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漢語國際傳播的路徑選擇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樊靜

  摘要:新時代,如何推進跨文化理解、跨文化互鑒,通過“民心相通”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目標,必然要求漢語國際傳播結合實際,進行持續的優化調整,切實提高漢語國際傳播質量。這是加快國家國際話語權體系建設的應有之義,也是提升國家軟實力的重要路徑?!皾h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這一國際舞臺是彰顯中國魅力、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媒介,是漢語國際傳播的重要路徑,其成功經驗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漢語國際傳播 漢語橋 路徑選擇
  漢語國際傳播是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的重要組成,隨著我國國際影響力以及綜合國力的顯著提升,包括漢語在內的中華文化愈加受到國際社會各方的高度關注。教育部“教育2020‘收官’系列新聞發布會”上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全球范圍內已經有70個國家將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當中,海外學習中文的人數約有2500萬之多,說明漢語國際傳播已經具備了廣泛的受眾基礎。傳播需要媒介,更需要路徑。我國面向廣大來華留學生舉辦漢語知識競賽活動,顯然為漢語國際傳播提供了良好的契機。而在一系列以漢語為主題的知識競賽活動中,“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已經成為國際舞臺上彰顯中國魅力、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媒介。本文將之作為研究對象,探究其在漢語國際傳播過程中所采取的手段和路徑,具有非?,F實的意義。
  “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是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主辦的大型中文國際賽事,享有“中文奧林匹克”的美譽。自2002年開辦以來,比賽累計覆蓋160多個國家,先后邀請超17萬名青少年參加夏令營來華體驗中國語言文化;目前已經成功吸引超150萬名青少年參加比賽。近年來,“漢語橋”參與人數和關注人數每年都高達上億人次,已經成為各國青少年學習漢語、了解中國的重要窗口,是中外青少年交流互動的重要平臺。
  2021年12月20日,在“漢語橋”二十周年慶?;顒由希逃坎块L懷進鵬指出:“‘漢語頡項目架起體驗中國之美的橋梁,推開了解真實中國的窗口,打造開啟人生精彩成長的鑰匙,助力世界各國青年體驗‘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已成為世界范圍內無與倫比、富有魅力的語言項目。”“漢語橋”比賽內容除了基本的語言知識與能力外,還包括中國歷史、文化、國情、綜合素質等,比賽的根本宗旨就是要通過各國的優秀漢語學習者來完成中華優秀文化的國際傳播。其成功不僅在于比賽或節目傳播本身,而更多體現在活動綜合傳播的渠道體系與邏輯機制上。正因此,“漢語橋”對新時代中華文化傳播的范式轉型具有重要的促進和示范作用。
  正如“軟傳播”概念的主張,從受眾角度出發,注重傳播視角的平等性,拒絕任何強制性的灌輸,以尊重受眾意愿為前提來開展傳播活動十分關鍵。“漢語橋”以此傳播理念為導向,在漢語國際傳播受眾平等性和互動性方面做足了文章。
