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體時代網絡謠言的特征及治理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關子旭 陳爽
摘 要:謠言是一種常見的社會現象,并且具有分歧和爭議性。社交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門檻不斷降低,謠言出現了信源更加復雜、傳播速度更快、傳播范圍更廣等新特點,如果不及時治理,容易造成人們的心理認知混亂,誤導人們的價值觀念,甚至激化社會矛盾?;诖?,本文從社交媒體環境出發,分析了社交媒體中網絡謠言產生的新特點及其傳播機制,并提出了相應的改善策略,期望能為網絡謠言的治理提供借鑒。
關鍵詞:謠言;新媒體;互聯網傳播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22)09-0025-03
一、謠言與網絡謠言
心理學家奧爾波特在《謠言心理學》一書中曾給“流言”下過定義:所謂流言,是一種通常以口頭形式在人們中間流傳,涉及人們信念而目前沒有可靠證明標準的一種特殊的陳述或話題[1]。謠言是社會中長期存在的一種社會現象,學者胡鈺認為,謠言是在特定環境下,以公開或非公開渠道傳播的對公眾感興趣的事物、事件或問題的未經證實的闡述或詮釋[2]。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新媒體的開放性和個性化使得公眾在信息傳播過程中形成了新的特點,網絡謠言的傳播范圍和傳播速度也遠遠超越了以人際傳播為主的傳播模式。一般認為,網絡謠言是“指在網絡這一特定環境下,網絡使用實體以特定的方式傳播的,對網民感興趣的事物、事件或問題的未經證實的闡述或詮釋”[3]。
二、社交媒體中網絡謠言的特征
Web3.0時代,新媒介構建了更開放的網絡空間,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往也更依賴于社交媒體,在5G技術的加持下,信息的傳播速度獲得了突破性的發展,謠言的傳播方式和形態也隨之出現了新特征。
?。ㄒ唬﹤鞑ブ黧w:受眾也是傳播者
隨著網絡技術和社交媒體的快速發展,網絡傳播逐漸活躍、媒介功能不斷加強,網民不再僅僅是單純的受眾,也可以是信息的傳播者,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謠言的滋生。網絡謠言的傳播主體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別有用心者,故意借熱點事件或突發事件編造謠言,試圖引起社會恐慌;另一種是媒介素養較低的網民,其難以在海量碎片化的信息中分辨出真實信息,往往會被謠言內容煽動而進行轉發,助推了謠言的傳播。
?。ǘ﹤鞑シ绞剑嚎萍技涌熘{言傳播
科技的發展在助推信息高速傳遞的同時,也為謠言的傳播提供了便利。一方面,手機、電腦等智能設備的發展使得網絡謠言的傳播突破了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另一方面,在社交媒體中,人際傳播的強互動性、群體傳播中的群體暗示和群體壓力等都可以加快謠言的傳播速度。
?。ㄈ﹤鞑热荩号c熱點事件緊密相關
謠言的流通量與熱點事件的重要性息息相關,尤其是在與利益密切相連時,越容易受到人們的信任。并且,當社會不穩定因素增加時,人們也更易受到謠言的影響。一方面,在新媒體環境中,網絡謠言的內容更具煽動性,人們往往會在接觸謠言內容后產生同情、憤怒、恐慌等情緒,從而忽略了理性思考和批判;另一方面,為適應碎片化時代而產生的碎片化閱讀,本身就會切割新聞事件的完整性,導致人們很容易沉浸在情緒的“繭房”之中,從而助推謠言的擴散。
三、網絡謠言產生的原因及其傳播機制
1947年,奧爾波特提出“R=I×A×U”,認為謠言的流通量與社會成員的不安感、環境的不確定性以及問題的關聯度有關。1953年,克羅斯對其進行了修正,提出:謠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大眾的批判能力,認為大眾的批判能力也是影響謠言產生的重要方面。網絡謠言會將人們所關注的問題進行反復的同質傳播,從而形成“繭房效應”,其強調與受眾利益相關聯,從而營造出一種假象:謠言比真實信息具有更多的點擊率和更廣泛的現實影響。因此,只有把握好網絡謠言是如何產生和傳播的,才能更好地應對這一社會現象。
?。ㄒ唬┌殃P的弱化
在信息傳播中,只有符合“把關人”價值標準的和群體規范的信息內容才能進入傳播渠道。新媒體時代,信息發布的準入門檻較低,只要會使用手機、電腦、社交媒體等,就可以成為信息的發布者,并且,每個人對熱點事件都可以從不同觀點、立場,隨時隨地發表見解。這時,每個受眾的社交媒體主頁就是一個“新聞發布現場”,發布信息的人也是把關人,但是,并非每個人都能理性思考并對所發布的信息進行層層篩選核實,這在一定程度上就弱化了把關的效果,從而導致熱點事件發生時,大量信息涌現,助推了謠言的產生和傳播。
