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心理學視角下高校危機事件預防新模式探討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危機事件預防模式構建的嘗試是通過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機預防有效結合,將短期應激情景下的“問題導向,處理危險因子”逐漸轉變為長期持續性的“關注積極,激活保護因子”,以激活多個自殺意念保護性因子為目的,培養學生積極心理品質,自覺低于自殺意念等危險性因子,從而有效降低學生進行危險行為的發生頻率,結合心理彈性,心理資本,社會支持模型等理論,探索積極心理訓練在新模式中的運用。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高校危機事件預防;保護性因子
一、引言
隨著高校不斷擴大招生,越來越多的學生踏入大學,新聞媒體的目光也聚焦在了大學生身上,被報道出來的大學生自殺事件數量也在不斷增多,這使得不少人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產生了質疑,少數新聞媒體宣稱中國大學生正呈現自殺率逐年增的態勢。
二、問題提出
在傳統心理學研究中,多數關于自殺的理論將其視為一種精神疾病,因此更多研究者將研究眼光集中在“抑郁”、“焦慮”等特質上。而積極心理學倡導探索人類的積極面,更多關注愛、希望、樂觀、感激等特質上。因此,在自殺預防的模式研究中,筆者更關注的是如何更好激發大學生自殺意念保護性因子。
保護性因子是個體在陷入心理困境中時,能幫助個體尋找到支持資源,擺脫危險的那些因素。那么如何激活并發展保護性因子,通過積極心理學理論與高校心理咨詢實際相結合,筆者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敘述。
三、高校危機事件預防模式需要的轉變
?。ㄒ唬膯栴}導向到積極價值導向
樹立新心理危機預防觀念,將目光聚焦于學生幸福和發展、潛能的挖掘,內在動力的提高等方面,以培養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為主要目標,著眼于學生的發展變化,貫徹“積極教育”原則。不再是針對少數“問題學生”解決問題,而是把目光轉向更多的學生,把工作重心從危機事件處理轉移到大眾積極教育上,實現從傳統心理學到積極心理學觀念的轉換。
?。ǘ奈kU因子消除到危險因子與保護性因子共同工作
很多危險因子具有一定的隱蔽性,尤其是現在“帶病入學”的學生數量在增加,很多存在自殺意念的學生對于學校心理工作者所使用的篩查方法有一定的了解,甚至已經做過不止一次,在這樣的情況下,心理工作者很難面面俱到,掌握充分的信息,工作往往處于被動狀態,同時也容易出現漏網之魚。因此,高校心理工作者不僅要消除自殺的危險因子,更應該激活自殺意念的保護性因子,充分調動學生內在動力,做到學生自主預防,抵抗自殺的消極意念。
?。ㄈ墓铝⒌膽ぬ幚淼饺粘=逃⒆稍冚o導、應激處理相結合的危機事件預防模式
其實日常教育本身也是危機預防的一個組成部分,正如“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一樣,通過長期的日常教育和短期的危機處理措施相結合,會起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日常教育可以為學生營造一種正向、積極的社會支持系統,不斷增加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幸福感等保護性因子。而有針對性的咨詢輔導從注重問題的矯正轉向關注積極資源,讓來訪學生從痛苦的回憶創傷事件轉變為尋找成功體驗,發現積極經驗,引導讓來訪學生在咨詢過程中感到快樂,增進幸福感。
(四)從重視理論學習到體驗式學習與實際生活相結合
體驗式學習對于心理健康教育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應該從知識傳授型轉向生活經驗型,心理工作者要從生活中挖掘、提升、重構出積極體驗情景,讓學生通過課堂、咨詢或團體輔導中獲得積極體驗并順利的遷移到實際生活中。
四、具體措施
