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人工智能時代網絡輿情新特征與新治理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榮婷 張爽

  摘要:人工智能時代網絡輿情的傳播速度加快,傳播手段和內容也更加豐富,呈現出主體數字化、話語多模態化、表達情感化、傳播精準化以及互動儀式化等新特征,這為輿情治理帶來新的機遇與挑戰。本文在探討人工智能時代網絡輿情新特征的基礎上,以“以技治技”的思維探索網絡輿情監測、分析及處理方案,為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提供理論支持。
  關鍵詞:人工智能 網絡輿情 傳播特征 治理策略
  人工智能時代,以大數據、算法推薦、機器學習為核心的技術重塑了傳播格局,信息傳播從“生產端”至“流通端”均發生變化,深刻改變著網絡輿情的生成模式與傳播機制。在網絡中借助機器人水軍、虛擬現實等人工智能技術手段,可以產生強大的輿論效應,網絡輿情中的謠言和謬理制造輿論亂象,侵消社會的積極因素,干擾著風清氣正的網絡氛圍的營造。同時,人工智能技術也為網絡輿情治理帶來新的契機,物聯網與情感分析助力網絡輿情全景監測,人工神經網絡預測模型等智能化模型為網絡輿情評估與預警提供切實方案,智能政務媒體為網絡輿情治理提供高效的應對方式。
  人工智能時代,大數據、機器學習以及虛擬現實等技術為傳播插上了一雙無形的“翅膀”,網絡輿情也呈現出不同于傳統時代的嶄新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網絡輿情主體數字化。人工智能時代,信息生產由PGC(專業生產內容)和UGC(用戶生產內容)發展為MGC(機器生產內容)。MGC已不僅僅應用于內容生產,在網絡輿情的傳播中也異軍突起,表現之一就是“機器人水軍”被某些勢力應用于各大網絡輿情事件中,操控輿論聲勢。
  在行動方式上,機器人水軍以智能化的自主社交和行為主體意識進行虛擬發言,傳播輿情信息。機器人水軍發展至今,“類人”行為和“類機器人”行為之間的邊界逐漸被打破,而且以高度“類人化”和“仿真化”的特征以假亂真達到混淆視聽的效果,營造輿論幻象,撕裂社會共識。在傳播效果上,機器人水軍以輿論“攻擊”增強負面網絡輿情的破壞力。機器人水軍在算法、大數據等技術的支持下,短時間內可以啟動大范圍的輿論“攻擊”,通過向選定的目標發起集中性的信息投放,形成某種“群體”合力,逐步形成意見觀點的偏向,潛移默化地滲透輿論場。
  2.網絡輿情信息多模態化。伴隨著信息傳播智能化、網絡化和泛媒介化,基于人工智能技術和5G技術的支持,網絡輿情信息內容由單純的語言文字符號拓展為圖片、視頻、音頻、動漫等多元素融合,呈現出“多模態融合”的特征。
  一是短視頻延伸網絡輿情傳播的話語空間。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使短視頻一度成為傳播風口,“短視頻+文字”也成為網絡輿情的傳播渠道,其突破時間、地域限制,并嘗試與文字、圖片等手段結合,多模態并行。如在貴州“龍叫”事件中,多位網民為博得流量,將鳥類發出的叫聲杜撰為“龍叫、虎嘯”,錄成視頻并配以“都不敢聽了”等文字,在抖音等視頻平臺傳播,相關輿情快速由線上蔓延到線下,引發大批群眾前往,造成當地社會秩序混亂。
  二是表情包充當網絡輿情的傳播面具。作為一種在社交網絡中興起的文化現象,表情包將文字和圖片符號融為一體,用做交流的工具活躍在網絡平臺。但同時,人工智能時代的信息具有碎片化、去中心化等特點,易滋生并傳播一些格調和品位不足的表情包。如在“狗頭表情包”辱警被刑拘的事件中,一男子因不滿疫情防控政策,在小區的微信群中發送一張狗頭戴警帽拿警證的表情包,公然侮辱人民警察的形象,催生不良社會影響??梢?,表情包已經開始成為一種較為隱蔽的輿情傳播新方式,更成為輿情治理的新領域。
  3.網絡輿情表達情感化。和以往由文字表達所主導的紙質出版相比,人工智能時代,網絡輿情的傳播從強調語義邏輯的文字表達,轉向講求沉浸式和感染力的情感傳播,即“情感刺激”在網絡輿情傳播中愈發占據顯著地位。網絡輿情的智能化情感傳播主要有以下兩種手段:
  一是“情感計算”助推網絡輿情信息的情緒滲透?;诖髷祿椭悄芩惴ǎㄟ^情感計算的感知、識別、模擬和影響四個環節,網絡信息得以“聲情并茂”地滲透到個體受眾。人工智能背景下民眾更樂于接收高情感濃度的信息,這給互聯網中的“情緒型輿情”傳播提供了搖籃。在“阿里巴巴女員工被性侵”事件傳播中,網民對“性侵”行為的情感態度構成了連接傳受雙方的首要傳播因素――部分媒體利用情感分析手段掌握網民的憤怒情緒,進而制造博人眼球的新聞引導情緒化輿論表達,造成輿情極化和輿情反轉。
  二是“擬在場”誘發網絡輿情的情感共振。VR、AR等人工智能技術的普及,使原本因為信道狹窄而不得不被舍棄的情感性、關系性要素得以重現,網絡輿情也以全景圖片、視頻直播以及3D影像的方式開展立體化、具象化的傳播。在新冠肺炎疫情中,恐慌、焦慮類輿情成為輿論場的主流,為改變這一局面,央視頻在網絡中推出“VR直播”,典型的如“火神山、雷神山監工”VR全景直播,迅速使全民獲得虛擬“在場感”,凝聚民眾的“情緒共識”,緩解疫情中的輿論焦慮。
  4.網絡輿情傳播精準化。大眾傳播時代下,網絡輿情信息一般借由大眾化媒介,進行大批量生產復制,這種傳播沒有限制傳播范圍和對象,針對性較弱。而人工智能時代的算法推薦與大數據技術使輿情信息的傳播向精準化轉變,主要體現在兩方面:
  一是內容層面的針對性制作。網絡信息傳播利用大數據技術了解不同年齡、不同階層以及不同宗教民族的受眾特點,運用智能化的傳播手段,制作針對性強的網絡輿情內容,提升主流輿論場的價值影響力。比如,新聞資訊類APP“今日頭條”針對農民群體開創性地制作“三農”頻道,依據農民群體關注農事的心理特點,針對性地創設“查時蔬”、“問豬價”、“看農機”、“學農技”欄目,在實現對農垂直化、精細化傳播的同時,助力構建和諧農村社會輿情生態。
  二是分發層面的精準化觸達。“信息爆炸”使受眾難以精準獲得自己想要的信息,傳播者的“編碼”也難以精準到達目標受眾?;诖?,網絡輿情信息利用大數據手段,為用戶制作精準畫像,結合智能算法,深挖受眾的價值傾向和心理需求。在國際傳播領域,我國改變“通稿”式的外宣模式,借用“技術+數據”,根據不同國家、地區受眾的媒介使用場景進行畫像,精準的“一國一策”式分發。比如,我國根據與東盟不同國家的利益背景和受眾特點,借助社會化媒體,進行個性化、精準化的社交媒體內容推送,不僅助力國際傳播大格局的構建,更是助力“中國聲音”的有效傳播。

nlc20220512150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7/view-15431125.htm

相關文章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