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信息生態視角下公安類政務新媒體網絡輿論引導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張心怡

  摘 要:互聯網時代,新媒體不僅成為了大眾獲取新聞信息的主要渠道,也成為了輿論引導工作的重要陣地。強大的傳播力與影響力使新媒體網絡體輿論引導能力不斷凸顯,公安輿論引導工作面臨著機遇與挑戰并存。雖然公安類政務新媒體網絡的輿論引導能力在不斷提升,但是,其在輿論引導的聯動性、持續性、互動性方面仍存在一定不足。本文以信息生態為視角,提出公安類政務新媒體網絡輿論引導能力的提升策略,旨在提升新媒體的網絡輿論引導效能,降低數字技術風險,推動新時代公安輿論引導工作提質增效。
  關鍵詞:新媒體;公安機關輿論引導;信息生態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22)09-0013-05
  截至2021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11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10.07億,占比99.6%[1]。互聯網與手機上網的普及使新媒體成為了新聞傳播的主要渠道,使傳播格局與輿論生態發生嬗變,網絡輿論的傳播速度更快、實際影響更廣。近年來,在各政務職能部門中,公安應急部門所面臨的網絡輿情壓力始終居高不下[2],因此,如何在新媒體主導的傳播格局中提升輿論引導能力,已成為公安機關數字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體現。
  目前,學界對這一問題的研究多是從危機管理或應急管理視角,提出涉警網絡輿情的處置應對措施[3-5],但是,互聯網所激發出的由傳統到現代的變革,究其本質,是受眾從被動的消費者和信息接收者的角色轉變為積極的信息分享者、交換者與搜尋者[6]。要提升輿論引導能力,公安機關就必須改變重在監管的思維定勢[7],重新審視與網民和網絡媒體的關系。信息生態理論為我們提供了輿論引導的新視角,它強調信息主體之間共生共變的關系和相互適應的過程[8],與網絡空間的開放性與包容性不謀而合。本研究基于現有成果,采用信息生態理論這一視角,探究公安機關輿論引導能力提升的瓶頸與路徑,并通過網絡輿情空間中信息、信息人與信息環境的和諧發展,助推公安機關輿論引導提質增效。
  一、涉警網絡輿情傳播的信息生態系統模型
  以信息生態系統與信息生態鏈為基礎,結合涉警網絡輿情傳播特點,形成了涉警網絡輿情傳播的信息生態系統模型。信息生態學是表達信息與信息環境間的相互關系的理論,是生態學移植于信息領域的應用。在自然界,生物的生存受其周圍環境的影響并對環境產生反作用,這種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作用形成的統一整體被稱為生態系統[9]。生態系統中,生物間通過“吃與被吃”的關系聯結起來形成食物鏈與食物網,從而使能量在生態系統中持續循環,并由此產生了生物在生態系統中的不同分工―生產者、參與者與分解者。無數條食物鏈間的鏈鎖關系維持著生態系統的相對平衡,表達了生態鏈的基本內涵。生態鏈即指在一個生態群落中,眾多的生物和非生物成份通過能量與物質循環,通過不同層次的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的協同所形成的環環相扣的鏈條式依存關系[10]。
  將生態系統與生態鏈的理論應用于信息領域,則產生了信息生態系統與信息生態鏈的概念。信息生態系統是指信息本身同生命體及周邊環境相互聯系和作用的有機整體[11],由信息人、信息、信息技g和信息環境構成[12]。信息生態系統中,不同種類信息人之間―即信息生產者、信息消費者與信息分解者之間信息流轉的鏈式依存關系則為信息生態鏈。信息人之間分工協作、相互制約,通過信息發布(共享)使生態鏈內形成信息傳遞,維持信息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與相對平衡。在具體的信息流動過程中,信息由信息生產者制造,經由信息傳遞到達信息消費者,信息分解者則扮演“清道夫”的角色,使信息質量維持在一定水平,減少信息傳遞中的垃圾。信息消費者根據所得信息進行再生產,經由信息傳遞到達新的信息消費者,如此循環往復,使信息生態系統始終維持其生命力并穩定運行。
  結合新媒體傳播手段與涉警網絡輿情傳播特點,本研究提出涉警網絡輿情傳播要素與信息生態系統內各要素的關系為:輿情主體即信息人,包括公安機關、網絡媒體和網民三類群體;輿情本體即信息,體現在內容、渠道和形式三個方面;輿情媒體對應信息技術,新媒體環境下主要限于微博、微信與短視頻;輿情空間則指信息環境,主要依靠道德和法律進行輿情空間建設;輿情客體則是各要素間相互作用下的產物,即涉警輿情本身。完整的網絡輿論生態系統是以輿情客體(涉警網絡輿情)為中心,輿情主體(信息人)、輿情本體(信息)、輿情媒體(信息技術)、輿情空間(信息環境)相互作用的有機統一體。提升公安類政務新媒體的網絡輿論引導能力,旨在實現信息人、信息、信息技術與信息環境依托于信息生態鏈的和諧發展。
  二、網絡輿論引導能力提升瓶頸存因探析
 ?。ㄒ唬┬畔⑷怂刭|參差不齊
  信息質量由信息人決定,信息質量的差異源于信息人素質的參差。微博、微信、短視頻等各類新媒體平臺中的信息質量良莠不齊,既存在理性客觀的自我訴求呈現,也摻雜著虛假的熱度營銷和偏激的情緒化表達。
  公安類政務新媒體運營人員的新媒介素養和輿情素養對該平臺的信息發布質量有直接且顯著的影響。當前,部分公安民警的新媒介素養和輿情素養并未與時俱進,公安機關開展輿論引導工作的渠道、方式較為單一,多采取較為穩妥、保守的回應策略,難以很好地滿足平息輿論、引導輿情之需。同時,基層公安民警對輿情的發現力已顯著提高,反應速度可見一斑,但是,對于如何科學有效地引導輿情還無法做到“心中有數”,這也從側面反映了基層公安民警的輿情素養和新媒介素養仍有待提升。
  (二)公安機關新媒體平臺運營能力有待提升
  信息技術應用水平是信息傳播效果的關鍵,優質信息需要通過充分應用各項信息技術“廣而告之”,但是,當前公安機關對新媒體平臺的運營技巧仍掌握不足。
  當前,絕大部分公安機關都開通了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和抖音等短視頻平臺賬號,實現了“從無到有”的轉變,公安類政務新媒體已成為“兩微一短”平臺中活躍度極高的政務新媒體。但是,部分公安機關對新媒體平臺職能認定不清晰、發布內容存在一定的泛娛樂化現象、用戶黏性較低。這源于大部分負責新媒體平臺運營的公安民警仍承擔著本職警務工作,對新媒體平臺的認知僅限于日常生活中的操作和使用,接受的專業培訓較少,不能精準地把握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體平臺之間的差異和特性。

