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視角下對電視專題報道深度融合的思考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王艷春
摘 要:專題報道作為電視新聞的體裁之一,在媒體融合的當下遇到了發展瓶頸。本文以信息傳播為視角,從新聞事件、信息傳遞、傳播載體、接收反饋四個方面分析電視專題報道產生問題的原因,并結合實例思考專題報道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徑,為傳統媒體探索轉型發展路徑提供參考。
關鍵詞:傳播學;專題報道;深度融合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22)09-0004-03
2020年11月,國家廣電總局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廣播電視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的通知》指出,未來2至3年內,我國將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創新上取得實質性的突破。
專題報道作為電視新聞深度報道的主要形式之一,它是指對現實生活中某些具有典型意義和較高新聞價值的人物、事件、經驗、現象、問題等進行的多側面、深層次、全方位的報道。通過新聞事實及相關背景的介紹,反映事件、事態發生發展的過程、結果和影響,旨在透過現象看本質,揭示主題的深刻意義。
19世紀90年代,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電視作為大眾傳媒的重要載體,開始進行專題報道的嘗試和改革,其中,以央視的《東方時空》《焦點訪談》《新聞調查》為代表等節目,一經推出就受到觀眾的熱捧和好評。新世紀以來,專題報道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期,各級電視臺相繼推出以專題報道為主的電視欄目,與此同時,各大門戶網站也加入專題報道的隊伍,專題報道逐漸發展成為電視新聞的重點領域。
21世紀,以移動互聯網為平臺的各種新興媒體蓬勃發展,傳統媒體的生存發展面臨著諸多挑戰。 2014年被稱為“中國媒體融合發展元年”,之后,專題報道這一體裁和形式也遇到了發展瓶頸。因此,如何發揮專題報道的優勢以適應媒體融合新形勢,成為電視新聞改革創新的重要命題。
一、從傳播學視角分析專題報道發展瓶頸的原因
從信息傳播的視角來看,傳播過程主要包括:信源(即信息源、新聞事件)→傳者(即信息采集、制作、傳遞)→信道(即信息發送媒介、傳播載體)→受眾(信息接收、反饋)[1],可以說任何形式的信息傳播都離不開這四個要素,專題報道也不例外。據此,結合媒體融合特征進行如下分析。
?。ㄒ唬┬侣勈录脚_化
上海報業集團打造的“澎湃新聞”客戶端于2014年上線,標志著新聞事件平臺化時代拉開序幕。隨著今日頭條、微信、抖音、快手等一系列移動終端APP,新聞事件平臺化趨勢愈發明顯,給電視專題報道等傳媒媒體帶來了不小的挑戰。
?。ǘ﹤鞑ポd體集合化
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生產工具的變革,生產工具的變革促進生產力發展。2014年是信息科技革命的重要一年,以觸屏手機為代表的移動終端、以4G網絡為代表的數字化應用技術被廣泛使用,大大加快了大眾傳媒的發展,也催生了媒體融合元年的出現。
移動終端和網絡技術集合了報紙的深度和便攜性、電視的及時性和可視性、網絡的廣度和寬度等優勢,這些集合將傳統媒體單一的傳播競爭力整合為多媒體共同的競爭力,加劇了媒體融合的力度和深度,導致電視開機率大幅下降,從而導致電視為主要傳播載體的專題報道收視率下跌。
?。ㄈ┬畔鞑ゴ蟊娀?
互聯網時代人人都是自媒體,使得信息傳播趨于大眾化。這樣的局面,有利于信息及時傳播,確保受眾在較短時間獲得第一手信息,掌握事件發展動態。而傳統的電視專題報道嚴重依賴于第一手信息源進行再加工,加之跟進傳播的及時性不如自媒體,導致優勢不在。
?。ㄋ模┙邮辗答伣换セ?
