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背景下突發公共事件報道策略探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陳欣
摘 要:在現代社會中,網絡已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互聯網+”背景下,重視網絡輿論,做好媒體融合傳播,無論是對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而言都非常重要。本文以傳統媒體和新媒體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媒體報道為研究對象,旨在為今后突發公共事件的媒體報道提供實踐參考,使媒體傳播形成更為健全的格局。
關鍵詞:突發公共事件;輿情;人文關懷;報道策略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22)09-0001-03
基金項目:2020年度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互聯網+’背景下突發公共事件的媒體報道策略及人文呈現研究”的階段性成果(2020SJA2288)。
一、“互聯網+”背景下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傳播
?。ㄒ唬﹤鹘y媒體與新媒體的角力
隨著信息科技的日益發展,新媒體的出現對傳統媒體形成了強有力的沖擊,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相互角力和交鋒,從某種程度來講,也促進了信息傳播的大眾化。在議程設置方面,傳統媒體過去往往充當的是議程設置的決策者和實施者,擁有絕對的話語權;而新媒體給予了受眾參與和互動的途徑,極大地滿足了大眾的平等對話需求,使傳播的語境更加多元化。在信息可信度方面,傳統媒體因其得天獨厚的地位和實力,對信息的真實性要求比較嚴苛,這也在較大程度上保證了信息傳播的可信度;而新媒體由于自身的流量屬性,難以保證信息質量,在信息可信度上相比傳統媒體遜色不少。在信息完整性方面,傳統媒體會通過各種渠道對信息進行整合和還原,從而使信息傳播更具完整性、深度性和有效性;而新媒體為了快速吸粉,將精華集中展現,具有明顯的傳播碎片化特性。
(二)如何形成健全的傳播格局
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共同促進了傳播形態的發展和變革。在媒體融合的背景下,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只有堅持求同存異原則,進行優勢互補,才能不斷完善傳播形態。因此,各大媒體在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報道中,報道理念要符合時代的發展要求,報道方式要把握大勢所趨,力求擴大媒體自身的影響力和公信力,降低社會恐慌和謠言滋生,引導正向輿論,營造良好的傳播環境。
形成健全的傳播格局,需要傳統媒體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在突發公共事件發生時,從消息源頭上杜絕虛假,在新聞的真實性上嚴格把關,塑造其權威性和可信性[1],要在報道的深度和廣度上不斷發力,持續通過深度報道和連續報道對相關事件進行全方位的解讀,消解受眾的不安定情緒,解除受眾的疑惑,有效引導突發公共事件的輿情走向;還需要新媒體充分發揮自身傳播效率快、傳播方式新、傳播規模廣等優勢,重視其反饋通道,實現信息的良性傳播。
二、媒體在報道突發公共事件中存在的問題
?。ㄒ唬┬侣劼殬I道德的缺失
新聞職業道德是新聞媒體用以調整和處理新聞工作內部和外部關系的一種行為規范和準則,是新聞工作者的思想品格和專業精神在新聞報道領域的具體體現[2]。2008年汶川大地震爆發,民警蔣敏在這場災難中失去了十位親人,其中就有她兩歲的女兒,但是,作為一名人民警察的她忍著巨大悲痛依然奮戰在第一線。央視記者在得知情況后前去采訪蔣敏,記者問她:“你是如何堅持戰斗在第一線的呢?”,記者采訪的初衷是想讓被訪者自己講出一些“舍小家為大家”之類的感動之言,進而做出正面的宣傳報道。但是,在此時此刻提出這樣的問題,對采訪者是一種刺痛。因此,新聞記者在面對災難事件時,應該考慮當下受訪者的身心狀況,避免給受訪者造成二次傷害。
?。ǘ┟襟w經濟利益的驅使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創新和發展,媒體不可避免地被大環境所影響,媒介生態的競爭也日益加劇,如何生存下去成為媒體必須思考的核心問題。因此,部分媒體關注的重心不再是民眾,而是轉向能為之帶來商業利益的群體,媒體受到經濟利益的驅使,變得日益商業化。比如,《旅游新蟆房出的女模特在汶川地震發生地的廢墟中擺拍了一組照片,大眾在看完該組照片之后認為其并不適合刊出?!堵糜涡聢蟆窞榱俗非罅髁?,無視老百姓的悲痛之情,將災難報道“娛樂化”的做法,引發社會熱議,最終導致被??D。
三、媒體應對突發公共事件輿情危機的報道策略
?。ㄒ唬┮龑д蜉浾?,營造健康輿情環境
