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人民日報?新農村周刊》的報道特色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林曉華

  摘要:如何做好“三農”報道為新農村建設及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思想支持與政策指引,已經成為新聞媒體輿論建設的重點工作。《人民日報?新農村周刊》以新農村為切入點展開的“三農”報道,立足國家大局,深入基層塑造典型,通過正面宣傳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輿論支持,在報道框架與話語范式上形成了鮮明特色。本文從報道視角、方式、立場、對象四個方面入手,對其報道特色進行總結梳理,希望能夠為其他媒體的“三農”報道革新提供借鑒。
  關鍵詞:《人民日報?新農村周刊》 議程設置 報道特色
  隨著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三農”報道也隨之增多,媒體對農民、農村形象的塑造也成為輿論建設的主流方向?!度嗣袢請蟆纷鳛橹泄仓醒霗C關報,在新聞傳播、輿論引導上有著非常強的權威性,能夠為改進鄉村報道格局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輿論支持?!度嗣袢請?新農村周刊》于2003年以周刊形式創辦,多次改版后,目前以專版欄目形式在周五出版,集中就黨政方針、農村建設成就、農業動態、農民生活等進行報道,成為了解“三農”發展現狀的重要窗口。2021年,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進入新階段,新農村建設迎來全新形勢。在此背景下,筆者對《人民日報?新農村周刊》2021年1―8月的樣本進行分析(以下簡稱“樣本分析”),梳理出其報道特色的共性范式,對提高其他媒體的“三農”報道具有借鑒意義。
  報道視角是新聞議題中突出強調的對象,也是新聞報道的基本焦點。“三農”報道的面向較為寬泛,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諸多領域,不同的視角選擇會促使受眾關注不同的主體,而關注度不同必然會產生不同的輿論效果。樣本分析發現,《人民日報?新農村周刊》的報道視角多元化,且以基層群眾為核心主體,深入基層一線進行全面呈現,有效增強了內容的親和性與貼合性。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四大主題分類中,占比最多的是經濟類。經濟類報道中以農業生產、旅游業、電商業、金融等為主,如《村里人吃上了旅游飯》(2021年4月16日)、《讓綠色成為農業生產的鮮明底色》(2021年5月17日)、《全鏈條減損,讓糧食顆粒歸倉》(2021年7月30日)、《讓“快遞進村”更加便利惠農》(2021年8月20日)等。政治類報道中則以政策解讀和成就報道為主,如《肩負新使命 再續新篇章》(2021年1月8日)、《荒山變青山 青山生金山》(2021年3月26日)等。社會類報道中則以農村環境、農村人物和農村生活為主,如《護好生態 鼓了口袋》(2021年3月26日)、《村民致富有了更多帶頭人》(2021年4月2日)、《水美鄉村 宜居宜業》(2021年6月18日)等。
  整體來講,《人民日報?新農村周刊》報道視角多元,報道主體不僅有基層政府、企事業單位、領導干部等,也有普通農民、基層服務人員、鄉村創業者等。在堅持黨報黨刊輿論引導的同時,聚焦基層,突出農民主體地位,有效實現了黨性與人民性的統一。只有增強議題與基層群眾的關聯性,才能真正將“三農”政策方針傳達到基層,增進黨群聯動,提高宣傳效果。更為重要的是,多元視角的議程設置是對社會正能量的全面表達,能夠起到良好的示范、激勵作用,進而號召更多受眾關注新農村建設,形成“三農”發展的社會合力。
  在議程設置的客體與屬性維度,新聞語境是重要因素,要求將新聞客體、屬性、新聞元素進行綜合測量,以凸顯新聞報道特征。新聞元素主要包括新聞來源、報道方式。簡單來講,媒體要結合受眾具體定位,靈活選擇報道方式,通過新聞語境的貼合來提高內容說服力,進而強化受眾對新聞議題的感知。對于報紙而言,文字和圖片是兩大核心報道媒介,但兩者整合卻能夠形成不同的體裁,如通訊、評論、深度報道、人物專訪、數據新聞等,不同方式會帶來不同的感官體驗。因此,如何針對特定受眾定位靈活地選擇報道方式,也就成為“三農”報道的一大關鍵。