nlc202209271136



 ?。ㄈ┗ヂ摼W絡空間秩序建設仍需加強
  網民權利意識與責任意識的失衡是網絡空間行為失序的重要原因,互聯網絡空間秩序的建設重點在于對網民的約束。
  “匿名”成為網民發表態度和意見的“定心丸”。網民權利意識的覺醒在活躍網絡輿論場、推進民主表達進程的同時,也增加了權利濫用的風險,過于強調言論自由極易導致不當言論的產生與傳播,也挑戰著公安機關等公權力部門的權威與公信力,不利于良好輿論生態氛圍的形成。相較于權利意識,部分網民的責任意識較弱,對權利邊界的認識較為模糊,法律意識較為淡薄,不認為發表不當言論或辱罵、威脅他人會構成違法行為,違法犯罪成本較低。這導致部分網民對公安機關所發布的信息進行惡意抨擊、批評等行為幾乎是無成本、無代價的,這種抨擊和批評完全是出于發泄的目的,即使對公安機關造成無法修補的惡劣影響,也難以對其進行處罰。
  三、公安類政務新媒體網絡輿論引導能力的提升路徑
  (一)提升基層公安民警的新媒介素養
  提升基層公安民警的新媒介素養,提升新媒體信息發布質量,具體要做到以下兩點:
  第一,要提高對新媒體的認知能力。對新媒體的認知是應用新媒體的前提,隨著新媒體的推廣與普及,基層民警在生活中對新媒體的基本認識已經形成,但是,要發揮新媒體優勢,更有效地開展輿論引導工作,還需明晰不同新媒體平臺的功能特性、運營規則、傳播機理等。
  第二,要提高對新媒體的應用能力,主要包括利用新媒體獲取信息和發布信息兩方面。在新媒體平臺獲取信息絕非簡單地瀏覽,而是要對網民言論、媒體報道等碎片信息進行甄別與解讀,剔除無效信息,分析有效信息,從而針對輿情發展與傳播現狀有的放矢。在準確抓取輿情信息后,則需要公安機關主動發聲,通過信息公開滿足社會公眾合理合法的知情權,掌握輿論場話語權。信息發布是有技巧可循的,相同內容的信息采用不同形式、不同平臺發布,其效果截然不同。這就要求公安民警充分發揮新媒體的傳播優勢,盡量規避新媒體的潛在風險,根據不同新媒體平臺的特性以不同形式發布輿論引導信息,發]新媒體對公安機關輿論引導的最大效能。
  (二)新舊媒體整合,構建警務融媒體矩陣
  關注新媒體的同時,仍應重視傳統媒體的作用。新媒體的出現與普及并不導致傳統媒體的消亡,相反地,新媒體平臺技術能夠帶來傳統媒體在互聯網時代的新生。公安類政務新媒體應充分發揮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合力優勢,構建“警務融媒體矩陣”
  “警務融媒體矩陣”指公安類政務新媒體的一種運營管理模式,通過信息發布實現警務信息公開、提供政務服務、教育宣傳普法等功能。可以理解為:在媒體融合背景下,公安機關在保留傳統媒體傳播優勢的同時融入新媒體技術及其特性,提供公安政務服務以及警務信息公開的公安類政務融媒體運營模式,對警務融媒體矩陣構建主要集中在兩個層面。
  第一層面是政務新媒體平臺矩陣聯動,包括公安機關自有新媒體平臺與其他相關部門新媒體平臺兩個組成部分。