媒體應堅守正確的輿論導向,營造健康和諧的輿情環境,在突發公共事件發生時,杜絕媒體集體失語的現象再次發生。相較于負面信息,民眾更關注的是媒體應對負面信息的對策和態度。2021年7月,鄭州發生了特大暴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反映迅速、及時,滿足了民眾的知情權,減少了民眾的猜忌,有效制止了流言四起。鄭州暴雨的謠言主要是以視頻、圖文的方式在社交媒體發酵和擴散。比如,鄭州海洋館的鯊魚跑出來了的視頻,其實發生地點是在國外且視頻內容也是后期技術合成的;常莊水庫決堤的視頻在網上瘋傳,其實當時只是正常的泄洪。諸如此類的視頻或者圖文謠言以斷章取義、駭人聽聞的方式博取公眾眼球,造成社會不安的潛在風險。在此形勢下,中國新聞網、人民網等官方媒體都及時站了出來,積極辟謠、消除了公眾的不安情緒。此外,各大媒體將報道視角投向了現場救援情況、傷亡人數等公眾急切關注的新聞點上,在緊張的輿情環境下,體現了有溫度的人文關懷,發揮了媒體正向輿論引導的作用。
?。ǘ└黝惷襟w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整合資源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報道
“互聯網+”背景下,在面對突發公共事件的發生時,媒體的首要職責是為受眾傳遞最新、全面和客觀的信息,及時消除恐慌,這就需要媒體充分發揮自身傳播優勢,通過集聚、重構和優化,使系統內的各類資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從而實現全方位、多角度、高水平的新聞報道。
鄭州暴雨引來多方關注是當時網絡上流傳的一些視頻快速引爆的,暴雨襲擊下渾黃的泥水快速涌入鄭州地鐵里,在視頻中能夠看到積水已漫至乘客腰部。經過網絡的發酵,鄭州的汛情瞬間引起了全國人民的關注,各類媒體也快速反應相繼發聲。河南當地,尤其是鄭州本地的媒體直擊災情現場,給全國人民帶來及時、準確的信息;央視新聞開辟了緊急求助通道;《人民日報》也開啟了互助渠道;新浪微博熱搜迅速置頂“鄭州暴雨”“河南暴雨救援”等關鍵詞;騰訊新聞開發了辟謠平臺,對鄭州暴雨中抗洪救災的各種不實訊息進行搜集和甄別,關注鄭州暴雨的每一位網民都可以點擊“較真辟謠”小程序,通過輸入關鍵詞去辨別相關信息的真假,及時有效地制止謠言,真實回應公眾關注的問題;快手和抖音等短視頻平臺的熱搜榜單幾乎全是“鄭州暴雨”等相關話題,在熱點榜第一的“河南加油”鏈接中,設置了關注“河南暴雨”的專題頁面,并附有暴雨資訊、求助入口、物資捐贈等功能入口。
nlc202209271226
?。ㄈ﹥灮瘓蟮纼热?,創新報道方式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和社會生活方式的不斷變化,新聞的報道內容也在日趨多元化,報道方式也更加多樣化與科學化。在此次鄭州暴雨的報道中,眾多媒體采用了短視頻、直播、flash動畫、H5專題制作等多樣的報道形式,使廣大群眾能夠更加方便、直接且全方位地接收新聞訊息,有效地提高了災情新聞報道的影響力。
《人民日報》客戶端開通了河南暴雨緊急求助的H5專題通道,為受災群眾提供信息求助通道,因洪災有緊急救援需求的受困群眾可以在此H5通道中快速填好信息,求救信息會在第一時間傳遞給相關部門,從而有效解決了民眾所需,提高了傳播效率?!缎戮﹫蟆穼iT針對鄭州五號線為何“失守”制作了一個四分鐘的動畫,非常形象地展示了鄭州地鐵內部防汛是如何設計的,從多個側面、多個角度闡釋了民眾疑惑的核心問題,讓這個當時處于風口浪尖的議題得到了有效的解答。
?。ㄋ模┟襟w應與政府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
當正常的社會傳播系統功能減弱時,非常態化的傳播就會異常凸顯[3]。因此,各大媒體要做好政府和大眾之間的紐帶,上情下達,將政府的決策和信息快速及時地傳遞給老百姓,實現信息通道的透明,減少民眾的恐慌;還要做好下情上傳,使政府快速了解百姓所需、民眾之惑,進而調整工作部署。
主流媒體除了擁有強大的采寫編業務能力之外,同時也擁有與政府部門溝通對話的渠道,因此,媒體不僅要當民眾的“發聲筒”,還要擔當起網絡謠言“粉碎機”的角色。突發性公共事件發生后,各種信息匯集,民眾極易產生焦慮情緒和恐慌心理。因此,政府部門應加大災后網絡謠言的監管力度,及時辟謠,聯合主流媒體對突發公共事件中的正能量人物事跡進行報道,維護政府公信力,回應輿論關注,加強輿論引導。
?。ㄎ澹┦冀K堅持以人為本的傳播理念
人文關懷是新聞媒體人職業素養中最基本的規范之一。在做突發性公共事件的相關報道時,新聞媒體人不能為了搶頭條、搶時效,在采訪報道中做出有違職業道德的行為,而是要時刻關注人的生命和財產安全,要關注弱勢群體的生存狀態和情感需求。
四、結 語
“互聯網+”背景下,新聞媒體不是居高臨下的告知者,新聞工作者也不是所謂的“無冕之王”,人才是新聞報道的主體。因此,在新聞傳播中,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都要做好正向的輿論引導,并充分挖掘自身優勢,整合各方資源去優化報道內容、豐富報道形式,使新聞媒體報道更加多元化、人性化,更宜于傳播和被受眾接受。
參考文獻:
[1] 李躍.新聞報道真實性問題之我見―――關于“新聞真實性”之爭及真實性的實現途徑[J].青年記者,2006(24):42.
[2] 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新聞傳播學前沿2011-2012[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3:226.
[3] 樹誠.小議突發性事件中的流言傳播[J].新聞愛好者,2009(16):33.
[責任編輯:李婷]
nlc20220927122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7/view-154403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