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語境下的策展性內容生產實踐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洪典 王敏
摘 要:移動互聯網環境下,生產主體的多元化催生了信息內容生產和呈現方式的多樣化,重構了信息生產流程和傳播機制?!皟热莶哒埂笔窃谛旅襟w語境下展開的一種動態新聞生產實踐,強調策展者對互聯網不同節點信息進行的收集、整合、推薦等二次加工,通過策劃選題將新聞的事實因果、細節語境、各方評論等以“新聞故事包”的形式進行呈現,重構既有的新聞意義。本文以“液態”的新聞業、社交媒體中的角色轉型為背景,聚焦于專業媒體進行的內容策展實踐,以微信公眾號“界面文化”的《思想界》欄目為例,探析新媒體語境下新聞生產的實踐路徑與創新價值。
關鍵詞:內容策展;《思想界》;新聞生產;故事包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22)09-0018-04
一、引 言
進入互聯網時代后,以專業媒體為生產主體的單向傳播已經轉變為多節點化的社會化傳播,原有的新聞生產框架也被改變,進入了“液態”的新聞業[1]。然而,大量用戶生產內容加劇了信息超載、碎片化和同質化問題,增加了受眾尋找優質內容的難度,并且,受眾對經過專業篩選的集合性新聞需求也不斷提高,因此,專業化“內容策展”成為內容生產的一種新趨勢。專業媒體如何在策展實踐中重拾話語權,如何實現更加全面且開放的內容生產,成為了當下新聞生產研究的核心問題。
二、內容生產的“策展轉向”
策展(Curation),最早常用于文化藝術展覽領域,強調策展人為了獲得最佳效果,對藝術展覽品進行挑選、策劃到展示的過程。2011年前后,“策展”一詞開始被引入新聞業。美國學者史蒂芬?羅森鮑姆(StevenRosenbaum)認為,“策展”是人們搜集、組織事物,并賦予其質性判斷的價值[2],強調信息在采集和呈現過程中所帶來的內容增值部分。在新聞生產中,“策展”逐漸被用來強調對相關優質內容的專業篩選和視覺化呈現,主要著眼于新聞工作者在信息浪潮中尋找、溯源、選擇、整合、加工、呈現等工作。
近年來,學界對內容策展的研究多將視野放置于社交媒體平臺的互動中。新技術的發展、實時更新的“信息流”拓展了新聞擴散和討論的速度與范圍,受眾成為了信息的“產消者”。在市場驅動和媒介技術的沖擊下,原本屬于新聞媒體的權力逐漸向社交媒體平臺和用戶轉移,專業媒體不斷“出讓”著新聞生產過程中各個環節的掌握權。然而,信息的“眾聲喧嘩”導致受眾普遍感到信息疲勞,催生了他們對相對開放、優質和結構化的信息秩序的渴望[3]。在這一現實背景下,內容策展有了其“用武之地”,一種新的信息角色定位,即集信息篩選者、信息整合者、信息呈現者等功能為一體的策展者進入了生產流程。
不僅是新聞工作者,各專業領域的意見領袖乃至普通公眾,都在某些情況下扮演起策展人的角色。布倫斯(Burns)強調,媒體與用戶之間的協作應突出用戶的一手信息獲取能力和媒體對信息的二次加工能力[4]。策展人并非信息浪潮中內容的直接生產者,而是內容再生產的選題者、整合者和執行者,能夠整合與梳理事實性信息和意見性信息,并運用基于web3.0的內容整合技術,依據時間或因果等邏輯將碎片化的平臺信息聚合成“故事包”,從而為內容策展提供細節和語境[5]。也就是說,內容策展不僅是要幫助受眾在信息汪洋中整合、呈現相關信息,還要實現信息意義的增值。
三、《思想界》欄目的內容策展實踐解析
從2013年至今,國外新聞領域已經出現了不少內容策展實踐活動。比如,移動新聞客戶端“雅虎新聞”和《紐約時報》分別推出了YahooNewsDigest和NYTNow兩款應用,為建構內容策展平臺提供了有益參考,這是在信息爆炸式傳播背景下的創新性新聞實踐。這兩款內容策展應用并不是簡單地將傳統的新聞版面抄搬至網絡界面,而是結合人工智能應用對信息內容重新進行了整理、精選和排版,為用戶提供了優質的、邏輯有序的每日“故事包”“新聞包”,并且附上超鏈接,以圖文并茂的多媒體形式滿足了受眾多樣化、結構化的信息需求,被認為是媒體客戶端策展實踐的開端。
近年來,國內也有不少新媒體帶著策展思維在報道過程中進行了實踐探索,強調信息來源的權威性和多樣性、信息呈現的可視化和完整性、信息傳播的對話性和互動性等。《思想界》是上海報業集團旗下“界面文化”公眾號的固定欄目,主要選擇上一周內公眾熱議的1-2個文化或思想話題,聚焦呈現相關背景信息、事實發展脈絡和各方觀點。其內容視角并不局限于傳統新聞媒體,還涉及學者文章、網友評論等,致力于展現多方觀點,通過一個較完整的策展“故事包”,讓受眾能夠更加全面且理性地認知與思考事件。