媒體融合的最大特征是對受眾信息的交互體驗,反饋是體現社會傳播雙向性和互動性的重要機制。長期以來,傳統媒體的單向傳播決定了其對信息反饋的滯后性(主要靠觀眾來電、來信),而收視率、觀眾喜好等反饋的獲得則需要借助專業的媒介研究機構,地方媒體較少采用。移動終端普及后,受眾可通過留言、評論、轉發等對新聞事件、內容、作品進行直接反饋,平臺還可以通過大數據庫和數據共享技術,梳理受眾瀏覽歷史、購物記錄等信息,進行精準傳播,有助于增加用戶黏性。
二、從社會效益看專題報道的意義
在黨的新聞事業建設中,媒體要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因此,從社會責任的角度來看,專題報道的轉型融合具有重要的意義。
?。ㄒ唬男侣剛鞑ソ嵌葋砜矗缲摵霌P主旋律的使命
媒體融合是當下新聞傳播事業的發展趨勢,從哲學角度分析,新生事物的誕生往往伴隨著諸多問題。縱觀公眾平臺發現,有的公眾平臺出現了角色缺失現象,背離了媒體主流價值引領的社會責任;而原本擔當重任的專題報道受限于平臺、載體,未發揮應有的作用。因此,從新聞的大眾傳播需求來看,重視專題報道的建設有利于弘揚社會主旋律。近兩年的兩會報道實踐中,中央臺和部分地方臺開始嘗試通過云端訪談等方式進行融媒體專題報道,從不同角度關注民生話題,較好地引導了主流社會輿論。
?。ǘ男侣剛鞑スδ軄砜?,要高度重視信息核實把關
“人人都是自媒體”拓寬了信息傳播者的從業范疇,但是,和專業的媒體從業者相比,自媒體傳播者的職業素養就顯得參差不齊,一些傳播者甚至不能把握新聞的真實性、客觀性、全面性,因此,可能會導致輿論方向偏差,甚至出現新聞反轉現象。比如,2020年,浙江義烏網曝“男孩毆打外國小女孩家長拒道歉”;2021年,四川網曝“老人摔倒后無人敢扶?”等事件,都是信息傳播者為追求熱點,自行剪輯后未經核實發布造成的輿論誤導。因此,專題報道的記者不僅要秉持職業操守,也要堅持新聞事實性原則,在獲取信息后進行多方核實并執行三級審看制度,確保發布信息的準確性、權威性。
?。ㄈ拿浇閭鞑バЧ麃砜矗釷實際問題
專題報道的最大優勢在于選題的典型性和報道的思想性,能夠對新聞事件進行深入細致、全面透徹、連續跟蹤,有利于事件的進一步發展和妥善解決。媒體融合下的碎片化、快餐化媒介傳播方式,在很大程度分散了受眾的關注度,既不利于集中宣傳,也不利于實際問題的解決。
nlc202209271140
?。ㄋ模氖鼙娦枨蠖鄻有詠砜?,要全方位、多領域地進行信息傳播
近年來,全國兩會有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提出,“應加快媒體在重點領域的深度融合,推進在經濟、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專題報道”,這也反映了當前一些移動端平臺傳播信息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從這個角度來說,專題報道承載的社會效益是當下媒體融合過程中首要考慮的因素,也是對受眾信息需求多樣性的滿足。
三、結合實例思考專題報道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徑
?。ㄒ唬┙⒑峡v連橫的融合體系
當全國的媒體融合發展進入深水區,“中央廚房”的建設成為媒體融合的“標配”與“龍頭工程”。“中央廚房”是從餐飲業引入的熱詞,指對電視、廣播、報紙傳統媒體進行跨部門、跨媒體、跨地域、跨專業深度融合的全新模式,通過對人才、資金、技術多種資源的整合,通過策劃、采訪、編輯、發布各環節的流程再造,從而實現新舊融合、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元發布、全天滾動、多元覆蓋。
“中央廚房”試點取得進展與成績后,廣電系統建成了從央視到地方臺的四級“融媒體”體系。作為新聞宣傳重點領域的L獗ǖ潰在四級“融媒體”體系支撐下,可以充分利用上下游電視臺通聯渠道,縱向上,共享重大題材信息資源,做好分廚的再加工、再創作;橫向上,利用貼近性、本土化和接地氣的優勢,本著“+民用、商用、文化用、教育用”的原則,精準策劃和制作深入、全面、權威的專題報道,并集中職能部門信息發布平臺的優勢進行統一多元發布,形成宣傳合力,引領主流輿論導向。
(二)打破體制束縛集中打造精品
構建媒體的核心競爭力關鍵在于人才,而傳統媒體專題報道因歷史和體制等原因,導致人才力量分散、機構設置較為冗雜,因此,要下力氣進行改革,扭轉這樣的局面,首先,要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裁撤冗長機構,整合人力物力,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集中優勢資源,融合媒體發展。其次,要大力培養融媒體報道團隊。通過對現有從業人員進行專業培訓,有針對性地引進網絡、科技等方面的專業技術人才,使創作團隊從思維、理念、認識層面達成共識,實現人才隊伍的轉型升級,為做好融媒體報道提供人才和技術保障。再次,要強化精品意識。形式決定內容,內容決定效果,要強化精品意識,就要把“內容”放在首位,以增強融合效果、提高宣傳效能。最后,應注重發揮知名人士的引流作用。比如,一些節目主持人憑借在各自領域的突出成就和個人魅力獲得了較大的社會影響,通過其人格化的傳播可拉近媒體與受眾的關系[2]。網絡平臺推送的《雪煮天下》《震海聽風》《司馬南頻道》等欄目,就源自主持人的時事評論,備受觀眾熱捧,成為專題報道深度融合的成功案例。
(三)做好屏屏聯動的引流工作
大屏連小屏,小屏推大屏,屏屏合作,是當下專題報道深度融合的一個重要途徑。第一,要在國內主要傳播平臺建立專門賬號,對視頻進行再加工和廣泛的投放,吸引流量、擴大影響。第二,要利用社交軟件,對視頻進行預告式播放,以引流大屏。第三,要充分利用新興傳播方式,借助國內大平臺、自有平臺、本地平臺等進行多渠道傳播。
四、結 語
綜上所述,媒體融合是一項“轉基因工程”,只有把互聯網基因注入傳統媒體,才能給媒體帶來新的活力和動力;只有各方共同努力,守正創新,主動轉型,才能讓肩負重要職能的專題報道更好地發揮自身優勢,助力媒體深度融合發展。
參考文獻:
[1] 沃納.J.賽佛林,小詹姆士.W.卡德.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
[2] 周小普.廣播電視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
[責任編輯:李婷]
nlc20220927114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7/view-154403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