  當涉警網絡輿情事件主要由A公安機關負責時,縱向上(不同主體,同一新媒體平臺),A公安機關可與其他公安機關和其他相關部門的政務新媒體聯動,按照地域、級別等成立政務新媒體矩陣隊伍。輿情發生后,矩陣內成員協同發聲,擴大公安機關信息發布在同一平臺的傳播力,這也是當前警務新媒體矩陣運營普遍采用的方法。橫向上(同一主體,不同新媒體平臺),A公安機關和其他公安機關、相關部門可在不同新媒體平臺對該輿情事件進行引導。輿情發生后,同一部門可以跨平臺針對同一涉警輿情事件發布不同形式的信息,引入“四全媒體”的運營理念,對涉警案(事)件進行全程報道、全息呈現,最終實現全員參與和全效傳播,形成公安機關自有新媒體平臺的全媒體傳播體系。
  第二層面是警媒協作與警民協作,即將部分媒體與移動意見領袖納入公安機關融媒體矩陣成員范圍,共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需要對媒體和移動意見領袖設置特定的條件進行篩選,尋找適宜納入融媒體矩陣的對象,例如,可以將粉絲數量、信息發布瀏覽量、涉警輿情關注度等設置為媒體與意見領袖篩選的共性條件,并依據媒體與意見領袖的特性設置個性條件,最終通過篩選確定融媒體矩陣成員的選擇范圍。第二階段,向范圍內的媒體和意見領袖發出邀請,實施矩陣聯動的“試運營”,邀請他們參與到涉警網絡輿情的協同引導中,可設置“試運營條款”等條件,將符合條件的媒體和意見領袖從非正式成員納入正式成員的范疇。第三階段,即媒體與意見領袖的動態調整。融媒體矩陣是開放、包容的動態組織,在矩陣中,媒體與意見領袖的加入與退出應是有序且自由的。已成為矩陣成員的媒體與意見領袖可通過具體嚴謹的流程退出該矩陣,未加入矩陣的媒體與意見領袖同樣可以通過篩選獲得進入矩陣的資格并成為新的矩陣成員,矩陣成員的動態調整是維護矩陣生命力和活力的關鍵所在。
 ?。ㄈ┥a流程再造,打造警務信息生產“中央廚房”
  “中央廚房”這一概念源于餐飲業,原指餐飲企業統一采購食材,通過中央廚房將食材進行集中處理,生產出成品或半成品,最終被配送到各門店,進行二次加工或添加配菜組合后進行銷售。這樣做的好處在于,統一采購和集中生產能夠有效降低成本,從而實現價廉多銷的目標。而作為新聞生產模式的“中央廚房”主要指“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元傳播”,即采集同一內容素材進入可在一定范圍內實現資源共享的數據庫,矩陣內的成員或各類傳播渠道、子媒體根據自身需要對采集到的素材進行再加工,最終形成多種形態的新聞產品,并按照媒介個性、傳播要求等通過多種渠道進行分發。其目的在于,通過素材內容的集約化加工實現新聞信息的多層次、多角度開發,以達到整合媒體力量、優化資源配置、提高新聞信息生產效率、擴大影響力等目的。
  2015年,人民日報率先引進了“中央廚房”的信息生產模式,在全國兩會的報道中創新性地推出了基于“中央廚房”模式的多元化新聞產品,自此,“中央廚房”的新聞生產模式逐漸應用于各大媒體的新聞生產實踐中。公安機關生產輿論引導信息時可以借鑒“中央廚房”這一模式,有助于實現警情通報、情況說明、辟謠解答等信息生產流程的再創造。高效率生產多種形式的信息并形成一定的傳播力和影響力,是公安輿論引導信息發布的追求,也是“中央廚房”模式的特性與優勢。

