓雙臂垂直于地面,時間保持5~10s,之后將手臂自由下垂至肩并保持雙臂在同一直線,維持時間在8~10s,最后雙手向前合攏然后平伸,循環此動作,一組10次,每日做2組。肘關節:交替前伸和屈曲,并使左右兩關節的活動度最大,每次5min左右,2~3次/d。腕關節:通過主動、緩慢旋轉兩側腕關節,按順時針方向和逆時針方向各5圈,每次5min左右,2~3次/d。膝關節:平臥,進行被動或自主的屈伸運動,每次5min左右,2~3次/d;或坐于床緣,將雙腿自然下垂并使兩腳懸空,進行鐘擺運櫻每次5min左右,2~3次/d。掌指關節鍛煉方法:在患者正常的活動范圍內,從遠端、近端、掌指依次進行關節的屈曲。對兩組患者從入院至出院進行干預,并進行3個月的隨訪觀察。

  1.3 觀察指標
 ?。?)健康管理能力:使用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行為量表[5]評估患者干預前、干預后的健康管理能力,包括醫師溝通(15分)、認知性癥狀管理實踐(30分)、運動鍛煉(24分),分數越高提示患者自我管理行為越好。
 ?。?)臨床癥狀:包括干預前后關節壓痛個數、疼痛評分及晨僵時間,其中疼痛評分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6]評估,總分10分,分數越高提示患者疼痛越劇烈。
 ?。?)生活質量:分別于干預前后,將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QOLI-74)評分[7]作為評估工具,評估患者的生活質量,包括軀體、心理狀態、社會功能及物質生活狀態,各項總分均為100分,最終得分與患者生活質量呈正比。
  (4)紅細胞沉降率(ESR)、C反應蛋白(CRP)、類風濕因子(RF)水平:干預前后,采集兩組患者空腹靜脈血4ml,其中2ml抗凝后,采用自動血沉儀檢測ESR;另2ml離心(以3000r/min的速率離心10min)取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兩組患者的血清CRP和RF水平。
  1.4 數據分析方法
  應用統計軟件包SPSS 23.0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如符合正態分布則采用“±s”表示,兩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計算百分率,組間率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自我管理能力比較
  兩組患者干預前自我管理能力的醫師溝通、認知性癥狀管理實踐、運動鍛煉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各項評分均升高,組間比較,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2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比較
  兩組患者干預前關節壓痛個數、疼痛評分、晨僵時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關節壓痛個數、疼痛評分、晨僵時間均減少或降低,組間比較,觀察組各項指標值均小于對照組(P<0.05)。見表3。
  2.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
  兩組患者干預前生活質量的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物質生活狀態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物質生活狀態評分均升高,組間比較,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2.4 兩組患者ESR、CRP、RF水平比較
  兩組患者干預前ESR、CRP、RF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ESR、CRP、RF水平均降低,組間比較,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5。
  3 討論
  目前,國內外針對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生機制尚未得出一致結論,且沒有根治性的治療措施,減輕臨床反應、降低此疾病復發是當前治療的目的。類風濕關節炎的疾病進展與治療疾病控制行為低下密切相關,出院后患者缺乏相關醫護人員的有效的治療與護理、加上患者自身自律性低,運動功能鍛煉的方法不當均可導致康復不佳[8]。常規護理在臨床中應用較為廣泛,能解決大多患者住院期間的各項需求,但患者出院后,護理服務也會相應終止,導致整體治療效果減弱[9]。
  延續性護理屬于整體護理的有機部分,是現代住院護理的延伸,可通過多樣的隨訪,讓患者在出院后能夠獲得專業醫護人員的指導,持續獲得高質量護理服務,避免病情的反復,減少再住院的情況[10]。延續性護理模式關注患者行為和情緒的非正常表現,并據此制定應對方案,使患者的身心狀態以及社會功能保持最佳狀態,自我護理的能動性在疾病時發生時能夠在主動發揮?;颊咄ㄟ^肢體鍛煉,刺激機體產生生物電,從而促進鈣離子的沉淀,有效緩解患者的疼痛癥狀。
  本研究顯示,實施干預后觀察組軀體功能、醫師溝通、運動鍛煉、心理功能、認知性癥狀管理實踐、社會功能和物質生活狀態評分高于對照組,關節壓痛點個數、疼痛評分結果、晨僵時間等均優于對照組,類風濕關節的炎患者在采用延續性護理模式的干預當中可有效減輕臨床癥狀(關節壓痛、疼痛、晨僵),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生活質量。
  類風濕因子可以反映骨性關節炎的損傷程度,其數值升高,表示關節的炎性損傷程度和范圍均有所增加,同時伴有關節的功能受限,往往表示預后較差;CRP可通過結合細胞壁C多糖增進機體炎性反應,對關節造成損害; ESR是對紅細胞沉降速率的表現,沉降速度增加,表明患者病情加重。延續性護理在健康宣教、電話隨訪,患者普遍意識到了關節功能鍛煉的必要性,從而通過科學、規范、合理地進行關節鍛煉的指導,能夠有效減少并發癥的誘因。此外,功能鍛煉護理是一項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方法,包括了肩關節、肘關節、腕關節、膝關節康復鍛煉等內容,可以改善肢體功能受累情況,促進關節功能恢復[11-12]。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ESR、CRP、RF水平低于對照組,說明類風濕關節 炎患者在實施延續性護理模式干預后可有效抑制骨破壞。
  綜上所述,延續性護理模式及干預模式能效緩解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骨關節損害,并有效增強患者的自我健康管理能力,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表現,促進患者生活質量的提高。
  4 參考文獻
  [1] 王濤,李志軍.類風濕關節炎的診斷與治療[J].中華全科醫學,2020,18(2):170-171.
  [2] 曹丹.延續性護理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疼痛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20,24(18):120-122.
  [3] 吳冬梅,童宗武,朱桂華,等.2010年歐洲風濕病聯盟和美國風濕病學會類風濕關節炎分類標準的敏感性和特異性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2,15(14):1545-1548.
  [4] 中華醫學會風濕病學分會.2018中國類風濕關節炎診療指南[J].中華內科雜志,2018,57(4):242-251.
  [5] 張玉芹,張小麗,李玉英,等.住院老年慢性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行為[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15):3716-3718.
  [6] 嚴廣斌.視覺模擬評分法[J].中華關節外科雜志(電子版),2014,8(2):273.
  [7] 李小姣.反饋式康復護理對卒中后偏癱患者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74評分的影響[J].山西醫藥雜志,2021,50(9):1579-1581.
  [8] 連芬萍,司霞,張百靈.護理門診結合微信平臺在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延續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9,19(4):683-685.
  [9] 吳培玉,李碧香,黃文婷,等.延續性護理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生命質量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9,35(16):1219-1223.
  [10] 黃映華,張偉勇,郭粉蓮.延續性護理對類風濕關節炎病人生存質量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5,29(35):4461-4463.
  [11] 錢鑫,趙智明,張蓓蓓,等.青藤堿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炎性細胞因子及免疫系統的影響[J].中藥材,2018,41(5):1226-1228.
  [12] 亮亮,李丹.延續性功能鍛煉指導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19,13(10):778-782.
  [2022-10-20收稿]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5445959.htm

相關文章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