  1.以平等姿態尊重文化多樣性。“漢語橋”的參賽選手來自世界各地,其教育背景、文化認同存在很大的差異,在文化傳播上具有天然障礙。如果強制向海外選手“灌輸”來自中國的思想文化和價值觀,效果很有可能適得其反,也對于漢語以及中華文化傳播十分不利?!皾h語橋”強調對文化多樣性的尊重,樂于接受來自海外的文化傳輸,注重中華文化與世界其他國家文化之間的良性互動,這也是對節目“漢語筑橋,天下一家”理念的直接體現。例如,在2019年第十八屆“漢語橋”決賽當中,有一道考題要求選手根據漢語詞語的含義,匹配與之相關的動物,正確答案是蜜蜂、駱駝和蠶,分別代表勤勞團結、任重道遠和無私奉獻。但由于不同國家有著自身既定的風俗和歷史文化,因此動物的內涵也大相徑庭,大部分選手在這一道考題中都做出了迥然不同的選擇。大賽主辦方沒有簡單地評判對錯,而是由主持人引導參賽者介紹各自國家關于這些動物的典故、歷史和民俗,然后再對比中華歷史文化賦予這些動物的特殊含義,獲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2.賦予選手傳播者和接收者雙重身份。“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本身是一種文化的輸出載體,在面向來自世界各地的選手們傳播中華文化后,參賽選手也會成為文化信息的二次傳播者。因此,他們既是比賽的參與者,也是文化的傳播者,積極地將自身在參賽時的種種表現以及學習漢語的經歷進行輸出,向更多的海外群體傳達他們對漢語和中華文化的理解。而且,由于參賽選手都來自海外,有著其所在國家民眾更為熟悉的生活背景與人生經歷,因此他們在進行二次傳播和內容輸出時,能夠充分拉近與海外受眾的距離,用海外民眾更為理解的方式去詮釋漢語、傳播漢語及中華文明,使更廣范圍的民眾被中華文化的魅力所感染,帶動他們走近中文世界,更好地認識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
  傳播是為了向公眾傳遞信息,其本質是信息的流通。因此,公眾在傳播過程中所接收到的信息內容質量高低,將直接影響傳播的效果。特別是文化類內容的輸出能否產生良好的社會口碑,很大的原因在于能否以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呈現,是否貼近大眾的生活。“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的設置強調內容的多元情境生成,在很大程度上貼合了上述傳播要求。
  1.強調趣味與挑戰的深度融合。近年來,出現在各大平臺上的語言競賽節目往往具有專業性強、難度高的特點,為觀眾帶來了較高的認知成本。但“漢語橋”節目在很大程度上規避了認知障礙,正是因為它特別強調趣味性和挑戰性的節目要素融合。例如,第十八屆“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巧妙應用了“朋友圈”的概念,將比賽主題設定為“世界的朋友圈”,既有新意,又與當下的流行話題高度契合。主辦方還邀請往屆選手以嘉賓的身份“返場”,分享自己的中文學習感悟,讓更多的觀眾感受到語言專業競賽之外的“人文情懷”,也充分反映了海外民眾能夠在學習中文時收獲到和平、友愛以及幸福感的正向情感體驗。再如,在2020年的“漢語橋”大賽中,由于總決賽受到疫情影響,因此采取了線上五大洲同臺較量的參賽模式,在題目設置上推出“同呼吸,共命運”的主題演講環節,呈現了特殊時期中國與世界各國之間互幫互助、共同抗疫的友好故事。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主持人組成的“考官天團”不僅用饒有趣味的方式解釋考題,也為參賽選手設置了集趣味性與挑戰性于一體的題目類型,讓世界各地的中文愛好者更好地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與魅力。