  《人民日報?新農村周刊》比較重視消息、通訊、評論等事實類、互動類報道。具體來講,政治類報道以消息、評論居多,在提供客觀新聞信息的前提下,對政策進行深度解析,突出“三農”政策的價值。經濟、社會、文化類報道則以通訊、圖片居多。前者主要是客觀呈現農業生產發展的成功經驗、特色模式的形成過程,后者則具象呈現新農村真實風貌,兩者具有較強的互補性。整體來講,針對不同主題和受眾面向,采取了不同的報道方式,全面描繪新農村景象。另外,目前的新聞報道側重于通過消息、通訊進行事實報道,同時善于采用故事化的敘事手段進行柔性傳達,讓受眾充分感知新聞顯著性,切實感受新農村的變化。如2021年6月18日的五篇報道中,既有政策解讀的消息《畜禽遺傳改良計劃》,也有具象呈現的圖片《顆粒歸倉》;既有經驗總結的通訊《水美鄉村 宜居宜業》《讓金融服務更有溫度》,也有注重互動的評論《培育農業全產業鏈》,形成了一套巧妙的“組合拳”,多角度、靈活性地完成了“三農”報道??梢哉f,通過報道方式的靈活選擇與巧妙組合,有效增強了“三農”報道的議題顯著性和語境貼合性,切實提高了新聞報道的傳播力與滲透力。
  任何新聞報道都具有一定的媒體立場,或是正面宣傳典型人物事跡和先進經驗模式,或是揭露存在問題并給予建設性意見。正面報道具有激勵社會、啟迪受眾的作用;負面報道并不是指結果,而是指報道對象,其同樣具有輿論導向功能,是媒體踐行輿論監督和社會監測職能的重要路徑,具有揭露社會黑暗,促進社會改革的作用。
  樣本分析發現,《人民日報?新農村周刊》以正面報道為主,總占比在80%以上,負面報道總占比不足20%。特別是黨的十九大以來,其新聞議題正面宣傳的特色日益鮮明,輿論宣傳功能逐步取代了輿論監督功能。輿論引導作為主流媒體的基本原則,是黨性原則的重要面向。新常態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必須堅持正確導向,在“三農”報道中做好思想引領,通過正面宣傳筑牢思想防線,堅定受眾新農村建設信心?!度嗣袢請?新農村周刊》非常注重對“三農”政策、成就的報道,通過對基層優秀扶貧模式、產業機制、發展經驗的宣傳報道,以及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的優秀農民代表、返鄉創業典型等形象塑造,充分彰顯了其“三農”議題的情感導向。特別在鄉村振興戰略推進的關鍵時期,通過正面報道將受眾注意力轉向新農村建設成績上,可以進一步調動基層干部和基層群眾參與的積極性。如2021年1月29日的《不讓一個脫貧戶返貧》和《扶貧產業,“扶上馬”再“送一程”》兩篇報道,充分展示了我國扶貧攻堅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堅定了人們扶貧攻堅戰必勝的決心與信心。
  《人民日報?新農村周刊》在創辦之初其定位就是辦給農民看的,長期以來堅持聚焦農村、農民、農業,進行立體化的形象塑造,讓更多人看到了真實的農民、農村,實現新農村媒體形象與現實形象的全面貼合,為新時期新農村建設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撐。
  《人民日報?新農村周刊》非常注重農民立體形象的塑造,不同于以往農民群像的樸素、艱辛、黝黑等單一界定,而是從新的職業角色、社會角色入手,對農民形象進行立體塑造,為受眾呈現了最真實的群像狀態,做到了“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形象定位。如《讓農民種糧更加省心省錢省力》(2021年5月14日)、《培育農業全產業鏈》(2021年6月18日)、《推進農民合作社聯合發展》(2021年7月9日)等報道中的農民都積極參與到各類專業合作社并融入到農業全產業鏈之中,憑借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社會化服務解決了諸多生產和經營問題,其農民形象與時俱進地得到了多元立體化。另外,在新聞報道中記者們還非常注重新農村的形象塑造,通過環境風貌、生活狀態、教育現狀等維度為受眾呈現了一個景美民安的新農村形象。如《有了好環境 八方游客來》(2021年4月16日)一文從環境、生活兩方面入手,為受眾呈現了美麗新農村形象??梢哉f,通過農民、農村形象的立體塑造,這些新聞報道為受眾呈現了一個真實的基層景象,在扭轉受眾錯誤認知的同時,激發了受眾回歸鄉村的興趣;通過不同S度的資源回流激活了新農村建設活力,形成良性循環,充分實現了主流媒體的社會價值。
  作者單位 河南警察學院
  參考文獻
  [1]邵歆晨.“三農”新聞傳播研究理論與實踐[J].核農學報,2021(10).
  [2]陳秋萌.主流媒體如何做好“三農”領域的新聞評論――以《農民日報》“三農微評”欄目為例[J].出版廣角,2021(13).
  [3]任愛熙.融媒體傳播下如何做好鄉村振興戰略報道――以《河南日報》(農村版)為例[J].新聞愛好者,2021(01).
  [4]張恒軍,張芷汀.機器新聞寫作的倫理風險治理:困境與規制[J].新媒體與社會,2021(01).
  【編輯:楊石華】

nlc20220927140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7/view-15440365.htm

相關文章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