(一)議題特點:整合梳理社會文化熱議話題
《思想界》欄目傾向于報道社會軟新聞,議題領域廣泛,但大多為思想文化和社會民生等議題。本文整合并分析了《思想界》欄目從開設至2021年12月31日間所發表文章的議題分布,以及欄目閱讀量前二十的文章(如表1所示),可以看到欄目多聚焦于性別議題、家庭議題、農村與城市議題、亞文化議題等小切口,偏好從具體社會事件和單個影視作品切入進行內容策展,但是也會將部分議題置于國際視野中進行內容的整合與呈現。
例如,《讓女性擁有免于恐懼的自由,需要男性乃至整個社會的轉變》一文以“拉姆事件”為切入點,將事件所反映出的“反家暴法律網絡”不足、“婦女保護”缺失等社會問題呈現在受眾面前,探討了性別暴力問題在公共討論中的失焦現象,呼吁應引起全社會重視。《思想界》欄目在對社會熱議現象進行信息整合梳理的基礎上,進一步剖析了現實問題的背后原因,具有一定的建設性。
nlc202209271134
?。ǘ┙M合方式:制作內容策展“故事包”
有學者提出,策展并非只是??毙畔ⅲ且砸环N創造性的方式重組信息,包括編輯信息、豐富信息、補充背景知識、組合來自不同信息源的內容等[6]?!端枷虢纭窓谀繌娬{創造性地整合信息和評論,為受眾呈現事件及其背后的社會因素,每篇文章都是由“新聞標題”“事件回顧”“自身觀點”“專業媒體內容”“專業學者內容”“社交媒體內容”“新聞圖片”“信息來源/超鏈接”等構成的完整故事包,能夠讓受眾花費較短時間了解事件全貌。
比如,2020年末,“內卷”一詞在網絡上迅速傳播,成為了流行熱詞。文章《“內卷”一詞何以引發共鳴?》便介紹了“內卷”的由來、“內卷”產生的原因、“內卷化”在中國的具體發展和流行,以及“內卷”的一些具體表現形式和應對方法。在這一過程中,策展者只是呈現事實發展脈絡,并解讀事實語境。文章《網紅丁真:被凝視的他者,被消費的素材》對“丁真事件”進行了內容再創作,策展者按照時間順序描述了該事件的新聞背景,突出了丁真有別于其他素人走紅的特點―――“振興當地旅游業”“講好中國故事”,并通過聚合網絡上的不同聲音、結合當下中國社會的發展語境梳理了該事件。
此外,《思想界》欄目的文章標題主要采用“事件+疑問句”“事件+評論態度”的形式,直接向受眾呈現事實和觀點,比如,《是什么樣的畸形審美將成年女性塞進了優衣庫童裝?》《爭議紛擾過后,我們對于代孕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嗎?》等。在碎片化閱讀的信息爆炸時代,受眾對新聞的捕捉和點擊進入了“讀題時代”,“注意力”已成為最寶貴的資源。當受眾搜索“事件關鍵詞”,幾十條甚至上百條新聞標題集中出現時,那些能夠呈現新聞內容、評論觀點的標題,往往會吸引受眾點擊、閱讀?!端枷虢纭窓谀繕祟}善用提問策略,并設置懸念以引發受眾關注,成為了策展“故事包”內容呈現的關鍵一步。
?。ㄈ┬畔碓矗壕劢褂诙嗝襟w、多領域信源
首先,《思想界》欄目的文章一般會選取多個媒體、不同領域的信源信息,在提高信息來源可靠性和信息內容專業性的同時,滿足受眾多元化、結構化、深層次的閱讀體驗。比如,文章《“內卷”一詞何以引發共鳴?》所聚合的內容不僅引用了@新京報書評周刊、@中青評論、@澎湃新聞專訪等主流新聞媒體的觀點,還引用了歷史社會學家黃宗智、人類學家項飆等相關專業領域學者的論述。其次,《思想界》欄目還會關注、引用網絡大V和普通用戶的言論。比如,在《六小齡童遭群嘲:是“人設”崩塌還是網絡狂歡?》一文中,引用了自媒體人“X博士”的觀點,強調了“六學”這一亞文化的形成與互聯網特點之間存在必然聯系;《<乘風破浪的姐姐>在努力打破中年女性刻板印象嗎?》一文借用微博博主@白魚Fiasili對《乘風破浪的姐姐》的評論觀點,順延出反思:該節目是否只是借用了“中年女性”的噱頭,產生出了新的刻板印象供人們消費,引發人們思考??梢钥闯觯凇耙簯B”的信息生產和傳播環境中,《思想界》欄目進行策展報道時會把內容生產的目光集中于廣泛的社會領域,同時注意吸收職業新聞記者、各領域的意見領袖和社會普通公眾的觀點。最后,《思想界》欄目文章在進行呈現時還添加了能夠直接點擊轉頁的超鏈接,不僅提高了信息來源的真實性和可追溯性,也能讓受眾回到原始語境中了解更多信息。這在一定程度上既拓展了外部信息來源,也尊重了原創者的權益,對內容策展實踐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