nlc202209271343



  2.豐富內容呈現形式,打造多樣化體驗。在常規競賽之余,“漢語橋”還強調比賽內容的多樣化呈現,通過新興技術手段和現代視覺表現元素的植入,節目呈現出較高的視覺效果。例如,在第十八屆“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中設置的“朋友圈”比賽主題,除了讓選手進行傳統的“演講”比賽,還增設了情景表演秀的考核環節,讓選手表演“李白的朋友圈”,實現了對選手語言表達能力以及舞臺表現力的雙向考核。在這場比賽中,諸如李白、鑒真以及晁衡等歷史人物恍若穿越千年時光,出現在當代觀眾的視野當中,海外選手需要通過自己對這些歷史人物以及人文典故的理解,用真摯的表演打動在場觀眾,讓看似簡單、樸素的歷史考題煥發出蓬勃的生命力。這種具有情境式、表演力的考核方式兼顧了選手的語言能力以及知識的靈活掌握,不僅讓觀眾產生身臨其境之感,也讓參賽選手隨著賽事的推進,不斷強化對中華文化、語言以及歷史的理解。進一步來看,任何文明的形成都是日積月累、潛移默化的結果,語言也在時間的推移中影響著人們的思維和行為方式,隨著漢語國際傳播的開展和深入,讓海外觀眾對漢語以及語言背后的思維方式產生了更深的理解,也就進一步擴大了傳播的效果。
  要考察傳播活動的影響力,不僅要考察其對大眾的吸引力,也要分析其傳播的渠道和手段?!皾h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不僅在節目內容上盡可能地挖掘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也在傳播渠道上不斷突破。節目所采取的傳播平臺跨屏聯動,實現了從單一的電視傳播向多元媒體服務的轉型。
  1.借助新媒體技術,實現節目與受眾的實時互動。在播出平臺方面,“漢語橋”選擇與央視和湖南衛視進行合作。雖然兩大電視平臺分別是權威和人氣的代表,但電視平臺在與受眾的互動上稍顯不足。以漢語為主題的電視節目要實現更為廣泛的傳播,要彰顯中華文化傳承,必然要開發更多的新媒體傳播渠道。賽事主辦方對新媒體的利用,使得觀眾與節目之間產生了更多的良性互動,觀眾可以在觀看節目的同時,將自己關注的內容以及感悟在新媒體平臺上實時分享。節目組可以借助大數據,及時在社交平臺上提取關鍵詞,收集觀眾的反饋,了解觀眾討論最多的選手、題目、比賽形式以及最精彩的節目段落,進而在后續節目中進行調整。為了提高節目的參與度,“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還設置了“網絡人氣獎”,由觀眾通過官網、微信公眾、移動端,為自己欣賞的選手點贊。選手也可以借助這些平臺分享自己的參賽感悟,與觀眾直接互動,甚至還可以為自己拉票。這些做法超越了傳統電視熒屏的互動形式,不僅可以拉近節目與受眾之間的距離,還產生了更多的信息和反饋數據,從而幫助主辦方提升節目內容,呈現更有價值的節目作品。
  2.發揮新媒體效應,擴大節目影響力。近年來,短視頻作為傳媒業的一股新興力量,不斷拓寬受眾渠道,逐漸成為視聽媒體消費的主流。由傳統媒體所打造的節目,自然也可以通過短視頻來擴大內容傳播的效果,還可以借此對已有的電視節目“打補丁”,讓觀眾多維度感受電視節目的臺前幕后以及和比賽相關的花絮。例如,在“漢語橋”比賽期間,節目組會在微博、抖音等平臺上發布節目的精彩瞬間,這些片段式的內容不僅短小精悍,而且具有點睛的效果,廣泛吸引了社交平臺用戶。除了宣傳比賽本身,“漢語橋”的社交賬號還會分享有關節目選手的生活花絮、與比賽內容關聯的文化典故以及海外文化趣事等,這不僅可以達到間接宣傳比賽的作用,也對出現在節目當中的選手、文化元素以及比賽背景進行了包裝,使參賽選手的個人形象變得更加鮮明、立體,進而成為電視節目的傳播符號。這種立體化的節目傳播方式也讓中華文化能夠在更廣闊的時空里擴散。
  打破傳統媒體單一傳播渠道的局限性,實現跨媒體、多渠道的傳播思路,是“漢語橋”節目做出的重大調整,不僅可以實現更大范圍的傳播以及內容輸出,更為后續節目制作、內容產出提供了來自觀眾的視角和更高的參與度,節目效果和影響力都得到了顯著的提升。
  作者單位 漢江師范學院
  參考文獻
  [1]韓曉明.“移民―擴散型”語言傳播及其特征――以東南亞漢語傳播為例[J].民族教育研究,2021(03).
  [2]尹春梅.漢語國際傳播影響要素研究范式探討[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03).
  [3]沈敏.新時代漢語國際傳播的湖南對策[J].湖南社會科學,2021(02).
  [4]楊云,劉富華.“十三五”時期我國漢語國際傳播事業的發展回顧[J].出版廣角,2021(04).
  【編輯:陳文沁】

nlc20220927134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7/view-15440358.htm

相關文章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