nlc202209271136



  在內容素材的采集階段,“中央廚房”要求整合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優勢,構建集中采訪、資源共享、統一審核的采編模式,從而有效降低信息的采集成本和人力資源成本。應用于公安輿論引導工作中,則可以將負責相關涉警案(事)件的民警看作“前方記者”,將案件的真實情況與處置的最新進展,經專業新媒體運營人員形成文字和多媒體材料,上傳至由同一融媒體矩陣成員組成的共享數據庫,新媒體矩陣內的其他成員根據自身需要可對該素材進行深層次加工并報道,實現素材采集的統一化和集中化。
  在各媒體的二次生產階段,要充分利用各項智能化技術。“中央廚房”模式首先依托于一個資源共享的數據平臺,一線辦案民警需要將采集到的案件信息和處置情況匯聚到這一數據平臺,之后才能進入到“多種生成”階段。例如,公安機關的新媒體運營團隊可將案件最新信息改造為符合要求的警情通報、視頻錄像、音頻圖頻等官方信息,并發布到自有新媒體平臺上,其他網絡媒體或意見領袖基于以上材料進行再加工。電視、廣播、報紙等媒體均可根據自己的需要將數據庫內的素材進行相應形式的加工和改造,以此避免信息重復收集,提高資源利用率。另外,新媒體團隊還可以組建專門的技術團隊,充分利用VR、AR、H5等技術,有效提升產品的制作水平和傳播效果。
 ?。ㄋ模┨嵘W民素養,培養網絡理性公民
  網絡理性用以形容網民在網絡空間參與網絡生活的一種理想的自覺狀態,它是指網民能夠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理性表達觀點、自覺維護網絡社會公共秩序,從而推動網絡輿論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網絡理性公民的特質主要表現在認知、情緒和行為三個維度。要提升網民素養,培養理性網民,也需從以上三個維度入手。
  在J知方面,公安機關首先要加強普法宣傳教育,使網民對網絡行為規范形成基本認知;要明確“權利和義務具有一致性”,引導網民在享受言論自由等權利時也必須承擔相應的責任;要對自己所發表的言論負責的,不侵害他人的合法權益,使網民突破法律層面的認知屏障。此外,要發揮先進文化對網民的引領作用,在面對網絡中的多元價值沖突時,能夠理性甄別網絡中的各類信息,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在情緒方面,應培養網民積極的社會心態,增強網民的社會責任感。要通過日常信息發布傳遞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擯棄假大空的口號性宣傳,并采取年輕化、多樣化的形式,將思想教育和引導網民理性追求個人利益相結合,引導網民將個人事業融入社會事業之中,在表達個人訴求的同時推動網絡空間治理。還要倡導網民自覺承擔社會責任,自覺抵制危害社會安全與穩定、破壞網絡空間公共秩序的惡意言論,積極舉報和投訴發表惡意言論的用戶。
  在行為方面,要規范自身行為。首先,身處復雜的輿論場,自身的態度極易受到其他網民群體的影響,這就要求網民要堅定個人立場,面對熱點事件時要保持客觀和理性,形成自己的態度和看法,不隨波逐流、盲目跟風。其次,要選擇和健康的群體進行互動,避免被惡意言論影響,成為網絡輿論的推手。良性網絡輿論生態的構建,需要公安機關、網民群體等多方的努力,我們必須認識到理性網絡公民的養成是網絡空間治理的重要舉措,努力提升個人素養,為營造“清朗”的政治生態而努力。
  參考文獻:
  [1]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北京: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21:1.
  [2] 祝華新,潘宇峰.2020年中國互聯網輿論場分析報告[A].李培林,陳光金,王春光.2021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C].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296.
  [3] 李玉娟.涉警網絡輿情危機與引導[J].中國公共安全(學術版),2010(2):109-113.
  [4] 曲強格.涉警網絡輿情危機管理研究[D].北京:北京理工大學,2016.
  [5] ???.新媒體時代下涉警網絡輿情危機處置及對策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20.
  [6] 韓舒立,張晨.網絡輿情治理中的政府邏輯:困境與重塑[J].電子政務,2013(5):15-22.
  [7] 徐海晉,朱宏.芻議新媒體環境下涉警網絡輿情危機的處置策略[J].公安學刊(浙江警察學院學報),2010(5):56-58.
  [8] 韓剛,覃正.信息生態鏈:一個理論框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07,30(1):18-20.
  [9] 戴偉輝,戴勇.網絡游戲生態鏈研究[J].軟科學,2005(l):11-14.
  [10] 李美娣.信息生態系統的剖析[J].情報雜志,1998(4):3-5.
  [11] 柯健,胡楊林嘯.我國信息生態研究綜述[J].情報科學,2016,34(10):163-168.
  [12] 婁策群.信息生態系統理論及其應用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97-120.
  [責任編輯:李慕荷]

nlc20220927113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7/view-15440350.htm

相關文章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