此外,專業媒體和部分自媒體的把關意識也亟需加強。比如在2020年5月22日,CGTN發布了“袁隆平去世”的新聞,但是很快便被證實為謠言,隨后發布媒體也第一時間出來道歉。部分專業媒體和自媒體在信息傳播過程中把關的缺失,極易引發謠言生成并傳播,進而損害了媒體的公信力。
?。ǘ┚W民媒介素養參差不齊
移動終端的普及大大降低了互聯網的準入門檻,網民僅需一部手機就可以隨時隨地發布與傳播信息。CNNIC發布的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數量就已達到10.32億。但是,網民整體的媒介素養卻很難與媒介技術的迭代同步,面對海量信息,部分受眾缺乏理性思考和判斷,在從眾心理的驅動下,成為了沉默的傳播者,面對網絡謠言時,他們不會去求證信息是否完整、真,而是趨向于和大多數人的觀點保持一致,從而盲目進行轉發,助推了網絡謠言的傳播。
?。ㄈ﹤鞑ゾW絡謠言成本低廉
對網絡謠言的發布者和參與者來說,謠言信息是符合他們某種預期的,比如表達心中的情感、達成某種特定目標等。從博弈論角度來看,網民參與或不參與謠言傳播取決于機會成本是否大于預期收益,很大程度上,網絡謠言的滋生和蔓延在于傳播成本低廉。近年來,互聯網發展迅速,我國網民數量也不斷增長,但是關于傳播謠言的法律法規還不夠完善,因此,網民在約束自身行為時難以把握尺度,甚至會抱著法不責眾的僥幸心理參與網絡謠言的傳播。
nlc202209271131
四、網絡謠言的應對策略
(一)政府應加強網絡輿情監管
社交媒體的發展使得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廣泛,一味地堵塞謠言信息,反而會引發人們的好奇心,轉而從其他渠道獲取相關信息,而這些信息很有可能被別有用心者加工過,容易煽動網民情緒、甚至引發社會恐慌。信息封鎖、壓制都不利于網絡謠言的治理,因此,當網絡謠言出現時,政府相關部門應及時作出應對,堅持信息透明原則,及時發布相關信息,減少網民猜疑,從而提高自身公信力。
?。ǘI媒體應承擔起社會責任
專業媒體在追求經濟效益時,應將社會效益放在首位,主動承擔起社會責任,全面、客觀、及時地還原事件真相。首先,應及時公布真實信息,引導網民理性思考,避免集群效應,并疏通輿論,阻止網民盲目跟風,安撫網民情緒;其次,媒體行業也應形成行業自律,改進用人機制和獎懲機制,提升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
?。ㄈ┚W民應加強學習,提升自身媒介素養
我國網民規模雖然龐大,但是媒介素養參差不齊,缺乏相關的法律知識,其無意識地傳播網絡謠言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媒介素養不足,因此,在信息碎片化時代,網民需要加強自身學習,提高媒介素養,使自身具有較強的信息判斷能力和責任意識。首先,網民在接收信息和發布言論時,應做到理性分析判斷;其次,在面對無法辨別真假,但是可能會引發社會輿論或恐慌的事件時,應謹記自身所承擔的社會責任,做到不盲目跟風,保持理性、辯證的思維。
?。ㄋ模┩晟葡嚓P法律法規
我國的互聯網行業發展迅速,但是關于治理網絡謠言的法律法規并不完善,部分網民的法律觀念也較為淡薄,認為傳播網絡謠言不會涉及犯罪,因此,我國的互聯網管理部門要及時完善和修訂相關法律制度和規范。首先,應根據網絡謠言的傳播和危害程度,建立起針對網絡謠言傳播的法律規范與法律解釋,使網民基于網絡謠言發表言論時有法可依;其次,在制定相關法律法規的過程中要把握好度,既要保護公民的言論自由又不能放任謠言傳播。
五、結 語
社交媒體中的謠言傳播兼具大眾傳播和人際傳播兩個特征,其治理不是一項一蹴而就的工程,需要政府部門、媒體行業以及網民共同合作。只有重視網民的網絡道德倫理,提升網民的媒介素養和信息鑒別能力,強化網民的責任意識,才能使網絡謠言失去傳播的根基,從而構建起一個文明、安全、和諧的網絡社會。
參考文獻:
[1] 奧爾波特.謠言心理學[M].劉水平,梁元元,黃鸝,譯.沈:遼寧教育出版社,2003.
[2] 胡鈺.大眾傳播效果[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0.
[3] 漢斯-約阿希姆?諾伊鮑爾.謠言女神[M].顧牧,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10.
[責任編輯:武典]
nlc20220927113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7/view-154403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