(四)呈現特色:多媒體結構化呈現
在專業新聞生產中,一篇優秀的內容策展文章,不僅需要篩選和聚合互聯網空間的海量內容,“打包”出有價值的主題和信息,還需要通過多媒體手段將整合好的內容進行結構化、視覺化呈現。在呈現特色上,《思想界》欄目的策展“故事包”比一般的新聞更為豐富,囊括了文字、圖片(常用劇照、截圖等作為內容插入)、動態圖片、視頻、表情包、漫畫、超鏈接等可視化形式。其通過專業化的內容篩選,以及多媒體結構化、視覺化的呈現形式,滿足了融媒體時代受眾的信息需求。比如,文章《B站跨年晚會:亞文化的勝利?》就綜合運用了文字、圖片、彈幕、動圖等多媒體形式,更易吸引受眾關注;《互聯網公司廁所難題:廁所為何是效率的敵人?》在文字中插入漫畫,戲謔調侃了互聯網打工人“摸魚”“內卷”等社會現狀,更加靈活地展現了文章議題。
四、結 語
在新媒體語境下,內容策展者具有重要意義,具體表現為三點:第一,依據時間關系和因果邏輯,在海量資訊中篩選出有價值的信息,能夠幫助受眾快速了解事件;第二,賦予信息意義、解讀背景,幫助受眾更全面、更豐富地理解信息;第三,整合多元信息來源,提高了新聞“故事包”的專業性,發揮了“指南針”的航向作用。《思想界》欄目基于自身定位所呈現的“故事包”策展報道,讓我們看到了專業新聞媒體在公眾關注的社會事件中,堅持用能夠打動受眾的內在邏輯方式來報道新聞,為受眾提供了具有故事性的完整報道,并善于分析問題和表達立場,扮演著“看門”(Gatewatching)的把關策展人角色。
然而,目前《思想界》欄目的文章未能充分調動公眾積極參與,也未發揮“協作式新聞策展”的模式與思路,因此,難以實現信息增值的最大化。社會學家巴赫金認為,對話是人類進行交往和生存的基本條件,差異是對話的前提和基礎,只有獨立平等,在話中才能達到效果的最大化[7]。因此,專業新聞媒體在進行內容策展實踐的過程中需要進一步強化“協作性”,利用社交媒體的優勢,收集、整合受眾所生產的信息內容,并進行呈現。總而言之,策展者在進行內容策展實踐時必須把握受眾心理,將更多精力投入到判斷信息的價值上,并與受眾平等對話,發揮內容整合技術的便捷性作用,呈現更有價值的“故事包”,從而最大限度地調動公眾參與公共議題討論的積極性,推進新聞報道的公共性。
參考文獻:
[1] 陸曄,周睿鳴.“液態”的新聞業:新傳播形態與新聞專業主義再思考―――以澎湃新聞“東方之星”長江沉船事故報道為個案[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6,23(7):24-46+126-127.
[2] RosenbaumSC.Curationnation:howtowinina worldwhereconsumersarecreators[J].Prometheus,2011,29(2):184-187.
[3] 鄧建國.篩選與呈現:信息疲勞背景下的移動內容傳播新趨勢―――以雅虎新聞摘要與NYTNow為例的分析[J].新聞記者,2015(6):16-24.
[4] BrunsA.Gatekeeping,Gatewatching,Real-Time Feedback:NewChallengesforJournalism[J].BrazilianJournalismResearchJournal,2011,7(2):117-136.
[5] 仇筠茜.新聞策展:“微媒體”環境下突發新聞報道及倫理分析―――以美國馬拉松爆炸案報道為例[J].國際新聞界,2013,35(9):123-130.
[6] Bakker,P.Mr.GatesReturns:Curation,Community ManagementandOtherNewRolesforJournalists[J].JournalismStudies,2014,15(5):596-606.
[7] 汪青云,畢乙賀.基于對話理論的手機新聞傳播研究[J].新聞愛好者,2011(18):24-25.
[責任編輯:武典]
nlc20220927113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7/view-154403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