?。ㄒ唬┘せ疃鄠€自殺意念保護性因子
1、基于PAC人格理論模型,激活心理彈性保護性因子
在PAC人格理論模型中認為心理健康是同時兼具內外兩個層面,外在表現為個體能夠表現出契合某個特定社會標準的行為,能被所在的社會接受;內在表現為個體心理上達到自我平衡、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簡單來說,心理健康就是在內外均完成具有建設性的社會適應。
要達到這樣的心理健康,需要個體具備在不利處境下能夠積極適應,同時能保證內外機制正常發展,這是個體在逆境下積極適應的能力——心理彈性。在PAC人格理論模型中,自我狀態是其中的核心,是動態的、不斷轉換的。如何在日常教育、危機預防中激活心理彈性,從而讓個體自覺抵制自殺意念,其關鍵就在于激活自我狀態中三種狀態在不同情景下的轉化,當個體面對不同的逆境都能迅速轉化自我狀態,以不同的自我狀態面對問題,發揮不同自我狀態的優勢,從而產生積極適應的結果。通過課堂教育+團體輔導+心理情景劇的形式,讓學生能夠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進行系統性訓練,同時做好生活情景的遷移,讓學生真正做到生活中的困難在生活中解決。
2、基于PCA積極心理資本增值訓練模式,激活心理資本保護性因子
PCA訓練旨在挖掘學生心理潛能,同時培養學生積極心理品質,關注點在接納、理解學生,把提升心理資本作為自我成長的需要進行日?;?。其具體操作如下:
(1)提高積極的主觀體驗。關注“快樂”這一個心理機制,將學生在校學習過程中注重針對“快樂”進行培養,通過激活同學,朋友、老師、家人等社會支持系統作為提高學生快樂程度的訓練項目。通過從生活中提取、精煉出具體案例,以情景再現的模式進行指導性訓練。讓學生能夠通過主觀體驗式學習,提前對將來可能遇到的困境進行預言,在逆境到來之前積累經驗,增加自我效能感,提升面對困難時的心理資本,削弱負性生活事件出現時帶來的影響。
(2)訓練積極個人心理特質。以自我決定理論(SDT)為基礎,以個體內在動機為訓練目標,形成“自主”特質、“能力”特質、“關系”特質為主,以“樂觀、交往技巧、勇氣、寬容、毅力、工作能力、感受力、創造力、自覺”等特質為輔的個人特質開發專題,并結合心理健康日常教育進行全方位潛能激發心理訓練,逐步形成個人積極心理特質的開發,激活心理資本保護性因子。
3、基于社會支持與心理資本的正相關,激活社會支持保護性因子
已有研究指出,社會支持與心理資本顯著相關,社會支持正向預測心理資本。也就是說,若學生在家人、同學、朋友和其他方面等獲得較多社會支持,其在樂觀的心理狀態和感恩方面顯著高于社會支持貧乏的個體。
因此在高校危機預防模式中,營造積極的環境適應也是一個必要完成的任務,通過設計適宜的環境氛圍,培養學生積極的品質,增加學生的積極行為出現的頻率,激活學生的社會支持網絡,讓學生不僅能獲得積極的社會支持,更能積極主動的成為他人社會支持系統中的一部分,通過日常教育+實習實訓的方式進行培養,同時通過反復訓練,提高社會支持的利用效率,增加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和自尊,在遭遇困境時,能及時發揮堅韌、樂觀等品質,快速恢復力量和自信心,自覺抵抗自殺意念等危險性因子,從而達到降低自殺、自傷等危機事件的發生頻率。
[參考文獻]
[1]瞿曉理. “心理彈性訓練”干預大學生自殺行為的實驗研究[J]. 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 32(2):181-185.
[2]張志遠. 大學生心理彈性現狀及干預研究[D]. 東北師范大學, 2014.
[3]胡堅. 高中生心理韌性、自尊與自殺意念的關系研 究[D]. 2016.
[4]李紅, 常婉舒. 強化大學生心理彈性的基本途徑[J]. 遼寧行政學院學報, 2013, 15(2):112-113.
[5]方必基. 青少年學生心理資本結構、特點、相關因素及團體干預研究[D].
?。ㄗ髡邌挝唬涸颇县斀洿髮W,云南 文山 65022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7/view-149293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